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区域合作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
展开(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完成1~2题。
1.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的是( )
A.汽车产业
B.节能环保产业
C.服装产业
D.钢铁产业
2.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科技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第1题,由材料“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可知,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的是服装产业。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先发展的是劳动力指向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优势丧失,劳动力指向型的服装产业最可能成为衰退性产业,C项正确。第2题,在衰退性产业转移中,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是产业转入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缩小,A项错误;产业转移可为转入地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B项正确;衰退性产业转入,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高科技产业一般不会是衰退性产业,因此不会提高产业转入地的高科技产业比重,C项错误;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属于产业转移产生的负效应,D项错误。
答案1.C 2.B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地区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效果不明显。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图。读图,完成3~4题。
3.制约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有( )
①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 ②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③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 ④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4.图中( )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解析第3题,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更便利,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好,工业发展条件更有利,因此会制约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故选A项。第4题,读图可知,京津地区净产业转移大,且净碳排放转移低,所以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故选C项。
答案3.A 4.C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
B.转入地的经济更发达,资源更丰富
C.转出的多为重工业
D.多靠近交通发达的沿海、铁路沿线附近
6.河北省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做好的工作有( )
①建设产业转移基地 ②降低劳动力价格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④快速推进城镇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5题,从图中产业转移的方向看,主要是由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向周边交通发达的沿海、铁路沿线附近的中小城市转移;结合图例,转移的产业有钢铁、铸造等产业,为减轻大城市的环境污染,转出的多为重工业;转入地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廉价,有的资源更丰富,但经济不会比转出地更发达。故选B项。第6题,河北省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建设产业转移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故选C项。
答案5.B 6.C
继“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之后,我国第二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陆上通道——“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于2012年10月16日开工。读“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是(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C.改善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D.利用廉价的能源,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8.广东省成为“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重要的能源输入地的原因是( )
①广东省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广东省沿海港口众多,有利于天然气出口 ③广东省能源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 ④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可以消费昂贵的天然气
A.①②④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7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建设,可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提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A项正确;清洁能源的使用,不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B项错;天然气采用管道运输,对改善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不大,C项错;天然气的主要优点是清洁能源,不是廉价,D项错。第8题,广东省成为“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工程重要的能源输入地的原因是广东省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①正确;广东省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②错;广东省能源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③正确;目的是改善能源结构,与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无关,④错。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
答案7.A 8.B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下图示意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读图,完成9~10题。
9.荆江的“险”在该河段体现为( )
A.流量大,多凌汛B.洪涝灾害频发
C.落差大,水流急D.水土流失严重
10.荆江河段综合整治的重点措施主要是( )
①加固堤坝,拦截洪水 ②修建水闸,梯级开发 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④建设航道,完善网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9题,荆江位于亚热带地区,无结冰期,故没有凌汛,A项错误;荆江河道曲折,受季风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B项正确;荆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水土流失不明显,C、D两项错误。第10题,荆江河段面临的问题是河道过于曲折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易引发洪涝灾害,故治理的重点措施应为加固堤坝,拦截洪水,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答案9.B 10.B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是我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其开发速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图甲示意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图乙示意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结果。读图,完成11~12题。
图甲
图乙
11.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特点是( )
A.地区生产总值先下降后上升
B.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12.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结果显示( )
A.中心城市多为超载或临界超载
B.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
C.不超载地区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D.临界超载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
解析第11题,据图甲分析可知,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上升,A项错误;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并非单一的上升趋势,B项错误;图中人口增长速度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项错误;对比两幅图可知,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D项正确。第12题,据图乙分析可知,中心城市多为超载或临界超载,A项正确。
答案11.D 12.A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13~15题。
13.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4.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5.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3题,洞庭湖萎缩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故选C项。第14题,治理措施一般根据原因分析,结合上题分析,治理洞庭湖萎缩主要从减少上游的来沙分析,即做好河流上游的植被保护和退田还湖,故选A项。第15题,围湖造田会导致湿地的生态效益下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以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洞庭湖区地势低平,落差小,水能资源不丰富。故选B项。
答案13.C 14.A 15.B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贵州第一大河,干流全长约1 037千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据此完成16~17题。
16.对乌江干流水能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B.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C.距长江经济带近,靠近电能消耗市场
D.火电和水能开发形成竞争
17.乌江干流水能资源开发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是( )
A.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的增长
B.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拦截上游泥沙,河流含沙量减小
解析第16题,乌江发源于云贵高原,在四川盆地汇入长江,途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位于湿润地区,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距长江经济带近,靠近电能消耗市场;水能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当水能不足时,火电会起到补充作用,不会和水能开发形成竞争。选D项。第17题,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用电量大,乌江水电可以缓解其用电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乌江水电发电量不大,且有季节变化,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水电为清洁能源,可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拦截泥沙,河流下游含沙量减小与水能开发的关联性不大。
答案16.D 17.C
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工程Ⅰ、Ⅱ分别是( )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
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19.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8题,工程Ⅰ、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A、B、C三项错误,选D项。第19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可以改善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①正确;“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的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局面,②正确;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③错误;长江的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害作用不大,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18.D 19.A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全面建成通水,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通水多年来,“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线路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对“南水北调”中线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受水区的土壤盐渍化加剧
B.自南向北依次经过河南、湖北、河北、北京
C.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D.大部分位于京广线与京九线之间
21.“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预期效益最合理的组合是( )
①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②彻底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③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缓解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20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水位上升,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所以A项正确。第21题,“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缓解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所以D项正确。
答案20.A 21.D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积极推进年。“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据此完成22~23题。
22.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B.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快,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
C.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西部地区农牧业发达
23.“一带一路”东部地区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地区是发达的欧洲,而中部地区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地区产能增强,需要对外合作 ②西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地区油气丰富,需要寻求外部市场 ④南亚地区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2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前城镇化进程快,西部为欧洲,多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故B项正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洲,东亚和欧洲西部地区人口都稠密,中部地区地广人稀,故A项错误;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多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高,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东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农牧业比重小,故D项错误。第23题,“一带一路”东部地区为我国,生产能力增强,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所以需要对外合作,①正确;西部地区为欧洲西部,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人才众多,不需要大量引进人才,②错误;中亚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经济相对落后,本地市场小,需要寻求外部市场,③正确;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以自给为主,出口量很少,④错误。故A项正确。
答案22.B 23.A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据此完成24~25题。
24.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修复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5.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加,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增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第24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排除①,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第25题,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运输系统,与公路和航空关系不大,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④错。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24.C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安徽皖江城市带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八市全境和合肥市的巢湖市、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江三角洲地区。
材料二 安徽皖江城市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示意图。
(1)简述该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2)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2分)
(3)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产业承接转移区。简述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发展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题,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要从交通、资源、地价、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2)题,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要结合图例和示意图根据各工业类型占比变化进行叙述。第(3)题,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要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的有利影响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
答案(1)邻近长江三角洲;水陆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区域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地价低廉;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等。
(2)传统工业比重下降;高科技产业比重上升。
(3)有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利:加剧环境污染。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长江综合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是防洪。除此之外,发电、航运、生态等其他效益也开始显现。
材料二 长江流域局部地区水系图和居民点人口数。
材料三 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都在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水能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因此,世界各国都大力开发水能资源。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了对西南地区水电的开发。受国际上部分极端环保主义思潮和反坝运动的影响,国内引发了围绕水坝建设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
(1)长江流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上游地区的 和中下游地区的 。(2分)
(2)三峡工程的价值除材料中所述之外,请再列举三项。(3分)
(3)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大型水利工程,设计最高蓄水水位为150米,在图中用“‖”标出其最佳位置,推算出需要移民的数量为 万。(2分)
(4)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存在建坝和拆坝之争,对此谈谈你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上游降水丰富,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且长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降水丰沛,再加上雨季时间长、水量过大,流经平原地区,泄洪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三峡工程的价值有淡水养殖基地,高峡出平湖等旅游景观,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用于北方的灌溉等。第(3)题,一般水库的坝址要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样库容较大;大坝修建在A、F之间的峡谷处,最高蓄水位为150米,则200米以下的居民点都应搬迁,包括A、C、D、E四个居民点。第(4)题,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主要从水能本身的特点、保护生态、水坝的建设和管理等角度阐述。
答案(1)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
(2)灌溉、养殖、旅游、供水。(任选三项)
(3)略(标在A与F间的峡谷处,介于两侧150米的等高线之间)。 7.2
(4)开发水电、建坝利大于弊。①水电是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建成的水坝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②建坝开发水电,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水电开发,同时也有必要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等。③实践证明,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克服水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也可回答拆坝利大于弊,理由合理即可)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8年是“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投入运营的第五个年头,下图为“皖电东送”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2016年10月20日,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整后的“引江济淮”工程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提供了用地依据和保障,为该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图为“引江济淮”工程示意图。
(1)简述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基本条件。(4分)
(2)借“皖电东送”这一契机,淮南应如何建立与上海的合作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4分)
(3)简述“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省交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有淮河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距长江三角洲地区近,输电距离短。第(2)题,相对于上海,淮南地区经济欠发达,土地租金便宜,劳动力价格低,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因此借“皖电东送”这一契机,淮南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承接产业转移。第(3)题,解答时应注意题干要求,从三个方面作答。对交通的重要作用:“引江济淮”工程可以增加淮河水量,提高淮河的航运能力,从而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水路运输成本低,可降低运费;相对于铁路、公路,“引江济淮”工程线路较平直,可以缩短运输里程。对煤炭工业的重要作用:给煤矿厂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促进煤—焦—化、煤—电等工业的发展;同时结束两淮地区煤炭运输靠单一的陆路交通的历史。对冶金工业的重要作用:冶金工业是动力指向型工业,安徽省水能贫乏,但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水上运输通道的开辟,提高了煤炭运输量,降低了运输成本,因此为冶金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满足火电项目的用水需要;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引进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3)对交通的重要作用:沟通长江、淮河,形成南北向水上大通道,缩短运输里程,降低运输成本,减轻铁路运输等陆路交通的压力。对煤炭工业的重要作用:给煤矿厂提供充足的工业用水,促进煤—焦—化、煤—电等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淮南煤炭南运。对冶金工业的重要作用:安徽省的煤炭运量增加、运费降低;为冶金工业提供充足的能源。
2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太行山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其东麓有一条“盛产”古都(北京、邯郸、邢都、邺城、安阳等)的大走廊。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下图为黄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析太行山脉东麓地区“盛产”古都的自然原因。(4分)
(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较大的原因。(2分)
(3)简述“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题,太行山脉东麓地区“盛产”古都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太行山脉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山脉东麓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太行山阻挡西北寒冷气流,使气温不至于太低;从图中看,东麓有扇形堆积物,判断为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地势略有倾斜,便于排水,少洪涝灾害;从图中看,该地区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第(2)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地区,从图中看,该工程穿越众多河流、山脉等,黄河等河流水文条件复杂,山脉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工程的建设技术难度。第(3)题,“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的意义首先是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然后是影响了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等。
答案(1)太行山脉东麓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冬季太行山脉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削弱冬季风的侵袭,使气温不至于太低;东麓处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地势略有倾斜,便于排水,少洪涝灾害;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技术难度大;穿越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
(3)可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局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或因水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缓解用水矛盾,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居民点
A
B
C
D
E
F
G
人口/万人
0.8
0.4
5.3
0.4
0.7
8.7
17.2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章综合与测试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认识区域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认识区域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修二同步练习: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本册综合同步测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