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时分层作业17 河流地貌的发育 练习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建议用时:40分钟)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1.C 2.A [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4.图乙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甲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A 4.C [第3题,图中河流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4题,图乙中T岸为侵蚀岸,P岸为堆积岸;图甲中,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
下图表示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居民区的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的四个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为生产、生活提供水源 ②河运便利 ③河流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河流沿岸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c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平坦,利于人类定居
B.减少河流洪水的威胁
C.容易获取淡水资源
D.有利发展水运
5.A 6.B [第5题,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所以很多聚落都沿河分布。第6题,河流中下游地区的聚落分布在地势较高处,可以减少洪水的威胁。]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中为洪(冲)积扇,图乙中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C (4)B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8~10题。
8.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9.图示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10.图示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上游移动 B.向下游移动
C.维持在原地 D.往复摆动
8.B 9.D 10.B [第8题,从图中水流方向可以直接看出①坡为迎水坡。由材料可知,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导致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说明背水坡水流流速较快。从前、后期沙波剖面可以直接看出①坡泥沙堆积,从而推知①坡水流流速较慢。第9题,从材料中可知背水坡泥沙易被侵蚀、迎水坡泥沙易堆积,根据图中水流方向可以明显看出②坡和④坡为背水坡,以侵蚀作用为主。第10题,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后,被侵蚀的泥沙会在顺着水流方向的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由此可知,沙波会顺着水流方向移动,即逐渐向下游移动。]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1~13题。
1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1.B 12.C 13.C [第11题,B对: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A错: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高低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量。C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崎岖不平。D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可能是风。第12题,C对: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A错: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洼地。B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D错:如果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第13题,C对: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A、B错: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泽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水分,而该山前平原洼地增多增大期间河流断流,因此周边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和沼泽化。D错:土壤盐碱化过程与水盐运动密切相关,在缺水状态下,地下盐分难以到达地表集聚。]
14.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简述其原因。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等有关。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型。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线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