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课时训练
展开一、基础应用(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
B.不迁怒,不贰过贰:重复,某种行为或现象再次出现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偷盗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
【解析】选C。C项,“偷”,浇薄、不厚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B.贤贤易色
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D.鲤退而学《礼》
【解析】选D。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老友”;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崇尚”;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这里指不偏爱”。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有高下之分,后天的学习是必需的。自觉主动地学习,比“书到用时”才去学习要好,遇到困难了还不学习的人是无可救药的。
B.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者”。
C.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提倡的古代君子的做法。
D.孔子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看成好学的标志。“不迁怒 ”就是为人平和;“不贰过”就是做事谨慎,不重复犯错误。
【解析】选C。说法不符“六言”“六蔽”的思想。
二、拓展阅读(19分)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选A。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噤”,闭口不作声,可知“噤未能言”不能分开,排除B、C两项,“每摧辱举子”的是内侍,不能分开,排除D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解析】选B。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B项,殿试是由皇帝主持,所以“丞相主持”的说法是错误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素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解析】选C。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说,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实际上这些工作是在“明年春”进行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
译文: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
译文:
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附【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很惊喜,殿试中了第二名,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洵去世,赠父亲光禄丞官职。守孝期满,苏轼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王安石颁布新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的不当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实行新法,不立即实行的按照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了解到新法对老百姓不利,就废除了。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他的父亲苏洵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强化提升】
一、基础应用(2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今也则亡D.出则弟
【解析】选B。A项,“女”通“汝”;C项,“亡”通“无”;D项,“弟”同“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恭而无礼则劳
B.古之学者为己
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好仁不好学
【解析】选D。A项,古义为“不拿礼来节制”;今义为“不讲礼节”。B项,古义为“学习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为“一个人站着”;今义为“不依靠他人”。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解析】选D。D项为定语后置,其他为状语后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分)
译文: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3分)
译文:
答案:(1)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
(2)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的人,不把自己的怒气(或者对某人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
5.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和启示。(6分)
有个人在去目的地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他发现没有桥,于是,他砍下一棵树,把它搭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了过去。过河以后,他把那棵树扛在肩上,继续赶路。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前面还有河呀!”那个人反驳他说:“前面固然有河,可前面也有树啊!”
寓意: (不超过20个字)
做事的启示: (不超过35个字)
【解析】题干要求“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和启示”,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首先明确“寓意”和“启示”这两个概念,“寓意”是指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而“启示”则是通过这则寓言故事让人得到什么样的启发。首先概括寓意,这则寓言的主人公因为担心后面还会遇到小河,于是把第一次帮助他过河的树扛着走,却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他第一次过河的方式应是成功的经验,但到第二次却变成包袱,由此可以得出本则寓言的寓意,即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形成前进的阻碍。接着分析启示,寓言中主人公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正如路人所说“前面固然有河,可前面也有树啊”,而主人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之前靠着这种方法过了河,这就启示我们做事应该注重经验,却不能被经验束缚,否则,经验的作用就适得其反。
参考答案:寓意:以前的成功(或经验),会变成以后做事的包袱。(或: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形成前进的阻碍。)
做事的启示:我们做事应该注重经验但不能为经验束缚,否则,经验的作用就会适得其反。
6.下面是某公司客户投诉处理流程图,请根据该图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
答:
答案:公司收到客户投诉后,客服前台将各类投诉信息收集整理,填写《业主投诉信息表》,重大事件向上级汇报,一般事件通知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做好记录,安排人员组织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客服前台。客服前台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回访,做好记录,并填写《投诉处理登记表》,编号存档。
二、经典研读(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礼记·祭义》)
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7.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材料①的熟语: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放诸四海而皆准(答“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
8.“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材料②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5分)
答:
答案: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侍奉父母能保持和颜悦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
附【译文】
①孝作为一种美德,竖起来可以顶天立地,平着放可以覆盖四海,传到后代也被人们永远奉行,也不受地域的限制,推广到东海是准则,推广到西海是准则,推广到南海是准则,推广到北海也是准则。
②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最难。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喝,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阅读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应用,拓展阅读,经典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应用,拓展阅读,经典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