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双周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双周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岩浆活动 B. 风力沉积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2. 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 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 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 无法判断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3. 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 沙丘 B. 火山锥C. 冲积扇 D. 风蚀蘑菇【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而题目问花岗岩表面的“峰巢”的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而不是花岗岩的成因,因此该地貌的成因是外力作用,故A项错误;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沙垄等风积地貌,故B项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多,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原因是风携带沙子对岩石的撞击,属于风力侵蚀,故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2题详解】首先形成沉积岩,在沉积岩断裂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受到外力侵蚀作用,沉积岩容易侵蚀,花岗岩不容易遭到侵蚀突出地表,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3题详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较多,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原因是风携带沙子对岩石的撞击,属于风力侵蚀作用;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故A项错误;火山锥是岩浆冷却凝结形成的喷出岩,故B项错误;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故C项错误;风蚀蘑菇是西北干旱地区经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D项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答案】C【解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A错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B错误;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C正确;内力作用有的激烈而迅速,有的十分缓慢,D错误。故选C。5. 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D【解析】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水库的大坝需要地质稳定,地基岩层坚实的地区,其中断层是不符合要求的故AC错,B项是背斜顶部因为张力作用岩层疏松,不适合做大坝坝址,图④中大坝位于向斜处,岩石坚硬且无断层,适合建坝,故选择D。图a为某游客拍摄到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观图;图b为该瀑布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 根据测量结果,尼亚加拉瀑布每年都会“迁移”1m左右,它的主要迁移方向是A. 左岸 B. 右岸C. 上游 D. 下游7. 有利于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①组成河床的岩石上软下硬 ②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 ③位于断层构造带 ④位于向斜构造带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6. C 7. C【解析】【6题详解】图示岩层呈水平层理构造,瀑布下的岩层上部是白云岩,下部是页岩、砂岩等,流水不断地侵蚀页岩、砂岩等岩层,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从而使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迁移,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7题详解】组成河床的岩石下软上硬,下部岩石易被侵蚀,易形成巨大落差,进而形成瀑布,②正确,①错误;断层构造带处岩层错位,两侧岩层间形成落差,易形成瀑布,③正确,④错误,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 高温变质 B. 侵入冷凝C. 高压成岩 D. 喷出冷却9. 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C. 溶蚀作用 D. 风化作用【答案】8. B 9. D【解析】本题组考查岩石的形成。(1)花岗岩是侵入岩,是岩浆在接近地表的位置冷凝形成的。(2)岩石的温差变化,导致岩石的分崩离析,属于物理风化。【8题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9题详解】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通过观察可知,岩石内温度变化从55℃-47℃,较慢;而岩石表面温度从56℃-37℃左右,显然,岩石表层温度变化大,岩石表层温差大导致岩石分崩离析,故本实验模拟的是物理风化作用,选D。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 根据该地层剖面顺序,判断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A. 深海 B. 浅海 C. 陆地 D. 无法判断11. 据E层到G层的岩层变化,可推测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A. 一直上升 B. 一直下降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答案】10. C 11. D【解析】该题考查主要岩石的成因。【10题详解】根据图示,C是砂岩;根据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判断。砂岩在陆地河湖形成,故选C。【11题详解】从图中看出,E层是石灰岩,F是砂岩,G是页岩,所处的环境分别是深海、陆地、浅海,可推测海平面先降后升,故选D。下面的甲、乙两图是同一地区相同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 图中河流的流向为A. 自西南向东北 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东南向西北 D. 自西北向东南13. 该地区属于A. 背斜成山 B. 背斜成谷C. 向斜成山 D. 向斜成谷【答案】12. D 13. B【解析】【12题详解】山谷处才会形成河流,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河流自高处流向低处,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图中河流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13题详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判断地形是山谷,而且有河流发育,故A、C项错误;在地质图中,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不同,可知该地地层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老到新,所以地质构造是背斜,因此该地区是背斜成谷,故B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B。下左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4. 在图一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A. 东非裂谷 B. 海岸山脉 C. 大西洋 D. 喜马拉雅山脉15. 若图一中的①处形成变质岩,则图二中与其岩石类型相对应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14. B 15. B【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14题详解】甲图表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可能形成海沟,而大陆板块向上抬升可能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所以选B。【15题详解】甲图①处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火山,故可能形成岩浆岩,根据图示乙外力作用生产沉积岩,三大类岩石都可以转化为岩浆,故判断d为岩浆,故c为岩浆岩。所以选B。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该岛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10℃。苔原是冰岛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16. 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A. 玄武岩 B. 大理岩 C. 页岩 D. 石灰岩17. 冰岛的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A.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18. 该岛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是A. 地热资源丰富 B. 纬度位置较低C. 受极地东风影响 D.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答案】16. A 17. C 18. D【解析】考查世界地理,板块构造说,洋流对气候的影响。【16题详解】结合材料反映冰岛主要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故其主要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岩—玄武岩,A正确。故选A。【17题详解】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张裂边界,故其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正确。故选C。【18题详解】由于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冰岛受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与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故该岛冬季较温和,D正确。故选D。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 图中a地所属构造地貌是A. 向斜 B. 背斜 C. 背斜谷 D. 向斜谷20. 图中①②③④处的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21. 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19. C 20. D 21. B【解析】【19题详解】据图可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a处岩层较老两侧岩层较新,说明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貌形态上看,a处地貌为山谷,故a地所属构造地貌是背斜谷,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图中主要呈现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类岩石,沉积岩分层明显,岩浆岩侵入到了沉积岩中且出露于地表,所以岩浆岩形成时间最晚;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④,故D项正确。【21题详解】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读图,图中a、b、c、d四地,b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b,B对;根据岩层形态,a、d是背斜构造,是储油构造,A、D项错误;c表示的是岩浆岩,故C项错误。故选B。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 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23.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A. B. C. D. 【答案】22. B 23. A【解析】【22题详解】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地冲刷重。弯曲的河道适用于凹凸岸理论。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强,凸岸侵蚀较弱,图中①地是凸岸,侵蚀弱;②为凹岸,侵蚀重。②、④地相比,弯曲度大的地方冲刷力强,则②的冲刷最严重,B正确,故选B。【23题详解】读图,①②连线处,①是凸岸,河流的沉积岸,坡度较缓。②是凹岸,河流的侵蚀岸,坡度较陡。与选项中的A对应,A对,B、C、D错。故选A。【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我国某河流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4. 于Ⅰ、Ⅱ两区域河流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Ⅰ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堆积作用B. Ⅱ区域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侵蚀作用C. 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侵蚀,右岸沉积D. Ⅱ区域河流下切侵蚀显著,使河谷呈槽形25. 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A. 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流只有一次汛期B. 若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Ⅱ区域的河流易发生凌汛C. 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D. 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则该河结冰期短【答案】24. A 25. C【解析】【24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例,Ⅰ区位于山区 ,Ⅱ区位于平原。所以Ⅰ区域河流的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A对;Ⅱ区域是平原地形,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堆积作用,B错;该地位于北半球,Ⅰ区域河流流水作用使右岸侵蚀,左岸沉积,C错;Ⅱ区域河流沉积作用显著,使河谷呈槽型,D错。故选A。【25题详解】A、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可能会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故A不符合题意;B、凌汛发生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河段,所以II区的河流不会发生凌汛,故B不符合题意;C、若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故C符合题意;D、若该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最低气温大于0°C,河流不会出现结冰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C。26.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该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C【解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最初花岗岩形成在地下,没有出露地表。花岗岩层形成后,要经过地壳抬升到高处,才能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影响。地壳抬升后外力侵蚀掉其表层覆盖岩层,花岗岩才出露地表。故该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对。A、B、D错。故选C。下图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7. 从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A. 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 以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C. 内外力共同作用 D. 后期以内力作用为主28. ④中,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风化作用 D. 流水沉积【答案】27. C 28. D【解析】【27题详解】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导,外力作用对已经形成的地貌进行削高填低,故C项正确。【28题详解】钟乳石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故A、C项错误;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到石灰岩缝隙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故D项正确。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 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 分水岭最终被切穿, 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9. 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 a B. b C. c D. d30. 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答案】29. A 30. C【解析】【29题详解】根据图2可知,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发生河流袭夺现象是ab流向cd,导致河流下游的a段水量减少。选择A项。【30题详解】区域河网密集,流水作用明显,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III,分水岭最终被切穿,是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选择C项。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和某地剖面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乙是_____,也是构成我国黄山的主体岩石。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山属于_____,与黄山成因相同的还有_____(填字母)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武夷山 D.太湖平原(2)图乙中A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___,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作用。(3)图乙中C、D、E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4)2013年湖南省启动湘西喀斯特地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形成喀斯特地貌一般是_____岩,图甲中_____(填数码)可表示该岩石的形成,其经过变质作用后往往形成_____岩。沉积岩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岩浆岩 地垒 A (2)风力侵蚀 西北 风力沉积 (3)EDC (4)石灰 ② 沉积岩 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解析】(1)图中丙箭头三进一出,为岩浆,岩浆冷凝形成乙为岩浆岩。黄山属于地垒,华山与其成因相同。(2)A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形成,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流动沙丘为风力沉积形成。(3)DE为沉积岩,年代下老上新,C为岩浆岩,穿过了DE岩层,形成于DE之后。(4)喀斯特地貌为石灰岩,属沉积岩,甲图中可与变质岩互相转换的甲为沉积岩,②为沉积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并常含有化石。32.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其地貌类型是_______,该地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乙地河口附近往往形成________地貌,形成该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3)甲、丙两种地质构造中,有利于储存石油的是________构造;适合修建隧道的构造是________,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4)河流①、②两岸中,位于河流凹岸的是________,以堆积为主的一岸是________,适合修建港口码头的一岸是________。 (5)形成该区域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答案】 (1)背斜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2)三角洲 流水堆积 (3)甲 甲 天然拱形构造,安全稳定 不易积水、渗漏 (4)① ② ① (5)内力作用【解析】本题以南半球某区域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主要的地质构造及其地貌。据图可知,甲地岩层向上弯曲,说明是背斜构造;从地貌形态上讲,明显是谷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层比较破碎,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成为谷地。(2)考查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据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形成该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沉积作用。(3)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图中甲地岩层向上弯曲,说明是背斜构造,有利于储存石油资源;背斜呈天然的拱形构造,不易坍塌,安全稳定,适宜于修建隧道。(4)从字面上来理解,"岸"当然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凹进去的就是凹岸,凸出来的就是凸岸,故河流①、②两岸中,位于河流凹岸的是①;河流的凹岸水流速度较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水深适合建设港口,故适合修建港口码头的一岸是①;河流的凸岸,水流速度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以堆积为主的一岸是②。(5)据图可知,该区域地层受到内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背斜或者向斜构造,故形成该区域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内力作用。33.如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 ,B处呈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 ,简述其形成的过程。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答案】(1)“V”形,槽形。(2)冲积扇; C上游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携带了大量泥沙;C处位于出山口,地形变平缓,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3)变化: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速河流的泥沙淤积。(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解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背景,考查河谷的主要形态,考查主要的河流地貌及其成因,考查聚落的分布及其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考查河谷的形态。据图可知,A地位于河流的上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形态呈“V”形;B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形平坦地区,特点是河道较宽,河流的侧蚀、堆积运动较明显,呈槽形。(2)据图可知,C处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C上游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携带了大量泥沙;C处位于出山口,地形变平缓,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大量的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3)对比两幅图可知,2009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植被被破坏,覆盖率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携带泥沙量增加;在入海口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4)考查聚落分布及其原因。沿河、沿海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进行生产活动;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利于取水和发展内河航运;沿海地区,有利于对外联系,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