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解析】选A。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2.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解析】选C。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见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3.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培养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正确。故选D。
4.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解析】选C。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传统教育制度被破坏,故A错误;这一时期新式学堂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普及水平,故B错误;512名学生中大部分是由科举制下的读书人转化而来,但接受的是新式学堂的新式教育,由此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故C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师范馆”,显然目的在于培养新式教育人才,故D错误。
5.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正确;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6.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
【解析】选C。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印刷应用比较普遍,书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故应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B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故D错误。
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选C。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公众能借阅图书,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C符合题意。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滥觞,A排除;文艺复兴运动处于14世纪至16世纪,时间不符合,B排除;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D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7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由“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可得出进入成熟期,日益完善和规范,由“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可得出重视价值观的培养,由“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可得出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由“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可得出体现对民众的教化。第二问原因,联系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变化,由“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可得出推进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实现专业化等变化。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蒙了思想,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
原因: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