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47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47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847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陕西省汉中市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植物吸收含氮的离子,可以用于合成
A. 核酸和蛋白质 B. 蔗糖和氨基酸
C. 脂肪和丙酮酸 D. 淀粉和纤维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蔗糖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氮元素,B错误;脂肪和丙酮酸的组成元素都只有C、H、O,不含氮元素,C错误;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元素都只有C、H、O,不含氮元素,D错误。
2.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中都有水的参与
B. 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C. 植物细胞在冬季自由水含量上升
D. 碘吸收过少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以及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正确;B.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确;C.植物细胞在冬季代谢下降,自由水含量下降,C错误;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碘吸收过少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正确。故选C。
3.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可产生囊泡
B. 胰岛素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C. 花的颜色与液泡有关
D. 所有植物细胞都没有中心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都可以产生囊泡,A正确;
B、胰岛素是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
C、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花的颜色与液泡有关,C正确;
D、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4. 下图为同一细胞在同种溶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最终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小
B. 图c中1处的溶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C. 图c细胞放入清水中就一定能复原
D. 图中细胞液浓度大小为a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为同一个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因a失水最少,所以a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小,A正确;图c中细胞失水,1处的溶液为外界溶液,B正确;图c细胞放入清水中不一定能复原,因为细胞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或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C错误;图中细胞失水程度为a 5. 几位同学在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①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mL ②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③ 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min④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min.
A. ①④②③⑤ B. ①⑥④②⑤
C. ①②⑥③⑤ D. ②⑥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pH,而不是温度,所以排除操作③,A、C、D错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且实验过程中,应该先调节各试管中淀粉酶溶液的pH,然后再将加入淀粉溶液,让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反应后,再鉴定,B正确。
6. 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下列哪个过程提供的( )
A. 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 葡萄糖分解 D. ATP水解为ADP和Pi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故选D。
7. 如图表示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随着环境中O2浓度的提高,其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的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O2浓度达到b以后,果实基本上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B. O2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相等
C. O2浓度为a时,不利于果实储存
D. 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无氧,零下低温,干燥
【答案】A
【解析】
【详解】A、O2浓度为b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了,所以果实基本上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正确;
B、O2浓度为b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不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O2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因此果实有机物消耗最少,最适合苹果果实的储存和运输,C错误;
D、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低氧,零上低温,干燥,D错误。
故选A。
8. 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C3,⑤是C5
B. ②和③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
C. 光照的强弱对该过程的进行有影响
D. ⑥可以被转运到线粒体中储存起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CO2固定后的产物--三碳化合物,⑤是参与CO2固定的五碳化合物,A正确;②和③分别是ATP和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产生,B正确;光的强弱决定ATP和NADPH的多少,所以对该过程有明显影响,C正确;⑥是(CH2O),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D错误。
9.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则说明该细胞已衰老
B. 发生分化的细胞,丧失增殖能力
C.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D. 癌细胞蛋白质含量均减少,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衰老细胞中酶活性降低,但细胞中酶活性降低细胞不一定是处于衰老过程中,如温度、PH等因素都能影响酶的活性,故A错误;发生分化的细胞,不一定丧失增殖能力,如造血干细胞,B错误;细胞分化、衰老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癌变也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癌细胞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减少,如跟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错误;故选C。
10. 如图为动物细胞分离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B. 该细胞含有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
C.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D. 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正在进行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细胞发生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含有8个核DNA分子,4个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
C、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说明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正在进行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B.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
C.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萨顿利用蝗虫为实验材料,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一条染色体上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D、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正确。
故选C。
12.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将热处理的S型菌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的物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表面光滑的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菌落特征可以鉴别S型菌和R型菌
B. 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感染小鼠,可以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C.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进入R型菌导致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
D. 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S型细菌的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的菌落是粗糙的,因此能通过菌落特征鉴别S型菌和R型菌,A正确;
B、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感染小鼠,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而用S型菌感染小鼠,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B错误;
C、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进入R型菌导致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C错误;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仍然相等,D错误。
故选A。
13.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B. 转录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共同起作用
C. 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D.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错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作用,B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多肽链的合成,C错误;因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D正确。
14. 农作物的育种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作物的育种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C。
15. 某同学调查了一个家系,确定患有白化病。该家系的具体情况为:一对夫妇均正常,丈夫的父母均正常,丈夫的妹妹患有该病;妻子的父亲正常(不含致病基因),母亲是携带者(不患白化,但含致病基因)。这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后代的概率是( )
A. 1/12 B. 1/8 C. 1/6 D. 1/4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丈夫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妻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1/2Aa,则他们下一个白化病后代的概率是2/3×1/2×1/4=1/12。故选A。
16. 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B)和红色(b)两种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4%,Bb的个体占32%,则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0%、40% B. 80%、20%
C. 64%、36% D. 32%、68%
【答案】B
【解析】
【详解】B的基因频率=64%+ 1/2 ×32%=80%,b的基因频率=(1-64%-32%)%+ 1/2 ×32%=20%。故选B。
17.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问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大多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就达到生殖隔离的,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膀胱腔内的尿液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肺泡腔内的气体 D. 心室腔内的血浆
【答案】D
【解析】
【详解】A.膀胱腔内的尿液属于外界环境,A不符合题意;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属于外界环境,B不符合题意;C.肺泡腔内的气体属于外界环境,C不符合题意;D.心室腔内的血浆属于内环境,D符合题意。故选D。
19.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时很多人不幸被长时间困在恶劣的环境中,缺少水分和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由于缺水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 缺少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D. 为维持血糖平衡,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长时间缺少水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正确;
B、由于缺水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
C、人长时间缺少水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
D、人长时间缺少食物,会导致血糖含量下降,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产生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免疫缺陷病人的非特异性功能丧失
B. 青霉素过敏体质的人对吸收进体内的青霉素仍会产生免疫应答
C. 吞噬细胞在人体第二、三道防线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D.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增殖或黏附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免疫缺陷病患者失去了特异性免疫,A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B正确;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在第三道防线中,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C正确;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D正确。故选A。
21. 关于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实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 ①②组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
B. ①③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
C. ②④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
D. ①④组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下部不在尖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A. ②组无尖端,不能感受光照,达尔文未提出生长素概念,故不能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A错误;
B. ①③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能感受光照,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B正确;
C. ②④组对比,不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C错误;
D. ①④组自变量是尖端下部是否能感受光照,说明幼苗感光部位不在尖端下部,D错误。
22. 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23. 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 小球藻、水蚤在生态系统中属生产者
B. 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群落
C. 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鱼甲和鱼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水蚤是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A错误;
B. 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 据食物链可知,河虾捕食水蚤,同时河虾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物,故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正确;
D. 根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甲、鱼乙、河虾,D错误。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4. 下图是某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Gi)的日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11:00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____________(填“较低”、“较高”或“相等”)。
(3)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1). 保护叶绿素 (2). 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3). 较低 (4). 二氧化碳浓度 (5). 光照强度
【解析】
【详解】⑴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叶绿素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⑵11:00时,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11:00—13:00这一时段胞间CO2浓度一直降低,可能是由于正午时段气孔关闭导致,由于CO2浓度降低,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即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相对较低。
⑶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第一时段是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一直降低引起,主要限制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第二时段是下午太阳下落光照变弱,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25. 马尾松是一种森林乔木,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某科研小组统计了取食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的松毛虫死亡率的情况,结果见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取样面积。
(2)上图表明马尾松在一定的受害程度内,随受害程度的增加,松毛虫的死亡率增大,原因是马尾松受害后会产生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物质,这些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无法有效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大 (2). 化学 (3).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详解】(1)马尾松是种森林乔木,其个体较灌木大,因此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相对于灌木植物而言,应适当增大取样面积。
(2)马尾松受害后产生的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无法有效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
26. 足球运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踢球时同学们的眼、耳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在接受信息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该电位变化的产生是由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球迷的呐喊助威、强烈的对抗欲望等因素会导致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上升。以上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
(3)某同学踢球时不慎扭伤脚踝:此时疼痛难忍,痛觉产生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某种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其作用机理是能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如图所示,使用镇痛药物后,检测到②处的信号分子的含量正常,据图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正变负 (2). Na+内流 (3).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4). 大脑皮层 (5). 镇痛药物和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或镇痛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解析】
【详解】(1)球员的眼、耳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在接受信息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导致膜外正电位减少,神经细胞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2)球迷的呐喊助威、强烈的对抗欲望的等因素会导致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等含量上升,这说明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3)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某种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原因是镇痛药物和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
27. 已知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长硬毛与短硬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现有两只果蝇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面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黑身与灰身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如果你的判断正确,那么用上表中一个灰身雌果蝇与一个灰身雄果蝇杂交,理论上应出现什么结果?____________。
(2)果蝇短硬毛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如果给你提供长硬毛雌果蝇、长硬毛雄果蝇、短硬毛雌果蝇、短硬毛雄果蝇,你将如何通过一次杂交对上述判断加以验证?(只要求写出遗传图解)____
【答案】 (1). 灰身 (2). 子代中,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3). 全是灰身或者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4).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中灰身和黑身的分离比都是灰身与黑身约为3:1,所以灰身是显性,黑身是隐性,而且与性别没有关联,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由于亲本都是杂合的灰身(Aa),子代灰身雌果蝇和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或Aa,所以子代一个灰身雌果蝇与一个灰身雄果蝇杂交,可能有AA×AA、AA×Aa、Aa×Aa几种情况,因此,理论上会出现的结果是全是灰身或者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2)另外一对性状长硬毛和短硬毛,在子代中的中的分离比长硬毛315+157+158=630,短硬毛158+53=211,长硬毛:短硬毛约为3:1,而且分离出来的短硬毛只在雄性个体上出现,和性别产生关联,因此短硬毛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分别是XBXb、XBY;可用短硬毛雌果蝇和长硬毛雄果蝇进行杂交加以验证,遗传图解如下:
(二)选考题
28.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地球每年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中,纤维素约占纤6%,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也成了相关科学家关注的课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有三种组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____________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科学家在野外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时候,往往选择富含落叶的土壤,这说明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在培养基中还要以纤维素作为____________源
(4)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62、462、180和192。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__(填“多”或“少”)。
【答案】 (1). C1酶 (2). Cx酶 (3). 葡萄糖苷酶 (4). 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找 (5). 刚果红染液 (6). 碳 (7). 稀释涂布平板法 (8). 1.78×105 (9). 少
【解析】
【详解】(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科学家在野外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时候,往往选择富含落叶的土壤,这说明,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一般要去该菌适宜生存的地方寻找。
(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在培养基中还要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
(4)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62、462、180和192。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由于数值13和462偏差太大,故舍弃,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对应的应该是每毫升菌液中的细菌数目,所以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为:(162+180+192)÷ 3÷0.1×105=1.75×105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有时接种会出现由于取样或涂布等过程不均匀使得菌种重叠,测得的细菌数偏少。
29. 科研人员将对绒毛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IGF-1G)导入山羊成纤维细胞内,再进行体细胞克隆获得转基因克隆绒山羊,其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甲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须使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上有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可驱动IGF-1G转录,该部位被称为___________。
(2)过程乙在核移植构建重组细胞时,需要先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重组细胞的过程中,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浓度CO2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过程丁通常将发育至___________期的早期胚胎移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内发育。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的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 启动子 (3). 卵母细胞 (4). 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IGF-IG(或目的基因、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5). 维持培养液pH的稳定(或维持培养液的pH) (6). 桑椹胚或囊胚 (7). 全能性
【解析】
【详解】(1)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使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IGF-1G)的DNA片段和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切割后所获得的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即必须使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可驱动IGF-1G转录出mRNA。
(2) 为了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IGF-IG的成纤维细胞,在核移植构建重组细胞时,需要先除去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3) 培养重组细胞需借助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此过程中,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浓度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4) 过程丁表示胚胎移植。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通常选择发育至桑椹胚或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
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植物吸收含氮的离子,可以用于合成
A. 核酸和蛋白质 B. 蔗糖和氨基酸
C. 脂肪和丙酮酸 D. 淀粉和纤维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蔗糖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氮元素,B错误;脂肪和丙酮酸的组成元素都只有C、H、O,不含氮元素,C错误;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元素都只有C、H、O,不含氮元素,D错误。
2. 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中都有水的参与
B. 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C. 植物细胞在冬季自由水含量上升
D. 碘吸收过少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以及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正确;B.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确;C.植物细胞在冬季代谢下降,自由水含量下降,C错误;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碘吸收过少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D正确。故选C。
3.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可产生囊泡
B. 胰岛素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C. 花的颜色与液泡有关
D. 所有植物细胞都没有中心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都可以产生囊泡,A正确;
B、胰岛素是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
C、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花的颜色与液泡有关,C正确;
D、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4. 下图为同一细胞在同种溶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最终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小
B. 图c中1处的溶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C. 图c细胞放入清水中就一定能复原
D. 图中细胞液浓度大小为a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为同一个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最终状态,因a失水最少,所以a所处的溶液浓度最小,A正确;图c中细胞失水,1处的溶液为外界溶液,B正确;图c细胞放入清水中不一定能复原,因为细胞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或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C错误;图中细胞失水程度为a 5. 几位同学在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
①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mL ②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③ 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min④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min.
A. ①④②③⑤ B. ①⑥④②⑤
C. ①②⑥③⑤ D. ②⑥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pH,而不是温度,所以排除操作③,A、C、D错误;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且实验过程中,应该先调节各试管中淀粉酶溶液的pH,然后再将加入淀粉溶液,让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反应后,再鉴定,B正确。
6. 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由下列哪个过程提供的( )
A. 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 葡萄糖分解 D. ATP水解为ADP和Pi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故选D。
7. 如图表示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随着环境中O2浓度的提高,其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的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O2浓度达到b以后,果实基本上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B. O2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相等
C. O2浓度为a时,不利于果实储存
D. 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无氧,零下低温,干燥
【答案】A
【解析】
【详解】A、O2浓度为b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了,所以果实基本上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正确;
B、O2浓度为b时,氧气吸收量与二氧化碳释放量相等,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不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O2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少,因此果实有机物消耗最少,最适合苹果果实的储存和运输,C错误;
D、保存干种子的条件是低氧,零上低温,干燥,D错误。
故选A。
8. 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C3,⑤是C5
B. ②和③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
C. 光照的强弱对该过程的进行有影响
D. ⑥可以被转运到线粒体中储存起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CO2固定后的产物--三碳化合物,⑤是参与CO2固定的五碳化合物,A正确;②和③分别是ATP和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产生,B正确;光的强弱决定ATP和NADPH的多少,所以对该过程有明显影响,C正确;⑥是(CH2O),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D错误。
9.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则说明该细胞已衰老
B. 发生分化的细胞,丧失增殖能力
C.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D. 癌细胞蛋白质含量均减少,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衰老细胞中酶活性降低,但细胞中酶活性降低细胞不一定是处于衰老过程中,如温度、PH等因素都能影响酶的活性,故A错误;发生分化的细胞,不一定丧失增殖能力,如造血干细胞,B错误;细胞分化、衰老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癌变也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癌细胞不是所有蛋白质都减少,如跟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机体清除癌细胞与细胞凋亡有关,D错误;故选C。
10. 如图为动物细胞分离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B. 该细胞含有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
C.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D. 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正在进行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细胞发生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含有8个核DNA分子,4个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
C、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或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
D、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说明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正在进行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B.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
C.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萨顿利用蝗虫为实验材料,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B、一条染色体上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D、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正确。
故选C。
12.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将热处理的S型菌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的物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表面光滑的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菌落特征可以鉴别S型菌和R型菌
B. 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感染小鼠,可以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C.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进入R型菌导致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
D. 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S型细菌的菌落是光滑的,R型细菌的菌落是粗糙的,因此能通过菌落特征鉴别S型菌和R型菌,A正确;
B、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感染小鼠,小鼠不会患败血症死亡,而用S型菌感染小鼠,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B错误;
C、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进入R型菌导致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C错误;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仍然相等,D错误。
故选A。
13.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B. 转录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共同起作用
C. 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D.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错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作用,B错误;一个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多条多肽链的合成,C错误;因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D正确。
14. 农作物的育种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作物的育种常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C。
15. 某同学调查了一个家系,确定患有白化病。该家系的具体情况为:一对夫妇均正常,丈夫的父母均正常,丈夫的妹妹患有该病;妻子的父亲正常(不含致病基因),母亲是携带者(不患白化,但含致病基因)。这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后代的概率是( )
A. 1/12 B. 1/8 C. 1/6 D. 1/4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丈夫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妻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1/2Aa,则他们下一个白化病后代的概率是2/3×1/2×1/4=1/12。故选A。
16. 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B)和红色(b)两种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64%,Bb的个体占32%,则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0%、40% B. 80%、20%
C. 64%、36% D. 32%、68%
【答案】B
【解析】
【详解】B的基因频率=64%+ 1/2 ×32%=80%,b的基因频率=(1-64%-32%)%+ 1/2 ×32%=20%。故选B。
17.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 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问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
C、大多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就达到生殖隔离的,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膀胱腔内的尿液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肺泡腔内的气体 D. 心室腔内的血浆
【答案】D
【解析】
【详解】A.膀胱腔内的尿液属于外界环境,A不符合题意;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属于外界环境,B不符合题意;C.肺泡腔内的气体属于外界环境,C不符合题意;D.心室腔内的血浆属于内环境,D符合题意。故选D。
19. 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时很多人不幸被长时间困在恶劣的环境中,缺少水分和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由于缺水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 缺少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D. 为维持血糖平衡,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长时间缺少水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正确;
B、由于缺水导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
C、人长时间缺少水分,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
D、人长时间缺少食物,会导致血糖含量下降,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加强,产生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免疫缺陷病人的非特异性功能丧失
B. 青霉素过敏体质的人对吸收进体内的青霉素仍会产生免疫应答
C. 吞噬细胞在人体第二、三道防线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D.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增殖或黏附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免疫缺陷病患者失去了特异性免疫,A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B正确;在人体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在第三道防线中,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C正确;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D正确。故选A。
21. 关于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实验,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 ①②组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
B. ①③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
C. ②④组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
D. ①④组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下部不在尖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A. ②组无尖端,不能感受光照,达尔文未提出生长素概念,故不能说明单侧光能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增多,A错误;
B. ①③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能感受光照,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感光有关,B正确;
C. ②④组对比,不能说明幼苗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下部有关,C错误;
D. ①④组自变量是尖端下部是否能感受光照,说明幼苗感光部位不在尖端下部,D错误。
22. 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23. 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4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 小球藻、水蚤在生态系统中属生产者
B. 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群落
C. 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D.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鱼甲和鱼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水蚤是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A错误;
B. 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表中5种生物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 据食物链可知,河虾捕食水蚤,同时河虾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物,故河虾与水蚤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正确;
D. 根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甲、鱼乙、河虾,D错误。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4. 下图是某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Gi)的日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11:00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____________(填“较低”、“较高”或“相等”)。
(3)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答案】(1). 保护叶绿素 (2). 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3). 较低 (4). 二氧化碳浓度 (5). 光照强度
【解析】
【详解】⑴进行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叶绿素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⑵11:00时,叶肉细胞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由图可知11:00—13:00这一时段胞间CO2浓度一直降低,可能是由于正午时段气孔关闭导致,由于CO2浓度降低,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即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相对较低。
⑶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第一时段是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一直降低引起,主要限制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第二时段是下午太阳下落光照变弱,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25. 马尾松是一种森林乔木,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某科研小组统计了取食不同受害程度马尾松的松毛虫死亡率的情况,结果见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_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取样面积。
(2)上图表明马尾松在一定的受害程度内,随受害程度的增加,松毛虫的死亡率增大,原因是马尾松受害后会产生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物质,这些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无法有效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大 (2). 化学 (3).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详解】(1)马尾松是种森林乔木,其个体较灌木大,因此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相对于灌木植物而言,应适当增大取样面积。
(2)马尾松受害后产生的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无法有效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受破坏。
26. 足球运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踢球时同学们的眼、耳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在接受信息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该电位变化的产生是由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球迷的呐喊助威、强烈的对抗欲望等因素会导致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上升。以上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____。
(3)某同学踢球时不慎扭伤脚踝:此时疼痛难忍,痛觉产生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某种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其作用机理是能阻断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
如图所示,使用镇痛药物后,检测到②处的信号分子的含量正常,据图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正变负 (2). Na+内流 (3). 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4). 大脑皮层 (5). 镇痛药物和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或镇痛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解析】
【详解】(1)球员的眼、耳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在接受信息后会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导致膜外正电位减少,神经细胞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2)球迷的呐喊助威、强烈的对抗欲望的等因素会导致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等含量上升,这说明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3)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某种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原因是镇痛药物和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
27. 已知果蝇的黑身与灰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长硬毛与短硬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现有两只果蝇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数量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面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黑身与灰身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如果你的判断正确,那么用上表中一个灰身雌果蝇与一个灰身雄果蝇杂交,理论上应出现什么结果?____________。
(2)果蝇短硬毛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如果给你提供长硬毛雌果蝇、长硬毛雄果蝇、短硬毛雌果蝇、短硬毛雄果蝇,你将如何通过一次杂交对上述判断加以验证?(只要求写出遗传图解)____
【答案】 (1). 灰身 (2). 子代中,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3). 全是灰身或者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4).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中灰身和黑身的分离比都是灰身与黑身约为3:1,所以灰身是显性,黑身是隐性,而且与性别没有关联,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由于亲本都是杂合的灰身(Aa),子代灰身雌果蝇和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或Aa,所以子代一个灰身雌果蝇与一个灰身雄果蝇杂交,可能有AA×AA、AA×Aa、Aa×Aa几种情况,因此,理论上会出现的结果是全是灰身或者灰身与黑身呈现出3:1的分离比。
(2)另外一对性状长硬毛和短硬毛,在子代中的中的分离比长硬毛315+157+158=630,短硬毛158+53=211,长硬毛:短硬毛约为3:1,而且分离出来的短硬毛只在雄性个体上出现,和性别产生关联,因此短硬毛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分别是XBXb、XBY;可用短硬毛雌果蝇和长硬毛雄果蝇进行杂交加以验证,遗传图解如下:
(二)选考题
28.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地球每年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中,纤维素约占纤6%,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也成了相关科学家关注的课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有三种组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____________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科学家在野外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时候,往往选择富含落叶的土壤,这说明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在培养基中还要以纤维素作为____________源
(4)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62、462、180和192。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__(填“多”或“少”)。
【答案】 (1). C1酶 (2). Cx酶 (3). 葡萄糖苷酶 (4). 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找 (5). 刚果红染液 (6). 碳 (7). 稀释涂布平板法 (8). 1.78×105 (9). 少
【解析】
【详解】(1)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科学家在野外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的时候,往往选择富含落叶的土壤,这说明,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一般要去该菌适宜生存的地方寻找。
(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在培养基中还要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
(4)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液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62、462、180和192。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由于数值13和462偏差太大,故舍弃,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对应的应该是每毫升菌液中的细菌数目,所以每克该土壤样品中的菌落数为:(162+180+192)÷ 3÷0.1×105=1.75×105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有时接种会出现由于取样或涂布等过程不均匀使得菌种重叠,测得的细菌数偏少。
29. 科研人员将对绒毛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IGF-1G)导入山羊成纤维细胞内,再进行体细胞克隆获得转基因克隆绒山羊,其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甲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须使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上有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可驱动IGF-1G转录,该部位被称为___________。
(2)过程乙在核移植构建重组细胞时,需要先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培养重组细胞的过程中,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浓度CO2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过程丁通常将发育至___________期的早期胚胎移入代孕母羊的子宫内发育。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体现了早期胚胎细胞的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 启动子 (3). 卵母细胞 (4). 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IGF-IG(或目的基因、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的成纤维细胞 (5). 维持培养液pH的稳定(或维持培养液的pH) (6). 桑椹胚或囊胚 (7). 全能性
【解析】
【详解】(1) 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使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IGF-1G)的DNA片段和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切割后所获得的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即必须使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可驱动IGF-1G转录出mRNA。
(2) 为了保证核遗传物质来自含IGF-IG的成纤维细胞,在核移植构建重组细胞时,需要先除去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3) 培养重组细胞需借助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此过程中,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浓度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pH。
(4) 过程丁表示胚胎移植。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通常选择发育至桑椹胚或囊胚期的早期胚胎。利用胚胎分割和胚胎移植技术可获得多个转基因个体,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