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 下列不同地区及其生态问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 C地区—荒漠化 B. B地区—水土流失C. D地区—盐碱化 D. A地区—石漠化2. 目前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A.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B.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C.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D. 跨流域调水,大力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答案】1. C 2. D【解析】【1题详解】C地区处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其主要生态问题为荒漠化;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D地区为长江流域,其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A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漠化严重。C项说法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2题详解】图中C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而大力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不利于荒漠化的治理,D选项不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D符合题意。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及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都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ABC不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治理C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故选D。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 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 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 火山、地震频发C. 荒漠化日趋严重 D. 臭氧层空洞扩大4. 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下列有利于制止该“环境变迁”的行动有( )①采用节水措施 ②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③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④购买节能电器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3. A 4. C【解析】【3题详解】根据世界地形分布和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都位于沿海低地和一些岛屿上,说明可能的“环境变迁”是由于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A正确。故选A。【4题详解】从图中看该“环境变迁”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制止该问题的行动是节省减排,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购买节能电器,②④正确;节水和自备篮子购物与减少碳排放无关。故选C。5.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答案】D【解析】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但面临发展经济压力,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以减少排放量,①正确,③错误;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②错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④正确。故选D。“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被破坏。它是英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据此完成下题。6.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 围湖造田,开垦荒山C. 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D. 发展工业,污水排入江河7.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 全球变暖 B. 破坏性地震C. 酸雨危害 D. 土地沙漠化【答案】6. C 7. B【解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牧童经济”是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性的经济模式。刀耕火种、围湖造田、乱排污水属于牧童经济,南水北调属于对水资源的合理的平衡和调动,不属于牧童经济,故答案选C。【7题详解】全球变暖是由过度排放温室气体造成、酸雨是生产生活过程中往大气中过度排放酸性气体造成,土地沙漠化由于人们过度破坏植被等加速了其过程,破坏性地震是自然灾害,不是人们发展经济过程中造成,故答案选B。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题。8.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 重金属盐 B. 氮、磷营养物 C. 固体废弃物 D. 泄漏的石油9. 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10.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答案】8. B 9. C 10. C【解析】【8题详解】根据提示而可知,赤潮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所以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营养物。故选B。【9题详解】赤潮爆发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风力较小的海区,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聚集在一起形成赤潮。故选C。【10题详解】根据上题的结论,赤潮发生在水温较高的营养物质丰富的海区,则可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中、低纬近海。故选C。读下面的经纬网示意图,相邻的经、纬线之间的度数相差10°,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11. 关于各点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在②的西南方 B. ③在④的正北方C. ⑤在⑥的正西方 D. ④在⑤的东南方12. ②③之间的纬线长度约为 ( )A. 555千米 B. 1110千米C. 2220千米 D. 3330千米【答案】11. D 12. B【解析】【11题详解】读经纬网示意图,可知②、③纬度为60°S,故图上方为南,下方为北。可知①在②的正北方;③在④的正南方;⑤在⑥的正东方;④在⑤的东南方。【12题详解】②③纬度为60°S,之间经度相差20°,之间的的实地距离约为20*111*cos60°=1110千米。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3.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0m B. 55m C. 60m D. 65m14.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5.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 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 15m B. 40m C. 65m D. 90m【答案】13. C 14. C 15. B【解析】【13题详解】读图,图示等高距是5米,区域内海拔最高处在右上角,海拔80-85米。最低处在右下角,20-25米,最大高差范围是55-65米之间,可能为60米,C对。A、B、D错。故选C。【14题详解】图中①②③④四段等高线最密集的是③处,说明坡度陡,附近河水流速最快,C对。图中①、②、④处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坡度缓,水流速度较慢,A、B、D错。故选C。【15题详解】图中等高距是5米,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在①盆地的峡谷出口处,河流两侧连接三条等高线。坝顶长度图上距离约0.5-1厘米,实际长度范围25-50米,约为40米,B对。A、C、D错。故选B。二、非选择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地势的判读,水污染及其防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图中引水渠分布看,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可以得出河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者说西南高,东北低。(2)因为黄河含沙量大,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引水入灌渠后,泥沙很容易沉积,造成灌渠水流不畅,因而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3)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加之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浓度加大,污染逐渐严重。(4)针对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对乌梁素海造成的污染,要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应该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对湖区及时清淤,种植水草,采用生物措施净化,同时还要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17.读图,A点在赤道上,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地理坐标为 , C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为 。(2)沿A向B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为 。(3)A在B的 方向;B在C的 方向。(4)BC间的最短距离为 千米。【答案】(1)(50°S,45°E),(50°N,135°W)(2)先向西南,再向西北。(3)正东;正北(4)5550km【解析】该题以地球经纬网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球上方向、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由图可知,顺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图,C点的纬度为50°S,经度是由45°W向东90°为45°E,所以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C点关于地心对称点与C相比,经度相差180°为135°W,纬度关于赤道对称为50°N,地理坐标为(50°N,135°W)。(2)沿A向B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分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东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一直往西;南北方向的变化为先往南,后往北。所以,运动方向为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3)A点的地理坐标(0°,135°E),B点的地理坐标(0°,45°E),同在赤道,由经度可知A在B的正东方向。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由纬度可知B在C的正北方向。(4)从图中可以看出,B、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50°,1°≈111千米,BC间的最短距离大约为55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