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867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867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3)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8867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必修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作家作品,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品读诗句,理解意象,悟读课文,探究主题,回归全文,拓展延伸,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二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习现代新诗,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能了解和体悟语言文化的深层魅力,内化为一种学识修养。文学评论家唐建新说:“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第三课《诗二首》中的一首,海子的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地位举足轻重。本诗蕴藏着作者复杂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的极度渴望。这正是教材编选者将此诗编入“梦想与追求”主题单元的用意所在。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美、体悟美的能力。阅读作品时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同的人生,感悟纷繁的现代生活,激发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现代诗歌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但现代新诗朦胧难懂,高中生年龄小阅历少,知识储备也有限,缺乏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加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思想深邃,并不易懂。所以对本诗的学习和解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循序善诱、因材施教,通过学生诵读、教师讲授点拨、学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逐一解读诗歌,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以使学生读懂本诗,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掌握一定的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1.解读意象,引导学生发现新诗的思维深度和语言魅力;2.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与隐含的忧伤,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3.引导学生思考“梦想”与“世俗”的冲突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质疑、探究、分析,理解海子的内心挣扎;2.从词语的日常范畴意义和深层暗示入手解读诗歌。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达到背诵的程度;2.借助网络了解海子生平,并尽可能多地阅读海子的其他诗歌;3.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应准备更多当代诗歌的阅读经验,不限海子。关于海子生平,参见“附录1、2”。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从单元主题“梦想与追求”的角度,可以由对幸福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导入;2.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由海子的生平及在当代汉语诗歌史中的地位导入;3.从新诗学习的角度,可以由诵读当代诗歌尤其是海子的其他诗歌导入;【设计意图】着眼于单元教学的主题,以及诗人的地位和影响。为尊重诗人起见,不宜以诗人之死作为课堂的噱头。诗人之死在诗人生平介绍中绕不开,但它不是重点。故不宜以诗人之死导入。二、作家作品信息要点:1.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2.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3.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表现出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海子的诗歌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他的诗歌观念是对古代史诗、近代抒情诗、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理念的综合。从思想上,他接近于一个存在主义者;从情感上,他接近于一个浪漫主义者;从精神上,他接近于一个“狂人”式的先知;从认知方式上,他又是一个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在艺术观念上,他又特别认同凡·高、荷尔德林那种疯狂的气质。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海子的诗中还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内心气质和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面对大地上自然的海子在春天到来时自动绽放出的生机,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海子感到渺小、迷惘和缄默,并感到了死亡的降临。“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设计意图】为学习提供背景性的以及文学性的知识支撑。有关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可长可短,这要看学生前置学习的质量如何。建议此环节由学生完成。后面关于海子诗歌的风格概括,也只是网络上的一家之言。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背诵课文;2.教师范读;3.学生朗读。【设计意图】背诵的意图是检查预习,教师范读与学生自由朗读,都是建立初步的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后续学习,需要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生发。当代诗歌的朗读,有人主张仍需揣摩融情,有人反对拿腔捏调,不论怎样,节奏应该是有的。四、品读诗句,理解意象(一)分析诗歌第一节1.海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或者说,诗中哪些事物或行为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诠释?信息要点: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海子向我们展示的理想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幸福观?细读,讨论,讨论不足,教师介入解读指导。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自由的无拘束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讨论意象内涵。马、柴、周游世界:日常生活意义范畴内的幸福。一为交通工具,一为衣食工具,一为自由自在、无拘束的生活。这些词又有歧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既是奔向理想,又渴望温暖。是心灵放纵与自由的象征,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这正是作者的追求。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哪个层面的幸福?——平凡人的世俗的幸福的物质生活。关心食物,就是对物质世界的在意。讨论意象内涵。“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关心”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昨天乃至今天的诗人缺少幸福感受,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劝说之后的进一步妥协。3.既然是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细读,讨论。教师补充引导。“从明天起”表明时间上的断裂,意味着姿态目光的转移,意味着选择的痛苦,像天真少年暗下决心。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 “从明天起”,四字中浓缩着辛酸。许愿明天,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如李白 “明朝散发弄扁舟”。但也说明明天的幸福正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是理想,梦想。所以这首诗歌,写的是一种生活理想,一种美的,幸福的,值得追求的生活。西方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暗示只要想过幸福生活也能过上,只是不愿过这种幸福生活,即表明对幸福有不同理解。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诗人有意越过今天,可能是对现实的失望。4.前面诗句显示的内心的矛盾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悖论?“面朝”意味着一种追求姿态。背对尘世,背对众人。但对大海却是敞开的。传统意象中陆地与大海对立,大海往往指示着新的、未知的生活。“春暖花开”的这所房子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现实生活中未必能够拥有,就诗人微薄的收入而言,几乎不可能拥有。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不是现实,现实中没有,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好归宿,这里开阔、自由、美丽、超脱。4.小结:诗人描绘三种不同的“幸福”生活场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由自足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平凡的、只具有基础的物质保障的朴素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丰富、喜悦、满足的生活(二)分析诗歌第二节1.诗人在设想了上述幸福生活的场景后,他接下来想做什么? 信息要点:和每个亲人通信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陌生人祝福2.诗人面对的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细读,讨论。信息要点:亲人-每一个人-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陌生人几句被世人用滥了的祝词在海子的笔下却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力。诗人如此震撼、欣喜是因为此时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幸福图景,内心异常的激动,幸福、爱、温暖的感觉充溢着他,使他迫不及待的要和他人分享。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当诗人想拥有美妙的幸福感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3.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细读,讨论意象内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的短暂,和虚无缥缈。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而幸福只是“闪电”的。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必须要有乌云才有闪电撞击。小 结: 诗人如何面对幸福?亲人每一个人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陌生人本节写诗人在幸福到来之即的手舞足蹈,但首先是将幸福作为一种信息,予以传递分享。而诗人明确告诉我们,传递分享本身是幸福的。(三)分析诗歌第三节1、如何理解“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细读,讨论。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给万物命名的是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重新取名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和发现。2.每一个人难道不包括陌生人吗?为什么还要单独拿出来写?细读,讨论。强调梦想的感染力。在诗人的预设中,每一个人及自然万物都与其是亲近的,如亲人般。本来就生活在诗人的世界之内。而陌生人则是一个意外,是一个闯入之人。未知,神秘,又冒犯。但诗人仍然接纳他,并将美好的祝福送给他。祝福是世俗的,是现世的,但从海子笔下写出来,却犹有神圣的光芒。因为就这首诗而言,海子的幸福正是建立在世俗、现世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另,诗歌在逻辑上也不应强求,这是语歌语言的创造性物质决定的。关爱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表明自己与他们的分界。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行?即,当“我”把所有美好的祝愿送给你们之后,我呢?细读,讨论。“愿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尘世未能有灿烂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未能获得幸福。“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即我只愿守着我的理想死去。教师可酌情补充:关于爱情:有6个女性,(西川认为是4个)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这些女性,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虽然海子可能极为在意这些情感经历——它们常常为海子的诗歌创作带来灵感,也或成为海子诗歌的主题,如《日记》。然而这些所谓爱情,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关于前程:和安庆诗人沈天鸿对坐的那个晚上,海子一个人喝了将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着酒意,诗人喋喋不休地谈起了自己的种种不如意:“北京的(诗歌)圈子很严,简直进不去!”在某些诗歌聚会的场合,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同样在怀宁县,隔壁村的一些辍学的年轻人,早两年就去南方闯荡,靠卖软笔致富,每个月能往家里寄回七八百块钱。很难说这没有对这位村里公认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1987年,海子二弟面临复读,三弟、四弟在上学,正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他曾经跟父亲提出想辞掉教职出去闯一闯,跟北大的同学一起南下海南办报纸,但遭到了父亲查正全的坚决反对。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今正折磨着海子。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强调“尘世”?细读,讨论。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5.小结:愿你---(转折)---我只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进一步提炼,诗歌大约反映出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并列在一起不太“和谐”,却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设计意图】细读,讨论,再细读,再讨论。讨论不足,教师及时介入予以引导、丰富、深入。诗歌看似简单,读来未必浅白。但也有另一样教法,即化繁为简。总体上把握三个问题,一是从明天起诗人想干嘛,二是为什么这样干,三是从这些方面看这是怎样一个人。主体是第二个问题,关键在第三个问题。五、悟读课文,探究主题探究1.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信息要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着丰富的意蕴和张力。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矛盾/歧义/美丽/神秘),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暗示/象征),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这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而我们却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人的矛盾和生活的悖论。探究2.诗歌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表达的情味是一样的吗?信息要点:第一次是第一章情调的同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我则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就显示出诗人的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马上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既亲近朴素的物质生活,又坚守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设计意图】在细读的基础上做最后的梳理。指出“尘世的幸福”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对立,“你”(陌生人)与“我”的对立。但一节中的统一中何以至三节结尾分裂了?这也有一个情绪情感的转移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当代诗歌核心话题之一。六、回归全文,拓展延伸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拓展1:阅读海子的诗歌《日记》《九月》。拓展2:朗读《九月》,赏析海子诗歌的特点。七、板书设计 基本、朴素的物质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博爱的幸福观 自由、自足的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从明天起(梦想) 丰富、喜悦的精神生活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愿你→我愿统一→分裂教学反思:(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13 送穷文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五彩文章13 送穷文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作家作品,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深入研读,理解寓意,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0 秦腔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