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合集_苏教版(2017秋)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三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共1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种子发芽了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任雯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 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
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 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 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
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
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师:玉米豆可不是玉米的种子哟!它是玉米的果实,玉米豆外皮剥掉,里面才是它的种子哦!
师:(出示草莓)你知道它的种子在哪里吗?
生:草莓上面的小点点是种子。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草莓的种子不在草莓里面,而是长在草莓的外面!
师:(出示香蕉)香蕉有种子吗?
生:猜测没有种子。
师:香蕉的种子就在香蕉内部黑色的地方,只是香蕉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久而久之,香蕉的种子就退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多样性。通过特殊种子的举例,使学生会找种子。]
三、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知道种下去的种子,想要萌发时必须需要哪些条件吗?
生:大胆猜测:需要阳光、水、空气、适合的温度......
师:要想知道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咱们就这样猜测可不行,还得亲自试试呢!
看,这是什么?
生:豆芽。
师: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了泡好的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等材料,和大家一起利用绿豆来研究一下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要想确定这些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那么咱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进一步的验证。
你们想如何设计呢?
生:设计对比试验。
在6个瓶子里各放2张纸巾。(出示图片)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师:如果设计对比实验,接下来的几组你想如何设计?
生:交流。
在2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不放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在3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很多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4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放在冰箱里,制作低温环境。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盖紧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6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瓶外用黑布遮挡,制作无光环境。
师:仔细观察6组种子种植的条件是什么?
生:分析条件、完成表格。
序号
水
空气
温度
阳光
预测发芽情况
发芽情况
1号
√
√
常温
√
2号
×
√
常温
√
3号
√√
√
常温
√
4号
√
√
寒冷
√
5号
√
×
常温
√
6号
√
√
常温
×
2.师:五六天后观察瓶子里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1号瓶、6号瓶的种子萌发了。
师:2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2号瓶的种子没有水。
师:3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3号瓶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啦。
师:为什么4号瓶也没有萌发呢?
生:4号瓶放在冰箱里温度太低了。
师:为什么5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
生:因为5号瓶瓶盖拧紧了,没有新鲜的空气。
师:那我们看一看1号瓶它为什么可以萌发呢?谁来总结一下?
生:1号瓶和6号瓶有空气、温度合适、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
3.师:通过实验,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生: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不一定需要阳光。
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将知识再巩固一下。
生:观看视频。
4.师:我们一起完成活动手册吧!
生:完成活动手册。
师:核对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种子萌发必备的三点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六、 拓展应用
1.师:特别热的环境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师: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2.师:种子发芽虽然与充足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有关,但是种子本身得是健康的种子才有机会发芽哦!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活的种子才可以萌发。]
【板书设计】
1. 种子发芽了
活的种子
充足的空气
适量的水
适宜的温度
2.幼苗长大了
山东省青州市曲屯小学 郝连秀
【教材分析】
《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一课中“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学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 生命过程的学习。但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2.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4.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毛。(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板书设计】
2.幼苗长大了
一、幼苗长大的过程
二、根的作用
吸收、固定、贮藏
2.幼苗长大了
南京市力学小学 朱燕萍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说出茎的作用。
2.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
5. 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6.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
1.乐于实验探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试验横切和纵切芹菜的茎。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刀、刀板放大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双色花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朵漂亮的康乃馨?仔细瞧瞧,它和你平常看到的康乃馨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的康乃馨是一种颜色,这是两种颜色。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左手白色康乃馨,右手双色花)老师变了一个魔术,就把白色的康乃馨变成了双色的康乃馨,神奇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变魔术的吗?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植物的茎。
[设计意图:双色花魔术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二、 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1. 师:(出示学生种植的西红柿幼苗和黄瓜幼苗),在植物中间这个部位,我们称之为植物的茎,(出示不同植物的图片),你能找到这些植物的茎吗?
2. 师:虽然不同植物的茎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 学生猜测:可能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3. 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实验
5.师: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插入红水杯子中的芹菜茎、刀、刀板。小组讨论一下。
4. 生讨论、设计实验:把芹菜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变化。
5.追问:你觉得可能芹菜茎里面有什么变化?
6.生1:芹菜的茎会变红;
生2:芹菜的茎内部会有红水;
生3:芹菜的茎可能被红水染红
7.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我们需要眼见为实。请同学们先观察放置一段时间的芹菜有什么现象,再像老师这样用刀分别横向切芹菜的茎和纵向切芹菜的茎(教师演示),观察茎的变化。清楚了吗?
8.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实验,有以下几个友情小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2)注意用刀安全。(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9.学生操作观察,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名称
茎的作用
第 组
记录人:
实验假设
植物的茎有( )的作用
实验用品
烧杯、红墨水、小刀、一株有茎和叶的芹菜
实验步骤、方法
1.把植物茎放在有红水的烧杯里,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现象?
2.取出枝条,用小刀横切或纵切,观察切面的情况
实验现象
放置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植物的茎变( )了;横切发现在切面上有一圈( );纵切发现切面上有( )。
实验结论
说明植物的茎具有( )的作用
10.小组汇报:
生1:泡过红水的芹菜切断后,看到芹菜的茎变红了。
生2:浸泡过红水的芹菜,红水被芹菜引到上面了,芹菜茎里有红丝。
11.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其实染红的部位就是茎的导管,它能帮助植物运输水分。茎除了运输植物所需的水分,还能输送各种养料,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红柿或者黄瓜的茎、学生经历猜想思考——引导设计实验——实验——图片或实物验证的过程,发现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三、 拓展延伸,解释双色花
1.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了吗?(出示双色康乃馨)
2.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老师的双色花是把白色康乃馨的茎切成两半,一半插入红水中,一半插入蓝水中。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双色花确实是这样做的,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3.师:其实,在生活,还有许多特殊的茎,老师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土豆、洋葱.....这些是变态的茎,有的可以供我们人类实用。
[设计意图:承接开头的双色花魔术,运用茎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巩固对茎的认识,并拓展植物界千姿百态的茎,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求知欲。]
四、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下来继续研究植物的叶。
2. 师:请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西红柿幼苗的叶正面和反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颜色深浅不同、光滑度不同等。
3.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等会儿请你们拿出自己带的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小组内介绍叶片。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角度进行描述。
学生小组内互相描述自己的叶片。
4. 师:1、2、3坐坐好。哪个小组展示你们的叶片?
学生展示的有梧桐叶、银杏叶、从不同角度描述。
5. 师:表扬观察仔细和表达清晰的小组,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不同的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叶子表面有很多纹路、有长长的柄。
6.师:是的,像叶子表面的纹路称为叶脉;长长的柄称为叶柄,从叶子顶端到下端,不包括叶柄,称为叶片。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画出一片叶子,将叶脉、叶片、叶柄分别标注在叶片结构图的旁边,这是叶的基本机构。
4.师:如果老师把这颗西红柿幼苗的叶子全部摘除,幼苗还能活吗?为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
5.师:统计认为能活的同学人数,认为不能存活的同学人数,一切猜想需要实验验证。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6. 师:现在告诉我,幼苗没有树叶能活吗?为什么?
学生: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7. 师:是的,绿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绿叶中的叶脉有传输养料的作用和维持了叶子的基本形状,叶柄有疏导和支持的作用。关于植物的叶的作用,我们将会在高年级中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画图、交流、实验,逐步深入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五、巩固总结
1.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巩固加深对根、茎、叶的作用。]
【板书设计】
8. 幼苗长大了
茎:输送养料
叶:制造养料
3.植物开花了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钱塘小学屏北分校 林临婧
【教材分析】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对植物一生的了解,是认识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价值的基础条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重要一环。在第3课中,
《植物开花了》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本单元按照植物生长的过程,按顺序开展每一课的学习。在本课,种植的西红柿和黄瓜终于开花了。首先通过观察、解剖西红柿的花,认识一朵西红柿花具有的四个部分。接着再解剖黄瓜的花,能发现黄瓜花不是四个部分都俱全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比西红柿与黄瓜的花,学生形成对花的认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紧接着,学生观察黄瓜的雄花与雌花,学会区分黄瓜的雌花和雄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雌花后面跟着“未来的小黄瓜”。在认识完两种植物的花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花有着繁衍后代的任务,从而了解花粉的传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种植的黄瓜花人工授粉,体验并了解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
【学情分析】
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无处不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也很少有种植经验,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花的构造,知道西红柿花有雌蕊和雄蕊,黄瓜花有分雌花和雄花。
2.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
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
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花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爱护花朵。
【教学重点】
认识花的结构。
【教学难点】
观察并解剖西红柿花和黄瓜花。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开花的西红柿、黄瓜两种植物,放大镜、镊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之前我们栽种的西红柿和黄瓜已经开花了,同学们想看看它们开出的花是什么样的吗?
生:想。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
【板书:植物开花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主要的两种植物,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花的组成
1.师:你们见过西红柿的花吗?让咱们一起来观察西红柿的花。
2.师:在这张西红柿花的图片中,你观察到西红柿的花有几个部分?
3.生:花瓣,花蕊。
4.师:我们如果把西红柿花一层一层的打开,是不是可以观察的更仔细呢?
5.生:是。
6.师:这里我们需要用到一样工具,它叫做镊子。我们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这种方法叫做解剖。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示范如何解剖一朵西红柿的花。(需要将花的每一个部分黏在记录单的对应栏)首先,在花的最外层围绕着一圈绿色叶片状的是花萼,它具有保护花蕾的作用;接着,向内一层是花瓣,这朵西红柿花有5片花瓣;在中间的这一部分是花蕊。西红柿的花蕊是雄蕊把雌蕊包在了中间,我们需要先将雄蕊这一层打开,取下来。最中心的这一部分就是雌蕊了。我们可以观察到西红柿的雄蕊,它产生花粉的位置就在内部,所以西红柿的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花传粉的形式。也就是说,这朵西红柿花的花粉成熟之后,花粉会自动落到雌蕊的柱头上。
7.师:通过观察西红柿花的各个部分,我们了解到,一朵完整的花具有四个部分: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解剖西红柿的花,带领学生认识花,对花的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学习如何使用镊子。]
三、观察黄瓜的雌花和雄花
1.师:那黄瓜的花也有这些结构吗?
2.师:请同学们像老师刚才那样,解剖黄瓜的花。
3.实验一:学生动手解剖并观察黄瓜花。
4.收集并展示小组的记录单。师:观察过黄瓜的花,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5.生:黄瓜的花里没有雄蕊(雌蕊)。
7.师:有的黄瓜花中只有雄蕊,有的黄瓜花中只有雌蕊。
8.师:让我们对比西红柿的花和黄瓜的花,你有什么想说的?
9.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西红柿的花里既有雌蕊也有雄蕊,而黄瓜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一朵花内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这四个部分都具全的,叫做完全花。西红柿的花就是一朵完全花。一朵花内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多部分的,叫做不完全花。黄瓜的花就是一朵不完全花。
10.师:我们观察发现黄瓜花里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像这样只有雄蕊的叫做雄花,只有雌蕊的叫做雌花?
11.师:请大家再一次观察黄瓜的花,并找一找,黄瓜的雄花与雌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12.生: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观察、解剖黄瓜的花,让学生加深对花结构的认识。并能注重到雌花与雄花的本质区别。]
第二课时
一、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
1.师:为什么黄瓜的雌花后面会跟着一个“未来的小黄瓜”呢?花里的雌蕊和雄蕊是什么作用呢?
2.生:这个小黄瓜会慢慢长大。
3.师:我们见过许多的开花植物,那你们有见过我们的主要粮食——水稻的花吗?我们来了解下水稻的雄蕊和雌蕊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花粉的。(视频3.水稻花)
4.师:你们知道花粉还可以怎样传播吗?
5.生:蜜蜂帮忙传递花粉,像西红柿的花可以自花传粉。
6.师:植物的花朵为了能够传递花粉,想出了很多方式。像桃、油菜的花就是依靠昆虫来传粉。再如,水稻、玉米的花是依靠风力来传粉。还有像西红柿、豌豆、小麦是自己给自己传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一种植物的传份方式,再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花粉的传播形式是很多种的。并了解花的共同作用,植物繁衍的一种手段。]
二、拓展:为黄瓜进行辅助人工授粉,实践人工授粉的方法
1.过渡,在自然状态下,有些植物可能出现传粉不足的问题,这时人们常常会对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比如黄瓜、丝瓜。
2.师:如何给黄瓜的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呢?
是的,将雄花的花粉用毛笔粘在雌花的雌蕊上。如果只开了雄花,雌花还没开放时,我们就需要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给花传粉这个过程中,体会植物开花结果的中间历程。]
【板书设计】
3.植物开花了
花的结构
雌蕊 雄蕊
花瓣 萼片
【课后反思】
实验记录单:
(请在下表粘贴花的各部分)
( )花的结构
花萼:
花瓣:
雄蕊:
雌蕊:
4.植物结果了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 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 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7. 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8. 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可使用部分是哪个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种植的果子和种植记录带到了班级来,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也利用课间的时间参观了,通过参观别人的成果,相信很多同学有了不一样的收获。现在老师宣布三年一班”我们的丰收节”活动开始。
二、种植成果汇报
2.师:“我们的丰收节”第一环节为:成果汇报我最行。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它们的种植记录。
生1:(以展板汇报)我们小组种植的是黄瓜/西红柿,在种植的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开花了...结果了.......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的种植记录和他们小组的一样吗?
生2:(以PPT汇报)........
生3:(以种植手册汇报)
生4:没有种植成功的汇报
3.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在学生汇报时师适当板书板画
三、寻找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1.师:同学们都汇报得很不错,接下来到了“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第二个环节:寻找植物生长的共同足迹。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汇报相同点,师适当帮忙概括。
2.师: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两个视频回顾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
生观看视频。
3.师:通过观看视频你们能准确的总结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了吗?
生汇报。
4.师总结:对比西红柿和黄瓜的植株,我们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看来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都有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
四、总结收获
1.师:经过今天“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的开展,相信同学们不仅收获了自己亲自种植出来的果实,也收获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但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丰收的果实,对此,你们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生:植物生长过程并不是都是一帆风顺的。
生:.......
2.师总结: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成功,也有失败的,但是失败并不刻皮,关键在于失败后怎么做,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失败也会变成另一收获。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之“我们的丰收节”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学生发言
2.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类离不开植物,希望同学们回去能继续观察,发现植物身上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 陆新丽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分两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了解不同形态的植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包括两个连贯的活动。活动一,教材用图片呈现五种不同形态的植物,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活动二,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四种典型的环境,调用学生的前概念,分析活动一呈现的植物适合生活在这里的哪种环境中,将植物的形态与植物适合生存的环境建立联系,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具体认识两种植物(大叶黄杨和杨树)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包括两个递进的活动。活动一,观察活动,包括即刻观察和延后观察。在即刻观察中,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树叶的表面光滑程度和厚度,发现大叶黄杨树叶厚且具有蜡质覆盖物,而杨树树叶薄且没有蜡质覆盖物。在延后观察中,要求学生观察这两种植物在秋、冬季的落叶情况,发现大叶黄杨能安然度过严冬,而杨树则落叶过冬。活动二,启发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即:长有厚且具有蜡质覆盖物叶子的大叶黄杨能保持绿色,而长有薄且没有蜡质覆盖物叶子的杨树则在秋、冬季出现树叶变黄、脱落的现象,从而发现大叶黄杨与杨树适应寒冷环境的秘密。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鼓励学生获得植物适应寒冷环境的更多知识。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知道了土壤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后,以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对各种环境中典型植物的形态、特征的思考中,逐步引导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特点建立联系和感知,帮助学生建立植物有适应不同环境的本领的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的不同形态适应不同的环境。
2.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3.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变化。
科学探究:
1. 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2. 能够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存在关联性。
【教学难点】
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大叶黄杨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 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能介绍你熟悉的一种植物,说说它长什么样?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这些植物的一些细节放大图,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交流:水瓶树、仙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形态特征,茎长什么样子?叶长什么样子?
学生交流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外显的根、茎、叶、花、种子等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重点关注到植物的茎、叶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几种植物,就生活在这几种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这些环境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不了解的组织学生阅读书P13页的内容)
3.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注意及时追问:水瓶树是怎样适应去适应这样旱季雨季极其分明的环境的?
它的茎又粗又壮,对水瓶树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
水瓶树的叶特别少,对它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
水瓶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水瓶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4. 师:仙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注意及时追问:仙人柱的叶都退化成了刺,对仙人柱生活在沙漠中有什么帮助?
仙人柱的茎表面有厚厚的蜡质膜,对仙人柱生活在沙漠有什么帮助?
仙人柱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仙人柱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5. 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注意及时追问:椰树的叶像羽毛一样,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这样经常有大风大雨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
椰树的茎坚韧牢固,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有什么帮助?
椰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椰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6. 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注意及时追问:芭蕉树的叶都向两边垂坠下来,对椰树生活在热带沿海这样经常有大风大雨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
芭蕉树的茎分生快,对芭蕉树生活在热带沿海有什么帮助?
芭蕉树的树叶呈螺旋有序生长在茎上,对芭蕉的生长有什么帮助?
芭蕉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芭蕉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7. 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注意及时追问:松树的叶都变成了有蜡质膜包裹的针状,对松树生活在高山这样寒冷、降雪多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
松树的树形呈三角形,对松树生活在降雪多的高山有什么帮助?
松树的茎又粗又壮,笔直向上,对松树生活在降雪多的高山有什么帮助?
松树在我们这边能生存吗?松树还能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8. 将植物和它适应生存的环境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大叶黄杨的树叶和杨树树叶,它们有什么不同?
2. 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大叶黄杨的叶子和杨树的叶子,摸一摸叶片的光滑程度和叶片的厚度,你有什么发现?再仔细观察,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3. 学生拿出树叶观察、记录、交流。
4. 学生汇报交流,注意引导观察叶的薄厚、叶正反面的叶片表皮,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叶表有蜡纸对大叶黄杨保存水分、抗低温有什么帮助?叶片变厚对大叶黄杨保存水分和营养、抗低温有什么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的对比、观察,帮助学生从局部的观察和思考中,发现植物形态对其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
5.师:这两种植物在秋天、冬天是什么样的呢?
6.师:为什么到了冬天,大叶黄杨还是绿绿的枝繁叶茂,但是杨树会树叶变黄、脱落、最终落光叶子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这两种植物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7.师:看来,千姿百态的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大叶黄杨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帮助大叶黄杨顺利地过冬;杨树把自己的叶子都掉光,减少营养的消耗和水分的流失,来让自己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
8.师:寒冷的冬天过去,春暖花开时,大叶黄杨和杨树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师:看动图杨树的四季、大叶黄杨的四季。
10.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像大叶黄杨这样冬天也能常绿的植物?还有哪些像杨树一样冬天会落叶的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大叶黄杨叶和杨树叶的细致观察、对比,发现大叶黄杨叶和杨树叶的特征,并能从特征上思考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11.师:大叶黄杨的叶子变厚、表面有蜡质的表皮,帮助它们顺利地过冬,那么大叶黄杨就不会掉叶子了,是吗?它们是一片叶子都不会掉,还是会掉叶,只不过不会一下子全部掉光叶子?
12.师:你设计研究大叶黄杨是否会落叶的研究方案吗?
13.学生小组讨论。
14.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识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叶的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实验设计,了解常绿植物的落叶规律和落叶植物的落叶规律,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四、 拓展了解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1.师:今天,我们了解的是我们身边的两种常见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情况,其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各个部位都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看一看,植物的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3.师:课后,同学们到校园里,选择一颗大叶黄杨,或者是香樟树进行观察,有发现落叶及时记录,并将观察、发现、记录拍照上传到班级QQ群“研究常绿植物是否掉叶”的相册夹中。
4.师:你还可以留心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有怎样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分享给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更多环境中的植物形态适应环境的实例中,体会植物适应环境现象的普遍性,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参与探究活动,体会植物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5.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形态 适应 环境
水瓶树(茎粗壮 叶少) 热带草原
仙人柱(蜡质膜,刺状叶) 沙漠
椰树(茎坚韧,叶像羽毛) 热带沿海
芭蕉树(茎分生快,叶垂坠) 热带沿海
松树(茎粗壮,叶针状) 高山
6.沙漠中的植物
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刘井小学 苑春芳
【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植物》是本单元的第二课。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鉴于此,本课探究学习的重点为“沙漠中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结构是为其功能而服务的。
在教学时,聚焦沙漠的环境条件,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从观察、研究、查看资料三个部分依次展开:(1)观察——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沙漠中生长的植物。(2)研究——本部分通过“找仙人掌的茎和叶”“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沙漠植物生存的本领。(3)阅读——补充沙漠植物根的资料,深化学生对沙漠植物生存本领的认识,引导学生意识到“沙漠植物这种独特的形态特点是为适应沙漠环境而服务的”。初步感受“结构决定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沙漠的认识往往只限于资料,亲身体会沙漠环境的是少之又少。而对于沙漠中的植物的认识,学生也仅限于认识仙人掌、仙人球,对其他的沙漠植物知之甚少。鉴于此,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沙漠和沙漠植物的相关资料,给学生以初步认识,为后面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另外,在这里教师应和学生简单普及一下沙漠中的极度干旱地区是几乎没有植物生存的,大部分的沙漠植物只能生活在半沙漠地区。
仙人掌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通过观察,基本能说出仙人掌的外形特征,但对其内部结构知道得不多,需要教师做好引导。本课安排的“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这个实验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于刚接触科学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沙漠中的植物。
2.能概括地说出沙漠中植物的形态特征。
3.初步了解沙漠植物的特征是为适应沙漠环境而服务的。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2.初步了解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明确模拟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并与实际事物建立联系。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骆驼刺和梭梭草具有的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发达的根系。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搜集有关沙漠和沙漠植物的其他信息。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有利于沙漠植物生存的其他方面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目前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培育优良抗旱植被对于沙漠的绿化有划时代的意义。
2.沙漠植物是人类社会的保护伞,要保护沙漠植物。
【教学重点】
探究沙漠植物的生存本领。
【教学难点】
在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仙人掌、芦荟、放大镜、小勺、塑料布、蜡纸、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认识沙漠中植物的特点。
1.课堂导入。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沙漠)(幻灯片2)。看到沙漠,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1】生:黄沙满天。 师:是的,沙漠中,一眼望去都是单调的黄色。
【预设2】生:我想到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云”。 师: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宏伟壮观。
【预设3】生:骆驼能在沙漠中生存。 师: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预设4】生:沙漠中也有植物生存,如仙人掌等。
师:是的,尽管这里绵绵黄沙与天际相接(幻灯片3),但依然有植物生存(幻灯片4),它们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中的植物》(幻灯片5)。(板书课题:沙漠中的植物)
2.认识沙漠中的植物。
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生活在沙漠中呢?
生:仙人掌、仙人球、芦荟、宝石花。
师:不错的。看!这几种植物也是沙漠的主人——骆驼刺、梭梭草、沙棘。(幻灯片6)
3. 观察沙漠中植物的特点。
4. 师:仔细观察这几种植物,说说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叶子都很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减少蒸发。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沙漠的认识往往只限于资料,亲身体会沙漠环境的是少之又少。而对于沙漠中植物的认识,学生也仅限于认识仙人掌、仙人球,对其他的沙漠植物知之甚少。在此呈现有关沙漠和沙漠植物的图片,给学生以初步认识。另外,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刺、梭梭草、沙棘的叶子,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植物的叶子都很小”,进而启发学生思维“为什么沙漠中的植物叶子会如此小呢?”为后面研究仙人掌的叶子做好铺垫。]
二、观察仙人掌
1.寻找仙人掌的叶。
师:是的。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有的沙漠植物会将叶子变小。甚至发生一些变异,像仙人掌的叶子。找找看,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幻灯片7)
【预设1】生:变成了刺。
【预设2】生:没有了。
【预设1】生:变得厚厚的。
师:实际上呀,仙人掌的的叶退化成了刺。仙人掌为了能在沙漠中生存下去,把宽大的叶子退化成了浑身的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同时,仙人掌身上的刺还有了不起的本领,能从空气中慢慢地吸收水分。因此,仙人掌的刺状叶子正是它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体现。
2.观察仙人掌的茎和叶。
师: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仙人掌的表面和刺。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仙人掌表面比较平滑,有毛,叶刺很尖。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找出仙人掌的茎和叶。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精细观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三、探究沙漠植物的储水本领
1.实验一: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1)确定实验方法。
师:仙人掌的表面,有毛,有叶刺,茎的表面光滑,有蜡质层。它的内部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呢?(幻灯片8)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探究呢?
生:挤压。
师:如果我们挤压它们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里面的汁会溅出来。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需要我们亲自去验证。
(2)要领解读。
师:(幻灯片9)将大拇指扣在勺内,用勺子的背面按压仙人掌的茎。慢慢施加压力,直至将里面的包浆压出来。
(3) 学生实验并观察。
师:(幻灯片10)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由同一个人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可多次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
师:(幻灯片11)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汁液很多;表皮没有破损;摸起来很厚。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仙人掌将水分储存在茎中;芦荟将水分储存在叶中;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的表皮都有一层蜡质层。
师:是的,沙漠植物储水功能强大。不管沙漠植物把水分储存在什么地方,它的表面都包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仙人掌和芦荟表面包有厚厚的蜡质层,为下文研究蜡质层的作用打下基础。]
2.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
师:(幻灯片12)那这层厚厚的蜡质层有什么作用呢?
生:保护水分不流失。
师:是不是这样呢?需要用实验说话。之前,我们班的XXX和XXX同学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请他们来讲!
生:(幻灯片13)我们将三张一样的湿巾,一张平铺,模拟大叶片;一张卷起来,模拟退化了的叶刺;一张用蜡纸卷包起来,模拟包有蜡质层的仙人掌,都放在塑料布上。
师:请回!这是他们一小时之前做的实验。哪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它们现在的干湿程度?
生:平铺的的纸快干了,卷起来的纸比较湿,用蜡纸卷包起来的纸完全是湿的。
师:由此,我们发现沙漠植物表面的蜡质层有什么作用呢?
生:减少水分流失。
3.小结。
师:仙人掌的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而表面覆盖的蜡质层可以隔绝水分,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流失,增强仙人掌的抗旱能力。
[设计意图:本实验采取部分同学先完成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节约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植物蜡质层的保护作用。]
四、了解沙漠植物的吸水本领
1.师:其实,沙漠里的植物不仅储水本领强,吸水本领更强。(幻灯片14)请同学们自由阅读17页的阅读材料,说说骆驼刺和梭梭草的本领是什么?
生:它们有发达的根系。
2.师:这么发达的根系有什么作用呢?
生:吸收地底深处的水分。
3.师:骆驼刺和梭梭草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底深处的水分。仙人掌的根系又有何本领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幻灯片15)
4.师:总之,沙漠中的植物之所以有如此发达的根系就是为了适应炎热干旱的沙漠环境。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再呈现视频,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锻炼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过早呈现视频固化学生思维,将视频放在后面起到一个补充、拓展的作用。]
五、沙漠植物的共同特征
1.师:今天我们一起观察了仙人掌的茎和叶,探究了仙人掌、芦荟的储水功能,阅读了骆驼刺和梭梭草的吸水功能。(幻灯片16)同学们,思考一下,沙漠中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储水功能强大;在叶子或茎的表面包有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根系发达。
2.师:(幻灯片17)孩子们,沙漠植物正是具有了这样的结构,才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去。它们是防止沙漠化,保护我们家园的绿色屏障。请大家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沙漠植物。
[设计意图:以课堂小结形式回顾课堂所学,以综合性问题测评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6.沙漠中的植物
结构 功能
叶子 减少水分蒸发
蜡质层
茎 储水功能强大
根 发达 吸水功能强大
7.水里的植物
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江雅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三课《水里的植物》。本课从学生讨论池塘里生长的植物,其形态、生长位置的不同,到对水族箱里的植物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生的各种问题下,展开本课的教学。经历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观察金鱼藻的特点、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莲藕)观察它们的特点这一系列探究过程,发现水里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从淡水延伸到海水,通过扩展性阅读了解红树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本领。最后,将课堂带到课外,通过栽种碗莲活动,了解碗莲的特点。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他们对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水里的植物为什么有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它们有什么在水中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得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
2. 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点:长有许多支持根和呼吸根。
科学探究:
9. 结合讨论、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在分析现象中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观察金鱼藻的特点,观察莲的地下茎。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水里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族箱,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葫芦、塑料水桶、金鱼藻、莲的地下茎(莲藕)、碗莲种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学课堂,今天要带大家进入植物的世界,你们知道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吗?
生:土壤里、水里、沙漠里......(图片: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水里、土壤、高山上)
10. 谈话:是的,植物可以在不同环境里生存下来,(图片:荷花、水芙蓉、金鱼藻)那这些植物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水里。
3.那这节课就要来一起学习《7.水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植物世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植物生长的环境到水里的植物层层渗透揭开本课的课题。]
二、初步感知水里的植物
1.(出示池塘图片)提问:池塘里生长着各种植物,它们的形态有什么不同?生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回答。
生:有的生活在水面上、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岸边。
追问:叶子的大小,茎的粗细、长短,花的形态等有什么不同。
11. (呈现水族箱图片和实物)江老师今天,把我们的池塘里的植物请到了课堂里,就在我们的水族箱。提问:对水族箱里的植物,你有什么疑问?
4.学生提出疑问:水葫芦是怎么漂在水面上的,水里的植物怎样获得空气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5.谈话: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挑选了几种水里的植物一起来研究它们漂浮和在水里生存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水里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点。]
三、探究水里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
1.谈话:水葫芦它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你想怎么研究?
学生交流:把它放到水里试试看,把它掰开来看一下。
3. 谈话: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把水葫芦压入水中松开手,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再掰一块水葫芦用手挤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最后将水葫芦掰开,你看到了什么?
4. 实验注意事项:
(1)爱护植物,掰1~2片水葫芦研究。
(2)及时在记录单上记录你的发现。
(3)注意保持桌面整洁,有水用抹布擦干。
3. 学生实验。
4. 提问:你发现了水葫芦的什么秘密?
5. 小结:水葫芦体内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
1.谈话:金鱼藻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你想怎么研究?
2.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用手摸摸金鱼藻,仔细观察金鱼藻的茎有什么不一样。观察结束后,把它放到水里,你又发现了什么?
3. 学生实验。
4. 提问:你发现了金鱼藻它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5. 小结:金鱼藻能够漂浮,它的茎比较柔软,适合在水里生活。
(三)观察莲的叶柄和地下茎
1.谈话: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水里的植物,水葫芦它生活在水面上,金鱼藻生活在水底,有一种植物它有的部分在水里,有的部分可以伸出水面上,它是?生:荷花。
2.谈话:莲的这一部分是它的叶柄,莲藕是它的茎。你猜猜看看它的茎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3. 学生讨论。
4. 谈话:江老师已经帮你们把莲藕切好了,仔细观察莲的茎什么样的,把它画下来。试着画一画它的叶柄可能是什么样的。
4. 提问:你发现了莲的地下茎它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长成这样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它的秘密。(播放视频:芦苇、莲的叶柄、茎)
5. 小结:它的叶柄很长可以帮助叶子伸出水面,它的叶柄和茎上都有小洞,可以帮助它储存空气。
6.提问:那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它们的特殊本领在哪里呢?
7. 小结:水里的植物能适应水中的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孔洞,有的体内含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可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水里植物生存的秘密,他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四、红树在海水中生长的秘密
1. 谈话:前面,我们研究的淡水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咸水植物的生存本领。仔细阅读以下材料,红树有什么特殊本领。
2.播放红树视频。
[设计意图:从淡水植物延伸到海水中生长的植物,通过红树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保护红树的情感。]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水里植物的秘密,知道了水里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有的体内有大量气体,比较轻、有的茎比较柔软,有的体内有孔洞,下课之后我们一起来种碗莲,在种碗莲的过程中一起来发现更多水里植物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栽种碗莲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能力。]
【板书设计】
7.水里的植物
适应环境
的本领
体内有大量气体,比较轻
茎比较柔软
体内有孔洞
8 石头上的植物
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 陈景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四课《石头上的植物》。本课从聚焦石头周边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指认和研究为核心依次展开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观察石头上的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知道青苔的表面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次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的耐旱力极强;再者引导学生做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后进一步拓展研究,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对沙漠和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他们长在石头的哪里,它们有什么在石头上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
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青苔的结构特点。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借助工具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能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制作)等科学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了解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教学难点】
知道石头上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手持显微镜、青苔、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牙签、烧杯和清水,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植物一般生长在哪些环境?(土壤、沙漠、水里等——本单元前两课)
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里,也有一些植物能生长在沙漠、水里以及寒冷的地方,那么石头上能长植物吗?
2.课件示图,提问:这些植物长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石头上的植物。(板书课题:8 石头上的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课件展现几种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景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观察研究青苔
1.谈话:在这些石头上的植物中,大家平时见过吗?相对比较熟悉的是哪种植物?(课件呈现教材中三种植物,从左往右分别是南庭芥、青苔、虹如玉)
2.提问:大家对青苔相对比较熟悉,青苔长什么样呢?谁能来说一说?
3.谈话:青苔有没有根茎叶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怎么观察?太小看不清楚怎么办?(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4.课件示图,介绍实验方法、提出实验要求:
⑴用两根牙签轻轻地从事先培植、选择好的苔藓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
⑵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准确、轻巧。
⑶用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株青苔的样子,组内进行交流,会画的可以画下来。
5.分组观察、交流、记录: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6.课件展示显微镜下青苔的图片,汇报交流: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7.课件示图,谈话:这是其它植物的根茎叶,青苔的根、茎、叶与它们相比较是否一样?(青苔的“根”比较短小)它能满足植物吸水的需要吗?
8.课件展示青苔的资料卡片,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9.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青苔通过什么来吸收水分的?
(青苔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它的根是假根,起到固定植物的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青苔通过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
10.提问: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青苔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潮湿)
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这对青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快速吸收水分)
11.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苔藓
12.小结:青苔为什么能生活在石头上这种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动手观察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神奇。通过观察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石头上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点。]
三、体验卷柏的生理特点
1.出示干枯的卷柏图片,谈话:这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看起来怎么样?(干的、死的)它是活着的吗?如果把它种回土里或放到水中会怎样?
2.讲述:这种植物叫卷柏,也是一种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本领,其中,有些植物的耐旱本领十分惊人。请大家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你能从中读取什么关键信息?卷柏为什么被称为“九死还魂草”?
3.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人们把卷柏称为“九死还魂草”?
4.小结:卷柏有什么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卷柏不同于青苔生理特征,且耐旱力超强。)
5.观看视频:《卷柏-生命的力量》
6.谈话:想不想了解一下让干燥的卷柏复苏过来?
7.介绍实验方法:
⑴ 把干燥不同的卷柏放到清水里,观察并记录它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
⑵ 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拍照)。
8.课件示图,分组活动:不同时间段拍摄的卷柏复苏情况照片,顺序打乱了,请你给复苏的卷柏排排序。
课件示图(卷柏复苏前后对比图),小结:卷柏复苏的时间要根据干枯程度不同的情况,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复苏。
9.讨论交流: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的耐旱本领有什么不同?卷柏的这种本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卷柏的耐旱本领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10.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做中学,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卷柏,通过对比试验直接感受,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11.拓展:课后制作卷柏标本。
⑴把几片新鲜的卷柏夹在书页里,让纸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
⑵把干燥的卷柏固定在A4纸上,贴上标签(写上相关信息),塑封。
四、了解长在石头上其他植物的生存本领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石头上的青苔和卷柏这两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那么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2.讨论交流
3.阅读资料
4.小结: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石头上的植物的生存本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
五、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拓展:寻找周围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观察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强调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制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8.石头上的植物
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苔藓:表面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假根(固定作用)
卷柏:超强耐旱
9.声音的产生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小学 柯宗英
【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首先让学生感受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保鲜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教学时,学生在感受声音——制造声音——实验验证——解释现象——拓展感受的层层递进环节中,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但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专门去探究声音的奥秘,对科学探究过程更没有真正领会其严谨性,也不具备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欠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专一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
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 、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3分钟左右)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5分钟左右)
1.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
2.班级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实验情况?
教学预设: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3.小结:同学们通过吹、搓、弹、拍等方法发出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制造声音方法的过程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
三、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方法能使物体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敲击、碰撞、摩擦、摇晃……)
谈话: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四、深入探究,验证假设。
(一)探究尺子发声时的现象
1.(出示尺子)介绍实验方法(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注意轻轻弹击。)提问:弹拨尺子会有什么现象?请同学们猜猜。(生猜测)
2.我们的猜测对吗?请同学们实验验证吧!
3.请同学们迅速将实验物品整理,汇报在弹拨尺子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这种现象吗?
4.生汇报现象。(试讲过程中,学生回答到了振动,此时可以追问:你听到他说的词吗?振动,真棒,掌声鼓励。再请一个同学叙述振动。)PPT完善表格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产生
尺子
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弹拨
尺子在
上下振动
尺子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上下来回地、迅速地运动,物体的这种运动有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就是振动。
(二)探究音响发声时的现象
1.是不是其它物体发声时也像尺子那样振动产生的呢?请继续观察实验。播放音乐,你们知道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看到振动了吗?怎样知道音响在振动呢?(手摸,有的同学会说在电视上看到的能说明音响在振动的方法及现象。)
3.老师准备了一个气球,当把气球放在音响前,猜会有什么现象?
(演示:气球挂在音响前,学生观察现象)
4.刚才老师的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产生
尺子
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弹拨
尺子在上下振动
尺子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音响
气球
将气球放在发声的音响前
气球在振动
音响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5.小结:音响发声时是音响在振动,这个振动虽然看不到,但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如气球来观察。
(三)探究向塑料瓶吹气发声时的现象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你们想独立完成一项实验吗?那老师现在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特殊的礼物——泡沫粒和不带盖子的塑料瓶。下面请每个小组想办法使塑料瓶发声并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填写研究报告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产生
2.班级汇报: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成果?还有没有不同的实验方法?
3.根据学生汇报完善表格。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声音的产生
尺子
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轻轻弹拨
尺子在
上下振动
尺子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音响、气球
将气球放在发声的音响前
气球在振动
音响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不带盖的矿泉水瓶、泡沫粒
空瓶里放泡沫粒,吹瓶口
瓶内泡沫
粒在振动
瓶内空气振动产生了声音
4.通过以上实验研究,你发现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振动产生声音。)
五、研究终止声音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再猜一猜: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
1.引导实验: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5秒,再停止5秒。(教师用ppt呈现倒计时)
2.你们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发现当声音停止时,物体的振动也停止了。(板书:振动停止)
3.你能让物体声音消失吗?想试一试吗?
(生演示:提供音钹,先让音钹发声,再按住,其他同学听)
小结:物体在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板书: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体验并描述尺子、瓶子、音响、音钹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获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明白了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现象。
六、运用研究成果,解释现象(5分钟左右)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也消失了。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2.演示:敲击音叉,接近水面,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每个小组准备一水槽水,教师敲击音叉在每个小组接触水面,演技观察现象)
3.演示:鼓面放水,敲击鼓面,给每个小组演示一次,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七、课外拓展,了解动物的发声
1.我们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其实动物也有自己的发声方式,请同学观察视频,一起来了解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鱼类等动物的发声。
八、总结评价,概括声音产生。(2分钟左右)
1.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2.师生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同学回去后多留意身边与声音有关的事情或问题,多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将你的发现或问题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9.声音的产生
10.声音的传播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二小学 商亮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与第一课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在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学习声音的传播,同时,本课中的耳朵结构以及鼓膜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保护听力的学习打基础。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按探究主要步骤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把握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递声音。
第三、观察振动传递,类比认识人耳
以类比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了人耳的基本构造,并以卡通图像形象地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从实验现象观察振动的传递引起其它物体振动,进而帮助学生认识鼓膜因外部声音引起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
第四、制作活动,拓展应用
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王电话的原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
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小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
生: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
2.师:那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方向)
3.师:四面八方。(板书:四面八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论。]
二、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
2.师: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上,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揭示课题,板书声音的传播)
生:空气(板书:空气)
3.师: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
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
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见声音吗?
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6.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7.师:目前我们知道了气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8.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
①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
②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
9.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10.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11.师:气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生:作出猜测
12.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
1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14.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
生: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穿插进行,让学生能有松有驰的研究完成三个问题,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能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
三、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声音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那我们通过哪个器官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生答:耳朵。)
2.师:关于耳朵你知道些什么?
3.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看来同学们对耳朵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认识下耳朵的结构。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师:根据这个模型和ppt图片,我们一起简单画一画耳朵的结构好不好?
先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然后是小管道(外耳道)——像鼓面一样(鼓膜)——然后是我们人体最小的骨头,由三块骨头组成(听小骨)——然后像蜗牛形状的(耳蜗)——最后就是听神经,传递给我们的大脑。(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记录单上画)
师:这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视频来了解一下。
4.活动二:认识鼓膜的作用
师:视频中说鼓膜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因为鼓膜在耳朵里,我们看不见,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下耳膜,这是一个纸屏,上面还有一个泡沫小球,一个小鼓,请你拎起小鼓,鼓面对准纸屏,连续敲击,观察纸屏和小球的变化。
生:学生小组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的跳动。
师:为什么小球会跳动?
总结:其实这个纸屏相当于我们耳朵的——鼓膜,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详细的描述实验现象,在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通过类比认识,让学生了解看不见的鼓膜的振动作用。]
三、 制作土电话
1.师:老师这个有个玩具(出示土电话),你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
2.生:找两名同学演示
3.师:它为什么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呢?
4.生:棉线能传播声音。
5.师:你想不想也有一个你自己的土电话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因为时间关系,课下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制作。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土电话,这样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传播
11.不同的声音
江苏省高邮市城南经济新区小学 曹宏翚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学生对于产生不同声音的原理从未研究过。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有关声音的强弱和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声音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着的不同声音,试着解释不同声音背后的秘密。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猜声音。通过猜声音游戏来认识自然界中声音各不相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具有 不同的音色。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具有不同音色”的认识,并不提及“音色”的概念。
第二部分, 认识音量。通过敲击同一个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得出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规范学生对音量的认识。想一想,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影响音量大小的因素。
第三部分, 认识音调。通过用同样大的力分别敲击相同材料,但长短、粗细、大小不同的物体,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得出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规范学生对音量的认识。再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紧接着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因素有关?发出高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用电子动画展示水杯琴,演奏一段乐曲。认识噪音。教材出示问题,听到下面场景发出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提示学生认识我们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介绍什么是噪音。噪音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降低噪声,利用视频等手段介绍一些学生不易接触的有关噪声危害和消除或减弱噪声的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已经感知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只是对于声音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刻,而“音量”和“音调”本身又是相互交叉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学生对于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是很难正确区分和表达的,但对于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节课中设计两组实验,都是容易操作,实验现象很明显,容易得出结论,第一组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先做演示实验。敲击鼓面,听声音,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说出原因后,进一步探究,再借助纸屑这个拐杖,把不易观察到现象进一步放大,思考后得出结论;在让学生分组实验;第二组实验分组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制作一个乐器,培养乐于分享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在观察、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描述物体声音在音量、音调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知道声音存在音量和音调的区别。
2.能够对不同物体的发声情况进行区别与辨识,学会利用不同声音的特点制作发声装置。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科学态度:
1.在小组合作的制作与演奏游戏中运用相关概念,形成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培养乐于分享与合作的态度。
2.体验到声音的美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噪音带来的危害,学会保护听力的常识。
【教学重点】
能辨识声音在音量、音调方面的区别,了解声音与发声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物体声音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发声装置。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适宜的歌曲录音、铝片琴及相关视频等。
学生分组材料:小皮鼓、三角铁、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若干、长短不同的金属管、其他各种适宜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王国,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演员,同学们先来听一听,猜猜他是谁?(看PPT)
生1:赵本山,周星驰。生2:不认识。
2.师:猜对了。声音到底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看PPT)
生1:赵本山的声音沙哑,周星驰的声音尖细。生2:两个人的声音不同。
3.师:你的嗓音和其他人一样吗?嗓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生1:我的声音大,生2:我的声音小;
生3:我的声音高,生4:我的声音低;
小结: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各有特色,声音有大小的变化,声音还有粗细变化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声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再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声音入手,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兴趣,为研究不同的声音打下伏笔。]
二、 音量
1.师:我给你们带来一个乐器大鼓,敲两次,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生1:一个声音大。 生2:一个声音小。生3:一个声音强,生4:一个声音弱;
3.师: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4.师:那么音量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生1: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生2:用力大,音量就大;用力小,音量就小。
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演示,用两种不同的力来敲。
5.师:为什么用力大的时候,声音就大(强),用力小的时候,声音就小(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得借助一个小助手。(小纸屑)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纸屑,先用小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
2.再用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思考边探究。
[设计意图:把不能看到的振动,通过纸屑进一步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等会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生1: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低,声音弱;
生2: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很高,声音强;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很低,声音弱;
是不是这样呢?看视频。
7.师:纸屑跳得高,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大;纸屑跳得矮,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小;
轻轻敲鼓面上的纸屑跳得不高,振动幅度小;用力敲鼓面上的纸屑跳得高,振动幅度大。
8.师:声音的强弱跟什么有关?跟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较大,声音越强,反之,声音越弱。
9.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分组实验。
10.友情提醒:在做实验之前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制造不同的声音,然后再动手做。
11.小组交流。说说你们的发现。
12.生1:用力大,声音强;用力小,声音弱;生2:用力大,声音大(强),用力小,声音小(弱);
13.师: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听一首《幸福拍手歌》跟着音乐的节奏击掌、跺脚。
14.师:想一想,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音量的大小与所用力度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用力越小,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强弱还与什么有关?最前面一排的同学听到的音量强还是最后面一排听到的音量强呢?
15.小结:距离远近也能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跟振幅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感知,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声音强弱的原理。在实验中种感受音响音量的条件。]
三、音调
1.师:进入音乐会现场,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看PPT
钢琴。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1:声音有时低,有时高;
生2:声音有时悦耳,有时刺耳;生3:声音有时好听,有时难听;
声音中除了有强弱的变化,还有高低的变化。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2.师:你会制造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现在提供给你们器材,水量不等的瓶子、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想想看,怎么去做?(先思考怎样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再动手做。)
分组实验。
3.师:友情提醒:用相同的力去做下面的实验,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敲击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内容。
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
研究方法
什么情况下发出的音量最高
水量不等的瓶子
水量越少。
铝片琴
铝片琴越短。
长短不同的管子
管子越短。
我发现,音调的高低与_物体的形状―有关,---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4.师: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因素有关?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5.师:发出音高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
(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6.师:同学们,想不想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制作小乐器,合奏一段音乐,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
学生小组合作。上讲台来展示。
课后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小乐器。
7.拓展——自制乐器
电子动画游戏展示水杯琴。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粗细、长短等有关。然后再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音调的高低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做有效的探究。]
四、噪音
1.师:刚刚听了同学合奏的音乐,很好听。接着听到下面场景中发出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刺耳。生2:心理很难受。
这种声音就叫噪音。
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板书】让我们再来认识其它的噪音,以及降低噪声的方法。
2.噪音及降低噪声的方法看PPT
谁来说说降低噪音的方法有哪些?
(1) 隔音
(2)吸音
(3)消音
3.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交流。
(1)不随便挖耳朵;
(2)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不制造噪音;
(3)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
(4)佩戴防噪声耳塞;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或者闭嘴,用手堵耳;
(6).生病时不要大力擤鼻涕;
。。。。。。。。。。。。。
师:做个小实验:用手捂住耳朵,老师轻声说话,你们听得见吗?
生1:听不见。 生2:听不见。
4.听力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那我们要学会关心、爱护有听力障碍的人。[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噪音,利用文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噪音的危害,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最后利用实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学会关心他们,报以同情心和爱心 。]
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1. 不同的声音
一、 音量
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二、 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 噪音
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杨佳佳
【教材分析】
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材料》基础上,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本课围绕身边的材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身边常见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身边的材料》的基础。
本课中,学生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材料,并能将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些学生容易用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
此外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棉花和腈纶棉。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
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
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
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塑料。
4. 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
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 师:大家都同意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玻璃、钢筋、水泥等
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已有认知入手,选择源自儿童生活的材料,激活原有经验,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把材料分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两大类,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自然的导入课题。]
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2.师:ˣˣˣ说的是纸,其他同学对于纸的来源有没有补充的?
3.师:是的,(PPT)人们把树木等木质天然材料加工成木质纤维,再经过浆化等一系列处理制造出纸。
4.师:谁再挑一个说一说?
5.师:你知道的真多,是的玻璃与沙子这种天然材料有关,玻璃是沙粒与其它矿物质反应制造出来的。(PPT)
5.师:还有塑料,有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6.师:塑料的加工来源是石油这种天然材料。人们炼化石油,产生许多不同的产品,塑料就是由其中的某些产品进行在加工得到的。
7.师:根据我们刚刚了解的纸、玻璃和塑料的加工来源,同学们知不知道人造材料主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8.师:纸、玻璃、塑料还有造房子用的钢筋、水泥和陶瓷等材料,都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们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属于“人造材料”。而木材、竹子、棉花、羊毛等材料,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属于天然材料。(点击PPT3的“认造材料”,跳转到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进一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
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三、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1.师:老师今天带来一种天然材料棉花和一种人造材料腈纶棉,课前老师装袋的时候忘了写名称,只贴了A和B,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老师辨别出A袋和B袋里分别装的是什么?
生:能。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2.师:如果老师只给你这两袋材料(PPT出示棉花和腈纶棉)。你们准备怎么观察、比较它们。
学生交流
3.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学过“感官总动员”的本领:
(1)用眼睛看:颜色
(2)用鼻子闻:气味
(3)用手摸:软硬
注意:不能用舌头尝。
4.学生拿出材料实验,教师巡视。
5.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用眼睛看:颜色都是白色,但B袋里的更白
(2)用鼻子闻:都没有什么气味
(3)用手摸:都是柔软的,但A袋里的更软一些。
6.师:同学们用感官观察,棉花和腈纶棉比较相似,那能先辨一辨A袋里和B袋里分别是什么吗?
7.师: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确实A袋里是棉花,B袋里是腈纶棉。
实验二:“燃烧法”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8.师:棉花和腈纶棉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把他们加工成纺织纤维,再染上色后,就更难辨别了(PPT),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
9.师: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或材料来观察。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认不认识他们?
学生认识材料。
10.师:你觉得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怎么来对比、区分棉花和腈纶棉?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对比。
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
(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燃烧后的灰烬:
(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
(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
(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
12.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谁能给你的同学一些友情提醒?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13.师:大家说的不错,听听老师的友情提醒。
(1)点然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
(2)观察时不要离火焰太近。
(3)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
14.师:听清楚了吗?好的,请小组长上来领材料,拿到手后就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15.师:请一位同学对照表格(PPT),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6.师:棉花和腈纶棉点燃后的现象容易区分吗?
17.师:燃烧法是我们在生活中区分天然纺织材料和人造纺织材料的常用方法。当然除了我们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自己发现的棉花和腈纶棉的特点,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8.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阅读材料完成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探究前的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都是探究前的规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环节应该注意什么,思考并做好规划后,探究才能有序进行。]
四、总结全课
1.师: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你觉得生活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哪种人们使用的多?
2.师:是的,人造材料。大家知道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生:天然材料的数量比较少。
生:有的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
3.师:是的,像煤、石油、石料等一些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人们想办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来替代他们。
5.师:请同学们课后了解我们身边常见材料的特点,查找一些新材料的资料。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我们还会继续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和他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从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能意识到保护天然材料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13.纸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二府街小学 魏 娟
【教材分析】
《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在学习方面,学习任务、活动范围都较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性、规范性、严谨性更强;在交往方面,三年级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一个双向帮助阶段,同学之间出现关系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还不能患难与共。他们往往会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准;在科学实验的小组安排中可以酌情考虑此项因素培养孩子合作分工的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也是这一时期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年级学生有了两年的科学学习铺垫,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科学的方法,了解科学课学习的过程,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学生科学课的学习理念、实验方法仍需科学教师的引领、讲解和示范,相信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会不断了解掌握,从最初的渗透到之后的独立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过程会逐步形成。真正实现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纸,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纸的发明史,懂得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特点的纸张,方便了生活。
3.知道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不同,根据这些纸的特性,不同的纸做可以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4.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和材料,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科学探究:
1.在纸的吸水性实验设计中能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完成实验。
2.能设计实验了解纸的结实程度、防水性能,在实验操作中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
科学态度:
1.知道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2.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3.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节约用纸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中的纸的种类越来越多,懂得科技改变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有强弱,生活中根据纸的特性可以做成不同用途的纸制品。
【教学难点】
在纸的吸水性实验中能运用差异法设计实验。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并在实验操作中能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1.水槽、红水、胶头滴管、烧杯、宣纸、报纸、A4纸。
2.课件、实验记录单
学生材料:
1.各种纸:牛皮纸、卡纸、A4纸、毛边纸、书写纸、餐巾纸、报纸、宣纸。
2.两张边长为5cm的正方形A4纸、油画棒
3.大小一样的三种纸6套(宣纸、报纸、A4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你知道哪些纸呢?
2.生:餐巾纸、牛皮纸、作业本纸……
3.师:这些纸做的生活用品有什么特点呢?
4.生:餐巾纸吸水性强可以擦嘴巴;
生:牛皮纸结实可以做包装袋;
生:作业本纸光滑不渗水可以写作业……
5.师:是的,我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医疗、娱乐各个方面都会用到纸。纸的作用很大,纸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了。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作业本、餐巾纸、人民币、牛皮纸袋、报纸、纸杯。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及它们的用途,教师掌握学生对纸的认知程度,同时板书课题:13.纸。]
6.师:纸是怎么来的呢?
7.播放视频,介绍纸的发明史、人民币是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发明的新材料。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探究过程:
1.谈话过渡到探究纸的特性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在实验桌上洒了水,你知道用那种纸擦干最好吗?为什么?
生:餐巾纸,因为它的吸水性最好。
师:老师要寄一双鞋给远方的亲人,你觉得那种纸包装合适呢?为什么?
生:做纸箱的瓦楞纸,因为它结实。
师:过年老师家招呼客人,需要一次性纸杯,你会帮老师选择吗?
生:选择结实、厚一点、不渗水的纸杯。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纸的吸水性、渗水性、结实程度,这些都是纸的特性。
师:如果老师用作业本纸擦桌子上的水,你觉得效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效果不好,因为作业本纸吸水性不好。
师:哪种纸的吸水性好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特性,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探究纸的特性。]
2.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一:探究纸的吸水性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打开看看里边有什么纸?
生:宣纸、报纸、卡纸
师:同学们猜猜看那种纸的吸水性强呢?请将你的预测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
师:你猜测的一定准确吗?怎样证明?
生:不一定正确,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滴管(课件演示滴管的使用方法),你能用它来设计实验吗?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时间、高度、纸的大小、观察角度等。
[设计意图:全班讨论交流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课件中设计对比实验的提示,不断完善,让实验更严谨。例如:如何做到一样的高度;如何让三种纸吸水的时间一样长;如何观察;最后如何观察记录等。]
师:小结实验步骤:
(1)先将三种纸准备好
(2)三位同学练习正确使用滴管,熟练操作用滴管滴一滴水的量
(3)另一位同学观察同伴将滴管放置三种纸一样高的位置同时滴一滴红水
(4)三秒之后同时观察水渍的大小比较纸的吸水性
(5)记录实验结果
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注意实验的准确性
(3)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生:合作实验,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并小结宣纸的吸水性最强,报纸的吸水性适中,卡纸的吸水性最弱,同时板书:宣纸的吸水性最强。]
实验二 纸的结实程度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同一张报纸从不同的方向撕开用力的大小不同呢?
师:演示讲解纸的横向、纵向,你认为哪种情况结实呢?
生:我猜横向结实,因为竖着撕报纸不费力。
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呢?所有的纸都是横向结实吗?
生:需要做实验比较。
师:平时我们比谁劲大用什么办法?
生:扳手腕。
师:怎样让纸也来扳手腕?
生:用两张纸条,一张横向,一张纵向十字交叉拉一拉。
师:怎样比才公平?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纸的大小相同,两个人用的力气相同,要同时用力拉,每种情况最好做三次,更准确。
师:你能用老师准备好的三种纸条比较纸的结实程度吗?
生: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的设计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仍然是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时引导学生先预测再合作完成实验。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完成记录单。]
实验三 纸的渗水性
师:同学们,你们折过纸船吗?
师:老师折过一只纸船。那是夏天的时候,有一次我站在小河上游,想让纸船捎一些东西给不远处下游的小朋友,可是失败了!因为纸船还没到下游就湿透了,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折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吗?
生:用油画棒将纸涂满颜色后折出的纸船就可到下游去了!
师:为什么油画棒涂过之后纸船就不渗水了呢?
生:因为油画棒不怕水,它里边的蜡油是不吸水的。
师:你说的对吗?
生:我们试试看就知道了。
师:怎样证明你的说法可行呢?
生:用两张纸作比较,一张用油画棒涂满颜色,另一张什么也不涂,折出同样大小的两只纸船同时放在水里看看哪个不渗水,如果涂过色的纸船不渗水就说明我们的办法是可行的。
师:我们来试试吧!
生: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用油画棒涂过的纸船和没涂过的纸船有什么不一样?
生:白色的纸船很快底部就湿了,涂过色的纸船底部不但没湿,而且水好像和纸船关系不好,挨不到一起。
师:我们给两种纸船滴上一滴水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是鼓起来的,像一个面包。
生:没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很快就渗进纸里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是可行的,下次老师就用这种办法让小船送东西啦!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设置了情景,利用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在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测的方法可行,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优良品质。]
三、拓展应用:
1.课件展示:
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2700吨纸、 27万吨水。
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知识链接,使学生有环保意识和节约用纸的意识。]
2.思考:我们应如何节约用纸?
(1)纸巾擦嘴时用一半。
(2)旧本子背面做草稿。
(3)课本循环使用。
(4)生活中能用毛巾尽量不用纸。
(5)正反两面打印文件。
(6)废纸回收再利用。
(7)电子化办公,减少用纸。
(8)打印机旁贴上“节约用纸,善待资源”标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出策,并能将自己的主张应用到生活中去。]
十、板书设计:
13.纸
宣纸 报纸 A4纸
实验预测: ★ ★★ ★★★
吸水性能: ★★★ ★★ ★
14.金属
云南省楚雄市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 王志娟
【教材分析】
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一种材料。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找出金属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也通过不同的金属在生活中不同的运用,研究得出不同的金属除共同特征外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也因为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不同金属虽然有共同的性质,但还得从多方面比如容易获得的程度以及价格等去考虑它的用途。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本课金属是我们身边的材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为何运用如此广泛,学生没有对这一知识认知的前概念。所以本课也将从金属的性质着手,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来了解它的用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金属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
2.能够分辨几种常见的金属。
3.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的相同性质和不同之处。
4.认识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选择某种材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科学探究:
12. 通过感官、锤打、砂纸等方法认识金属有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13. 能利用刻划、称重的方法认识金属的硬度、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
1.能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通过了解它的性质,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它的用途。
2. 知道金属材料用途广泛,但资源确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保护、节约使用这些资源及进行回收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金属的相同性质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设计金属相同性质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玻璃棒,铜、铁、铝的棒状、片状、块状材料。
学生材料:试验记录单、玻璃棒,铜、铁、铝的棒状、片状、块状材料,热水,烧杯,砂纸,铁锤,铁毡,天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金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
2.小结:厨房用具、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等方面都需要用到金属,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金属的世界,一同来认识金属。(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知道金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材料,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二、辨别不同的金属
1.师:这里有3种不同的金属,认真观察你能分辨出它们分别是哪种金属吗?
2.学生观察汇报,明确3种金属分别是铜、铁、铝。
3.师:分辨这3种金属有何不同,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4.学生充分交流,师将学生交流到的本节课需要探究的点及如何探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相同和不同依次罗列到黑板上,学生没提到的教师进行补充。
比较3种不同的金属
金属
是否导热
是否有延展性
是否有金属光泽
比较硬度
比较轻重
铜
铁
铝
[设计意图:识别常见的3种金属,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奠定基础。]
三、探究金属特性的共同点
材料:热水一杯、砂纸、铁锤,被检测物铜棒、铁棒、铝棒各一根。
1.根据材料再次明确探究方法,并将方法依次填写在板书表格中。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比较轻重
2.注意事项:
①倒热水要小心避免烫伤,金属棒放热水里,是否导热触摸露在空气里的一端;
②用铁锤敲只敲击棍子一端敲击完毕后与未敲击的一端做比较;
③用砂纸用力反复磨一端,和未打磨的一端比较有何不同。
3.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记录。
研究报告一 放热水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或是画在相应的金属上端)
热水很烫,要小心哦!
铝
棒
铁棒
铜
棒
研究报告二 用铁锤敲(将探究的结果填写或是画在对应的方框内)
铁锤很硬,敲击请注意安全,只用敲击前端一小段即可。
铁棒
铜
棒
铝
棒
研究报告三 用砂纸磨(将探究的结果填写或是画在对应的方框内)
砂纸
砂纸对折用力反复磨,只用磨一端即可。
铜
棒
铁棒
铝
棒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金属都具有 、 和 。
4.交流汇报探究结果。
5.小结:金属都具有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板书)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得出金属的共同性质。]
三、探究金属特性的不同点
1.师:金属有着共同的特点,如:延展性、导热性和有金属光泽。那它们的硬度和轻重是否也相同,如何验证?
2.学生交流,师注意引导:①相同大小比轻重(质量)
②同样大小厚薄的铜片、铁片、铝片相互刻划比硬度。
3.将探究方法根据交流板书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相互刻划)
比较轻重
(用天平秤)
4.完成研究报告四和五
研究报告四 相互刻划(按刻划的深浅,从浅到深在对应的括号内依次排序)
铁片
铝片
铜片
( ) ( ) ( )
这3种金属中硬度最硬的是 ,其次是 ,最软的是 。
研究报告五 用天平秤(将称量的结果从轻到重在对应的括号内依次排序)
铁块
铜
棒
铝块
铜
棒
铜块
铜
棒
( ) ( ) ( )
这3种金属中质量最大的是 ,其次是 ,最轻的是 。
5.小结:不同的金属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如:硬度、质量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比较得出金属的不同性质。]
四、不同的金属的用途为何不同
1.师: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我们可以考虑它的用途。如导热性好,生活中利用金属的性质来制作成一些什么物品?有金属光泽呢?观察下列几种物品,说一说为什么它们分别利用的是金属的那种性质。(图片:铁锅、铝罐、铜锣、金首饰)
2.问一:据科学统计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为什么我们用铁而不用银来做锅?
问二: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为什么易拉罐用铝而不用铁?
问三:其他金属也有金属光泽,为什么人们偏爱金银做首饰呢?
3.学生回答。
4.小结:不同的金属使用范围是不同的,我们既要考虑它的性质,还要考虑金属容易获得的程度、价格等。
5.思考: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利用广泛,每一年对金属原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十分惊人的,面对有限的金属矿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决定一种金属的用途并不仅仅是它的性质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如价格、容易获得的程度等,同时也向学生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通过学习渗透给学生。]
【板书设计】
14.金属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相互刻划)
比较轻重
(用天平秤)
铜
导
热
性
好
有
延
展
性
金
属
光
泽
硬
度
不
同
质
量
不
同
铁
铝
15.塑料
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 刘文娟
【教材分析】
塑料已广发应用于国民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塑料有很多优点,塑料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可塑性和可调性。塑料虽有无数优点和广泛用途,但是塑料会严重污染环境,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环保问题。塑料具有的双重性,正是本课探讨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课文展开的核心枢纽。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带物品,交流对塑料特性的认识,比较塑料制品和其他
材料制品的优缺点。教材列出四组物品:塑料尺和钢尺、塑料袋和纸袋、
塑料碗和瓷碗、塑料椅和木椅,使学生认识到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
高、耐腐蚀性好。
第二部分,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与塑料绳,看一看外表,拉一拉
结实程度,烧一烧有什么气味,捻一捻灰烬有什么不同。学生不仅了解了
羊毛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
第三部分,研讨塑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
解,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
展现了废弃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为
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从而使学生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但对于对比观察还不是特别熟悉,也不太擅长用辩证的眼光去评价事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 知道塑料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体会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对保护环境
的重要意义。
【重点】
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
【难点】
愿意为回收、利用废旧塑料,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教学材料】
教师材料:铝勺、塑料勺、木筷、竹筷、铁锤等,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 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 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毛线,塑料绳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让我们先来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塑料制品?
生:塑料杯,塑料盆,塑料玩具。。。。。。
2.师:塑料制品可真的受人们欢迎啊!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塑料》。
3.师:请同学们把从家中带来的物品拿出来,小组在一起把它们分成两类?
(纸袋,塑料袋,塑料杯,玻璃杯,钢尺,塑料尺等。)
生:塑料和非塑料。
4.师: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就来一组一组研究这些塑料制品和非塑料制品,发现塑料的优点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初步感知塑料的优点,导入课题]
二、比较塑料制品与天然材料制品,探究塑料的特性,概括塑料具有的优点。
(一),各小组根据自己所带物品一组一组比较,探究塑料的特性。
1.小组活动:各组进行实物观察、 比较、组内先说一说塑料制品的优点,之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把优点演示给大家看,其他组同学可以补充。
2.师:请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塑料尺与木尺相比,塑料制品的优点。
生:轻、透明等。
3.师:塑料尺与木尺相比,表现塑料优于木料的性质是透明、质量轻,价格便宜等。
4.师:请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塑料口袋与纸口袋相比,塑料制品的优点。
生:牢固等。
5.师:塑料袋透明、价格便宜、牢固。
6.师:请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塑料碗与瓷碗相比,塑料制品的优点。
生:轻、弹性好、不易破碎等。
7.师:强度高、耐腐蚀、不易破坏。
8.师:请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塑料凳与木椅相比,塑料制品的优点。
生:轻便、可塑性强等。
9.师:塑料椅质量轻、价格便宜、容易获得、环保。
10.总结概括下塑料的优点。
师生在此基础上,小结塑料的特点:质量轻、化学稳定性好、不会锈蚀、耐冲击性好、防水性好、耐磨耗、绝缘性好、导热性差、成本低等
刚刚总结了塑料的许多优点,这些优点决定了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目前,塑料用品已经被广泛使用于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在逐一对比下,让学生总结塑料的优点,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了解塑料的特点,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1.过渡:学习了塑料的特性,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他们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12.同学们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告诉老师哪一个是塑料绳?哪个是羊毛毛线吗?
(二)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毛线和塑料绳
1.在这里根据学生回答得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分为物理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
(1)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毛线,难拉断的为塑料绳。
(2)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毛线,无烧焦羽毛气味、易结球的为塑料绳。
2.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果。
3.师:下面我们请小组同学进行汇报。
生1:看一看发现羊毛毛线相对于塑料绳表面粗糙,塑料绳表面有光泽,较平整。
生2:拉一拉,看结实程度发现羊毛毛线用力拉会断,不结实。塑料绳结实。
生3:烧一烧闻燃烧后的气味,羊毛毛线产生蛋白质烧焦(如羽毛,头发等)的气味。塑料绳燃烧没有蛋白质烧焦(如羽毛,头发等)的气味。
生4:捻一捻灰烬,羊毛毛线捻一捻灰烬呈粉末状,塑料绳有硬块。
4.总结:最后发现羊毛毛线和塑料绳有不同的特性。
5.师: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羊毛毛线和塑料的区别,也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
6.师:老师在网上买了件羊毛衫,同学们如何帮助老师来鉴别下真假?
(学生讨论各种方法,教师给于指导)
7.师:你学会了什么?
生:了解了羊毛毛线和塑料的区别,学会了生活中辨别羊毛产品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用多种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一步探究究塑料的特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发现事物的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认识白色污染
1.过渡:师:塑料有没有缺点?
生:有,难分解。
2.师: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它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极为有害。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
3.尝试让学生说说废旧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学生边说边出示图片)
生1:塑料满天飞,破坏我们美丽的自然景观。
生2:被动物误食后会引起动物的死亡。
生3:埋在土壤里,长期不腐烂,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质,使植物生长减少百分之三十或更多。
生4:如果焚烧废塑料,产生的物质对动物危害更大,会使鸟和鱼类出现畸形和死亡,导致人体多种疾病,是强致癌物。
4.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科学的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
5.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科学的认识塑料制品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四、辩证地认识塑料,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1.下面通过一个公益短片视频来谈谈我们可以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生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生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
生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2.总结: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2)重复使用没有破损的塑料制品,如重复使用塑料袋等;
(3)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制品等;
(4)回收各种废弃的塑料
3.师:还有哪些减少“白色污染”的好方法?请写一写。
4.最后我们通过几段视频来了解人们为解决白色污染做了哪些努力。视频播放回收利用旧塑料的例子“塑料公路”,“环保塑料袋的诞生”,“发现分解塑料的细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辩证的认识塑料。从而树立“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主题,鼓励同学们为保护当地的资源和环境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15.塑料
优点: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
缺点:不易分解。
16.测量气温
江苏省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李燕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总起课后的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测量气温》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逐步深入地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讨论,认识到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气温并不相同。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了解百叶箱的用途,从而引导学生懂得测量标准化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气温已有了定性描述,能用多种词汇描述气温的高与低,然而缺少对气温的定量观测,不知道气温是如何测出来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2.认识气温计,能正确读、写温度。
3. 认识到气温作为天气要素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
14. 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15. 通过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有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有标准化的科学测量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发现气温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更好的了解气温变化,就能更好的过好自己生活。
【教学重点】
气温计的用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百叶箱的设计,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百叶箱,视频。
学生材料:气温计,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今天穿的衣服是谁帮你决定的?
2.生:妈妈爸爸。
3.师: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是根据什么来准备你们穿的衣服吗?
4.生:温度。
5.师:温度不光光可以影响到我们穿衣,温度对天气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穿衣的准备,拉近学生与气温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学习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用工具测量)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出今天的气温?
2.生:用工具。
3.师:对,要使用气温计这个工具来测量!
(一)认识气温计的构造
1.师:(展台展示气温计)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支气温计。请仔细观察,告诉我气温计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生:有数字和刻度。
3.师:你能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4.师:我们把它叫做刻度。
5.师:还有什么?你来!
6.生:红红的东西。
7.师:是液柱,它在哪里跑?
8.生:那儿。
9.师:哪儿?你可以上来给我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10.师:这个是玻璃管。红色液体是从哪里跑出来的?你知道,你说!
11.生,从最底下的玻璃泡跑出来。
12.师:你能来指一指吗?(生上台指。)
13.师:这个,我们叫做装有红色液体的玻璃泡,它可以感受温度,周围的温度升高了,里面的液柱会往上跑。
14.师:还有没有啦?
15.生:有一个C。
16.师:是C吗?
17.生:不是,左上角还有一个小圆圈。
18.师:大写的C左上角还有一个小圆圈,这是温度的单位,有谁认识的吗?
19.生:摄氏度。
20.师:这个(℉)呢?
21.生:华氏度 。
22.师:温度虽然有两个单位,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习惯用的是摄氏度,有时候为了方便。我们还常常把摄氏度称为度,三十七度就是三十七摄氏度的意思。
23.师:(拿起)再看看它是有什么材料构成的?所以使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
24.生:轻拿轻放。
25.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交流,我们发现气温计的构造是由装有红色液体的液泡、 玻璃管以及刻度这三个部分组成。
(二)温度读法和写法
1.师: (出示零摄氏度的气温计)会读吗?
2.生:零摄氏度。(教师出示读作零摄氏度)
3.师:读完了,还没结束,我们还需要把数据记录下来,写作0℃。
4.师:(出示三十八摄氏度)这个呢?怎么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说。
5.师: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来看看一小格代表几摄氏度?以0℃到10 ℃这一个大格为例,一大格是10摄氏度,里面有几小格?
生:10小格。
6.师:那一小格代表几摄氏度?
生:一摄氏度。
7.师:一切从零开始,看它跑了多少小格?
生:38小格。
8.师:他读对了吗?(板书读作三十八摄氏度),写作?(板书38℃)
9.师:这个呢?(出示零下六摄氏度)
生:零下。
10.师:零下多少摄氏度?
11.师:还是一切从零开始,(手指),零下,从下走,走了几小个格?
生:六小格。
12.师:是零下几摄氏度?
生:零下六摄氏度。(教师板书零下六摄氏度)
13.师:写作?(板书-6℃)
14.师:大家会读会写了吗?真的吗?我们借助气温计模型来练一练。
15.师:出示气温计模型(12℃),你能读出和写出气温计模型上的温度吗?
生:能!
16.师:写在纸上。
17.师:这个呢?(出示零下一摄氏度)
18.师:老师说具体的气温,你们就在气温计模型拉动红纸片表示出来。
19.师:42℃。-11℃。生拉动红纸片表示,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三)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1.师:模型上温度的读和写,大家都基本掌握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又该如何使用气温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计的方法。
2.师:拿——用手轻轻拿住刻度板,不用手捏住液泡也不能用嘴巴对着液泡呵气如对着 液泡呵气,或者用手捏住液泡,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
放——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竖直放置。
等——等上2-3 分钟,等红色液柱稳稳的停在那里,不在上升也不再下降。
我们就再看。把你的视线和红色液柱最高点保持齐平,在一条笔直的直线上,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幅图。明白了吗?视线要和红色液柱最高点相平才能读出来准确的数据。
3.师:这里有几个小朋友的看法,我们来一起判断一下谁对谁错?
4.生:小明正确,小丽和小强错误。
5.师:我们应该向哪个小朋友学习?小丽和小强他们没有做到?
6.生:视线与液柱最高点相平。
[设计意图:认识气温计的构造、温度读法和写法都是为了气温计的用法打基础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气温计的用法,才可以去测一测不同地方的气温,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三、 知道气温有什么用(重要性)
1.师:我们学会了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是为了测量气温。那气温对于生活有哪些影响,你能说一说吗?能不能说的具体一些,举个例子呢?
2.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温度,能不能结合你自己来说一说!0℃ 以下
3.生:很冷。
4.师:如果这时候你穿得比较少,会?
5.生:感冒生病。
6.师:路面的水会?
7.生:结冰。也可能会下雪。
8.师:这时我们要合理提前安排我们出行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9.师:40℃呢?
10.生:会中暑。
11.师:26℃ 呢?这个气温你觉得怎么样?
12.生:不太热也不太冷。
13.师:比较舒适,这也是空调最省电的温度。
14.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准确的气温,你觉得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15.师:看来知道准确的气温是很有必要的,更好的了解气温变化,就能更好的过好自己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作用,从而顺利展开下面的活动。]
四、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差异性)
1.师:你觉得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2.生:不一样。
16.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验证?
17. 生:实验。
18. 师:室外我们可以选着什么地点来测气温?
19. 生: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上。
20.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团队出室外测量,注意安全。
8.学生选择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上,并记录数据。
9.汇报数据并分析。
室外的气温相同吗?哪儿的地方气温高?哪儿的地方气温低?
你有什么发现?
10..学生说发现,测量地点不同气温不相同这一科学规律。
11.师:为什么不一样?生地点不一样。
12.师:地点不一样,所属的测量条件也不一样,像向阳处有就有太阳直射,背阴处没有太阳照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测地点: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上测量得到数据从而通过数据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这一科学规律。]
五. 了解百叶箱的用途(标准化测量)。
1. 师:那我们该选取哪个地方气温作为今天的气温呢?生争执。
2.师:看来气温测量地点的选择和条件,我们最好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哪里测,怎么测?我们来看看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了哪里?(出示百叶箱图片)认识吗?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百叶箱?说一下百叶箱是什么样子的?
3.师:一起认识百叶箱(播放视频)。百叶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展示百叶箱,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其中的具体部件,将百叶箱需要遵循的条件一个个地择取出来(百叶箱造型,外壁涂白漆,箱门朝北,架设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
4.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我们一条一条来讨论。①箱子的造型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密封的与世隔绝的行不行?里面的气温还和外面的一样吗?这样测得气温数据可靠吗?②外壁涂白漆,可不可以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可播放视频或实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测得气温数据可靠吗?③百叶箱放置为什么要架设在草坪上?放在水泥地上可不可以?想一想夏天的地面。④箱门朝北呢?⑤百叶箱放置为什么距离地面1.5米?看看1.5米和我们人类活动的高度?
5.师:现在你能说一说百叶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生为了测得气温数据可靠。
6.师:为了测得气温数据可靠,气象站测量气温时除了把气温计都放在的百叶箱里,每天还要定时记录。不光光我们国内是这样子测量气温的,国外也是这样要求。大家用同一的标准去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百叶箱认识,以及对百叶箱需要遵循的条件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六、课后研究
用自己学到的测量方法,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并及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将测量气温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16.测量气温
读作:三十八摄氏度 读作:零下六摄氏度
气温计图 写作:38℃ 写作:-6℃
地点不同气温不相同 需要统一标准测量
17.云量和雨量
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 郑雯雯
【教材分析】
《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本课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及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制作简易雨量器,用其测量模拟降雨的降雨量。学生在亲历这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更准确,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动手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通过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产生活的益处与危害,激发学生长期观测的积极性,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会通过云量的多少判断阴晴天气,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云量和降雨量。
2.知道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21. 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
22. 会做雨量器,并且会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
科学态度:
1. 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的对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2.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认识到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
2. 知道面对恶劣天气要做要好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塑料瓶、小刀、剪刀、双面胶、刻度贴、模拟降雨装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要想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怎么样,最有效的预测方法是什么?请同学们边看这则天气预报边思考:它告诉了我们关于天气的哪些信息。
2.学生观看天气预报。
3. 师:谁来说说看,这则天气预报都介绍了哪些天气信息。
生:降雨情况、晴转多云、气温……
4. 师:同学们说的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 而晴、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云量和雨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引出云和降水这两个气象要素,从而引出主题]
二、云量的划分
1.师:屏幕上有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
生:晴天、多云、阴天。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的?
生:云少有太阳的就是晴,云很多的就是多云,云非常多,天空暗暗的就是阴。
师:其他同学呢?你是怎么描述云量的?
生:……
3.师:同学们大都是根据天空中是否有太阳以及云层的多少来确定云量。那你们知道气象学家是怎么划分云量的吗?他们呀,通常是将天空看成一个圆,将其分成若干等份,以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我们可以将这个圆分为四等份,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这种把圆平均分为四等分的方法叫作四分法。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天空中的云量只占了天空面积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候,气象学家将其称之为“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占据天空面积四分之三甚至更多的时候,气象学家将其称之为“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4.师:同学们,你学会了吗?谁能用四分法描述一下这两幅云量图。
生:第一幅云量大于四分之三,所以是阴天。第二幅图云量大概占了天空的一半,所以是多云。
4.师:等会下课大家也可以用四分法去看看今天的云量。记住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哦。
[设计意图:通过观测云量的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
三、云量和雨量的关系
1.师:民间流传“看云识天气”的说法。看这两幅云量图,你觉得它们等会的天气会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会下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是乌云。
2.师:所以你认为天空中出现怎样的云才有可能会下雨呢?
生:有乌云,云层很厚的时候。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云量大致判断雨量情况。那有没有办法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
生:云越黑,云层越厚,雨下得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和雨量的关系。]
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
1.师:除了看云,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判断雨下得有多大呢?
生:听雨的声音大小;看水花;看雨刮器等
师:这些都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来判断,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生:量一下
生:看降雨量的多少。
2.师:什么是降雨量呢?老师这边有一张关于降雨量的表格,请大家仔细阅读上面的信息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师:看了信息表,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降雨量吗?
生:降雨量就是24小时内收集的雨水。
师:收集雨水的什么呢?
生:高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
师:是的。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收集到的雨水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3.师:那么,这个雨水又是怎么收集起来测量的呢?
生:用量筒来装。
4.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既能收集雨水又能量出高度的量具,这个量具就叫做“雨量器”。雨量器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下雨的时候,雨通过这个漏斗被收集起来,装进里面的储水器,再倒出来量。这个是气象学家使用的雨量器,那我们可以自己制作雨量器吗?当然可以!我们只需要一个矿泉水瓶及一些辅助工具就可以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啦!一起看看制作视频。边看视频边思考:雨量器的制作及使用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播放制作视频
5.师:雨量器的制作及使用,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使用小刀和剪刀要注意安全;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线;还要放在空旷的地方测量……
师:为什么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线?
生:测量高度,要从“0”开始。如果没从“0”开始,瓶子底部收集到的雨水就浪费了。
师:那为什么要放在空旷的地方测呢?
生:避免其他的物体遮挡雨水。
师:了解了雨量器的制作及使用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制作一个雨量器吧。时间约为5分钟。
生制作雨量器
6.师:雨量器做好了,
如果碰到雨天,大家可以拿着它去测量降雨量,看看是不是与天气预报中的降雨量相同,是属于降雨中的哪一个级别。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其测量模拟降雨的降雨量。]
五、降雨的益处与危害
1.师:我们刚刚一起认识了测量降雨量的过程,那么下雨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生:影响我们上学,要不要带雨具等。
师:下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建筑工人外出作业时,碰到下雨不好工作;农作物需要雨水
2.师: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等。但是,如果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3.师:应对干旱、洪涝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下雨太少的话,可以人工降水
生:下雨太多的话,可以修建水库,多植树蓄水等
五、谈收获
1.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吗?
生:要珍惜水资源
生:保护大自然
师:是的,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我们要爱惜它,同时敬畏大自然。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边,下课!
【板书设计】
17.云量和雨量
18.风向和风力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第二十一小学 杨芳芳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风向和风力这两个气象要素,围绕“是什么”“如何测量”“有什么影响”,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力是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因而易被学生忽视。通过讨论天气预报是怎么描述风的,帮助学生识别、观测风向和风力。在室外用身体感觉或借助轻飘物体感知,可以来观察风、描述风向。
第二部分,风向和风力是描述风的两个方面, 指导学生自制风向风力计,测一测风向和风力,让学生认识到风力和风向都可以精准测量。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判断风级并不是拿风力计去测量,而是以特定风级现象的出现作为依据,现象观察越仔细,判断越准确。引导学生对照“风级歌”识别风级,学会描述今天的风级。讨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包括龙卷风、台风等极端灾害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
第四部分,连续观测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是研究气象常用的方法,只有连续观测才能发现变化,总结规律。给学生布置一个为期一周的对天气情况进行连续观测的任务,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发现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
【学情分析】
中年级的孩子对天气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级时他们学过《关心天气》这个单元,但是对天气缺乏定量观测的经验。他们已经认识到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不会从量的意义上去判断影响的程度。此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分不清,对各气象要素也未形成整体的认识。儿童在天气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进阶性,他们是先认识具体的天气现象,进而了解这些现象的规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本课由“风向和风力分别是什么”“如何测量风向和风力”“风向和风力对人们有什么影响”这样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带领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天气知识的意义何在,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也为探究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能说明什么是风向和风力。
科学探究:
会借助操作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能复述“风级歌”的内容。
科学态度:
自制风向风力计,测量风向和风力并做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阅读资料,列举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判断风向和风级。
【教学难点】
难点:利用“风级歌”,在自然场景中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
【教学准备】
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纱巾屑、纱巾、布条等。
自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硬卡纸、纱巾、细线、乒乓球、吸管、尺子、带橡皮擦的铅笔、剪刀圆规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云和雨三种天气特征,它们同时也是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那除了气温、云和雨外,天气预报还描述了哪些天气特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生一起观看视频。
2.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答案了吗?除了气温、云和雨外,天气预报还描述了什么天气特征?
生:风。
3.师:对。风。风也是重要的天气特征。天气预报是怎样描述风的呢?
生:偏北风3级转1-2级,北转南风2-3级转4级等。
4.师: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偏北风3级转1-2级,请大家猜一猜,显示的是风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偏北风就是说风从偏北方向吹来,说的是风的方向。几级风就是风的大小。4级风比1级风大。
5.师:同学们猜的非常正确,偏北风3级转1-2级这一组关键字中,显示了风的两个要素:风向和风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向和风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风是重要的天气特征,以及怎样描述风。风有方向,有大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学会辨认风力和风向
(一)认识风向
1.师:我们先来了解风向的信息。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探究风向呢?(出示电风扇,面朝学生摆放。)
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风。老师现在把电风扇打开,模拟大自然的风。大家感受到风了吗?
座位靠前的学生:感受到了。
座位靠后的学生:没有感受到,风太小了。
师:老师把风速调到最大,现在感受到了吗?
座位靠后的学生:还是没有感受到。
师:那除了亲身感受,有没有其他办法让他们知道电风扇的确制造出风了。
生1:可以看前面同学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说明有风,没有动说明没有风。
生2:可以在电风扇前面放比较轻的东西,有风的话就会飘起来,没有风的话就不会动。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我们来现场验证一下,谁能借我一张纸巾。老师分别关闭和打开电风扇,大家观察纱巾的变化情况。
老师实验,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借助比较轻的物体,的确可以验证是否有风的存在。其实不仅如此,较轻的物体还可以帮助人们确定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回想一下纸巾的运动方向,你受到启发了吗?老师看到马上有人举手了,好,你来说说看。
生1:纸巾巾飘向后面,说明风从前面吹来。
生2:风扇面朝教室的前边摆放,纸巾会飘向前边,说明风从后边吹来。
师:是的。同学们说的完全正确。而且你还可以用手指着这个方向,你会发现手指的方向就是风向。老师按照你说的把电风扇的位置换一换,面朝教室的前边摆放。但是生活中我们并不是用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而是用东南西北来表示方向。现在我们暂且把教室的四个方向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电风扇面朝北方摆放)老师现在打开电风扇,(手举着纱巾)请大家说说风从什么方向吹来?请你用手指着这个方向。
生:现在风从南方吹来。
师:科学上把从南方吹来风,叫南风。风从北方吹来叫北风。现在老师依次调换风扇的位置,你能说出风向吗?(学生用手指着西方和东方,说出西风和东风。)
师:同学们,这就是风向的概念。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课件展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风向图。风向分为八个方位,分别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请大家取出正方形硬纸板,标出八个方位,学生操作。
2. 师:接下来请大家利用小电风扇和自己身边的一些轻飘的物体来判断风向,小组合作完成。如果你会用到纸巾或碎纸屑,请一定要注意卫生。
3.好了,了解了风向。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怎样测量风向呢?测量风向的专用工具叫风向标。(出示风向标)
师:这是气象工作者们使用的风向标,非常的沉重,一般情况下设立在建筑物的顶端。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风向标,请小组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卡纱巾、铅笔、剪刀、吸管、胶带、大头针和方位卡等。
制作步骤:
(1)选一根较硬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剪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卡纱巾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用胶布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够自由转动。
(4)将铅笔穿过刚才制作的方位卡的中心,并固定。
注意事项:
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4.师:现在,各小组开始制作自己的风向标吧。请小组长做好分工,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剪刀和大头针时要注意安全。
5.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制作完成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风向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还是箭尾指向呢?(学生回答。)大家的猜测,听起来很有道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先固定好电风扇的方位(朝南摆放)。打开电风扇,我们就知道了风吹来的方向(北风)。现在请各小组组长把你们制作好的风向标拿到电风扇的前方试一试,风向标的箭头和箭尾,哪一个指向电风扇。
(学生实验)
师:通过实验,我们很容易知道了,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电风扇。也就是说,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带着这个结论,我们一起到室外去测量一下风向吧。在使用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
(1)用指南针明确方向,调整方位卡与指南针所指方向一致。
(2)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小组长要带领组员观测时要注意安全。
(4)将观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5)做完实验的同学请立即回到教室坐好。
7.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到下面的结论: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二)认识风力
1.师: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风力也可以测量吗?风的强度叫作风力。风力计是测量风力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风力大,风杯转动得速度快;风力小,风杯转动得速度慢。
师:师:这是气象工作者们使用的风力计。一般情况下也是设立在建筑物的顶端。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风力计,请小组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圆规(量角器)、硬纸板、尺子、线、乒乓球、笔。
制作步骤请看视频。
2.师:请大家开始制作。(学生制作)
师:既然大家都已经只做好了,现在请对风力计进行测试。(学生用风扇模拟实验)
师: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当无风时,乒乓球无变化,有风时乒乓球被吹动,细线移到刻度线附近。风越大,细线便移到数值较大的刻度线附近。
3.师:请小组长带领组员到室外测一测风力,请小组长选好测量的地点,并且注意安全。每个小组把你们测量的结果填写到实验记录单上。
师:做完实验的同学请立即回到教室坐好。
师:请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师:我们对以上学习做一个总结:风力是风的强度。风力可以用风力计来测量。
4.师:气象学家把风力分为了13个等级,用数字0-12表示,(出示图片)在这张图片中显示了风力等级及特征描述。零级烟柱直冲天(平静),一级青烟随风偏(轻风),二级轻风吹脸面(微风),三级叶动红旗展(柔风),四级枝摇飞纸片(小风),五级带叶小树摇(中风),六级举伞步行难(较大风),七级迎风走不便(接近强风),八级风吹树枝断(强风),九级屋顶飞瓦片(大强风),十级拔树又倒屋(风暴),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飓风)。
5.师:请大家认真看图片,记忆一下。
师:现在对大家进行一个小测试,请根据图片回答出现图片中的现象是几级风造成的。
6. 师:好,完成了今天的小游戏,说明大家对风力等级已经掌握了。现在请你对照“风级歌”描述今天的风级。当两种及两种以上风级现象同时存在的时候,“就高不就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制作风向标、风力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风级。]
三、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师:学完了风向和风力的知识。我们回到这节课开始时所看得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中为什么要报告风向和风力?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师: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2.师:讨论时间到,请你谈谈风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生:要看风是微风还是大风,如果只是微风,就是有利影响。比如:传播种子、植物花粉,帆船航行,红旗飘扬,吹散雾、霾等等。但是如果当风力太大,比如遇到龙卷风或者台风时,就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危害了。人们出行困难,农作物受灾,房屋倒塌,经济和农业等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人们溺水失踪。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大自然的风对人类来说有时是朋友,有时也会是敌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因为天气预报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风的变化信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心天气,知道风对人们生产生活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四、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数据,描述天气的变化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风力和风向有了清楚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得知识完成作业:课后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记录气温、云量、雨量、风向、风力等各种数据。根据记录表,说一说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活动手册第15页的内容。)
2.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大家的意志力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希望大家能一直对科学怀有一颗探索之心。
[设计意图:学生亲手测得数据,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一个连续观测天气现象的过程,培养长期观
测的毅力和能力。]
【板书设计】
18. 风向和风力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
风力:风的大小
19.天气和气候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环城小学 王言功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观测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 “观测天气”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周围大气圈的运动变化规律,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通过观察发现一定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气候,知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不同,能用科学语言描述气候,了解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天气和气候》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天气和气候特征,并能准确获取气象信息,根据不同的天气和气候,合理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其认识水平比较低,动手能力比较薄弱,抽象数据对比分析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归纳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难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气候,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2.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认识不同的气候环境下造就了不同的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
科学探究:
23. 通过对不同地区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4. 能借助可测量的气象信息,利用科学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不同地区气候变化规律。
2.能多渠道获取气象信息,与同学合作尝试推测未来天气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规避自然灾害、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2.知道天气和气候与生物的生存密切相关,要保护好地球周围的大气圈。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气候及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根据可测量的天气要素数据分析出气候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收集关于四季特征景致和各种气候类型下生活的动植物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
2.生:天气。
3.师:天气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教师板书课题)。
4.师:同学们,请你睁开睿智的双眼,带上一颗敏锐的心,拿起一只精妙的笔一起踏上我们的气象之旅(课件出示动图:气象卫星和卫星云图)。首先,我要用一段视频打开我们这扇气象之旅的大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并把从中获取的天气信息记录下来(播放天气预报)。
5.生:我们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了未来3天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变化情况。
6.师: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过渡:同学们,天气在一定的地区内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了解天气的规律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应对天气灾害对人类活动景响的能力,并及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调整。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发现气候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以天气预报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知,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气候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讨论家乡的天气情况,知道气候是说什么
1.师:同学们,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3种气候特点的图片)。
2.生:“四季如春”就是四个季节都象春天一样……“常年炎热”是指每年天气都很热,常年高温……“四季分明” 是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
3.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生活的地方属于哪种情况。
4.生:四季如春……
5.师: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气候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6.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7.生:天气时间短,变化无规律,很不稳定;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比较稳定。
8.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及时引导梳理,课件出示《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对比表格图片。
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气候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我们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分析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以家乡的天气情况入手,引导出气候的概念,强化对四季气候特征的认识。
三、阅读与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1.师:课件出示两地区气象数据图片,并做读图引导(两地区的气温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温度,红色曲线表示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绿色曲线表示2016年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地区的降水比较图,横轴上的数据表示月份,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降水量,蓝色条形表示2015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黄色条形表示2016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2.师:从数据来看,哪个地区比较炎热?哪个地区降水量多?
3.生:地区二比较炎热(地区二的气温曲线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地区一降水量多(地区一的降水量变化走趋比地区一高)。
4.预测一下,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几月?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5.生:今年地区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可能是7月(地区一2015、2016年降水量的峰值都出现在7月,平均值为150毫米,并且常年趋于稳定);地区二全年最高气温大约46摄氏度(地区二2015年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份44摄氏度,2016年气温峰值出现在7月份45摄氏度,气温峰值升高1摄氏度,并且全年气候有变暧趋势)。
6.师:如果你想去地区一和地区二旅游,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比较合适?
7.生:去地区一旅游选择5月比较合适(地区一5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适中平均在80毫米,不冷不热,空气湿度好,是领略地区一夏季地理风貌,体验风土人情,品尝各种美味小吃的最佳时机);去地区二旅游选择12月份比较合适(地区二12月份气温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降水量为0毫米,不冷不热,降水量稀少方便出行,是欣赏地区二冬季自然风光,感受暧冬的最佳时机)。
过渡:同学们,通过气象数据的分析,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利用科学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天气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天气和气候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1.师:下面哪句话是在说天气,哪句话是在说气候?
2.生:昆明四季如春(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昨晚一直在下雨(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未来两天内有寒潮(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北极全年严寒(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梅雨天马上要到了(说气候,时间长,变化有规律);今天可真热(说天气,时间短,变化没有规律)。
3.师:你还知道哪些说天气和气候的语句?
4.生:说天气的语句有(风和日丽、暴风骤雨、阴转多云……),说气候的语句有(冬暧夏凉、海南全年皆夏、终年干燥少雨……)。
过渡,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你们想知道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的动植物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描述天气和气候语句的辨别,强化学生对天气和气候区别的认识,并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
五、查阅资料,列举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1.师:气候与动植物密切相关(课件出示动图: 雨林气候中的动物和雨林气候中的植物
),不同的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气候,揭开不同气候环境下秘密世界的神秘面纱(播放视频《雨林守护的秘密》)。
2.师:同学们,你们还查阅到哪些适宜在这3种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资料,请你和我们一起分享(课件出示图片)。
3.生:自愿举手发言分享(我查阅到在雨林气候里生活的植物有……动物有……)
4.师: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量等气候特征不同,生活的动植物也不同,让我们走进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共同探秘不同气候类型下生活着的不同动植物(课件出示图片)。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典型植物
典型动物
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芭蕉、大榕树、望天树、皇冠蕨……
长臂猿,绿孔雀,蟒蛇,巨蜥……
草原气候
全年干旱或半干旱
野牛草、黑麦草、甘草、三叶草……
斑马、角马、长颈鹿、羚羊……
极地气候
终年严寒
苔藓、地衣……
企鹅、鳞虾、北极熊
……
……
……
……
过渡:同学们,通过对以上3种典型气候类型资料的查阅对,我发现不同气候类型只能适应不同的动植物的生活,动植物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动植物在适应的环境下才能生存。气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因些,我们要善待地球周围的大气圈,维护气候变化相对稳定,为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创造重要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
【板书设计】建议使用磁性贴,这样可以节约点教师板书的时间。
19.天气和气候
天气
概念:天气是气温、风向、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
时间:短时间
稳定性:
很不稳定
气候
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时间:长时间
稳定性:
比较稳定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第一课时)
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 杨玉萍
【教材分析】
科学课不能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应该怎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本课 “像科学那样”的教学内容指向科学探究能过程技能力的专门训练,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随着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进程,探究活动从低年级的三个环节进一步扩展到中高年级的六个环节,但是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探究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本册重点要关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进阶性要求,并对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表达交流做出具体指导。主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学生已经亲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环节,并且对明确问题、设计方案、测试改进三个环节进行了重点学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体会到了“做”的乐趣,并初步养成了通过“做”解决问题的习惯。为本课科学探究能力的专项训练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科学有不同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别研究什么。
2.知道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体验”、“亲历”、“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了解科学发展史,知道科技在不断发展、进步。
科学探究:
1.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3.在对比实验中观察变量带来的变化,结合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
2.准确地记录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体验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使过程技能显性化、结构化。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冰块,盘子,盐 。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近科学领域,了解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般流程。
【教学难点】
知道对比实验是验证假设的一种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科学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有代表性画面。
师:刚才我们看了许多令人激动又自豪的成就,我想问一下,这些成就是怎样得来的?
生: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二、 走近科学家
1.我们再来回放一下刚才的画面,看看同学们谁能说出对应的科学家。
生:……
2. 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是什么?
生: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
3.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的科学家,他们有的给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秘密,有的告诉我们运动的规律,更有的做出了重大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有的是宇宙,有的是运动,有的是化学的……
师:不错,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因为科学有很多领域,科学家会选择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感知到科学有不同领域,科学家也有各自的研究领域。]
4.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本,都介绍了哪些科学研究领域。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领域的科学家?
生:研究治病救人的医学家、研究领兵打仗的军事家、研究古代历史的考古学家……
师:对,正是因为有这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用他们毕生的精力发现一个个秘密,揭示一条条规律,做出一项项的研究,才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美好。
三、走入科学探究
1.师:同学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做出这一项项研究成果的吗?
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意见。
2.师:老师听到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看法,那到底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咱们先来看一个非常熟悉的小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注意一下不同颜色的地方。
(幻灯片出示故事内容,变色字体显示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语句)
3.师:我们来讨论一下,爱迪生是怎样发明电灯的?
生讨论后代表发言。
师:不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 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概括来说这就是科学家的工作过程。
4.师:爱迪生为了找到使用寿命最长、效果最好的灯丝,先后用了6000多种材料,他是通过什么从这么多材料中选出了最适合的材料?
生:实验
师:不错,像爱迪生这样的实验在我们科学探究过程中,也经常用到,叫对比实验,这是验证假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实验中虽然不能和科学家一样,但也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比如我们想知道盐水和纯净水哪个蒸发得快,要保证实验的公平需要注意什么?
生1:水量要一样
生2:要放在一样的地方
生3:水的温度要一样
生4:放的时间要一样
……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定要记得,除了要对比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因素都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实验结果才会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更直观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具体实验知道对比实验的方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不同领域
科学
科学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 处理信息 得出结论 分享交流
对比有关 对比实验
控制因素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第二课时)
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 张倩
【教材分析】
科学课不能只教给学科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应该怎样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本课 “像科学那样”的教学内容指向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专门训练,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录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随着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进程,探究活动从三个环节进一步扩展到六个环节,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本册重点要关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进阶性要求,并对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表达交流做出具体指导。主要指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科学有不同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别研究什么。
2.知道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体验”、“亲历”、“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 了解科学发展史,知道科技在不断发展、进步。
科学探究:
1.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3.在对比实验中观察变量带来的变化,结合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
2.准确地记录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体验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使过程技能显性化、结构化。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冰块,盘子,盐 。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知道了科学有不同领域,科学家也有各自的研究领域。还知道有些科学问题和对比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2.师: 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那样,来用对比实验研究一下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回想对比实验方案,为下个环节做铺设。]
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1.师:我们知道科学家工作整个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 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六个阶段。
2.师:我们也来体验一下科学家探究活动的过程,通常我们看到下雪后,人们会在积雪冰冻的道路上撒工业盐,这是为什么?
3.学生讨论,作出假设。
生:我们假设是如果在冰上撒盐,冰就容易融化。
4.师:同学们根据你的们假设设计一个冰块融化快慢的对比实验吧。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为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的不同之外,要保持其他因素一致。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我们要保持谁不变,改变谁?
生:要用两块同样大的冰块,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点是一块撒盐,一块不撒盐。
5.师:大家集思广义,这个实验设计的比较完整了,要设计对比实验,我们就要保持冰块大小相同,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不同的是一个加盐,一个不加盐。在实验过程中,每隔2分钟观察两个冰块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记得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6.下面大家就根据设计好的方案,来动手操作一下,验证一下大家的假设是否成立吧。
7.你还能设计出别的对比实验吗?[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三、科学发展史
1.师: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纠正了“地心说”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蒸汽机的发明,直到今天,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机器人问世,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科技在不断发展?你是否体验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高效?
2.我们要像科学家那样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科学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到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鼓励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改变世界。]
四、畅谈收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冰块融化对比实验
保持冰块大小一样 一块撒盐
温度一样 一块不撒盐
实验结论:撒盐后的冰块融化速度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下册13 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二年级下册7 栽小葱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探讨小葱生长的基本条件,研讨如何照料盆栽植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二年级下册2 各种各样的杯子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