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展开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要内容:一、百家争鸣二、儒学的兴起三、宋明理学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补充)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 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 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法家: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1、孔子的生平: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至圣”。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司寇(最高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 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1)思想:提出“仁”和“礼”:A、核心是“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如何实行仁,要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自己,恢复“礼制”); 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政治方面: 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3)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教育名言:(4)整理文献:《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尊为“亚圣”(2)主要思想:A、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2)主要思想:A、主张“仁义”和“王道”;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C、主张“性恶论”;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是: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④ “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思维分析:名言强调“重民”思想,而且2300多年前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曾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与之相符。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一)道学奠基: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2、主要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二)道学的形成1、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著有《庄子》2、主要思想: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B、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C、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D、鄙视富贵利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上述材料反映出老子A、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概念;B、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C、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1、主要代表人物: 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主张:A、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B、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政策;C、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和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2)作用: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 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 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诗证史,北宋五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心学开创者陆九渊,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寻踪身边理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深化理解,突破高考,主干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本线索,课堂探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法家的思想,墨家的主张,古为今用,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