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人教版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的题卡上)
1.(3分)下列典故中,从物质的变化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凿壁偷光 B.火烧赤壁 C.司马光砸缸 D.铁杵磨成针
2.(3分)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占
B.为了让结果更准确,红磷燃烧的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该实验中的红磷可以用木炭代替
D.实验时红磷要足量
3.(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 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4.(3分)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空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3分)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物质,用我们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时,分子静止不动
C.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6.(3分)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7.(3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化学性质与第三层的电子数目密切相关
B.该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D.该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8.(3分)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一是“生态建设”,下列符合该主题的是( )
A.为了节约能源,多使用煤作为生活燃料
B.为解决白色污染,将废旧塑料焚烧处理
C.人们富裕了,建议每家每户使用私家车
D.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泛伐
二、填空题(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1分)
9.(3分)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2)3个氢原子 ;
(3)亚铁离子 。
10.(3分)按要求写文字表达式:
(1)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2)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3)用催化剂且需要加热制取氧气: 。
11.(6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每一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
(2)第12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其离子符号是 。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填“标号”)。
①Na和Ne
②B和Si
③N和O
④F和Cl
12.(6分)A﹣G是初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C是无色液体且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B、F是无色气体,D、G是黑色固体,E在纯净的B中燃烧火星四射,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 ;F ;
(2)写出A→B+C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反应(选填“化合”或“分解”);
(3)在做B→G的燃烧实验时,通常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13.(3分)有两瓶从外观无法区别的“水”,其中一瓶是硬水,一瓶是软水,区别它们的最简便方法是 ;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将硬水进行转化。
三、实验题(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14.(6分)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用序号填空,下同),该装置有一处缺陷是 ,其文字表达式是 ;若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 。
(3)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什么 。
15.(4分)化学教材“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氧化铜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③将实验②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 g.
/
④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 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1)A中产生的气体是 ;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 ,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6.(5分)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2020-2021学年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六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的题卡上)
1.(3分)下列典故中,从物质的变化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凿壁偷光 B.火烧赤壁 C.司马光砸缸 D.铁杵磨成针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木材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C、司马光砸缸的过程中只是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铁杵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分)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占
B.为了让结果更准确,红磷燃烧的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C.该实验中的红磷可以用木炭代替
D.实验时红磷要足量
【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燃烧的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时红磷要足量,以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3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 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法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使用注意事项。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故A正确;
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B错;
C、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C错;
D、称量物质时要左物右码,故D错。
故选:A。
【点评】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
4.(3分)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空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燃烧时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对可燃物燃烧时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5.(3分)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物质,用我们所学的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结冰时,分子静止不动
C.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改变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花的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分子总在不停的运动,水结冰时,分子也在运动,只是运动速率慢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C、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经混合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分子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3分)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分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3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化学性质与第三层的电子数目密切相关
B.该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D.该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分析】A、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B、根据.在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C、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D、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相应的阴离子,从而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解:A、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在对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因此该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故B说法正确;
C、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即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相应的阴离子,从而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因此该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的理解,并能根据题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3分)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之一是“生态建设”,下列符合该主题的是( )
A.为了节约能源,多使用煤作为生活燃料
B.为解决白色污染,将废旧塑料焚烧处理
C.人们富裕了,建议每家每户使用私家车
D.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泛伐
【分析】A、根据多使用煤作为生活燃料会造成大量的化石燃料燃料的浪费,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解答;
B、根据废旧塑料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解答;
C、根据大量的使用私家车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又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行解答;
D、根据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A、多使用煤作为生活燃料会造成大量的化石燃料燃料的浪费,又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要合理使用,故A错误;
B、废旧塑料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所以为解决白色污染,不能将废旧塑料焚烧处理,要尽量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故B错误;
C、大量的使用私家车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又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要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故C错误;
D、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泛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生态建设”,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如何能够既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又能够不污染环境是目前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填空题(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1分)
9.(3分)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Al ;
(2)3个氢原子 3H ;
(3)亚铁离子 Fe2+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符号为:Al;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3H;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亚铁离子可表示为:Fe2+。
故答案为:(1)Al;
(2)3H;
(3)Fe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3分)按要求写文字表达式:
(1)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
(3)用催化剂且需要加热制取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分别写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标出一个指向生成物的箭头;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连接起来)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是用催化剂且需要加热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故答案为:
(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1.(6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每一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
(2)第12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 (填“得”或“失”)电子,其离子符号是 Mg2+ 。
(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②④ (填“标号”)。
①Na和Ne
②B和Si
③N和O
④F和Cl
【分析】(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2)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解:(1)在每一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故填: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2)第12号元素是镁元素,镁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可以表示为Mg2+。
故填:失;Mg2+。
(3)①Na和Ne不是同一族,化学性质不相似;
②B和Si是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③N和O不是同一族,化学性质不相似;
④F和Cl是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故填:②④。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2.(6分)A﹣G是初中常见的几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C是无色液体且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B、F是无色气体,D、G是黑色固体,E在纯净的B中燃烧火星四射,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A 过氧化氢 ;F 二氧化碳 ;
(2)写出A→B+C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 ,该反应属于 分解 反应(选填“化合”或“分解”);
(3)在做B→G的燃烧实验时,通常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
【分析】根据A﹣G是初中常见的几种物质,A、C是无色液体且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故是过氧化氢和水中的一种,A和二氧化锰会生成B和C,所以A是双氧水,C为水,B是氧气,D是黑色固体,氧气和D会生成无色气体F,所以D就是碳,F是二氧化碳,E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同时产生黑色固体G,所以E是铁,G为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产生高温的熔化物,如果直接落在集气瓶中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A、C是无色液体且含有的元素种类相同,故是过氧化氢和水中的一种,A和二氧化锰会生成B和C,所以A是双氧水,C为水,B是氧气,D是黑色固体,氧气和D会生成无色气体F,所以D就是碳,F是二氧化碳,E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同时产生黑色固体G,所以E是铁,G为四氧化三铁,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A是过氧化氢;F是奇偶二氧化碳;故填:过氧化氢;二氧化碳;
(2)A→B+C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分解;
(3)在做B→G的燃烧实验时,通常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水是为了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故填: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3.(3分)有两瓶从外观无法区别的“水”,其中一瓶是硬水,一瓶是软水,区别它们的最简便方法是 相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相等量的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生活中通过 加热煮沸 的方法将硬水进行转化。
【分析】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解答】解:有两瓶从外观无法区别的“水”,其中一瓶是硬水,一瓶是软水,区别它们的最简便方法是:相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相等量的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故答案为:相等量的水样中加入相等量的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加热煮沸。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区分、转化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三、实验题(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14.(6分)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②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用序号填空,下同),该装置有一处缺陷是 试管口没有棉花团 ,其文字表达式是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若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 E 。
(3)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什么 不需加热,节约能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节约药品等 。
【分析】(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
(3)装置的优点。
【解答】解:(1)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故答案为:锥形瓶;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A;试管口没有棉花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E;
(3)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不需加热,节约能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节约药品等;故答案为:不需加热,节约能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节约药品等。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5.(4分)化学教材“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铁、氧化铜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②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③将实验②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 g.
/
④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 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
(1)A中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 化学性质 和 质量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 .
(4)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 探究氧化铁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
【分析】(1)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3)根据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解答;
(4)根据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根据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解答】解:【实验结论】(1)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有实验现象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知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实验评价】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所以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1)氧气;
(2)化学性质;质量;
(3)过氧化氢水+氧气;
(4)探究氧化铁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点评】此题考查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以及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来解答此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16.(5分)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 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氨水呈碱性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无 ,理由是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
【分析】(1)根据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分析回答;
(2)通过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可知,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据此回答;
(3)根据实验Ⅲ作为对比实验的目的与实验I的作用来分析有无必要.
【解答】解:(1)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根据实验可观察到烧杯A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因浓氨水易挥发,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则从烧杯A中运动到烧杯B中,使烧杯B中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3)实验Ⅲ的目的是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然而在实验I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了,因此实验Ⅲ没有必要再做.
故答案为:(1)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氨水呈碱性;
(2)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无;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酸碱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