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关于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类都是能源物质,检测糖类常用斐林试剂
B.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
C. 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或Ⅳ染液
D.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刑侦人员可以将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以提供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中主要化合物存在、鉴定及作用,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熟记教材相关知识并能迁移运用。
【详解】糖类不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属于细胞结构物质,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B正确;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反应呈橘黄色)或苏丹Ⅳ染液(反应呈红色),C正确;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因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可用于刑侦,D正确。
【点睛】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植物)和糖原(动物),都是由单糖脱水缩合而来。
2.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关比值关系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浓度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B.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C. 植物表皮细胞中液泡/细胞的体积比值,在发生质壁分离时更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中C5/C3的含量比值,在突然停止供应CO2后更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命活动中有些物质之间的比值会发生改变,要根据具体的生理过程具体判断。
【详解】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进出细胞,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氧气从细胞质基质到线粒体,二氧化碳从线粒体出来到细胞质基质,因此人体细胞内O2/CO2的浓度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A错误。种子萌发时自由水多代谢旺盛,休眠时自由水少代谢弱,因此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低,B错误。植物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液泡变小,而细胞体积变化较小,因此植物表皮细胞中液泡/细胞的体积比值,在发生质壁分离时更小,C错误。当突然停止CO2后,二氧化碳固定生成的C3减少,另一方面C3继续被还原,停止CO2后,消耗的C5减少,剩余的C5增多,且C3继续被还原还在生成C5,因此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中C5/C3的含量比值,在突然停止供应CO2后更高,D正确。
【点睛】1.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因此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整个体积变化较小。2.细胞中C3和C5的变化量是指细胞中剩余的含量,不是消耗量。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主要场所
B. 核糖体是醋酸菌、HIV病毒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C. 念珠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
D. 神经细胞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变异的控制中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等,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B错误;念珠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C错误;神经细胞有很多突起,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D正确。
【点睛】易错易混点:一是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二是常见原核生物——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可共同构成细胞的某种结构且能同时存在于后面细胞中的一组是
A. 叶绿素和酶;植物根尖细胞
B. DNA和蛋白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C. RNA和蛋白质;大肠杆菌
D. 纤维素和果胶;蓝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根尖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但没有叶绿体;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大肠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详解】A. 叶绿素和酶可存在于叶绿体中,但植物根尖细胞没有叶绿素,A错误;
B. DNA和蛋白质可以构成染色体,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结构,没有DNA,B错误;
C. RNA和蛋白质可以构成核糖体,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存在核糖体,C正确;
D. 纤维素和果胶可以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蓝藻是原核细胞,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和果胶,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内的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中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B. 细胞分裂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出现纺锤体,都有联会现象
C.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机体正常细胞中
D. 细胞的分裂、分化、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些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有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所有细胞都有基因表达过程,衰老的细胞中也有基因的表达,A错误;在人体细胞分裂中,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出现纺锤体,但有丝分裂没有联会现象,B错误;机体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正确;细胞分裂和分化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但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不利,D错误。
6.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1、2、3、4代表染色体,a、a′、b、b′代表染色单体。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则( )
A. 该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 8个DNA分子
B. 如果a上有E基因,a′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E或e
C. 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1、2、3、4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
D. 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由a、a′、b、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其中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和a′、b和b″互为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详解】该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A错误;如果a上有E基因,a′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而来的E,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不会出现e,B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分离,非同源染色体1和3、2和4或1和4、2和3自由组合,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则a和a′、b和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现有某种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其中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腿上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因此图示为雄果蝇的细胞;细胞中含有3对基因,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D、d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X与Y分离,因此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识记遗传定律实质并且熟练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解题关键。
8.某生物种群中,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到子一代(Fl)个体。F1个体自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
A. 8/9 B. 1/9 C. 5/6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一个杂合子(Aa)自交,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3, a的基因频率为
1/3, F1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1-1/3×1/3=8/9。
故选A。
9.仓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P和p、Q和q、R和r)控制,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否则表现为黑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3对基因中没有任意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该种仓鼠纯合灰色、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各有1种、7种
C. 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个体占27/64
D. 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子代黑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7
【答案】C
【解析】
3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任意两对都不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纯合灰色个体基因型为PPQQRR,纯合黑色个体基因型有: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共7种,B正确;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3/4×3/4×3/4=27/64,黑色个体占1-27/64=37/64,C错误;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灰色个体基因型1种,黑色个体基因型7种,其中只有ppqqrr是黑色纯合子,D正确。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思路是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该题涉及到三对基因,则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问题。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子代某一表现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表现型概率的乘积。
举例:AaBbCc×AabbCc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Aa×Aa→3A__∶1aa 2种表现型
Bb×bb→1Bb∶1bb 2种表现型
Cc×Cc→3C__∶1cc 2种表现型
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2×2=8种。
子代中A__B__C__所占的概率为3/4×1/2×3/4=9/32。
10.对下面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原理
B. 杂交育种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原理
C. 培养青霉素高产菌株过程中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
D. 选择育种是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的原理进行培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2、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详解】培育无籽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错误;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错误;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C正确;选择育种就是直接利用自然变异,即不需要人工创造新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即选择育种不会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育种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某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下图中的四种配子。关于这四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配子一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配子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最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配子三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配子四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导致基因A或a缺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配子一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配子二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这属于染色体变异,B正确;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配子三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配子四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D错误。
【点睛】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2.下图为细胞核内某基因(15N标记)局部结构示意图,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U占全部碱基的20%
B. 该基因彻底水解后可生成6种产物
C. 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D. 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含15N的子细胞占5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只知道该基因两条链A百分比,不知模板链A百分比,故不知种类生成RNA中A百分比,故A错。该基因彻底水解后可生成1种脱氧核糖、1种磷酸、4种碱基,故B正确。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①磷酸二酯键部位,故C错。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后形成的2个DNA分别含有1条14N标记的DNA链,这2个DNA随着有丝分裂2个染色单体分离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的DNA,故含15N的子细胞占100%,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DNA转录、结构、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妊娠早期接触致畸剂产生畸形胎儿是遗传造成的
B. 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C.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该病患者
D. 多基因遗传病导致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近亲结婚时,由于他们有共同的祖辈,有部分相同的基因,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机会就会增多,使子女中隐性遗传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但不都是先天性的,且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但父母不携带患病基因,也不是患者。 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叫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只占遗传病的1/10,染色体异常造成的流产,占自发性流产的50%以上。
【详解】A. 妊娠早期接触致畸剂产生畸形胎儿不是遗传造成的,A错误;
B. 近亲结婚可导致基因纯合化,使得不良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得以表现,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B正确;
C. 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的,且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存在携带者,但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C错误;
D. 染色体异常易导致胎儿自发流产,D错误。
14.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一万年后,两个种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B.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c表示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都是这样,A错误;图中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叙述,正确的是
A.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各种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如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会产生三倍体,但未经历地理隔离,B错误;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才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C。
【点睛】新物种形成一定会经历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历地理隔离。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其体内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其分泌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旺盛,故体温偏高,但机体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葡萄糖在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储存,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元又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但是体温也是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的,因此其产热量依然与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体温会一直升高,B错误;
C. 呼吸酶属于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由于血糖进入肝脏细胞并被利用,因此血糖浓度会降低,D正确。
1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平衡状态,B错误;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D错误。故选C。
【点睛】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1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一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局部神经纤维放大,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双向的
B.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
C.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情况,判断乙图中的b为未兴奋部位
D. 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肌肉不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乙图中a、c是未兴奋部位,b是兴奋部位。
【详解】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而膜外相反,B正确;图乙中b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兴奋部位,C错误;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因此肌肉收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判断方法、兴奋的产生于传导等知识点,能够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各个字母代表的部位的状态。
19.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a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C. b分泌的激素增多对a、c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
D. c分泌的激素对a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图中,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
【详解】分析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错误;a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甲状腺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B正确;b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c下丘脑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C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解题关键是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图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0.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 艾滋病是HIV病毒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C. 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 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可监控和清除自身出现的异常细胞,如受损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是遗传病,与免疫功能无关,D错误。故选D。
21.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B. 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
C.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
D. 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详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释放病毒,使得病毒丧失容身之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2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乙图中四个点中只有a点是抑制作用
C. 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两重性的有关知识。据图分析可知:图甲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曲线图中横轴以上都表示促进作用,横轴以下都表示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表示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丙图的A是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是感光部位;B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详解】图甲中根在生长素浓度小于10-8 mol/L表现为促进,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芽在生长素浓度小于10-6 mol/L表现为促进,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图乙中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向地运输,b点生长素浓度小于a点,远地一侧促进根生长,近地一侧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故甲、乙图都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乙图中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向地运输,b、d侧浓度低,a、c侧生长素浓度高,根的远地一侧b生长快,近地一侧a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芽的近地一侧c促进作用强,生长快,远地一侧d促进作用弱,生长慢,故只有a点是抑制作用,B正确;丙图A段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为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说明这两种浓度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最适浓度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有可能小于这两种浓度,也有可能大于这两种浓度,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注意乙图中a点生长素含量大于b点,b点生长快,a点生长慢些,说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错误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B. 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C. 无土栽培时,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
D. 较高浓度2,4-D可用于双子叶作物农田的除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用赤霉素处理种子,能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B正确;无土栽培时,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用较高浓度2,4-D可除去单子叶作物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D错误。
24.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2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增加
B. 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在B点前进行防治,成本最低
C.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D. 若曲线乙表示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J型曲线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保持不变,A错误;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在B点前种群数量较少,则在B点前进行防治,成本最低,B正确;图中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在开始时种群的环境阻力最小,C错误;若曲线乙表示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很快会恢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变化规律,抓住曲线变化的关键点,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尤其是种群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变化是该题的难点,同时因为学生掌握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特点,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
26.实验小组将某绿色植物置于温度适宜密闭容器中,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测定容器中CO2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AB段暗处理,B点开始给予恒定且适宜的光照。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给予光照后的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内C3/C5的值________(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0〜5 min,容器中CO2量不断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_。在5〜15 min,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是_____________molCO2•min-1。
(3)在15 min内,该植物干重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变小 (2). 光照后C3的还原加快,导致C3的量减少,C5的量增多 (3). 黑暗环境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了CO2 (4). 1x10-6 (5). 增大 (6). 容器中的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吸收CO2积累了有机物,干重增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A~B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CO2的量增加;A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O2的减少量表示净光合作用。
【详解】(1)B点给予光照后的短时间内,C3的还原增强,导致C3的量减少,C5的量增多,故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内C3/C5的值变小。
(2)在0〜5 min,黑暗环境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故容器中CO2量不断升高。在5〜15 min,CO2的减少量为4×10-6mol,故净光合速率为4×10-7molCO2•min-1,该植物呼吸速率(5-2)×10-6÷5=6×10-7molCO2•min-1,故光合作用的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10-6molCO2•min-1。
(3)据表格可知,第15min时该密闭容器中CO2的量比起始时低,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吸收CO2积累了有机物,干重增大,所以在15 min内该植物干重增大。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难度适中。
27.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个复等位基因IA、IB 、i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下图,Ⅱ-3 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O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Ⅱ-2 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______。
(2)Ⅰ-5 个体有_____种可能的血型。Ⅲ-1 为Tt且表现A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果Ⅲ-1 与Ⅲ-2 婚配,则后代为O 血型、AB 血型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4)若Ⅲ-1 与Ⅲ-2 生育一个正常女孩,可推测女孩为B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若该女孩真为B血型,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2/3 (3). 3 (4). 3/10 (5). 1/4 (6). 1/8 (7). 5/16 (8). 13/27
【解析】
【详解】(1)Ⅰ-1、Ⅰ-2正常,而Ⅱ-1(女性)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就该病而言,Ⅱ-1患病,则Ⅰ-1、Ⅰ-2基因型均为Tt,Ⅱ-2正常(T_),TT:Tt=1:2,则其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2/3。
(2)由于Ⅱ-5为AB血型(IAIB),则Ⅰ-5基因型可能为IAIA、IAIB、IAi、IBIB、IBi,血型共3种:A型、B型、AB型。Ⅰ-1、Ⅰ-2基因型均为Tt,又Ⅱ-3为AB血型,则Ⅱ-3基因型为(1/3TT、2/3Tt)IAIB,由于Ⅰ-3患病,又Ⅱ-4为O型,则Ⅱ-4基因型为Ttii,Ⅲ-1正常(T_),TT:Tt=2:3,则Tt占3/5,血型为A型(IAi)的概率为1/2,故Ⅲ-1为Tt且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3/5×1/2=3/10。
(3)就血型而言,Ⅲ-1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由于Ⅱ-5为AB型(IAIB),Ⅱ-6为O型(ii),则Ⅲ-2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Ⅲ-1与Ⅲ-2产生的配子均为IA:IB:i=1:1:2,二者婚配,则后代为O型(ii)的概率为1/2×1/2=1/4,AB型(IAIB)的概率为1/4×1/4×2=1/8。
(4)Ⅲ-1和Ⅲ-2的女儿为B血型(IBIB或IBi)的概率为1/4×1/4+1/4×1/2×2=5/16。就该病而言,Ⅲ-1基因型为2/5TT、3/5Tt,产生的配子为7/10T、3/10t,由于Ⅲ-3患病,则Ⅱ-5、Ⅱ-6基因型均为Tt,则正常Ⅲ-2(T_)基因型为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Ⅲ-1和Ⅲ-2婚配,正常女儿(T_)中TT和Tt的比例为14:13,其中携带致病基因(Tt)的概率为13/2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各个体的基因型,判断后代患病的概率。
28.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填数字),它们的关系为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
(2)仅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红细胞内的O2到最终达组织细胞的过程:________。
(3)②与③④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含有较多的________,而后者相对较少。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填数字);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填数字)。
(5)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网络。如果该图为餐后1h,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
【答案】 (1). ②③④ (2). (3). ⑤→②→③→① (4). 蛋白质 (5). ②③ (6). ③④ (7). 内环境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9). 氧气(O2)、葡萄糖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是红细胞。
【详解】(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即。
(2)毛细血管运输来的氧气位于红细胞内,先进入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中,后到达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故红细胞内的O2到最终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为⑤→②→③→①。
(3)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②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③④。
(5)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血流方向由A到B,如果该图为餐后1h,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营养物质,例如氧气(O2)、葡萄糖,增多的是代谢废物,例如CO2。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像,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的关系。
29.下图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结构放大后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________]。
(2)如果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但是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结构时,图2中结构1以________方式将[3]________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不考虑抑制)_____变为_______。
【答案】 (1). C (2). 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3). 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4). 胞吐 (5). 神经递质 (6). 正电位 (7). 负电位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1)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图示可知B是感受器,C是效应器。
(2)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但人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所以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人体产生痛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是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3)由于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出神经递质,并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________,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________激素调节水盐的平衡,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垂体调节性腺的活动。
(2)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科学家发现,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________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________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该种激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 (1). 下丘脑 (2). 抗利尿 (3). 促性腺激素释放 (4). 存在 (5). 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6). 胰岛素 (7). 胰岛B (8). 摄取、利用和储存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血糖渡度调节: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详解】(1)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垂体调节性腺的活动。
(2)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存在。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胰岛素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胰岛B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识记下丘脑的功能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
31.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免疫。
【答案】 (1). 胞吞 (2). 防卫、监控和清除 (3). 识别 (4). 信息交流 (5). 吞噬细胞 (6). 淋巴因子 (7). B (8). 效应T细胞 (9). 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详解】(1)DC细胞通过胞吞(内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2)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识别功能;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除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也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
(3)T受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产生抗体。
(4)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点睛】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关于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类都是能源物质,检测糖类常用斐林试剂
B.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
C. 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或Ⅳ染液
D.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刑侦人员可以将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以提供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中主要化合物存在、鉴定及作用,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熟记教材相关知识并能迁移运用。
【详解】糖类不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属于细胞结构物质,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B正确;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反应呈橘黄色)或苏丹Ⅳ染液(反应呈红色),C正确;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因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可用于刑侦,D正确。
【点睛】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植物)和糖原(动物),都是由单糖脱水缩合而来。
2.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关比值关系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内O2/CO2的浓度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B.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C. 植物表皮细胞中液泡/细胞的体积比值,在发生质壁分离时更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中C5/C3的含量比值,在突然停止供应CO2后更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生命活动中有些物质之间的比值会发生改变,要根据具体的生理过程具体判断。
【详解】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进出细胞,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氧气从细胞质基质到线粒体,二氧化碳从线粒体出来到细胞质基质,因此人体细胞内O2/CO2的浓度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A错误。种子萌发时自由水多代谢旺盛,休眠时自由水少代谢弱,因此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低,B错误。植物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液泡变小,而细胞体积变化较小,因此植物表皮细胞中液泡/细胞的体积比值,在发生质壁分离时更小,C错误。当突然停止CO2后,二氧化碳固定生成的C3减少,另一方面C3继续被还原,停止CO2后,消耗的C5减少,剩余的C5增多,且C3继续被还原还在生成C5,因此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中C5/C3的含量比值,在突然停止供应CO2后更高,D正确。
【点睛】1.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因此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整个体积变化较小。2.细胞中C3和C5的变化量是指细胞中剩余的含量,不是消耗量。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主要场所
B. 核糖体是醋酸菌、HIV病毒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C. 念珠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线粒体
D. 神经细胞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变异的控制中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等,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详解】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B错误;念珠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C错误;神经细胞有很多突起,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信息交流,D正确。
【点睛】易错易混点:一是所有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二是常见原核生物——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可共同构成细胞的某种结构且能同时存在于后面细胞中的一组是
A. 叶绿素和酶;植物根尖细胞
B. DNA和蛋白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C. RNA和蛋白质;大肠杆菌
D. 纤维素和果胶;蓝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根尖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但没有叶绿体;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大肠杆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详解】A. 叶绿素和酶可存在于叶绿体中,但植物根尖细胞没有叶绿素,A错误;
B. DNA和蛋白质可以构成染色体,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结构,没有DNA,B错误;
C. RNA和蛋白质可以构成核糖体,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存在核糖体,C正确;
D. 纤维素和果胶可以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蓝藻是原核细胞,其细胞壁不含纤维素和果胶,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内的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中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B. 细胞分裂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出现纺锤体,都有联会现象
C.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机体正常细胞中
D. 细胞的分裂、分化、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正常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些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有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所有细胞都有基因表达过程,衰老的细胞中也有基因的表达,A错误;在人体细胞分裂中,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出现纺锤体,但有丝分裂没有联会现象,B错误;机体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正确;细胞分裂和分化对生物体均有积极意义,但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对生物体不利,D错误。
6.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1、2、3、4代表染色体,a、a′、b、b′代表染色单体。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则( )
A. 该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 8个DNA分子
B. 如果a上有E基因,a′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E或e
C. 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1、2、3、4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
D. 此细胞继续完成分裂,则由a、a′、b、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其中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和a′、b和b″互为姐妹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详解】该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A错误;如果a上有E基因,a′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复制而来的E,如果没有突变,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不会出现e,B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分离,非同源染色体1和3、2和4或1和4、2和3自由组合,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错误;此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a、a′和b、b′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则a和a′、b和b′形成的染色体分别进入四个子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现有某种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其中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腿上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因此图示为雄果蝇的细胞;细胞中含有3对基因,其中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D、d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X与Y分离,因此该果蝇产生的精细胞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识记遗传定律实质并且熟练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是解题关键。
8.某生物种群中,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到子一代(Fl)个体。F1个体自交,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
A. 8/9 B. 1/9 C. 5/6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一个杂合子(Aa)自交,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据此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F1个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但aa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有繁殖能力的是AA和Aa,比例为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3, a的基因频率为
1/3, F1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1-1/3×1/3=8/9。
故选A。
9.仓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P和p、Q和q、R和r)控制,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否则表现为黑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3对基因中没有任意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该种仓鼠纯合灰色、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各有1种、7种
C. 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黑色个体占27/64
D. 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子代黑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7
【答案】C
【解析】
3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任意两对都不会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3对等位基因中至少各含有1个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灰色,纯合灰色个体基因型为PPQQRR,纯合黑色个体基因型有: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PPqqRR共7种,B正确;基因型为PpQqRr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3/4×3/4×3/4=27/64,黑色个体占1-27/64=37/64,C错误;基因型为PpQqRr的灰色个体测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灰色个体基因型1种,黑色个体基因型7种,其中只有ppqqrr是黑色纯合子,D正确。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思路是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该题涉及到三对基因,则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问题。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表现型种类数的乘积,子代某一表现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表现型概率的乘积。
举例:AaBbCc×AabbCc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Aa×Aa→3A__∶1aa 2种表现型
Bb×bb→1Bb∶1bb 2种表现型
Cc×Cc→3C__∶1cc 2种表现型
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2×2=8种。
子代中A__B__C__所占的概率为3/4×1/2×3/4=9/32。
10.对下面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原理
B. 杂交育种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原理
C. 培养青霉素高产菌株过程中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
D. 选择育种是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的原理进行培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2、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详解】培育无籽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错误;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错误;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C正确;选择育种就是直接利用自然变异,即不需要人工创造新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即选择育种不会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育种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某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下图中的四种配子。关于这四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配子一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配子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最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配子三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配子四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导致基因A或a缺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配子一形成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配子二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这属于染色体变异,B正确;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配子三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配子四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D错误。
【点睛】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12.下图为细胞核内某基因(15N标记)局部结构示意图,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U占全部碱基的20%
B. 该基因彻底水解后可生成6种产物
C. 解旋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②部位
D. 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含15N的子细胞占5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只知道该基因两条链A百分比,不知模板链A百分比,故不知种类生成RNA中A百分比,故A错。该基因彻底水解后可生成1种脱氧核糖、1种磷酸、4种碱基,故B正确。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DNA聚合酶作用于①磷酸二酯键部位,故C错。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后形成的2个DNA分别含有1条14N标记的DNA链,这2个DNA随着有丝分裂2个染色单体分离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5N的DNA,故含15N的子细胞占100%,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DNA转录、结构、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妊娠早期接触致畸剂产生畸形胎儿是遗传造成的
B. 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C.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该病患者
D. 多基因遗传病导致的胎儿50%以上会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近亲结婚时,由于他们有共同的祖辈,有部分相同的基因,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机会就会增多,使子女中隐性遗传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但不都是先天性的,且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但父母不携带患病基因,也不是患者。 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叫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只占遗传病的1/10,染色体异常造成的流产,占自发性流产的50%以上。
【详解】A. 妊娠早期接触致畸剂产生畸形胎儿不是遗传造成的,A错误;
B. 近亲结婚可导致基因纯合化,使得不良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得以表现,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B正确;
C. 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的,且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如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存在携带者,但不一定有该病的患者,C错误;
D. 染色体异常易导致胎儿自发流产,D错误。
14.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一万年后,两个种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B.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c表示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都是这样,A错误;图中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图中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叙述,正确的是
A.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各种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如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会产生三倍体,但未经历地理隔离,B错误;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正确;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才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C。
【点睛】新物种形成一定会经历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历地理隔离。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其体内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其分泌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旺盛,故体温偏高,但机体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葡萄糖在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储存,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元又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但是体温也是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的,因此其产热量依然与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体温会一直升高,B错误;
C. 呼吸酶属于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由于血糖进入肝脏细胞并被利用,因此血糖浓度会降低,D正确。
1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血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平衡状态,B错误;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D错误。故选C。
【点睛】组织细胞如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18.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一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局部神经纤维放大,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双向的
B.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
C.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情况,判断乙图中的b为未兴奋部位
D. 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肌肉不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乙图中a、c是未兴奋部位,b是兴奋部位。
【详解】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而膜外相反,B正确;图乙中b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兴奋部位,C错误;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因此肌肉收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判断方法、兴奋的产生于传导等知识点,能够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各个字母代表的部位的状态。
19.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a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C. b分泌的激素增多对a、c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
D. c分泌的激素对a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图中,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
【详解】分析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错误;a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甲状腺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B正确;b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c下丘脑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C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解题关键是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图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0.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 艾滋病是HIV病毒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C. 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 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可监控和清除自身出现的异常细胞,如受损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是遗传病,与免疫功能无关,D错误。故选D。
21.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B. 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
C.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
D. 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详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释放病毒,使得病毒丧失容身之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2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 乙图中四个点中只有a点是抑制作用
C. 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两重性的有关知识。据图分析可知:图甲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曲线图中横轴以上都表示促进作用,横轴以下都表示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表示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丙图的A是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是感光部位;B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详解】图甲中根在生长素浓度小于10-8 mol/L表现为促进,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芽在生长素浓度小于10-6 mol/L表现为促进,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图乙中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向地运输,b点生长素浓度小于a点,远地一侧促进根生长,近地一侧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故甲、乙图都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乙图中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向地运输,b、d侧浓度低,a、c侧生长素浓度高,根的远地一侧b生长快,近地一侧a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芽的近地一侧c促进作用强,生长快,远地一侧d促进作用弱,生长慢,故只有a点是抑制作用,B正确;丙图A段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为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说明这两种浓度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最适浓度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有可能小于这两种浓度,也有可能大于这两种浓度,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注意乙图中a点生长素含量大于b点,b点生长快,a点生长慢些,说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错误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B. 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C. 无土栽培时,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
D. 较高浓度2,4-D可用于双子叶作物农田的除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用赤霉素处理种子,能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B正确;无土栽培时,根出现背光弯曲的现象,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用较高浓度2,4-D可除去单子叶作物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D错误。
24.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2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增加
B. 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在B点前进行防治,成本最低
C.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D. 若曲线乙表示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若种群以曲线甲增长,则J型曲线增长率将随时间的延长一直保持不变,A错误;若曲线乙表示某害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在B点前种群数量较少,则在B点前进行防治,成本最低,B正确;图中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在开始时种群的环境阻力最小,C错误;若曲线乙表示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很快会恢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变化规律,抓住曲线变化的关键点,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尤其是种群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变化是该题的难点,同时因为学生掌握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特点,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
26.实验小组将某绿色植物置于温度适宜密闭容器中,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测定容器中CO2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AB段暗处理,B点开始给予恒定且适宜的光照。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给予光照后的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内C3/C5的值________(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在0〜5 min,容器中CO2量不断升高,原因是___________。在5〜15 min,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是_____________molCO2•min-1。
(3)在15 min内,该植物干重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变小 (2). 光照后C3的还原加快,导致C3的量减少,C5的量增多 (3). 黑暗环境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了CO2 (4). 1x10-6 (5). 增大 (6). 容器中的CO2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吸收CO2积累了有机物,干重增大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A~B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CO2的量增加;A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O2的减少量表示净光合作用。
【详解】(1)B点给予光照后的短时间内,C3的还原增强,导致C3的量减少,C5的量增多,故该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内C3/C5的值变小。
(2)在0〜5 min,黑暗环境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故容器中CO2量不断升高。在5〜15 min,CO2的减少量为4×10-6mol,故净光合速率为4×10-7molCO2•min-1,该植物呼吸速率(5-2)×10-6÷5=6×10-7molCO2•min-1,故光合作用的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10-6molCO2•min-1。
(3)据表格可知,第15min时该密闭容器中CO2的量比起始时低,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吸收CO2积累了有机物,干重增大,所以在15 min内该植物干重增大。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难度适中。
27.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个复等位基因IA、IB 、i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下图,Ⅱ-3 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O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Ⅱ-2 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______。
(2)Ⅰ-5 个体有_____种可能的血型。Ⅲ-1 为Tt且表现A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果Ⅲ-1 与Ⅲ-2 婚配,则后代为O 血型、AB 血型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4)若Ⅲ-1 与Ⅲ-2 生育一个正常女孩,可推测女孩为B 血型的概率为_______。若该女孩真为B血型,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2/3 (3). 3 (4). 3/10 (5). 1/4 (6). 1/8 (7). 5/16 (8). 13/27
【解析】
【详解】(1)Ⅰ-1、Ⅰ-2正常,而Ⅱ-1(女性)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就该病而言,Ⅱ-1患病,则Ⅰ-1、Ⅰ-2基因型均为Tt,Ⅱ-2正常(T_),TT:Tt=1:2,则其基因型为Tt的概率为2/3。
(2)由于Ⅱ-5为AB血型(IAIB),则Ⅰ-5基因型可能为IAIA、IAIB、IAi、IBIB、IBi,血型共3种:A型、B型、AB型。Ⅰ-1、Ⅰ-2基因型均为Tt,又Ⅱ-3为AB血型,则Ⅱ-3基因型为(1/3TT、2/3Tt)IAIB,由于Ⅰ-3患病,又Ⅱ-4为O型,则Ⅱ-4基因型为Ttii,Ⅲ-1正常(T_),TT:Tt=2:3,则Tt占3/5,血型为A型(IAi)的概率为1/2,故Ⅲ-1为Tt且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3/5×1/2=3/10。
(3)就血型而言,Ⅲ-1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由于Ⅱ-5为AB型(IAIB),Ⅱ-6为O型(ii),则Ⅲ-2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Ⅲ-1与Ⅲ-2产生的配子均为IA:IB:i=1:1:2,二者婚配,则后代为O型(ii)的概率为1/2×1/2=1/4,AB型(IAIB)的概率为1/4×1/4×2=1/8。
(4)Ⅲ-1和Ⅲ-2的女儿为B血型(IBIB或IBi)的概率为1/4×1/4+1/4×1/2×2=5/16。就该病而言,Ⅲ-1基因型为2/5TT、3/5Tt,产生的配子为7/10T、3/10t,由于Ⅲ-3患病,则Ⅱ-5、Ⅱ-6基因型均为Tt,则正常Ⅲ-2(T_)基因型为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Ⅲ-1和Ⅲ-2婚配,正常女儿(T_)中TT和Tt的比例为14:13,其中携带致病基因(Tt)的概率为13/2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正确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各个体的基因型,判断后代患病的概率。
28.下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填数字),它们的关系为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
(2)仅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红细胞内的O2到最终达组织细胞的过程:________。
(3)②与③④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含有较多的________,而后者相对较少。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填数字);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填数字)。
(5)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网络。如果该图为餐后1h,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
【答案】 (1). ②③④ (2). (3). ⑤→②→③→① (4). 蛋白质 (5). ②③ (6). ③④ (7). 内环境 (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9). 氧气(O2)、葡萄糖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是红细胞。
【详解】(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即。
(2)毛细血管运输来的氧气位于红细胞内,先进入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中,后到达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故红细胞内的O2到最终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为⑤→②→③→①。
(3)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②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③④。
(5)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故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血流方向由A到B,如果该图为餐后1h,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营养物质,例如氧气(O2)、葡萄糖,增多的是代谢废物,例如CO2。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像,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间的关系。
29.下图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结构放大后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________]。
(2)如果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但是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结构时,图2中结构1以________方式将[3]________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不考虑抑制)_____变为_______。
【答案】 (1). C (2). 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3). 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4). 胞吐 (5). 神经递质 (6). 正电位 (7). 负电位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1)反射的形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根据图示可知B是感受器,C是效应器。
(2)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但人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所以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人体产生痛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是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3)由于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出神经递质,并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________,该结构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________激素调节水盐的平衡,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垂体调节性腺的活动。
(2)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科学家发现,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________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________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该种激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 (1). 下丘脑 (2). 抗利尿 (3). 促性腺激素释放 (4). 存在 (5). 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6). 胰岛素 (7). 胰岛B (8). 摄取、利用和储存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血糖渡度调节: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详解】(1)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平衡,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进而垂体调节性腺的活动。
(2)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存在。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了,小鼠会出现低血糖,这是因为肝脏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并分泌到血液中,受生物钟基因调控。
(3)机体存在与肝脏生物钟相反的调控系统,在进食后限制过多的血糖。这一系统中,胰岛素是最主要的激素,这种物质由胰岛B细胞产生。当人用餐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识记下丘脑的功能以及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
31.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免疫。
【答案】 (1). 胞吞 (2). 防卫、监控和清除 (3). 识别 (4). 信息交流 (5). 吞噬细胞 (6). 淋巴因子 (7). B (8). 效应T细胞 (9). 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详解】(1)DC细胞通过胞吞(内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2)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识别功能;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除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也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
(3)T受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产生抗体。
(4)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点睛】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