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2021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内能》(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内能》(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4 cm3”可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与微观世界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 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C. 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D. 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2.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核子3.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夸克4.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 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 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C.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D. 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5.与固体相比,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表明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力要______(大/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距离要______(大/小).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间的作用越______(大/小).6.把汽油装在滴定管内,适当调节阀门,记录到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 cm3,把其中一个油滴滴在水面上形成最大的油膜面积为3 m2,试估算汽油分子的直径. 考点二:内能与改变方式1.在0 ℃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A. 具有机械能B. 具有内能C. .没有内能D. 无法判断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不一定多B. 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到零C. 0 ℃物体内能为零D. 一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3.关于传导的方向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量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B. 热量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C. 内能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D. 内能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4.如图所示,在用塞子封闭的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子中出现了雾.下面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①瓶内空气内能减少②瓶内空气的温度降低③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雾④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④①②③D. ③④①②5.端午节那天,小志给小文小起啤酒时,发现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瓶内的气体冲出时,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使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而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考点三:比热容1.状态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 )A. 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B. 跟它的质量成反比C. 跟它的温度变化成反比D. 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 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 加热水和加热液体的烧杯相同3.图(A)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B. 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的大C. 牛奶的温度变化比水慢D. 甲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象4.一杯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会降低,但其比热容________(填“变”或“不变”),喝掉一部分后,其质量减小,但________仍不变.5.如图是对A、B两种品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所获得的图象信息.利用该信息和你具有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A.A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B.B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C.A和B两种品牌的保温效果相同D.保温杯在水温较低时能自动加热(2)保温杯周围环境的气温是________ ℃(3)测试过程热水降温的快慢是不同的,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________.考点四:比热容与热量的计算1.如图所示,实验室内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同一规格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一段时间(热量损失不计,且液体均未沸腾),则加热过程中甲乙两支温度计升高的温度之比为(C煤油=2.1×103J/(kg/℃))( )A. 1∶2B. 2∶1C. 1∶1D. 1∶42.将500 g温度为80 ℃的水兑入2.5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假设没有热量的损失,那么平衡后的水温为多少? 3.将质量为5千克的铜加热,铜的温度升高了20 ℃,求:铜吸收的热量Q吸.[c铜=0.39×103J/(kg·℃)]. 备战2020九年级物理提升训练——专题三:内能参考答案考点一:分子动理论与微观世界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很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 分子很小,可以用一般的显微镜看到C. 分子很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D. 分子很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答案】C【解析】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用肉眼或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2.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核子【答案】A【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3.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进程中,人们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这是源于发现了( )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夸克【答案】A【解析】在探索微小粒子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4.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 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 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C. 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D. 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A【解析】微观粒子无法直接用肉眼或普通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分子对外表现的宏观现象来感知微观规律,再利用此物理规律解释实际中的现象.本题中涉及的几个现象及推测中,A选项中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没有间隙.在解释固体扩散时,固体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同时也可以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因为分子间没有间隙,分子就无法彼此进入对方.所以由固体很难被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无法解释扩散现象,所以推测不合理.5.与固体相比,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表明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力要______(大/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距离要______(大/小).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间的作用越______(大/小).【答案】小 大 小【解析】与固体相比,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表明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作用力要小,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距离要大,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间的作用越小.6.把汽油装在滴定管内,适当调节阀门,记录到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 cm3,把其中一个油滴滴在水面上形成最大的油膜面积为3 m2,试估算汽油分子的直径.【答案】把汽油分子大致看作球形,油膜的厚度就是油分子的直径.根据“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 cm3”可得,一滴汽油的体积:V==0.001 cm3,已知油膜的面积为S=3 m2,所以汽油分子的直径d==≈3.3×10-10m.答:汽油分子的直径约3.3×10-10m.【解析】已知“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 cm3”可计算出一滴汽油的体积,又进而根据一滴汽油所形成的面积,可计算汽油分子的直径.考点二:内能与改变方式1.在0 ℃的房间里,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 )A. 具有机械能B. 具有内能C. .没有内能D. 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在0 ℃的房间内,放在地面上的铅球,虽然温度较低,但具有内能,故B正确,C错误;由于铅球静止没有动能,在地面上,没有势能,所以机械能为零,故A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做出判断,故D错误.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内能不一定多B. 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到零C. 0 ℃物体内能为零D. 一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答案】A【解析】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A项,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温度不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故A正确;B项,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不管温度有多低,物体都具有内能,故B错误;C项,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0 ℃物体的内能并不为零,故C错误;D项,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D错误.3.关于传导的方向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量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B. 热量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C. 内能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D. 内能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答案】B【解析】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际上是能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的过程.与物体的内能大小无关.4.如图所示,在用塞子封闭的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子中出现了雾.下面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①瓶内空气内能减少②瓶内空气的温度降低③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雾④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④①②③D. ③④①②【答案】C【解析】用打气筒往瓶里打气,当瓶塞被崩起时,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空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在瓶口看到的“白气”;故合理顺序为④①②③.5.端午节那天,小志给小文小起啤酒时,发现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瓶内的气体冲出时,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使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而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答案】机械 做功【解析】开启啤酒时,瓶子内气体对瓶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白雾”,这个现象说明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考点三:比热容1.状态一定的某物质的比热容( )A. 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B. 跟它的质量成反比C. 跟它的温度变化成反比D. 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答案】D【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无关;故A、B、C不正确;D正确.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A.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 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C.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 加热水和加热液体的烧杯相同【答案】B【解析】物质的比热容不能直接测量,探究过程中是通过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升高温度的多少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跟物体的质量和种类有关,还跟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液体的质量相等,为防止热量散失的影响要用相同的容器,为了保证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还应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A项,为保证水和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故A正确.B项,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尽量使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样,但不一定要求酒精灯内的酒精相同,故B错误.C项,为了便于比较水与液体升高的温度差,实验时应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液体,故C正确.D项,为防止热量散失对实验的影响,应让盛放水和液体的容器相同,故D正确.3.图(A)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B. 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的大C. 牛奶的温度变化比水慢D. 甲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象【答案】A【解析】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的结果温度相同,即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故A正确;由图像可以看出,水下降的温度比牛奶升高的温度要小,即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的小.故B、C不正确;将凉牛奶放入热水中时,牛奶吸热、温度升高,水放热、温度降低,直至两者的温度相等,因此甲是水的温度变化图象.故D不正确.4.一杯热水放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会降低,但其比热容________(填“变”或“不变”),喝掉一部分后,其质量减小,但________仍不变.【答案】不变 比热容【解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比热容才会变化,与物质的温度和质量无关,故水温降低时水的比热容不变;水的质量减小时,比热容也不变.5.如图是对A、B两种品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所获得的图象信息.利用该信息和你具有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A.A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B.B品牌的保温效果更好C.A和B两种品牌的保温效果相同D.保温杯在水温较低时能自动加热(2)保温杯周围环境的气温是________ ℃(3)测试过程热水降温的快慢是不同的,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________.【答案】(1)A (2)20 (3)快【解析】(1)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品牌A作保温材料时,水降温慢,因此A材料保温效果好;(2)由图象可知,当温度降到20 ℃时,温度不在变化,所以室温为20 ℃;(3)热水与周围空气的温差越大,降温越快;考点四:比热容与热量的计算1.如图所示,实验室内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同一规格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一段时间(热量损失不计,且液体均未沸腾),则加热过程中甲乙两支温度计升高的温度之比为(C煤油=2.1×103J/(kg/℃))( )A. 1∶2B. 2∶1C. 1∶1D. 1∶4【答案】A2.将500 g温度为80 ℃的水兑入2.5 kg温度为20 ℃的水中,假设没有热量的损失,那么平衡后的水温为多少?【答案】解:根据题意可知,不计热量的损失时:Q吸=Q放,由Q吸=cm(t-t0),Q放=cm(t0-t)得,cm冷水(t-t0冷水)=cm热水(t热水-t),即:4.2×103J/(kg·℃)×2.5 kg×(t-20 ℃)=4.2×103J/(kg·℃)×0.5 kg×(80 ℃-t),解得:t=30 ℃.答:热平衡后的水温为30 ℃.【解析】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最后温度相同.知道热水的质量和初温、冷水的质量和初温,又知道水的比热容,利用热平衡方程Q吸=Q放求水混合后的温度.3.将质量为5千克的铜加热,铜的温度升高了20 ℃,求:铜吸收的热量Q吸.[c铜=0.39×103J/(kg·℃)].【答案】解:铜吸收的热量Q吸=cmΔt=0.39×103J/(kg·℃)×5 kg×20 ℃=3.9×104J.答:铜吸收的热量Q吸为3.9×104J.【解析】根据公式Q=cmΔt可求直接求得铜吸收的热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4 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章末综合训练(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3 内能 《内能》章末综合训练(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专题复习 分类集训12 内能内能的利用(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