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17 Cu: 64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S(g)+O2(g)=SO2(g) △H1,S(s)+O2(g)=SO2(g) △H2;则:△H1>△H2B.C(石墨,s)=C(金刚石,s) △H =+1.9kJ/mol,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4kJ/mol,则:含20gNaOH的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kJD. CaCO3(s)=CaO(s)+CO2(g) △H>0,△S>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2.下列事实能说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是 ( )①醋酸与水能以任意比互溶 ②醋酸溶液能导电 ③醋酸溶液中存在醋酸分子 ④0.1 mol·L-1醋酸的pH比0.1 mol·L-1盐酸的pH大 ⑤醋酸能和碳酸钙反应放出CO2 ⑥0.1 mol·L-1醋酸钠溶液pH=8.9 ⑦大小相同的锌粒分别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反应,醋酸产生H2速率慢A.②⑥⑦ B.③④⑥⑦C.③④⑤⑥ D.①②3. 已知反应mX(g)+nY(g) 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D.若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 m4.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10 mL 0.5 mol/L CH3COONa溶液与6 mL 1 mol/L盐酸混合:c(Cl-)>c(Na+)>c(OH-)>c(H+)B.0.1 mol/L pH为4的NaHB溶液中:c(HB-)>c(H2B)>c(B2-)C.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c(H+)=c(HA-)+c(OH-)+c(A2-)D.c(NH4+)相等的 (NH4)2SO4溶液、(NH4)2CO3溶液和NH4Cl溶液:c[(NH4)2SO4]<c[(NH4)2CO3]<c(NH4Cl)5.在密闭容器中通入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2A(g)+B (g) 2C(g) △H<0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Y)的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④6.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的溶液中:、、、B.水电离的的溶液中:、、、C.能和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D.在的溶液中:、、、7.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加热稀醋酸溶液其 pH稍有减小B.纯碱溶液去油污C.小苏打溶液与AlCl3溶液混合产生气体和沉淀D.浓的硫化氢溶液有臭味8.使18g焦炭发生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体积,CO2占体积,已知:C(S)+ O2(g)=CO(g) △H = -Q1KJ/mol CO(g)+ O2(g)=CO2(g) △H = -Q2KJ/mol 与这些焦炭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 )A.Q1KJ B.Q2KJ C.(Q1+Q2)KJ D.Q2KJ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钢铁腐蚀的负极反应为:Fe - 3e- = Fe3+ B.Cu-Zn及H2SO4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材料为CuC.无隔膜电解饱和NaCl溶液所得产物之一是“84”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D.H2-O2燃料电池中电解液为H2SO4,则正极反应式为:O2 + 4e- = 2O2-10.在一定温度下,将等量的气体分别通入起始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Ⅰ和Ⅱ中,使其发生反应,t0时容器Ⅰ中达到化学平衡,X、Y、Z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2Z②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于t0③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则Y为固态或液态④若达平衡后,对容器Ⅱ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说明Z发生的反应为吸热反应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11.某温度,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g) + 2B(g) 2Q(g)。平衡时,各物质浓度比为c(A):c(B):c(Q)=1:1:2,保持温度不变,以1:1:2的体积比再充入A、B、Q,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刚充入时反应速率V正减少,V逆增大;B.达到新的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A、B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C.达到新的平衡时,c(A):c(B):c(Q)仍为1:1:2;D.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体系压强先增大,后逐渐减少。12.我国采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 “嫦娥一号” 卫星。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N2(g)+2O2(g)===N2O4(g) △H =+8.7kJ/molN2H4(g)+O2(g)==N2(g)+2H2O(g) △H= -534kJ/mol下列表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N2H4(g) + N2O4(g) = 3N2(g) + 4H2O(l) △H=–1059.3 kJ/moB.N2H4(g) + 1/2N2O4(g) =3/2N2(g) + 2H2O(g) △H=–542.7 kJ/molC.2N2H4(g) + N2O4(g) = 3N2(g) + 4H2O(g) △H=–542.7 kJ/molD.2N2H4(g) + N2O4(g) = 3N2(g) + 4H2O(g) △H=–1076.7 kJ/mol 1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 + H2(g) CO(g) + 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 (CO)的大小顺序是 ( ) 物质 物质的量实验CO2H2COH2O甲a mola mol0 mol0 mol乙2a mola mol0 mol0 mol丙0 mol0 mola mola mol丁a mol0 mola mola mol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14.镁燃料电池以镁合金作为电池的一极,向另一极充入H2O2,电解质溶液是酸化的NaCl溶液,放电时总反应式为Mg+2H++H2O2=Mg2++2H2O。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电时H+在正极反应得电子 B.正极反应式为H2O2 + 2e- = 2OH-C.镁合金为电源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放电时正极的pH减小15.用来表示可逆反应:2A(g)+B(g)2C(g)(逆反应吸热)的正确图象是下图中的( ) ① ② ③ ④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6.有4种混合溶液,分别由等体积0.1 mol/L的2种溶液混合而成:①CH3COONa与HCl ②CH3COONa与NaOH; ③CH3COONa与NaCl; ④CH3COONa与NaHCO3下列各项排序正确的是( )A.pH:②>③>④>① B.c(CH3COO-):②>④>③>①C.溶液中c(H+):①>③>②>④ D.c(CH3COOH):①>④>③>②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17.(10分)某化学实验小组从市场上买来一瓶某品牌食用白醋(主要是醋酸的水溶液),用标准NaOH溶液对其进行滴定以测定它的准确浓度。下表是4种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石蕊甲基橙甲基红酚酞变色范围(pH)5.0~8.03.1~4.44.4~6.28.2~10.0(1)该实验应选用 作指示剂。(2)如图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若A与C刻度间相差1mL,A处的刻度为25,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应为 mL;反应达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3)为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白醋体积均为VmL,NaOH标准液浓度为c mo1/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消耗NaOH溶液体积/mL26.0225.3525.30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A.实验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NaOH溶液的体积;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尖嘴部分充满溶液;C.盛装白醋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过,未用白醋溶液润洗;D.锥形瓶预先用食用白醋润洗过;E.滴加NaOH溶液时,未充分振荡,刚看到溶液变色,立刻停止滴定。(4)根据所给数据,写出计算该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不用化简):C1= mol/L。18.(14分)常温下,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实验编号HA物质的量浓度(mol/L)NaOH物质的量浓度(mol/L)混合溶液的pH①0.10.1pH=9②c0.2pH=7③0.20.1pH<7请回答:(1)从①组情况分析,HA是强酸还是弱酸________。 (2)②组情况表明,c__________0.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从③组实验结果分析,说明HA的电离程度________NaA的水解程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该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4)①组实验所得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________ mol·L-1。写出该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结果(不能作近似计算)。c(Na+)-c(A-)=________mol·L-1,c(OH-)-c(HA)=________mol·L-1。19.(14分)(1)镉镍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该电池充电时,阳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2)如图为相互串联的甲、乙两个电解池,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甲池若为用电解原理精炼铜的装置,A极是电解池的____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甲池阴极增重19.2 g,则乙池阳极放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L(不考虑气体的溶解情况)20.(14分)为有效控制雾霾,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含量尤为重要。Ⅰ.氮氧化物研究(1) 一定条件下,将N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 2NO(g)+O2(g),下列各项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N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O2同时生成2 molNO2 (2)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N2 + O22NO,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在T1、T2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反应时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判断反应N2(g) + O2(g)2NO(g)的△H________0(填“>”或“<”)。(3)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碳氧化物研究(1) 在体积可变(活塞与容器之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的密闭容器如图所示,现将3molH2和2molCO放入容器中,移动活塞至体积V为2L,用铆钉固定在A、B点,发生合成甲醇的反应如下:CO(g)+2H2(g) CH3OH(g)测定不同条件、不同时间段内的CO的转化率,得到如下数据: CO的转化率 T(℃)10min20min30min40min [来源:Z-X-X-K]T120%55%65%65%T235%50%a1a2①根据上表数据,请比较T1____T2(选填“>”、“<”或“=”);T2℃下,第30min 时,a1= 。②T2℃下,第40min时,拔去铆钉(容器密封性良好)后,活塞没有发生移动,再向容器中通人6molCO,此时v(正)__ v(逆)(选填“>”、“<”或“=”),判断的理由是 。(2)一定条件下可用甲醇与CO反应生成醋酸消除CO污染。在25℃下,将a mol·L-1的醋酸与0.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CH3COO-)=c(Na+),则溶液显 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醋酸的电离常数Ka= .
【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CBBDADADCBDDACCB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17.(共10分,每空2分)(1)酚酞(2)25.40 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从无色突变为粉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3)BD (4)[(25.35+25.30)/2]×C/V18. (共14分,每空2分) (1)HA是弱酸(2)大于 (3)大于 c(A-)>c(Na+)>c(H+)>c(OH-)(4)10-5 10-5-10-9 10-919.(共14分,每空2分)(1)NiO(OH) + e- + H2O = OH- + Ni(OH)2 减弱 氧化(2)①阴极 纯铜 Cu2++2e- = Cu ②6.72 20.(共14分)Ⅰ.(1)ab(2分) (2) △H>0 (1分) (3)N2(g)+O2(g)===2NO(g)ΔH=+183 kJ·mol-1(2分)Ⅱ.(1)①<(1分), 50%,(2分);②<(1分), 理由:拔去铆钉,容器是在同温同压下进行,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当充入6molCO,假设平衡不移动,此时容器的体积为6L,Qc=c(CH3OH)/[c(CO)×c2(H2)]=5.1 >K,平衡逆向移动;(2分)(2)中(1分) 10-9/( (a-0.01)mol·L-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