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50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50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50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围湖造田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A正确。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故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保留原有土囊条件或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故C正确。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故D错。
考点:不同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 ℃ ~2 ℃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所有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问题,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在食物链中,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高,体型越大,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个,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呼吸散失一部分能量,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于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有捕食者等,B错误;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关系不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错误;
D、与C选项同理,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
【点睛】1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全球性,信息传递的特点是一般是双向的;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 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 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 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项错误;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项正确;
C、两种生物之间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
D、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5. 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
A. 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 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 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 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答案】A
【解析】
突触后膜收到刺激后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细胞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是Na+内流引起的,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这是被动运输。答案是A。
【考点定位】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6. 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 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 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7.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
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心脏。
8.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9. 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树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
点评:本题意在草坪和树林为背景,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10.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 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由题可知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 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所以影响了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BC错;河流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所以D错。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11.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12. 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中存在T细胞
B. 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 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 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血液中,体液免疫中B细胞可接受T细胞呈递的抗原,HIV主要侵染T细胞,使T细胞数量减少,抗体是B细胞产生的,所以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T细胞的分布作用及数量变化。
13.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 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 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
胰高血糖素是激素不能提供能量,所以答案C。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来,乙酰胆碱合成后贮存于突触小泡中,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
14.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即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引起细胞吸水,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内,血浆渗透压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所以D错,血浆pH与缓冲物质有关,缓冲物质有NaHCO3等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相关知识。
15. 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 参与体温调节 B. 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 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可调节水盐平衡,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以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
16.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 田鼠和杂草 B. 豌豆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
A、B、C、D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17.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
反射活动是在反射弧的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整个过程离不开反射弧,AD正确。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稍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且之间需要神经递质帮助完成传递,B错误,D正确。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8.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长时间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D错误,本题选B。
考点:水平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1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从放入捕食者后蝌蚪的存活率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种类增加,存活率下降,而乙蝌蚪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从池塘1的结果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结果是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
20. 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 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考点定位】抗利尿激素
【名师点睛】(1)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
(2)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释放。
二、非选择题
21.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答案】(1)4 五(每空2分,共4分)
(2)竞争和捕食(2分)
(3)1000(2分)
【解析】
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可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依据标志重捕的原理:=,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则x=1000。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及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22.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个体数 | 92 | 187 | 121 | 70 | 69 | 62 | 63 | 72 | 64 | 55 | 42 | 39 | 264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长型 (2). 稳定型 (3). 衰退型 (4). 相对稳定 (5). 单向传递 (6). 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年龄组成的类型有三类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增长型种群年幼个体较多,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阶段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年幼个体较少。
生态系统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种群的年龄结构能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幼年阶段的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阶段的个体数为400,老年阶段个体数也是400,该种群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基本相当,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进行,不能反向,而每一个营养级并不是全部的能量都能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因此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1、食物链大都是捕食链,捕食关系不可逆;2、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散失到大气中,生物体不能利用;3、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分解;4、生产者和消费者总有未被利用的;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而且还逐级递减的。
23.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 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下丘脑 (1分) 垂体(1分)
(2)细胞代谢(2分) 发育和功能(2分) 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1分)
(3)高效(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
(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升级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微量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
【考点定位】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24.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分) 2头/km2(2分)
(2)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大于(1分)
【解析】
(1)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
(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
(3)依据能量传递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