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学设计
展开《大地上的事情(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地上的事情》是2014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苇岸。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的浩瀚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这些散文内容涉及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本书主要以最美的汉语描画出最壮丽的万物,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领会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图片,图中有鹰、蚂蚁、熊蜂、麻雀、野兔、麦地、白桦等,这些都是地球上的生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他们了解它们吗?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看到一只蚂蚁费力拖动蜣螂的尸体,看到麻雀在树枝上磨砺着短喙,也都写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大家预习了吗?能告诉我们他写了什么了吗?(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酒盅(zhōnɡ) 坟冢(zhǒnɡ) 崛起(jué) 蜷曲(quán)檩木(lǐn) 怵目(chù)
蜇死(zhē) 砺刀(lì) 吞噬(shì) 粗糙(cāo) 拾掇(duō) 鹞子(yào)
鹧鸪(zhè ɡū) 贫瘠(jí) 飒飒(sà) 挥霍(huò) 汲取(jí) 梭罗(suō)
用之不竭(jié)
2.理解词义
①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②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③繁衍:逐渐地增多或增广。
④蜷曲:屈曲;拳曲。
⑤单枪匹马:形容孤身奋战;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⑥贫瘠:形容土地不肥沃,没有足够养分。
⑦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⑧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⑨蓄积:积聚;储存。
⑩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⑪吞噬:吞吃;吞咽;吞食。
⑫幻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出现的虚假感觉。
3.作者简介
苇岸(1960-1999),当代散文家。生于北京市昌平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系列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并结集出版。去世后作品集《太阳升起以后》和《上帝之子》相继出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环节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需要带着问题和任务。好的预习,能为课堂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文章,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一个片段,之后交流。
教师点拨:
(1) 作者细心观察蚂蚁营巢的方式;
(2) 由下雪想到夏天榆荚被风吹散,漂泊在大地,不久便繁衍成春天的花朵;
(3) 作者观察日出与落日;
(4) 由一具熊蜂的尸体所想到的;
(5) 观察麻雀在树枝上磨砺短喙,聆听麻雀的啼鸣;
(6) 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7) 作者观看孩子们在空地上游戏;
(8) 作者读孩子们写的家庭作文所想到的;
(9) 聆听并思考麻雀的啼叫;
(10) 作者看到一只蚂蚁独自拖动一只蜣螂的尸体所想到的;
(11) 赞美麦田;
(12) 作者观察阳台上的两只麻雀;
(13) 写雪后,地面上的积雪在减少;
(14) 观察并实践,冬天里的火逆风而行;
(15) 观察雷雨中衔虫的麻雀;
(16) 观察停在水田里的小鸟;
(17) 由秋天落叶所想到的;
(18) 由冬天啄木鸟的声音所想到的;
(19) 写一次观日出时,看到平时所见的最大的太阳;
(20) 写失去的巢穴却不愿飞走的一窝蜂;
(21) 写观察到的太阳的影子;
(22) 写春天来了,作者感到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感到高兴。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需要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这一环节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必要,只有在把课文读好,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在结构和思路上有何特点?
【提示】 乍看本文似东扯西拉,繁多的事情令人眼花缭乱。认真品味,会赞叹本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范。我们可将众多的事情归为四类:自然现象的轮回,植物的生长成熟,动物和人的生活、劳作及其延续,这些都是“大地上的事情”,都是与大地紧密联系的,并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对生命、劳作、大地、自然的赞美。文章临近结尾时引进爱默生“每一个人都应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联系”的观点,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尤其是文末“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来未踏上过土地”的结句发人深思,呼唤人们热爱劳动,热爱大地,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2.本文有着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怎样的思考?
【提示】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当他发现世界所呈现的物质与精神的悖谬,物质文明、现代进程是“一个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美好的时代”,因此,他执着地把寻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为理性的文化思考。
3. 为什么说作者就是一个自然的“观察者”?
【提示】 从文中看,作者仔细耐心地观察大自然中季节的转换,对古老的时间有一种敏感。而他所掌握的时间,总是同播种、劳动、繁殖联系在一起的,直到生命终结,他仍然系念着与农事有关的二四节气。没有形而上学的时间。他观察和赞美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自然中最可爱的生灵:胡蜂和各种蜂类、蝴蝶、麻雀、其它飞鸟、林木以及鸟巢……他去看白桦林,说:“我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正直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方向,同时构成了品质。他赞美羊,因为那是“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
4. 从苇岸对大自然的理解我们应有何启示?
【点拨】 苇岸的笔下,流淌着一种博大的人类之爱。他对自然万物都无比赞美,他把自然界的蚂蚁、麻雀、大树、太阳、麦田、冬天的雪,都视为自己的家人及平等的伙伴。他的文章突出地表明了他已经把爱心,从人类自身扩展到了自然万物。苇岸关注着“大地的道德”,他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思想精华,反对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希望人们爱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山川河流,并身体力行。20世纪人类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战争与动荡中度过的。人类经过漫长的血与火的洗礼,逐渐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真正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说,“让世界充满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苇岸正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5.说说我们人类应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点拨】 ①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乱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药物等。②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③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找描写生动,议论深刻的句子,诵读体会。)
(1)文章第六则中写道: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文章第三则最后写到:“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点拨:这一结论是从日本作家对日落的观察与“我”对日落和观察中感悟出来的。
(3)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试。”试析北方农妇砺刀与麻雀擦试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①两者除了动作上的相似以外,更因为两者所磨砺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
②作者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大地上的生命为生存而作出的努力的肯定和赞美。
(4)文章第①段与第⑩段都写到了蚂蚁,第⑤段与第⑮段也都写到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
点拨:都不相同,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用建造自己美观实用的生活家园角度写的,第二次是从蚂蚁觅食的角度写的;第一次写麻雀是写它们怡然自得的情状,第二次写出了麻雀为了抚育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设计意图】“研读课文”重点从文本的主题角度来理解,“语言特色探究”重点从写作特色的角度来理解和归纳,当然这二者也不会截然分开,所以,第(2)(3)(4)中也包含内容理解。
五、课堂小结
1.主题感悟
明确:文章写于改革开放十年之际,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开山毁林、滥捕滥猎,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见解,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给人们以警告和启迪。作者通过大量的自然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的担忧。其中心意思是“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技法借鉴
明确: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作者善于在每段中使用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形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
【设计意图】从零散的材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从貌似不经意的札记中,总结得出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2.整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第1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人类要善待地球,与大地上的生物和谐相处。然后运用想象,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画面。第2题是为了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并积累这些语句。
教学反思
略。
北师大版必修一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