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生物】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1页
    【生物】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2页
    【生物】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新疆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是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B. R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C. 组成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D. 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是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项错误;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组成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项正确;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中的化合物

    2.某直链多肽的分子式为C22H34O13N6,其水解后共产生下列3种氨基酸,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合成1分子该物质将产生6个水分子
    B. 在细胞中合成该物质时只需要3种tRNA
    C. 该多肽分子含一个游离氨基和一个游离羧基
    D. 每个该多肽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图显示:每种氨基酸只含有一个N原子,因此分子式为C22H34O13N6的某直链多肽为六肽,含有五个肽键,因此合成1分子该物质将产生5个水分子,A项错误;该化合物是由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由于多个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所以在细胞中合成该物质时需要的tRNA不一定只有3种,B项错误;该直链多肽的一端有1个游离的氨基,另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羧基,谷氨酸的R基上含有1个羧基,每个肽键含有1个氧原子,假设该多肽分子含有的谷氨酸数目为x个,依据O原子守恒可知:1×5+2×2x=13,则x=3,所以该多肽分子含一个游离氨基和四个游离羧基,C项错误;综上分析:每个该多肽分子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D项正确。
    考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有关计算

    3. 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B.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C. 构成膜物质的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D.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膜中的脂质没有脂肪,A错误。不同蛋白质的功能不同,所以膜内外蛋白质种类有差异,B正确。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流动的原因是构成膜的蛋白质和磷脂是运动的, C正确。细胞膜的功能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C. 温度或pH改变可以导致酶结构的改变
    D.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A、几乎所有活细胞都可以合成酶,无论是否具有分泌功能,A错误;
    B、酶降低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B错误;
    C、高温、强酸、强碱都会导致酶变性失活,C正确;
    D、酶分子可以反复使用,不会立即被降解,D错误。
    故选C。

    5.下图表示某地夏季一密闭大棚内一昼夜间CO2浓度的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e点时单位时间内棚内植株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之比(体积比)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6点之前,大棚内CO2浓度增加,说明了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6点之后,大棚的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同时也说明了6点时(对应曲线中e点)棚内植株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即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相等,其体积比为1:1。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6.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真核生物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
    C. 真核生物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 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D
    【解析】
    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的细胞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真核生物细胞生物膜系统的存在使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7.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
    A. DNA分子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B. 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 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 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DNA分子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均发生在分裂间期,A正确;
    B、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单体在间期形成,B错误;
    C、细胞板在末期出现,纺锤体在前期出现,C错误;
    D、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后期,细胞质分裂发生在末期,D错误。
    故选A。

    8.下图是同一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各细胞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B. 各细胞中均含有12条染色体
    C. 四幅图表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 ①④③②有时分裂的先后顺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解分别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末期、后期、中期。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6、12、12、6,故B错误;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图中四幅图只能表示分裂期中的四个不同时期,故C错误;图解分别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末期、后期、中期,因此按分裂的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故D正确。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9. 下列能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特征是
    A. 合成ATP B. 合成mRNA
    C. 含有血红蛋白 D. 含有胰岛素基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所有的活细胞都能合成ATP,不能说明细胞分化,故A错误;有细胞核的细胞都能转录生成mRNA,不能说明细胞分化,故B错误;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故C正确;所有的具有细胞核的人体细胞都含有胰岛素基因,不能说明细胞分化,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分裂中的某一时期示意图,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此细胞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 此细胞分裂完成后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详解】A、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故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B正确;
    C、此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故分裂完成后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或2种极体,C正确;
    D、该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该动物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A。

    11.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两条链)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32P
    B. 初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含有32P
    C. 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32P
    D. 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间期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这两条DNA分子存在于由着丝点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两条单体中都含有32P,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初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中两条单体中都含有32P,B错误;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的所有的染色体中两条单体中都含有32P,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含有32P,C错误;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次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含有32P,所以4个精子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D正确。
    考点:DNA复制,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抓住染色体复制前,每条染色体上含1个双链DNA;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2个双链DNA(1条新链,1条母链),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含1个双链DNA(1条新链,1条母链)。

    12.南瓜果实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果南瓜和一株白果南瓜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亲本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
    B. F1中白果的基因型为AA和Aa
    C. 由图中③可以判定白果为显性性状
    D. 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示意图中白果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白果相对于黄果为显性,F1中黄果基因型为aa,白果基因型为Aa,由此可推断亲本中黄果基因型为aa,白果基因型为Aa.
    解:A、由于黄果为隐性性状,所以亲本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A正确;
    B、F1中白果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所以F1中白果的基因型为Aa,B错误;
    C、由图中③可以判定白果为显性性状,因为白果自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C正确;
    D、F1中黄果与白果的比例为1:1,黄果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仍为黄果,白果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比例为3:1,则F2中黄果与白果的比例为(+×):(×)=5:3,D正确.
    故选:B.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13.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Ⅱ3个体的致病基因分别来自于I1和I2个体
    B. Ⅲ5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C. 若Ⅲ4与Ⅲ6结婚,生育一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4
    D. 若Ⅲ3与Ⅲ7结婚,则后代不会出现患病的孩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Ⅱ4×Ⅱ5→Ⅲ7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a;根据Ⅱ4×Ⅱ5→Ⅲ6可知,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题意可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设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
    【详解】A、Ⅱ3个体同时患甲乙病,又因为Ⅰ1正常即aa,故Ⅱ3基因型为:AaXbY,其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A正确;
    B、根据Ⅲ5患乙病即XbY且Ⅲ7不患病即aa可以推知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Ⅲ5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AaXbY,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即AAXBXB、AaXBXB、AAXBXb、AaXBXb,B正确;
    C、根据Ⅲ2患乙病即XbXb,Ⅲ3不患甲病即aa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3的基因型为:AaXbY,故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6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4与Ⅲ6结婚,生育一正常孩子即aaXB-的概率是1/2×1/2=1/4,C正确;
    D、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故Ⅲ7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Ⅲ3的基因型为:aaXBY,若Ⅲ3与Ⅲ7结婚,则后代不会患甲病,但可能出现患乙病的男孩,D错误。
    故选D。

    14.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雌雄异株植株的突变体,其突变性状是由此植株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确定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 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 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
    D. 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若原本植株基因型AA,一个基因突变后为Aa,性状不变,与题目不符;若原本植株基因型为Aa(野生型),一个基因突变后可能为aa(突变型),性状改变;若原本基因型为aa(野生型),突变后为Aa(突变型)。
    【详解】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后代雄性全部是突变型,Q=1,雌性全部是野生型,故P=0,A正确;
    B、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野生型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子代雌株均为突变性状,雄株均为野生型,故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
    C、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型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若突变雄株为XAYa,后代雌性全是突变性状,雄性全是野生性状,即Q和P值分别为0、1;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雌株全是野生型,雄株全是突变型,则Q和P值分别为1、0,C错误;
    D、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体雄株为Aa,野生型雌株为aa,后代雌雄中突变型:野生型均为1:1,故Q和P值分别为1/2,1/2,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性状即改变,故原本不可能是显性纯合子。

    15.黑腹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正常眼(E)对无眼(e)为显性。基因型为Ee的父本与基因型为ee的母本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EEe的个体。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细胞是 ( )
    A. 初级精母细胞 B. 次级精母细胞
    C. 初级卵母细胞 D. 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Ee的父本与基因型为ee的母本果蝇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代的基因型为:Ee:ee=1:1。
    【详解】由于ee的亲本只能提供e的雌配子,故子代中EEe的个体是由e的卵细胞和EE的精子结合而成,又因为父亲的基因型为Ee,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只能是因为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形成的EE的精子。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下列有关可遗传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精子和卵细胞在受精时的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
    B. DNA复制时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A错误;
    B、DNA复制时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会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D正确。
    故选A。

    17.下列关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获得的新品种都能稳定遗传
    B. 单倍体育种是为了获得单倍体新品种
    C.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果实较小
    D. 杂交育种可获得集中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诱变育种获得的新品种可能是杂合子,不一定能稳定遗传,A错误;
    B、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单倍体育种是为了获得纯合的可育的二倍体,B错误;
    C、多倍体育种得到的新品种果实较大,C错误;
    D、杂交育种通过双亲的杂交,再经过连续的自交和筛选,可获得集中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D正确。
    故选D。

    18.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 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 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 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A项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项正确。两种生物之间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9.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 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又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 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即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A项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项正确;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C项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在农业生产上,移栽棉花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 )
    A. 破坏了主根的顶端优势 B. 促进了侧根产生生长素
    C. 抑制了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D. 促进了侧根细胞的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A、移栽过程中破坏了主根的顶端优势,降低了侧根的生长素浓度,侧根抑制被解除,故移栽棉花的侧根较多,A正确;
    B、移栽降低了侧根生长素含量,B错误;
    C、移栽未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C错误;
    D、移栽降低了侧根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了侧根细胞的生长而不是分裂,D错误。
    故选A。

    21.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A.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B.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C.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 II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d处有神经节故e是感受器,刺激b能引起肌肉收缩,但不属于反射,故A错误。兴奋在c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有信号的转变比在b神经纤维上的速度慢些,故B错误。在反射弧中因为有突触的存在,兴奋传递方向是单向的,故C正确。II处发生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到电信号,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2.科萨奇病毒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CAV-16侵入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CAV - 16侵入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 B细胞经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与抗原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CAV-16侵入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会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A错误;
    B、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抗原,B正确;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错误;
    D、B细胞经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D错误。
    故选B。

    23. 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 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 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2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A. 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 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C. 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D. 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土壤的透气性会变好,A错误;
    B、灌木相对草本植物竞争阳光更占优势,会取代部分草本植物,B正确;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壤中有机物增多,C错误;
    D、土壤中有机物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群落也会变得更加丰富,D错误。
    故选B。

    2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对于此种甲虫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B. 属于次级消费者
    C. 与落叶树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D. 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甲虫可以分解落叶,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A正确;
    B、甲虫属于分解者,B错误;
    C、甲虫以落叶为食,不是以活的植物为食,属于分解者,二者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
    D、甲虫不属于营养级,能量金字塔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点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占有营养级,其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①是细胞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__;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含有DNA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CO2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4)若酵母菌可发生质壁分离,则酵母菌原生质层是指_____________(填序号),应在_________溶液中进行。
    (5)酵母蛋白酶A在图酵母细胞中的________合成,经________加工形成蛋白酶原,最后转移至液泡中被激活后发挥作用。
    【答案】 (1). 没有叶绿体 (2).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成形的细胞核) (3). ②⑥ (4). ⑥ (5). ⑤⑦⑧ (6). 等渗(或高渗) (7). 核糖体 (8).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细胞壁、②细胞核、③内质网、④核糖体、⑤细胞膜、⑥线粒体、⑦液泡、⑧细胞质基质。
    【详解】(1)菠菜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而酵母菌细胞不含叶绿体。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含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②细胞核、⑥线粒体均含有DNA。
    (3)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⑥线粒体参与氧化分解,但线粒体基质中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4)原生质层包括⑤细胞膜、⑦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⑧细胞质基质,在高渗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5)酵母蛋白酶A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蛋白酶原,最后转移至液泡中被激活后发挥作用。
    【点睛】对于真核生物来说,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RNA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27.如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________植物.在A.C点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 。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限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
    (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发生在_______停止,使________减少,影响_______;同时________过程仍继续进行。
    (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2h.实验前后,甲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 , 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
    【答案】(1)甲 线粒体、叶绿体 CO2浓度和温度
    (2)增加 类囊体膜(上)的光反应 ATP和NADPH C3化合物的还原 CO2与C5化合物结合
    (3)减少 增加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1)光强为0时,CO2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甲为2,乙为1。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升高光强,甲光合速率不再上升,说明这时光强不是限制因素,而CO2浓度和温度为限制因素。(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下降,而CO2与C5化合物的结合继续生成C3化合物,故C3化合物含量上升。(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甲净光合速率小于2,故光照12h积累的有机物小于24,而黑暗12h要消耗有机物24,故甲有机物总量减少。乙净光合速率大于1,故光照12h积累的有机物大于12,而黑暗12 h要消耗有机物12,故乙有机物总量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曲线分析能力。

    28. 如图表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请分析并回答:

    (1)甲过程需以②________为原料,在①________的催化下完成。
    (2)图中③表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核糖体在⑤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若在⑤中插入一个碱基,则可能导致肽链的________和________发生改变。
    【答案】(1)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2)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3)向右 长度 氨基酸序列
    【解析】
    (1)此图表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①是RNA聚合酶,②是核糖核苷酸,③是tRNA,④是氨基酸,⑤是mRNA。甲过程是转录,其原料是②,即核糖核苷酸。转录需要①,即RNA聚合酶的催化。(2)图中③表示tRNA,其作用是识别并转运氨基酸。(3)由核糖体左侧tRNA上连接的是肽链,右侧tRNA上连接的是氨基酸,可知核糖体在⑤上的移动方向是向右。若在⑤中插入一个碱基,可能形成终止密码子,则肽链的合成停止,其长度变短,也可能是密码子改变,决定的氨基酸改变,则氨基酸的序列发生改变。

    29.下图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组成,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由基因B和b决定,长翅和残翅由基因V和v决定。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果蝇性别为________,如果进行的果蝇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2)若只考虑翅形,让该果蝇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得到F1,则F1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若如再取F1中全部长翅个体随机交配,则F2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同时考虑翅形和体色,让该果蝇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得到F1,理论上,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中,朱红眼与暗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灰身、暗红眼
    灰身、朱红眼
    黑身、暗红眼
    黑身、朱红眼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据表判断:F和f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号染色体上,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
    【答案】 (1). 雄 (2). 5 (3). 残翅1/4 (4). 残翅1/9 (5). BBvv 和 bbVV (6). 黑身长翅和灰身残翅 (7). X (8). BbXFXf、BbXFY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7和8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可知,该果蝇是雄性。且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1)该果蝇含有2种形态性染色体,故为雄性。如果进行的果蝇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5条染色体(3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的DNA序列。
    (2)若只考虑翅形,让该果蝇基因型为Vv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即Vv交配得到F1,则F1中VV长翅:Vv长翅:vv残翅=1:2:1,即长翅:残翅=3:1,其中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即残翅占1/4。若再取F1中全部长翅个体(1/3VV、2/3Vv)(产生的配子为V:v=2:1)随机交配,则F2中VV:Vv:vv=4:4:1,其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即残翅vv占1/9。
    (3)若同时考虑翅形和体色,该果蝇的基因型为BbVv,表现型为灰身长翅,可以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Bv:bV=1:1,基因型相同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BBvv:bbVV:BbVv=1:1:2,其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基因型是BBvv(灰身残翅) 和 bbVV(黑身长翅)。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的表现型是黑身长翅和灰身残翅。
    (4)据表可知,后代雌性只有暗红眼,雄性暗红眼:朱红眼=1:1,雌雄中表现型不一致,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即X上,且暗红眼为显性性状,亲本对应的基因型组合为:XFXf×XFY;又根据后代中灰身:黑身=3:1,故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Bb×Bb。故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BbXFXf和BbXFY。
    【点睛】可以根据后代雌雄中表现型是否一致来判断基因的位置,若后代雌雄表现型一致,说明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雌雄表现型不一致,说明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30. 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 结合后,一方面促进 合成,另一方面使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此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 ,同时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2)某人因体内含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而表现出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 (能,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
    (3)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 的调节。
    【答案】(1)胰岛素受体 蛋白质、脂肪、糖原 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答案中必须有细胞膜)(2分) 葡萄糖的利用(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2)不能 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3)血糖浓度 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人体内许多组织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细胞水平发挥生理作用,首先必须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开始发挥其生物效应,这是胰岛素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先决条件。不同种类的细胞,其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亦不相同。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尤其能加速肝细胞和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以维持体内葡萄糖的平衡。此外,胰岛素对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核酸的合成和某些基因的表达也具有调节作用。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和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可以从食物中吸收血液的糖分加速进入肝脏、肌肉等组织,并以糖原的形式储藏起来备用;同时又约束储存在这些组织里的糖原不能轻易回流到血液里,免得引起血糖过高。
    (3)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糖浓度升高——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肝脏、骨胳肌、脂肪组织等处的体细胞→ 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过低——血管壁等处的化学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肝脏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升高。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1.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 ~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数量总计

    4172

    478

    365

    211

    5209

    19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 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 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 。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 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 。
    【答案】(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个体数量(此处强调动物整体的变化趋势,答具体数值不给分)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2分,答出一个给1分)
    (3)光照不足(遮盖、竞争等不给分;必须强调光照,不是物种间的关系)
    分解者(答:土壤中小型动物 线虫和蜱螨类 给分)
    群落演替(次生演替给分 答:演替、外来物种入侵不给分)
    【解析】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