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训练卷(AB卷)含答案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训练卷 A卷
展开
2021届单元训练卷·高三·生物卷(A)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生物的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B.一个基因只能向一个方向发生突变
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
D.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
2.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
A.DNA分子发生断裂 B.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增添
C.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 D.DNA分子发生多个碱基缺失
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是基因突变
B.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人的心肌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多对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两个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A.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B.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C.两者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产生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不利
5.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7.某患病女子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这种遗传病可能属于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8.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A.高秆抗锈病小麦与矮秆易感病小麦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矮秆抗锈病的小麦
B.杂合矮秆抗锈病的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纯合小麦
C.X射线处理青霉菌,再从中筛选出高产青霉素菌株
D.二倍体西瓜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培育出三倍体无籽西瓜
9.用纯种的高秆抗锈病(DDTT)小麦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①→F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下列有关此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过程③需经过受精作用
C.过程④需使用生长素来处理 D.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 1/4
10.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A.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11.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12.从理论上分析,所用培育手段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红色瓜皮的西瓜新品种——多倍体育种
B.四倍体西瓜——多倍体育种
C.同一植株的不同枝条开出不同颜色的花——嫁接
D.通过传粉、受精培育优良品种——杂交育种
13.某科技小组将二倍体番茄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花粉获得单倍体植株必须通过植物组织培养
B.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的体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单倍体植株因为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而高度不孕
D.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14.有关基因工程的成果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的抗虫植物也能抗病毒
B.基因工程在畜牧业上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
C.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逆性的农作物
D.目前,在发达国家,基因治疗已用于临床实践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1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17.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18.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合的是
A.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而造成的
B.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D.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19.科研工作者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20.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1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1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
B.该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
C.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的概率为5/18
D.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
21.某雌雄同株的植物的花色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控制红色,a控制白色。某杂合的红花植株,经射线处理后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含有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正常发育,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B.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不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C.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D.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不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2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0。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23.某昆虫的种群非常大,第一年AA占10%,Aa占20%,aa占70%,种群内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假设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种群中显性个体的比例每年增加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的改变一定是增加了隐性个体的死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个体的基因型
C.第二年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64%
D.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能发生改变
24.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A.此期间F区的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此期间F区的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此期间F区的豹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D.此期间F区的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下降
25.生活在美国南部的绿色蜥蜴猎食时,唯一的伎俩就是奔跑。当人类给这一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褐色蜊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研究发现经过仅仅20年的时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据此推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B.褐色蜥蜴的引入会促进绿色蜥蜴的进化
C.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
D.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某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现用多株野生型植株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突变型雄株。分析认为,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若该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突变型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且该突变基因来自于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母本”)。
(3)若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突变型为________(填“显性”、“隐性”或“显性或隐性”)性状,且该突变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母本”)。
27.(10分)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8.(10分)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因此在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
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
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 发育而来。
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 。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
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
(3)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 ;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29.(10分)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色盲症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色盲症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色盲症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色盲症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 ”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色盲症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色盲症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色盲症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3)已知一个群体中,色盲症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色盲症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色盲症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
30.(10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一种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理由是 。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
(5)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①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 。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答 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由于基因突变是普遍的、随机的和不定向的,所以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项正确;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变异,从而产生1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对于真核生物来说,不仅细胞核里有DNA,线粒体中也有DNA,所以不是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低频率的,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一般不可能同时突变,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及中心法则等有关知识。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可能的原因是DNA分子发生碱基替换。碱基增添或缺失均会导致多个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是DNA中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属于基因突变,A项正确;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外界诱发因素),因此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项错误;人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项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而基因重组最少需要两对等位基因,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特点。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A项错误;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都对生物体有害,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即配子只含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由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别之分,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性别不一定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不是所有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C错误;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因此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D正确。
6.【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故可以在有丝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出现“染色体桥”后,在两个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可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染色体桥”现象使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转接,不会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出现“染色体桥”后着丝点间任意位置发生断裂时,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转接到了另一条姐妹染色体上,则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如果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Aa时,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aa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有可能;如果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XAX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XaY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50%患病,50%正常,有可能;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a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AA结婚,无论生男孩或女孩,都是正常;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患病女子的基因型为XaXa,与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正常男子XAY结婚,所生男孩都患病,所生女孩都正常,不可能。由于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都有可能,所以B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特点。高秆抗锈病小麦与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获得矮秆抗锈病的小麦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的基因,A错误;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纯合小麦植株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用X射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C正确;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应用。①表示杂交,其原理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A错误;②表示减数分裂;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不需要经过受精作用,B错误;④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C错误;经过④过程可得到4种比例相等的植株,即DDTT、DDtt、ddTT、ddtt,其中只有ddTT符合要求,因此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 1/4,D正确。
10.【答案】B
【解析】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非整倍性变异,A错误;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原理为基因重组,子代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未改变,与染色体变异无关,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错误;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后,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才能培育出稳定遗传的小黑麦,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原理,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C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红色西瓜皮的基因在西瓜中还不存在,因为没有红色西瓜皮的亲本,所以不能通过多倍体育种达到目的,但可通过基因过程育种达到目的,A项符合题意;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获得四倍体西瓜,这属于多倍体育种,B项不符合题意;通过嫁接,可以使同一植株的不同枝条开出不同颜色的花,这是一种营养繁殖,C项不符合题意;植物体进行传粉、受精,说明进行了有性杂交。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决定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发生了基因重组,从而可达到培育优良品种的目的,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花药离体培养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项正确;花粉、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都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都具有全能性,B项正确;二倍体番茄的花粉发育而来的单倍植株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生殖细胞形成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不能形成可育的生殖细胞,C项错误;若花粉基因型为a,则二倍体植株体细胞在经过间期的复制后,基因型可能是aaaa,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的抗虫植物只能抗虫,不能抗病毒,A错误;基因工程在畜牧业上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等方面,而不是为了产生体型巨大的个体,B错误;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逆性的农作物,C正确;目前,基因治疗还处于初期的临床试验阶段,D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相关知识。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这说明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的,A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D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A正确;杀虫剂没有诱发基因突变,B错误;杀虫剂没有诱导基因表达,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进化。自然选择仍在起作用,A错误;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说明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双方在斗争中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错误;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D错误。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是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而造成的,如多倍体的形成,A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B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项正确;喷洒农药选择了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判断。突变性状在当代就显现,说明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A项错误;突变株为杂合子,其自交可产生“一秆双穗”的纯合子,B项正确;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筛选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C项错误;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形态变化,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依题意可知:该三体植株较正常植株多了一条1号染色体,因此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增加,A项错误;基因型为AAa的该植株在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后,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aa,因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导致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含减Ⅱ后期)的细胞中含有AAAA或aa或AAaa或A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产生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使得形成的配子中的基因组成为AA或a或Aa或A,可见,该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或配子,B项错误;该植株(AAa)产生的四种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的概率为1/6a(♀配子)×1/6AA(♂配子)+1/6a(♂配子)×1/6AA(♀配子)+2/6A(♂配子)×2/6Aa(♀配子)+2/6A(♀配子)×2/6Aa(♂配子)=5/18,C项正确;综上分析,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6,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遗传规律。含有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正常发育,该杂合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1∶1,应是雌配子有两种,且比例为1∶1,雄配子只有含a的正常发育,说明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不位于缺失的片段上,B项正确。
22.【答案】D
【解析】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显性遗传病的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个为患者,B正确;已知纯合子患者出现概率为1/1000000,可知显性基因频率为1/1000,则隐性基因频率为999/1000,推知杂合子的概率为2×1/1000×999/1000≈1/500,C正确;Ⅲ6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故其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一方提供,D错误。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一定会增加隐性个体的死亡,也可能是减少其出生,A错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导致基因型的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第二年隐性个体的基因频率减少10%,为60%,C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由于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素而发生改变,D正确。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故豹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D两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从题干中并没有说明20年前和20年后绿色蜥蜴是否出现生殖隔离,C项错误。
26.【答案】(1)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2)显性 父本或母本
(3)显性或隐性 母本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突变、伴性遗传方面的知识。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根据题意分析,用多株野生型植株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突变型雄株,且已知是其中一个亲本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分析答题。(1)据试题分析可知,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假设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野生型植株的后代出现的突变型是显性性状,可能是父亲或母亲的基因型由aa突变为Aa的结果。(3)假设野生型与突变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可以为XaXa,XaY,后代雄果蝇为XAY,说明母本的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因为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来自母本;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也可以为XAXA,XAY,后代雄果蝇为XaY,说明母本的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因为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来自母本。综上所述,若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突变型为显性或隐性性状,且该突变基因来自于母本。
27.【答案】(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是杂合的 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解析】(1)由分析可知,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基因重组的途径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诱变获得的新个体通常为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故可以将该个体进行自交,筛选出符合性状要求的个体后再自交,重复此过程,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28.【答案】(1)10 减数 染色体组
(2)①卵细胞 ②紫粒亲本是杂合子 aaRr/Aarr
③单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白色,基因型为ar;二倍体籽粒胚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二者籽粒胚乳的表现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aRrr
(3)用G和H杂交,将所得F1为母本与S杂交;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
【解析】(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为20/2=10。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染色体随机分配,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2)①由图可以看出,单倍体子代PCR结果与母本完全相同,说明单倍体的胚由母本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A、a与R、r独立遗传,共同控制籽粒的颜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紫粒亲本是杂合子,两对等位基因各自相互分离后,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根据紫∶白=3∶5的性状分离比,紫粒占3/8,由“3/8=3/4×1/2”可推出亲本中紫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双杂合,白粒玉米的基因型为单杂合+隐形基因,即aaRr/Aarr。③根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二倍体籽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籽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AAR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AaaRrr。(3)按照(2)③中的方法,可将G和H杂交,得到F1,再以F1为母本授以突变体S的花粉,根据籽粒颜色挑出单倍体;将得到的单倍体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29.【答案】(1)
(2)1/8 1/4
(3)0.01 1.98%
【解析】(1)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直接画出。(2)因为大女儿与一个非色盲症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色盲症的XbY(用B、b表示色盲症基因)男孩,所以大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而大女儿的Xb来自她母亲,所以母亲的基因型XBXb,那么小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小女儿生出患色盲症男孩的概率为1/4×1/2=1/8;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的基因型也为XBXb,生出色盲症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1/4。(3)男性群体中色盲症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色盲症致病基因频率为1%;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1%×99%=1.98%。
30.【答案】(1)种群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是 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3)自然选择
(4)基因库
(5)①60%(0.6) XDY胚胎致死或XD雌配子致死 ②大于 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的基因型(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
【解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由题干分析可知,该种蛾的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故该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2)由题可知,这两个种群已经存在生殖隔离,故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3)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5)①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XDY胚胎致死或XD雌配子致死。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判断依据是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的基因型(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的基因型只有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