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二) 定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展开跟踪检测(五十二) 定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1.SO2气体为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如图所示,使用试剂和装置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1)装置C的名称为________。
(2)装置B中溶液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甲预测装置D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现装置D中产生了少量白色沉淀。学生乙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少量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因为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请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经过思考,设计了如下装置,且所配制的溶液均使用无氧蒸馏水,检验SO2 在无氧干扰时,是否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
(4)加入碳酸钠粉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____________________时,氯化钡溶液中没有沉淀出现,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此时滴加双氧水,出现了白色沉淀。
(6)装置中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C为分液漏斗。(2)装置A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入装置B中,二氧化硫会将氯化铁还原为氯化亚铁,所以看到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3)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则一定是氧气将+4价S氧化为+6价,反应物一定有SO2、O2和BaCl2,生成物一定有硫酸钡沉淀,那么Cl元素只能以HCl的形式存在,还要添加H2O,所以反应为2SO2+O2+2BaCl2+2H2O===2BaSO4↓+4HCl。(4)装置需要排除空气,所以用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来排空气。(5)当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时,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到达淀粉碘溶液,但是氯化钡溶液中无沉淀,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6)最后的氢氧化钙溶液的主要作用是指示装置的空气已经被除尽,即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代表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到达最后的烧杯中,装置中的空气被排净。
答案:(1)分液漏斗 (2)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3)2SO2+O2+2BaCl2+2H2O===2BaSO4↓+4HCl
(4)产生二氧化碳,排除装置中的氧气
(5)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
(6)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2019·黑龙江重点中学联考)硝酸银是一种无色晶体,常用于照相、制镜、印刷、医药等。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固体、NO2和O2。为了验证AgNO3受热分解的产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所用的装置如图(图中加热、夹持仪器等均略去)。
实验步骤为a.仪器连接后,放入AgNO3固体之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
b.称取AgNO3固体1.7 g置于A中,先通一段时间N2,再关闭K,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A。
c.待样品完全分解,装置A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8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灯对AgNO3固体加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步骤a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b中先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C瓶中盛装的药品名称为________,装置D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AgNO3分解产物中气体的体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有缺陷,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AgNO3固体加热的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灯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在有硝酸银的部位集中加热。(2)仪器连接完后,放入AgNO3固体前,关闭K,微热硬质玻璃管A,目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3)AgNO3受热分解产生氧气,装置内部也存在氧气,通入氮气可把装置内的氧气排净,以免影响实验结果。(4)硝酸银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用装置C检验其是否吸收完全,所以装置C瓶中盛装的药品为NaOH酚酞溶液;亚硫酸钠酚酞溶液显红色,氧气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硫酸钠溶液呈中性,故溶液红色变浅或褪去。(5)1.7 g AgNO3固体受热完全分解,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8 g,根据银元素守恒,可知剩余的固体为Ag,则硝酸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2Ag+2NO2↑+O2↑,欲证明AgNO3分解产物中NO2和O2的体积比为2∶1,结合4NO2+O2+2H2O===4HNO3知,可使一定量AgNO3固体受热完全分解,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直至试管中气体体积不再变化,测量气体占试管容积的比,即可证明AgNO3分解产物中气体的体积比。(6)硝酸银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气体的量较氧气多,当二氧化氮气体进入装置B中时,二氧化氮气体被迅速吸收,容器内压强减小,容易产生倒吸,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在装置A和B之间加防倒吸装置(或安全瓶)。
答案:(1)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2)检查装置气密性(或检验装置是否漏气) (3)将装置内部存在的氧气排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4)NaOH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红色变浅(甚至消失) (5)取一定量AgNO3固体充分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直到试管内气体体积不再变化,测量气体占试管容积的比(答案合理即可) (6)在装置A和B之间加防倒吸装置(或安全瓶)
3. (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某学习小组学习了亚铁盐的性质后,欲探究Fe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的反应。已知:Fe(OH)2和FeCO3均为白色沉淀,不存在Fe(HCO3)2。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
试剂
操作及现象
试管(Ⅰ)
试管(Ⅱ)
实验a
1.0 mol·L-1 FeSO4溶液24 mL
1.0 mol·L-1 Na2CO3溶液24 mL
倾倒完后,迅速用胶塞塞紧试管(Ⅰ)的口部,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反应物充分混合。反应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放置1.5~2 h 后,白色絮状沉淀转化为白色颗粒状沉淀
实验b
1.0 mol·L-1 FeSO4溶液10 mL
1.0 mol·L-1 NaHCO3溶液20 mL
倾倒完后,迅速产生白色颗粒状沉淀和大量气泡。振荡,经2~4 min后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
(1)甲同学认为实验a中白色颗粒状沉淀是FeC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取少量白色颗粒状沉淀,加入________,发现产生大量气泡。
(2)乙同学推测实验a的白色颗粒状沉淀中还可能含有Fe(OH)2,他将实验a中两种溶液体积均改成15 mL后再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能证明Fe(OH)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b中白色颗粒状沉淀主要成分也为FeCO3,写出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b中液面上方试管内壁粘附的白色颗粒状沉淀物变成红褐色,主要原因是潮湿的FeCO3被氧气氧化,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反思,实验a中含有Fe(OH)2,实验b中几乎不含有Fe(OH)2,对比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a中生成白色沉淀FeCO3,发生Fe2+、CO之间的沉淀反应。证明白色沉淀为FeCO3,可以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可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2)Fe(OH)2白色沉淀不稳定,在空气中放置,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实验现象为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3)NaHCO3溶液中HCO存在电离平衡:HCOH++CO,FeSO4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Fe2+与CO结合为FeCO3沉淀,溶液中c(CO)减小,HCO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c(H+)增大,H+与HCO反应生成H2O、CO2,故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FeCO3↓+CO2↑+H2O。(4)潮湿的FeCO3被氧气氧化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为Fe(OH)3,配平化学方程式为4FeCO3+O2+6H2O===4Fe(OH)3+4CO2。
答案:(1)Fe2++CO===FeCO3↓ 稀硫酸(或稀盐酸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放置在空气中,沉淀颜色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3)Fe2++2HCO===FeCO3↓+CO2↑+H2O (4)4FeCO3+O2+6H2O===4Fe(OH)3+4CO2 (5)混合以后,虽然实验b中c(NaHCO3)比实验a中c(Na2CO3)大,但Na2CO3溶液的碱性(或水解程度)比NaHCO3溶液的强
4.三硫代碳酸钠(Na2CS3)常用作杀菌剂、沉淀剂。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三硫代碳酸钠的性质并测定其溶液的浓度。
实验1:探究Na2CS3的性质
步骤
操作及现象
①
取少量Na2CS3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并分成两等份
②
向其中一份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③
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1)H2CS3是________酸(填“强”或“弱”)。
(2)已知步骤③的氧化产物是SO,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测定Na2CS3溶液的浓度
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取100 mL Na2CS3溶液置于三颈烧瓶中,打开仪器d的活塞,滴入足量2.0 mol·L-1稀H2SO4,关闭活塞。
已知:Na2CS3+H2SO4===Na2SO4+CS2↑+H2S↑,CS2和H2S均有毒。CS2不溶于水,沸点46 ℃,与CO2某些性质相似,与NaOH作用生成Na2COS2和H2O。
(3)盛放无水CaCl2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4)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K,再缓慢通入热N2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
(5)为了计算Na2CS3溶液的浓度,对B中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19.2 g固体,则A中Na2CS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6)分析上述实验方案,还可以通过测定C中溶液质量的增加值来计算Na2CS3溶液的浓度,若反应结束后将通热N2改为通热空气,计算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解析:(1)Na2CS3的水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色,说明Na2CS3是强碱弱酸盐,则H2CS3为弱酸。(2)步骤③的氧化产物是SO,还原产物是Mn2+,同时还生成二氧化碳、水,离子方程式为5CS+24MnO+52H+===5CO2↑+15SO+24Mn2++26H2O 。(3)盛放无水CaCl2的仪器为球形干燥管。(4)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K,再缓慢通入热N2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将装置中的H2S全部排入B中被充分吸收;将装置中的CS2全部排入C中被充分吸收。(5)当A中反应完全后,打开K缓慢通入热N2一段时间,然后对B中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19.2 g黑色固体,n(CuS)==0.2 mol,根据关系式Na2CS3~H2S~CuS得n(Na2CS3)=n(CuS)=0.2 mol,c(Na2CS3)==2.0 mol·L-1。(6)若反应结束后将通热N2改为通热空气,通过测定C中溶液质量的增加值来计算三硫代碳酸钠溶液的浓度,C中除吸收二硫化碳外还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偏大,则最终得到溶液浓度偏高。
答案:(1)弱 (2)5CS+24MnO+52H+===5CO2↑+15SO+24Mn2++26H2O (3)球形干燥管 (4)将装置中残留的H2S、CS2全部排入后续装置中,使其被完全吸收 (5)2.0 mol·L-1 (6)偏高
5.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0.2 mol·L-1Na2SO3溶液
饱和Ag2SO4溶液
Ⅰ.产生白色沉淀
0.2 mol·L-1CuSO4溶液
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1Al2(SO4)3溶液
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2SO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__________。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含有Cu+、Cu2+和SO。
已知:Cu+Cu+Cu2+,Cu2+CuI↓(白色)+I2。
①用稀H2SO4证明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证明沉淀中含有Cu2+和SO。
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____________。
b.证明沉淀中含有Cu2+和SO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SO和____________。
②对于沉淀中SO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
ⅰ.被Al(OH)3吸附;ⅱ.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对假设ⅱ设计了对比实验,证实了假设ⅱ成立。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如图形式呈现)。
b.假设ⅱ成立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解析:(1)向饱和Ag2SO4溶液中滴加0.2 mol·L-1Na2S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g2SO3的溶解度更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SO===Ag2SO3↓。(2)①由于“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含有Cu+、Cu2+和SO”,根据题干信息“Cu+Cu+Cu2+”,若沉淀中含有Cu+,加入稀硫酸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u和Cu2+,而原沉淀中含有Cu2+,不能通过溶液变成蓝色来判断是否含有Cu+,只能通过固体中析出红色物质来判断Cu+的存在。②a.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一般的操作和选用的试剂为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排除其他离子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是否有BaSO4沉淀生成。b.向洗净的棕黄色沉淀中加入KI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该沉淀为Cu2+和I-反应生成的CuI沉淀,同时生成I2,但取上层清液加入淀粉溶液,没有检验到I2,加入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到了SO,说明生成的I2与S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SO和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Cu2++4I-===2CuI↓+I2,I2+SO+H2O===SO+2I-+2H+,SO+Ba2+===BaSO4↓。(3)①该白色沉淀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沉淀中含有SO;该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沉淀中含有Al3+、OH-。②若SO被Al(OH)3所吸附,1 mol Al2(SO4)3会生成2 mol Al(OH)3沉淀,加入NaOH溶液使沉淀溶解,消耗2 mol NaOH溶液;即1 mol Al3+转变为AlO共消耗4 mol OH-;若SO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假设该碱式盐的化学式为Al(OH)SO3,1 mol Al(OH)SO3沉淀溶解需要消耗3 mol NaOH,最终1 mol Al3+转变为AlO也需要消耗4 mol OH-。白色沉淀中所含的OH-越多,再加入NaOH溶液溶解白色固体所消耗的NaOH就越少。总之,含1 mol Al3+的白色固体若为Al(OH)3(吸附了SO),消耗的NaOH少,若为碱式盐,消耗的NaOH多。所以需要进行纯Al(OH)3的对照实验,与步骤一中消耗的 NaOH对比,若相等,白色沉淀就为吸附了SO的Al(OH)3,若步骤二消耗的NaOH少,白色沉淀就为铝的碱式盐。步骤二:先用氨水制备Al(OH)3,然后再用NaOH溶液溶解,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V2。若假设ⅰ中SO被Al(OH)3吸附成立,则两个实验中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相等;若假设ⅱ中SO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成立,则步骤一比步骤二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多,即V1明显大于V2。
(4)饱和Ag2SO4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生成Ag2SO3沉淀,证明亚硫酸盐的溶解性;0.2 mol·L-1Na2SO3溶液与0.2 mol·L-1CuSO4溶液反应生成棕黄色沉淀中存在Cu+,Cu2+被SO还原,证明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0.2 mol·L-1Na2SO3溶液与0.1 mol·L-1Al2(SO4)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中存在OH-,证明了SO的水溶液呈碱性。根据实验流程及现象可知,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有关。
答案:(1)2Ag++SO===Ag2SO3↓ (2)①析出红色固体 ②a.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B.在I-的作用下,Cu2+转化为白色沉淀CuI,SO转化为SO
(3)①Al3+、OH- ②a.
b.V1明显大于V2
(4)溶解性、氧化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 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6.实验室以绿矾(FeSO4·7H2O)制备补血剂甘氨酸亚铁[(NH2CH2COO)2Fe] 有关物质性质如下:
甘氨酸
(NH2CH2COOH)
柠檬酸
甘氨酸亚铁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两性化合物
易溶于水和乙醇,有强酸性和还原性
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
实验过程:
Ⅰ.配制含0.10 mol FeSO4的绿矾溶液。
Ⅱ.制备FeCO3:向配制好的绿矾溶液中,缓慢加入200 mL 1.1 mol·L-1 NH4HCO3溶液,边加边搅拌,反应结束后过滤并洗涤沉淀。
Ⅲ.制备(NH2CH2COO)2Fe:实验装置如下图(夹持和加热仪器略去),将实验Ⅱ得到的沉淀和含0.20 mol甘氨酸的水溶液混合后加入C中,然后利用A中的反应将C中空气排净,接着滴入柠檬酸溶液并加热。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实验室配制绿矾溶液时,为防止FeSO4被氧化变质,应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写化学式)。再滴加少量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①C中盛柠檬酸溶液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中所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Na2CO3和稀H2SO4 B.CaCO3和稀H2SO4
C.CaCO3和稀盐酸
③确认C中空气排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④加入柠檬酸溶液一方面可调节溶液的pH促进FeCO3溶解,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⑤洗涤实验Ⅲ中得到的沉淀,所选用的最佳洗涤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热水 B.乙醇溶液 C.柠檬酸溶液
⑥若产品的质量为17.34 g,则产率为________%。
解析:(1)Fe2+具有还原性,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因此需要加入Fe粉,防止Fe2+被氧化;Fe2+能发生水解,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抑制Fe2+的水解;(2)实验Ⅱ制备的是FeCO3,所用试剂为FeSO4和NH4HCO3,利用HCO的电离HCOCO+H+,Fe2+结合CO,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浓度增大,H+与HCO反应生成CO2,因此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FeCO3↓+CO2↑+H2O;(3)①根据仪器的特点,盛放柠檬酸溶液的仪器是滴液漏斗;②装置A制备CO2,装置A为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因此盛放的试剂是CaCO3和盐酸,故C正确;③空气排尽,CO2充满装置,即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根据信息,柠檬酸具有还原性和强酸性,能够促进FeCO3的溶解,防止Fe2+被氧化;⑤甘氨酸亚铁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因此用乙醇溶液洗涤,故选项B正确;⑥根据原子守恒,FeCO3和甘氨酸恰好完全反应,因此甘氨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质量为20.4 g,产率为×100%=85%。
答案: (1)Fe 防止Fe2+水解
(2)Fe2++2HCO===FeCO3↓+CO2↑+H2O
(3)①滴液漏斗 ②C 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防止二价铁被氧化 ⑤B ⑥85
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跟踪检测61大题考法2__定量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跟踪检测61大题考法2__定量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共11页。
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跟踪检测60大题考法1__定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程跟踪检测60大题考法1__定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共9页。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2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21 化学实验基础(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