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安徽、河北、江西、河南、福建、山西、陕西、重庆)
-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河北地区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福建地区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河南地区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陕西地区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江西地区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安徽地区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安徽地区专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在修渠过程中的下列做法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炸药爆破
B.烧制石灰
C.锤凿岩石
D.烧火做饭
2.下列做法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相符的是( )
A.研制开发清洁能源B.工业废气任意排放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D.积极践行绿色出行
3.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煤矿矿井等场所均需要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4.下列关于化学与健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摄入越多越好
B.油脂和维生素不属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C.误食重金属盐,可喝鲜牛奶或蛋清应急解毒
D.食物纤维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毫无意义
5.奥司他韦()可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下列对奥司他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分类角度看:属于无机物
B.从量的角度看: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7
C.从组成角度看: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D.从结构角度看: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8:14:1:2
6.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7.科学家在深海海底发现了大量未来太阳能发电必需的元素——碲。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是Te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8.1800年,人类电解水获得成功。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发现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①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
②常温常压时,1L水可溶解0.031L、0.57L。
A.水在通电时发生化合反应
B.实验时若加入少量NaOH溶液,则导电性增强
C.从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的小
D.若右侧试管内产生少量,也会使左右两侧试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
9.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 ”和“ ”两种分子均为同种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的物质是混合物
10.下列依据证据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AB.BC.CD.D
11.实验室用氯化钠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3g
B.氯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
C.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
D.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AB.BC.CD.D
二、填空题
13.化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请回答: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______性。
(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4)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氢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三、计算题
14.为了测定某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兰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盛有10g样品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0g,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95.6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
(1)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g。
(2)求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四、问答题
15.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CuO和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资料: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1)图中操作Ⅰ和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溶液A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控制pH为7~9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溶液B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五、实验题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下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及相关实验研究,请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氧气的性质,小明欲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他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装置F中,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时,为充分利用集气瓶中的氧气,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具体的操作为____________。
(4)同学们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现收集到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7.老师在实验室将浸泡了硫酸铜溶液的蓝色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滤纸变白色,由湿润变干燥后燃烧起来;在燃烧后的灰烬中有少量红色固体。同学们很好奇,对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硫酸铜晶体或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温度达到200℃时,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②温度超过1 000℃时,CuO分解生成红色的;难溶于水,但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和Cu。
【猜想与假设】猜想1:红色固体是Cu;
猜想2:红色固体是;
猜想3:红色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4:红色固体是。
【进行实验】将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________________成立。
【交流讨论】(1)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加热时,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刚开始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受热分解生成CuO和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滤纸的组成元素是C、H、O,实验中产生铜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氧化铜发生了反应;同时该实验还说明滤纸的着火点低于1 000℃,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锤凿岩石的过程中只涉及岩石颗粒大小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包含化学变化。炸药爆破、烧火做饭涉及燃烧,烧制石灰涉及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均包含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面粉加工厂、加油站、煤矿矿井等场所的空气中存在具有可燃性的粉尘或气体,为防止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A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B是腐蚀品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健康的有关知识。人体必须摄入一定量的营养元素,但并不是越多越好,A选项错误;油脂、维生素、糖类、蛋白质、无机盐和水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通常由食物获取,B选项错误;重金属盐有毒,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人误食可喝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蛋清等解毒,C选项正确;食物中的纤维素能促进人体消化,D选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碲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A正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则碲元素的符号是Te,B正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则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2,C正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符号为“1”,常省略不写,故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D错误。
8.答案:A
解析: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分解反应,A错误;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导电性会增强,B正确;左、右两侧试管内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说明水中溶解的氢气比氧气少,即相同条件下,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气的小,C正确;若右侧试管中产生少量的臭氧,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则右侧试管中产生气体的分子数会减少,导致产生气体的体积减小,同时常温常压下臭氧的溶解度比氧气的溶解度大,也会使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略大于2:1,D正确。
9.答案:C
解析:A、“”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故“ ”和“ ”两种分子均由同种原子构成,选项正确;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选项正确;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是两种物质,反应后只生成了一种新物质,故反应为化合反应,选项错误;D、反应后存在两种分子,代表两种物质,故反应后的物质是混合物,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A正确;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B正确;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错误;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等,D正确。
12.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可以证明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的含量多,故A正确;
B、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放入倒扣的大烧杯中时,会看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从而能够说明氨气的分子从氨水的烧杯进入到盛有酚酞试液的烧杯,能够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故B正确;
C、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故C正确;
D、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故选D。
13.答案:(1)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2)导电
(3)b
(4);热值高(或无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3)橡胶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4)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作为理想燃料优点是热值高,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
14.答案:(1)4.4
(2)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84%。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90g-95.6g=4.4g。
(2)根据反应中碳酸氢钠、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因为“恰好完全反应”,则该质量为10g样品中所含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15.答案:(1)过滤
(2)
(3)使形成、沉淀而除去,而不形成沉淀,使产品的纯度和产率更高
(4)
解析:
16.答案:(1)铁架台
(2)A、D;
(3)将红热的木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瓶中
(4)所用盐酸为浓盐酸(或澄清石灰水已变质等,合理即可)
解析:(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应选择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且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排水法收集,即应选择装置D作为收集装置。
(4)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遇澄清石灰水中的水形成盐酸,氢氧化钙被盐酸消耗,故不会出现浑浊;澄清石灰水完全变质后遇不会生成沉淀。
17.答案:Cu、;1;反应物中没有铁元素,不能生成氧化铁;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如果滤纸燃烧时温度超过1000℃,则最终固体中会有;
解析: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红色固体是Cu;
猜想2:红色固体是;
猜想3:红色固体是Cu、;
猜想4:红色固体是。
故填:Cu、。
【进行实验】
将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1成立,这是因为氧化亚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变蓝色,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溶液变黄色。
故填:1。
【交流讨论】
(1)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理由是反应物中没有铁元素,不能生成氧化铁。
故填:反应物中没有铁元素,不能生成氧化铁。
(2)加热时,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刚开始不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填: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中,受热分解生成CuO和,这是因为硫酸铜中硫元素化合价是+6,三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也是+6。
故填:。
(4)滤纸的组成元素是C、H、O,实验中产生铜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氧化铜发生了反应;同时该实验还说明滤纸的着火点低于1000℃,理由是如果滤纸燃烧时温度超过1000℃,则最终固体中会有。
故填:如果滤纸燃烧时温度超过1000℃,则最终固体中会有。
选项
证据
结论
A
1滴水约含个水分子
水分子体积很小
B
Cu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和
Cu的金属活动性比Ag的强
C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该固体一定是
D
白磷在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
氧气能支持白磷燃烧
选项
A
B
C
D
实验方案
目的
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中含量
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沉淀物
开始沉淀
1.9
4.2
9.1
完全沉淀
3.2
6.7
1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重庆地区专用,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山西地区专用,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化学仿真模拟卷 江西地区专用,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选择填空题,问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