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答案) 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答案)第1页
    2020年人教版(必修上)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练习题,共5页。
    、选择题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B.地方权力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的是( )


    A.重视门第 B.唯才是举 C.差额录取 D.自由报名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国家统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北齐规定:“男18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60岁为老。”而隋朝规定:“男以21岁为丁,58岁为限实行从丁课。”隋朝这一变化( )


    A.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推动了农产品商业化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主要赞扬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是( )


    A.门下省官员


    B.掌控监察大权


    C.隶属于中书省


    D.负责起草诏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剥夺了宰相权力


    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


    D.削弱了君主专制





    、材料阅读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须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门下:第十二女幼挺幽闲,地惟懿戚……可封临川郡公主,食邑三千户。主者施行。


    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敕


    中书令臣××宣 中书侍郎臣××奉 中书舍人臣××行侍中(缺) 黄门侍郎臣×× 给事中臣××等言:


    诏书如右,请奉诏付外施行。谨言。


    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


    制可(盖门下省印+皇帝印玺)


    正月二十日申后都事××受 左司郎中××付主爵(交付尚书省吏部负责封爵事务官员)


    尚书令(缺)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在京 (吏部)尚书××在京


    吏部侍郎××在京 尚书左丞××


    告临川郡公主:奉被诏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 主爵郎中阎立本 令史×× 书令史(缺)


    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下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





























    参考答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s 1 答案为:C;


    解析: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选C项;科举制限制了官员特权,而不是否定,A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错误;D项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解析:材料“投碟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D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B;


    解析:材料中文字“严格考试的人”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故选B。A和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示意图可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分工负责,彼此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A;


    解析: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故选A项。唐代门下省不是监察机构,B项错误;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不是中书省,C项错误;唐代负责起草诏令的是中书省,D项错误。]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改为折钱计征”,这样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内容,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定是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排除。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


    (1)变化:由重门第到重才学。


    (2)答案示例 论题: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与政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秦朝吸取分封制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角度回答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2)问据材料“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 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炼一个观点,例如:制度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再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对科举制加以完善、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LISTNUM OutlineDefault \l 3 答案为:(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2)此诏书由草拟到审核再到颁发,虽然事涉三省,但前后只用了两天,不仅可见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办事程序比较完备,而且也反映出其办事效率也是极高的。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课题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汉时期的民谣说,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