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部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馈,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材整体设计思路
图解设计思路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学习评价设计---反馈、反思
2、指导思想及依据
新教科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同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三、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一课,主要阐述:人类进入20世纪,当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在帝国主义操纵下的新格局不能给人类带来持久和平,国联的建立也没能有效的维护世界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同时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比较强,特别是对战争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基本的学史方法和理解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还有待提升,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对问题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等还尚有欠缺。而且在初中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还缺乏理性思考。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特别是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的正义感,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馈
(一)自我评价---单项选择题
1.结盟是战争的序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A.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B.英国、法国、俄国C.德国、俄国、意大利D.英国、奥匈帝国、法国
2.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 )
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3.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明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有一项不准确,它是( )
A.战争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集团作战D.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4、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5、“行万里路”,进行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 )
D.雅典娜神庙
C.日内瓦万国宫
B.凡尔赛宫
A.泰姬陵
(二)小组评价---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材料三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是原来二个单元八节课讲完的,现在要求在一节课45分钟内讲完,所以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史实清晰。所以我在这里重点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2、在学生探究“一战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老师一定要有总结环节,否则就会出现内容分散,包含的细节很多,学生不容易理清线索的问题。
3、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利用课下小组学习和课本剧的排列,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操作下形成的,维护的是帝国主义的利益,它具有不稳定性和局限性,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进而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为避免战争贡献自己的智慧
4、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
知识内容
标准要求
学法建议
素养达成
唯物史观
时空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
了解、理解、分析归纳、知识链接
阅读课本,联系旧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经济发展入手,分析帝国主义之间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变化,得出其矛盾的根源;再通过史料研读、小组讨论综合整理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性质。
2、第一次世界大战
情景再现、合作探究、分析归纳
阅读课本,观看一战中的主要战役的相关视频,概述一战的经过;通过史料研读,结合数据、文字等具体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出一战除了具有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外,还有改变世界发展方向和世界格局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问题探究、分析归纳、以史为鉴
通过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运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客观分析与评价国联的历史地位。同时,深刻认识到战后新秩序的掠夺性和不稳定性即它是如何埋下新战争的祸根。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为避免战争贡献自己的智慧。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评价任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战争自古就有,可为什么人类进入20世纪会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呢?引发学生思考,继而进入正课。
问题引入,集中学生注意力,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讲
授
新
课
一、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一战的背景
师:通过《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图片、《英、法、美、德四国的工业产量、经济发展速度、殖民地面积》的数据表格,帮助学生回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影响?
生:从“二工”各国的经济发展入手,分析出各国经济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不同所反映的倒挂现象,进而分析其产生什么影响?
师:讲述《一战前,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的图示认识到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观看视频《萨拉热窝事件》,了解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生:小组讨论,整合上述内容,归纳出一战爆发的背景。
师:显示各参战国的目的史料,分析一战的性质?
生:合作探究,分析为什么说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结合课本第85至86页文本内容,联系旧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经济发展入手,谈谈一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再通过史料研读、小组讨论综合整理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性质。
1、通过回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了解事物发展的时空观念,并通过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认识一战爆发的根源。从而说明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理由和影响。2、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断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法”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经过与后果
师:提供一战中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的视频资料和史料,分析一战的经过与后果。
生:(1)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总结出战争概况即“一个主战场---欧洲;二大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场主要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与日德兰海战;四年旷日持久的战争”。
(2)通过书中图片《一战墓地》、老师提供的史料《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柱状图》《欧洲版图的变化》《一战后参战各国的状况》等,从战后各国经济状况、世界地位、世界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一战的后果。
1、阅读课本87至88页的图文内容,观看一战的相关视频,学生概述一战的经过。
2、通过史料研读,结合数据、文字等具体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出一战除了具有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外,还有改变世界发展方向和世界格局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3、通过前后联系,让学生通过战争的原因、目的、影响等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1、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等战役的学习,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进而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师:课前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六个国家。让学生们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在一战后,各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的要求、目的、结果及最后所达成的条约。
生:每个小组派代表演出课本剧,将课前的研究成果在课上进行展示。
师:(1)用具体分析方法,重点解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揭示其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使学生理解《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2)通过联系中国史五四运动,知道它与巴黎和会的关系等内容,进一步分析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战后的命运如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3)运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客观分析与评价国联的历史地位;揭示美国不参加国联的实际原因及国联的建立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生: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1、通过课本剧的展示,学生理解各列强出席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图谋,进而认识到各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同时认识到会后所形成的新体系的不稳定性。
2、通过史料研读
运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出国联建立的历史地位及其缺陷即它是如何埋下新战争的祸根的?
3、通过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2、通过剖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具体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凡尔赛体系的作用;运用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揭示凡尔赛体系背后潜藏矛盾的成因。
4、充分认识到一个由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组织是不能确保广大中小国家免受侵略,甚至不能保护这个组织的控制者本身免受侵略。认识到大国强权政治是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5、通过分析中国问题,认识到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课后小结
师: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升华思想情感。
1、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中外历史、近现历史的时空联系性,构建知识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变动的原因及表现。3、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为避免战争贡献自己的智慧。
课后反思
生:综合一战后的经验教训,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以100字小论文的形式上交。
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一战的背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经过和后果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范围,教学主题,课时安排,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