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图,完成第1~2题。
1.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c,a处比c处(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2.甲、乙两个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任务分别是( )
A.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中低产田
C.防治荒漠化、发展立体农业
D.防治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
解析:第1题,发电量与径流量和落差呈正相关,a水电站位于c水电站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c,故落差大。第2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D 2.A
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一直以来,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此完成第3~4题。
3.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 )
A.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
B.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C.增加停船泊位,扩大港口的吞吐量
D.杜绝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4.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
B.河口鱼类资源减少
C.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D.堤坝南侧泥沙堆积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特威德河为商业贸易提供了避风港口,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减少泥沙堆积,防止淤浅河道或码头,保证河口通航能力,A项正确。第4题,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不是蓄水,河流水面不会降低,没有海水倒灌频繁发生,A项错误;没有截断鱼类通道,河口鱼类资源不会减少,B项错误;黄金海岸泥沙沉积减少,海滩退缩,C项正确;河口南侧即堤坝的南侧泥沙会减少,D项错误。
答案:3.A 4.C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河流所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 )
①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土地盐渍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该河流与长江相比,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
A.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地表崎岖,水流湍急 D.矿产资源贫乏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为亚马孙河,该河流所在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及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第6题,该河流主要流经亚马孙平原,流域内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故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答案:5.C 6.B
伏尔加河全长3 69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积雪融水在伏尔加河河水补给中起着主要作用。伏尔加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伏尔加河上有很多堤坝、水库和水电站,另外也连通了很多运河。读下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关于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筑水坝、运河,以获得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
B.采用高坝一次性开发方式发展水电站
C.可关停火电站,减轻大气污染
D.夏汛前降低水库水位,可提高汛期蓄水能力
8.下列关于伏尔加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利于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
B.水位抬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C.促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D.可促进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轻工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第7题,伏尔加河流域水电站采用的是梯级开发方式;该河流域水电站发电季节差异大,如果关停火电站,不能保证电力的供应;伏尔加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积雪融水,以春汛为主,故夏汛前不必降低水库水位。第8题,众多的大坝改变了水生生态系统,使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由于电力充足且廉价,促进了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伏尔加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
答案:7.A 8.C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A地区是发展家庭农场的试点区,该地区发展该种农业模式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
①地广人稀 ②热量不足 ③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图中B地区现已停止大规模开发,并实施退耕还湿地,该措施有利于(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保护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③减轻当地洪涝灾害 ④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该区域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平原面积广大,人少地多;但是,由于该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第10题,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降解污染、蓄洪防洪等功能。
答案:9.C 10.B
读下图,完成第11~12题。
11.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不利条件是( )
A.粮食总产量低 B.复种指数低
C.交通不便 D.机械化程度低
12.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的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已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C.粮食商品率较低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解析:第11题,图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东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因此作物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B项正确。第12题,该地区主要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故选C项。
答案:11.B 12.C
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完成第13~14题。
13.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D.以家庭农场为主
14.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拉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解析:第13题,“三大黄金玉米带”的玉米种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与美国相比,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偏低;商品率较高,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以国营农场为主;科技投入少,玉米价格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第14题,盲目毁林开荒和增施化肥、农药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这是发展沼气的限制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玉米进行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是有效措施。
答案:13.C 14.C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
15.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完全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16.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入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变化。第16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移入地区会增加就业机会。随着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变小,反而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15.A 16.B
细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第一个将细颗粒物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下图为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最近24小时细颗粒物均值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佛山 B.广州 C.珠海 D.惠州
18.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偏高的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
B.天气返潮,微风少雨
C.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
D.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
解析:第17题,由图可知,选项所列的四个城市中,珠海市细颗粒物均值最小,空气质量最好。第18题,强冷空气南下,大风会吹散污染物颗粒,从而使污染物浓度减小,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17.C 18.D
读下表,完成第19~20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
发展阶段 | 人均生产 总值(美元) | 非农增加值 比重(%) | 非农就业 比重(%) | 城镇化 率(%) |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起步) | 600 | 65 | 20 | 10 |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起飞) | 1 200 | 80 | 50 | 30 |
工业化后期 (基本实现工业化) | 3 000 | 90 | 70 | 60 |
后工业化阶段 (全面实现工业化) | 4 500 | 95 | 90 | 80 |
19.结合表格中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化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化 ②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增大 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期非常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0.结合下图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
我国城市化率与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A.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较快
B.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C.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工业化后期的均值
D.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不大,比较均衡
解析:第19题,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的增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紧密到松弛的过程;工业化会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必然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第20题,读图分析可知,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低于工业化后期的平均值;我国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相差较大,不均衡。
答案:19.A 20.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流域之一。下图为猫跳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水能开发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三图分别示意猫跳河流域开发前后的气候状况、人口和城镇化的变化情况、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二分析猫跳河流域完成梯级开发后当地气候的变化。
(2)猫跳河流域开发后,区域内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试分析其发展工业的独特优势区位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梯级开发对猫跳河流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的变化可知,当地的气候变得湿润了。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因此丰富的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成为当地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第(3)题,可从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湿润了。
(2)廉价的水电,丰富的水资源。
(3)水电的开发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促使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灌溉、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库的修建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2.(2018·海南卷)(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文字信息中已表明,“小老头树”分布于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即可分析。第(2)题,需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以植被生长不良作为突破口切入。第(3)题,需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23.(2019·全国Ⅱ卷)(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特点及农业区位因素。以等高线地形图切入,结合等高线和县界的分布可以看出,该县山区最高海拔为3 000~4 000米,河谷地区海拔小于1 000米,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因此具有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形特点。该县地形主要为山地,而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小的谷地和山间盆地,因此耕地面积小。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该题涉及三问,不要漏答。第(2)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区别;对气温的影响有阳坡和阴坡等。设问要求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干”“热”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河谷海拔低,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气流下沉增温,加之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因而气温高,形成干热的气候特征。第(3)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含气温日较差)、降水、光照和气象灾害等。第(4)题,考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利用当地水果种植业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投资,促进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当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和引进培育优良品种,种植出更高品质的水果,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当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产品质量优势加强宣传,提高当地水果的知名度,进一步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在水果种植业的基础上,开展与水果种植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吸引游客到果园里摘果、观光、休闲、度假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为了促进水果、水果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吸引更多游客,当地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和地区接待能力。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24.(2018·天津卷)(10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下图文字所示)
(1)图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
解析:第(1)题,京津冀的发展定位应立足各自优势制定:北京为首都,突出优势是高校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天津为直辖市,靠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工业基础好;河北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传统工业基础好。第(2)题,天津港转出一些与发展方向不符的产业可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减轻污染;这对于周边其他港口而言,因产业增加,可以增加吞吐量,规模扩大,便于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答案:(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2019-2020学年地理鲁教必修1检测:模块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本册综合练习题,共11页。
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综合与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和环境综合与测试练习,共11页。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