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河南省漯河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B.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无机盐等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血浆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成对的缓冲物质,如H2CO3/HCO3-、H2PO4-/HPO42-等,A正确;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
C、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无机盐等,C正确;
D、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
B.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既与神经调节有关,也与体液调节有关
C. 温度和pH均能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活动
D. 人体失水过多,会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低主要与内环境中溶质微粒多少有关,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B正确;
C、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酶的活性大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C正确;
D、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从而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渴觉,D错误。
故选D。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肾上腺素 ⑦神经递质 ⑧尿素
A. ①③⑦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③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反应;
④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
⑥肾上腺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⑦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⑧尿素属于细胞代谢废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所以①③⑤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 稳态就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同时需要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 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也有关,C正确;
D、内环境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就会失调,D正确。
故选B。
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2从红细胞进入肝细胞中发挥作用要经过10层磷脂
B. 内环境占体液的2/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1/3
C. ①可以代表消化系统,③可以代表泌尿系统
D. 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O2从红细胞进入肝细胞中发挥作用需要经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一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的两层膜、肝细胞的一层膜、线粒体的两层膜共6层生物膜,由于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所以共经过12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内环境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B错误;
C、①可以代表消化系统,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③可以代表泌尿系统,代谢废物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C正确;
D、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6.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B. 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图中②的氧气浓度小于③的氧气浓度
D. 当血糖高时,②处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将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是由②组织液、④淋巴、①血浆构成的,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B正确;
C、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故图中②的氧气浓度大于③的氧气浓度,C错误;
D、当血糖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故②处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7.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红细胞携带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被利用的过程示意图,实线表示血液循环的方向。图中所示标号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其中能正确表示CO2浓度高低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二氧化碳,此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通过自由扩散依次进入组织液、血浆,由血浆运输到肺泡周围,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故能正确表示CO2浓度高低的②>④>③,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淋巴循环受阻
C. 失水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D.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答案】C
【解析】
【详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可知,淋巴循环受阻,可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失水过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符合题意;
D、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可造成组织水肿,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9.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其与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②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见
③S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④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W区为书写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①正确。
②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听不见,②错误。
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说话,③错误。
④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④正确。
故叙述不正确的有②③,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红细胞失水增加 B. 胰岛素分泌增多
C. 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进而使红细胞失水皱缩,A不符合题意;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B不符合题意;
C、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C符合题意;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会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小体中会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12.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
B. 痛觉感觉中枢位于乙方框处
C. 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参与缩手反射的结构为abcde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d为传出神经,b为传入神经,A错误;
B、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所以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错误;
C、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
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故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13.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神经递质进入③所在的神经元而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
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错误。
故选D。
14.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C错误;
BD、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升高,阴离子内流,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不能形成动作电位,所以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状况仍维持外正内负,B正确,D错误。
故选B。
15.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电流表均接在神经纤维膜外,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偏转两次
B. 刺激d点(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 电流表①②都不偏转
C. 若刺激a点,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刺激b点, 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有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详解】A、静息电位时,细胞膜外均为正电荷,电流表①和②的指针均不偏转,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①的左右两个接线柱,膜外同时变为负电荷,电流表①的指针不偏转,兴奋通过突触后,先到达电流表②的左侧接线柱,此时膜外变为负电荷,而右侧的接线柱处膜外仍为正电荷,此时接线柱两处的膜外存在电位差,产生电流,电流表②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右侧接线柱时,左侧接线柱处已恢复静息电位,接线柱两处的膜外再次存在电位差,产生电流,电流表②又发生一次偏转,故电流表②偏转两次,A正确;
B、刺激d点(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②的左右两接线柱,电流表②不发生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传到a所在的神经元,电流表①也不偏转,B正确;
C、若刺激a点,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说明c没有产生兴奋,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正确;
D、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所在的神经元,电流表①不偏转,兴奋先后传导到电流表②的左右两个接线柱,电流表②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错误。
故选D。
16.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某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段表示静息电位
B. 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此时钠离子内流
C. 若增大神经纤维膜外Na离子浓度,则图中曲线峰值降低
D. a段钾离子和b点钠离子的流动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正确;
B、b点为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此时钠离子内流,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B正确;
C、若增大神经纤维膜外Na离子浓度,则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加,图中曲线峰值升高,C错误;
D、a段钾离子外流和b点钠离子内流均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的内流,引发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8.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是( )
A. 肠黏膜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B. 肝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C. 胰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 D. 胰岛细胞和垂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促胰液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胰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下丘脑参与体温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有呼吸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D. 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故下丘脑能参与体温的调节、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A正确;
B、下丘脑的活动会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增多,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
D、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20.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起协同作用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与胰岛素不同
D. 甲状腺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二者都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故二者对体温调节可起协同作用,A正确;
B、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含碘的氨基酸类,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注射,也能口服,D错误。
故选D。
21.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方式如图甲所示
B. A不可能为唾液腺细胞
C. 图中的A和D为靶细胞
D. b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后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作用方式如图甲所示,A正确;
B、唾液腺细胞分泌的唾液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而是直接通过导管分泌到口腔中,故A不可能为唾液腺细胞,B正确;
C、图中的A和D为发出信号的细胞,B、C和E为接受信号的靶细胞,C错误;
D、b为识别信号分子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2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发生在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中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②、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D.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使用时不可以口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过程为肝糖原的分解,发生在肝脏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抑制血糖的来源和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即促进②③过程,C错误;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本质为蛋白质,口服后会在消化道内被蛋白酶分解,所以不能口服,D正确。
故选D。
23.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B. 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C. 曲线bc段与曲线ef段参与的激素不同
D.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不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B、根据分析可知,曲线ab段血糖上升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所致,AB正确;
C、参与曲线bc段血糖下降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参与曲线ef段血糖上升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C正确;
D、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D。
24.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 min和注射后30 min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如下表。
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9
30
甲
2
2
乙
2
29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B. 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甲状腺
C. 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D. 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也是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图甲、乙分别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信号分子A、B、C均为某种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信号分子A和B均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B. 雄性激素通过主动运输进入靶细胞内,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
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
D. 三种信号分子在合成后均被定向运送到特定靶细胞处而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信号分子与受体能发生特异性识别,由图可知图甲中只有信号分子A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对图中细胞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
B、雄性激素的本质为固醇,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内,B错误;
C、人体内胰岛素的受体在靶细胞的膜上,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与图甲所示机制相似,C正确;
D、三种信号分子在体液中的运输不是定向的,但由于只有靶细胞才有与之对应的受体,故只能对特定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C。
26.如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①只作用于垂体,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B. 当激素③含量少时,激素③会加强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为反馈调节
C. 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 垂体分泌激素受激素①和激素③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激素①是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A正确;
B、当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少时,激素③会减弱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B错误;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与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由图可知垂体分泌激素受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③甲状腺激素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27.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C.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B正确;渴觉中枢兴奋时,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D错误。
28.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乙可以代表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失的热量少于在炎热环境中
D. 此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没有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寒冷条件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所以乙可以代表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A正确;
B、甲的含义是减少散热,寒冷条件下,机体的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失的热量大于在炎热环境中散失的热量,C错误;
D、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体现的是体液调节过程,D错误。
故选A。
29.如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B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
B. 图示A是由垂体合成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
C. 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图中的C
D. 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吸收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是主动运输,A错误;
B、图示A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错误;
C、感受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分布在下丘脑,而C为大脑皮层,C错误;
D、由图可知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增加饮水、减少尿量来维持水平衡,即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维持水的平衡,D正确。
故选D。
3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热量的散发主要以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C.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D. 在炎热环境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A正确;
B、热量的散发主要以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B正确;
C、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正确;
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D错误。
故选D。
3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比较长
B.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广泛
D. 人体运动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错误;
B、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C错误;
D、人体运动时产生的CO2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B。
3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分别是( )
A. 脊髓、反射弧 B. 反射弧、脊髓
C. 神经元、反射弧 D. 反射弧、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C正确
故选C。
33.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②是由运动神经末梢组成的
B. 甲图中③受损时,刺激⑤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C. 若刺激③处,⑤处电流计指针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图中,②是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共同组成的,A错误;
B、甲图中③受损时,刺激⑤仍能引起效应器产生动作,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
C、若刺激③处,⑤处电流计指针偏转,只能说明兴奋能从③处传导到⑤处,不能说明兴奋不能从⑤处传导到③处,所以若刺激③处,⑤处电流计指针偏转,仅根据该结果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C错误;
D、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引起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故图乙中b为兴奋部位,D正确。
故选D。
34.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生长激素、胰岛素 B. 肾上腺素、性激素
C. 胰岛素、性激素 D. 性激素、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类的激素如果被饲喂会被消化道内的消化酶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ACD错误;
B、肾上腺素的本质是氨基酸、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用“饲喂法”补充不会被分解,B正确。
故选B。
35. 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 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 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36.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 ( )
A. 造血干细胞 B. T细胞 C. 吞噬细胞 D. B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血细胞和淋巴细胞,A错误;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37.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基本不起任何作用
B. 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就是指抗体
C. 吞噬细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起阻止异物进入的作用,A错误;
B、第二道防线中的杀菌物质指溶菌酶等,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的物质,B错误;
C、吞噬细胞既可以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C错误;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38.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③小猪听见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A. 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C. 体液调节、细胞免疫、反射 D. 反射、免疫调节、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会因血糖浓度过低而休克,属于激素调节;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是猪与主人的叫声多次结合,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属于反射。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 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40.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C. 淋巴因子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D. 抗原抗体结合后多数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体液免疫中大多数抗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也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A正确;
B、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B正确;
C、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C错误;
D、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多数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C。
41.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以下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②、③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B. 图中细胞④不具有识别作用
C. 只有B细胞能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 图中III为淋巴因子,某物质为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细胞①、②、③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A正确;
B、图中细胞④为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B正确;
C、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也可以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错误;
D、图中III为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某物质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42.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④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⑤④
C. ①③⑤④ D. ①④⑤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原进入人体以后,将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④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③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3.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各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B. 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 效应T细胞,T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D. T细胞既参与了细胞免疫,又参与了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A正确;
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病原体的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从而将抗原释放到内环境中,B错误;
C、效应T细胞,T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C正确;
D、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所以T细胞既参与了细胞免疫,又参与了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B。
4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缺陷病
B. 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胞免疫
C. 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来预防一些传染病
D. 过敏和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HIV主要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人体患免疫缺陷病,A正确;
B、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主要是细胞免疫,B正确;
C、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产生的记忆细胞能较长时间的对同种抗原保留记忆,故能达到预防一些传染病的目的,C正确;
D、过敏和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过高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C液经过淋巴循环在________汇入B液,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和胰高血糖素,其中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3)A液与B液和C液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液(选填A/B/C)含蛋白质较多,B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有关。
【答案】 (1). 左右锁骨下静脉 (2). 血浆 (3). 胰高血糖素 (4). B (5). 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解析】
【详解】(1)C液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B液血浆中,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液和胰高血糖素,其中由内分泌部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由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含有大量消化酶,通过导管直接进入消化道。
(3)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组织液和血浆、淋巴的组成成分和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B液血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6.如图为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从神经元的结构分析,A为神经元的____部分,兴奋在B和C处_______向传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A处受到适当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内流,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由于______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答案】 (1). 脊髓 (2). 轴突 (3). 单向 (4).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5). 正→负 (6). 电位差
【解析】
【详解】(1)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从神经元的结构分析,A为神经元的轴突部分。B和C为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B和C处为单向传递。
(2)图2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A处受到适当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钠离子内流,使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47.如图表示人体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请据图回答:
(1)下丘脑分泌①促进B分泌②,②促进甲状腺分泌③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调节。
(2)图中的A是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___ ,④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与其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
(3)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更容易精力集中,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激素含量高。
【答案】 (1). 分级 (2). 大脑皮层 (3). 胰高血糖素 (4).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胰岛素 (6). 甲状腺
【解析】
【详解】(1)下丘脑分泌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B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2)图中的A能产生冷觉,为大脑皮层。饥寒交迫下,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可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所以④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故与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
(3)寒冷环境中,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比炎热时多,而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更容易精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