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7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7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1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7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91241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优质导学案
展开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学习目标: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1.重点: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经济和政治近代化的表现。 2.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
教材整理1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③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工业
①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
3.特点
(1)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深度点拨]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折射出的政治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制约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材整理2 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
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领域 | 措施 |
政治 |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但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
司法 | 废除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
军事 |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
教育 |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
3.影响
(1)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改革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深度点拨] 认识俄国的政治变革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
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2)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以及地方自治改革,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
教材整理3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资产阶级:既不满意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2)农民阶级: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反抗不断。
(3)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遇刺:1881年3月。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专制统治。
(2)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未终止。
(3)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4.对改革的评价
(1)性质: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3)结果: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矛盾不断产生。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思考: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 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影响了俄国的发展。但就改革的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 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上层建筑做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来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成为俄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
知识网络 | 史论要旨 |
1.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相当落后且严重失衡的状态。 2.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3.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是改革后新旧矛盾交织的产物,也说明俄国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
探究点一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史 料 | 解 读 |
史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当我们谈论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理解史料一的关键在于理解与“文明”相对的东西,在俄国就是专制、农奴制度等。 |
史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 “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是理解史料的关键。 |
【史料应用】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提示】 理解: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地位: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提示】 论证: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史论拓展】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1)经济方面: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方面: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探究点二 俄国近代化的局限性
史 料 | 解 读 |
史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西伯利亚。 | “局限性”“反对者”是关键信息。 |
史料二 西欧有人评价亚历山大二世是“解放者”“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但这位善良和高尚的“解放者”却常遭暗算,1880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他也差点未能幸免,他呼喊道:“是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 | 结合“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改革的局限性理解史料。 |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俄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事件涉及哪些领域?
【提示】 现象:政治变革的缓慢。问题: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领域:政治体制、司法制度等。
(2)为什么有人称他为“解放者”“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无耻之徒”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这些人要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提示】 原因: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农奴有公民权利。“无耻之徒”:民粹派。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沙皇的专制统治没有改变。
【史论拓展】 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1)经济改革的局限性:农奴制改革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
(2)政治变革的局限性:①地方:自治机构虽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封建地主、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但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有司法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③改革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数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获得和增加货币的源泉;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顺差流入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
——《经济研究参考》
材料二 金钱是战争的命脉。
——彼得一世
材料三 彼得一世设立新权力机构——参政院,以取代领主杜马。参政院成员大多为非名门贵族代表,由彼得一世亲自指定。全国划分为50个省,由沙皇和中央直接管辖。他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凡本国能生产的物品,或限制或禁止进口。
——《世界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2)材料二说明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你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客观进步性?
(4)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规范解答】 第(1)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政府补贴鼓励输出”可知,该政策是重商主义,其内容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战争”一词可知其目的。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4)问,内容从材料中概括,性质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回答。
【答案】 (1)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主要内容:金银是财富的标志和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获得金银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必须通过国家干预以保证贸易顺差。
(2)为了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3)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内容: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为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进行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推行重商主义;提高国家收入。
性质:俄国的工厂是通过购买农奴来充当劳动力的,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依然是农奴,所以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
1.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
①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出现雇佣劳动力 ③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④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④是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
【答案】 B
2.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答案】 D
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废除了原来按等级审理的制度 ②建立了陪审制度
③实行公开审判 ④农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俄国改革后,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农民不可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 A
4.1881年3月的一天,圣彼得堡街头响起了爆炸声,一位沙皇被炸身亡,这位导演了20年前改革的沙皇,曾经赢得过“解放者”的美誉。这位被炸身亡的“解放者”是( )
A.亚历山大一世 B.尼古拉二世
C.彼得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解析】 “导演了20年前改革的沙皇”可知此人是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 D
5.在俄国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解放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参加委员会的大多为大贵族地主,他们并不热心改革,委员会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二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统治阶级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为推进改革进程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在史学家的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这场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的信息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以及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来说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对经济发展、改革实行必要条件以及改革要注意利益均衡的角度说明。
【答案】 (1)对策:沙皇政府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的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改革法令规定,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大贵族地主的不满情绪。
(2)原因:改革是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改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推行;在保证改革方向的同时,改革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精品学案设计,共3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质学案设计,共3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