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堂检测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原因
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指“的确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而必须含③,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正确,它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男女混杂,同乘一车。而B项说明了列强在华的特权,与题无关。C项说明的是人们对新事物的排斥,不正确。D项说明的是中国仍多数人乘坐马车,可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趋势
5.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锦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A项是交通工具,明显与题意不符;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C项是有声通讯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有线电报
6.“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
【答案】B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
7.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
A.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
B.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
C.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D.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表格数据可见,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最大,中国人没有外资输入也修筑了自己的铁路,故A项错误;这也表明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仍然有兴趣,故B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没法推测1895年之前是否修筑铁路,中国交通近代化之前是否已经起步,故C项错误;列强争夺铁路修筑权,导致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
8.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 D.经济交流
【答案】A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
9.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强调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时间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个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过程,所以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深深”,故A错误。B错在“完全”,故B选项错误。C错在“相互”,故C选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10. 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自行车
11. 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B.建筑C.通讯D.婚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电话
12.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D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70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材料二 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长14.5公里的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政府用银28.5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唐山到胥各庄铁路。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振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以骡马拖拽,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世纪》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6分)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重工业发展迅速,殖民体系形成,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贸易得到较快发展。(6分)
(2)情况:中国早期的铁路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扰、破坏;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得到发展,但铁路里程很短,主要为外国人所修建。(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一时间“1870到1913年”可以归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说明了铁路的发展,推动了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
类别
比例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
14%
中国依靠贷款修筑的铁路
40%
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
46%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8 罗斯福新政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8 罗斯福新政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