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湖北省龙泉中学、巴东一中二校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湖北省龙泉中学、巴东一中二校2019-2020学年
高二(10月)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能发生
C. 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D. 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后,由它编码的肽链可能变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故A错误;
B. 着丝点不正常分裂可使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能发生,故B正确;
C. 基因突变是因为碱基的增添,缺失或互换导致的,可导致基因结构改变,故C正确;
D. 碱基对缺失后,可导致原终止密码序列改变,从而延迟终止密码的出现,导致编码的肽链变长,故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可以确定基因突变是显性还是隐性
B. X射线不仅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D.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杂交实验,可以根据子代表现型确定该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A正确;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会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但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属于分子结构改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3.某种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是: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蛋白C缺少了一个氨基酸,从而改变了蛋白C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少了一个氨基酸后,蛋白C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B. 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未改变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
C. 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患者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长度较短
D. 可以通过定期口服正常跨膜蛋白C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答案】B
【解析】
【详解】A.缺少1个氨基酸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改变,A错误;
B.基因中嘌呤与嘧啶是配对的,其比值恒等于1,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基因的长度,C错误;
D.蛋白质口服后,被胃蛋白酶水解,会失活,所以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此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造成的
B.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均可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该染色体上不曾有过的基因
C. 用γ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一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D.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倒位和易位一般不改变基因种类和数目,对生物的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所致,A项错误;
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以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B项正确:
C.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数量,C项错误;
D.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进而对生物的性状产生影响,D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的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C错误;
D、如果原先单倍体幼苗不止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个体就不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也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无子性状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C. 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D. 用秋水仙素处理神经细胞,会抑制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神经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多倍体生物形成的单倍体,体细胞内也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通过染色体变异产生而来,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的方式还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
D、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纺锤体的形成,故用秋水仙素处理不会导致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A。
7.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除了同卵双胞胎外,同胞兄弟或同胞姊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B. 豌豆皱粒基因出现是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属于染色体变异
C. 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 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
B. 在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序列没有改变基因数目,只改变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 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而言,其体内不含致病基因,C错误;
D. 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进化,D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都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D. 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的变异包括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变异才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
C、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正确;
D、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杂合子自交,基因型频率变化,但是基因频率不变化,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所有新物种的形成均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
B. 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就能产生生殖隔离。故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组织液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
C.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不包括血浆
D. 内环境稳态维持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尿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故A错误;
B.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多,故B错误;
C. 大部分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少部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故C错误;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时,可以通过大量喝水维持内环境稳态
B. 感冒时人感到虚弱无力,是因为体温过高导致代谢活动紊乱,急救措施是加盖棉被,大量出汗而降温
C. 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D. 血浆渗透压大小仅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都来源于Na+和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大量出汗时不仅要补充水还要补充无机盐,才维持内环境稳态,故A错误;
B. 体温过高时加盖棉被会使体温继续升高,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故B错误;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进而影响机体健康,故C正确;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正常机体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递
C.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D. 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A正确;
B. 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故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故B错误;
C. 水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C正确;
D. 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调控,故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B. 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分布在神经细胞上
C. 完成反射活动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D.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未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也可分布其他细胞上,如肌肉或腺体,B错误;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
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都有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不同激素的靶细胞和靶器官不会相同
B. 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维持生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 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等特点
D. 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激素不都有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如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能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B正确;
C、激素的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C正确;
D、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胸部的脊髓损伤丧失功能后,不能进行排尿反射,针刺足部也不会产生痛觉
B. 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细胞可消耗肌糖原供能
C. 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节有关,若部分损坏可能会导致多尿
D.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受某反射弧中的内脏神经直接支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A、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骶髓,故胸部的脊髓损伤丧失功能后,能进行排尿反射, A错误;
B、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细胞可消耗肌糖原供能,B正确;
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若部分损坏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多尿,C正确;
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受内脏神经直接支配,D正确。
故选:A。
16.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涉及到病毒感染,肯定存在免疫调节,因此这个过程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一般不会到达这个值,所以人体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会感觉发冷,并且不会大量出汗,在这期间,机体出汗会减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排尿等途径进行,B错误;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正常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寒冷刺激不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正常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
B.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尿量减少
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可以通过对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
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条件下产热少,散热也少,寒冷时,产热多,散热也多,故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A正确;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产生可育后代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
C.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
D. 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三倍体植物可以由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得到,即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故A选项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等因素引起的,故B选项错误;
C、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故C选项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但由于内分泌腺不断产生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B. 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
C. 细菌、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
D.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来发挥作用,故A正确;
B. 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故B正确;
C. 病毒或者细菌表面蛋白质可以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故C正确;
D.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故D错误。
故选:D。
20.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下图是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H1N1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 ①为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D. 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多糖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图中显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故A错误;
B. 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B错误;
C. 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故C正确;
D. T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来识别抗原,而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故D错误。
故选:C。
21.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 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A错误;
B、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
C、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C错误;
D、 如果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D错误。
故选:B。
22.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黑色表示患者,Ⅱ-4不含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
B. 若该致病基因为质基因,则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
C. 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50%
D. 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Ⅲ-5和一个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此遗传病为伴X显性遗传,则II—2患病,III—3必患病,而图中III—3正常,因此该遗传病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A错误;若该致病基因为质基因,则Ⅲ-4致病基因来自II—3,II—3的致病基因来自I—2,故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B错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II—4不含致病基因,再结合遗传系谱图判断,此遗传病为细胞质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未知,C错误;根据C的分析,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I—5为杂合子,和一个正常女性(隐性纯合子)婚配,子女中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D正确。
2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 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 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 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
【详解】引入后VV=20000×64%+20000=32800,Vv仍为20000×32%=6400,vv仍为20000×4%=800,按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可得:V=32800×2+6400/40000×*2=90%,v=10%,所以v基因频率是引入前v基因频率的1/2,即相对引入前降低了50%,A正确;V基因频率是引入前V基因频率的9/8,即相对引入前增加了12.5%,B错误;因为种群总数增加一倍,而杂合果蝇和残翅果蝇相对引入前的比例降低了50%,故C、D正确。
24.下表表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③增多,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0层磷脂分子,C错误;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25.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会出现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
B.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
C. d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
D. 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始终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部,A错误;
B.静息状态: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同时刺激c、d,当由c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a时,由d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到b,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d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故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B正确;
C.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D错误。
故选:B。
2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2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实验中有一组对照实验排除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及沃泰默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受神经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
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及沃泰默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受神经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28.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
B. 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 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神经元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 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作用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A正确;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则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差更大,更难兴奋,B错误;
C、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C正确;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仍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
故选:B。
2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大量出汗后,体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感觉调节的高级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④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一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平衡的功能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①正确;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②错误;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感觉的高级中枢,③错误;
④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⑤正确;
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的浓度,⑥正确。
综上①④⑤⑥四项正确。
故选:C。
30.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 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 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 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
B.米酵菌酸是一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
C.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此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下次注射不会出现红肿,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相关的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表示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成为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失),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答案】 (1).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2). 染色体数目 (3). 20W和20W+1E (4). 40W (5). 根尖(芽尖、分生组织)
【解析】
【详解】(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是两个物种,在能实现种间杂交的情况下,得到的后代体细胞中含有两个物种的染色体,因此该杂种后代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因为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2)由题干中提供的“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可知该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蓝粒单体小麦(40W+1E)自交,其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20W和20W+1E;若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有三种染色体组成,分别是:40W、40W+1E、40W+2E,其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40W。
(3)如要观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需选择分裂旺盛的细胞(根尖或芽尖)作为实验材料。
32.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观点,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
空壳数
332
279
611
合计
510
490
1 000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答案】 (1).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 后 (3). 自然选择 (4). 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 C (6). 49% (7). 65% (8). 无条纹
【解析】
【详解】(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故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从C点开始,蜗牛种群密度开始下降,是因为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引起的。
(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49%,Aa=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中数据可推断,五条纹存活个体数更多,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3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结合内环境稳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填标号)。机体有时会出现水肿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一个原因即可)。
(2 红细胞所携带的O2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 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对内环境稳态,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一般情况下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若处于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高的是________端(填“A”或“B”);如果该图为胰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个小时后的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激素是___________;如果该图为肺泡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若与A端相比,O2在B端的浓度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②③ (2). 营养不良(过敏反应、淋巴管阻塞、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肾小球炎症) (3). 12 (4). 神经-体液 (5). 7.35~7.45 (6). HCO3-、HPO42- (7). 尿素、CO2等 (8). B (9). 胰高血糖素 (10). 高
【解析】
【详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机体营养不良、发生过敏反应、淋巴管阻塞、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肾小球炎症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2 红细胞所携带的O2要被组织细胞①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膜(1层红细胞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12层磷脂分子层。
(3)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一般情况下肝细胞要进行细胞代谢产生代谢废物,故与A端相比较,B端明显增加的物质有尿素、CO2等代谢废物;若处于饥饿状态下,肝细胞的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故葡萄糖浓度高的是B端;如果该图为胰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个小时后,血糖偏低,胰岛A细胞会释放胰高血糖素到血液中,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如果该图为肺泡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肺泡细胞会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若与A端相比,O2在B端的浓度高。
34.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物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1)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同时在内脏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轴突末端突触部位也会释放肾上腺素,此时肾上腺素就是一种______________,所以在功能上肾上腺素是人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
(2)“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________________。
(3)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实验研究,上表为分组实验结果,请完善实验报告:
①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用具:小鼠若干只,注射器,检测耗氧量装置(如图),肾上腺素溶液和“心得安”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③方法步骤:Ⅰ、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鼠20只,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开始时大烧杯内外的液面等高。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④结果分析:Ⅰ、为方便比较上表中各组数值,请选择适宜的图表类型绘图。
________________
Ⅱ、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效应是相互_____________。
Ⅲ、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相同的受体(或特异性受体、受体蛋白) (3). “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 (4). 大小、生长状况(或年龄、体重、性别) (5). 等量的生理盐水 (6). 大烧杯内液面上升高度(或大烧杯液面高度变化、大烧杯液面高度、大烧杯液面的刻度读数)
(7). (8). 抑制(或拮抗) (9). 不放入小鼠 (10). 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
【解析】
【详解】(1)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同时在内脏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轴突末端突触部位也会释放肾上腺素,此时肾上腺素就是一种神经递质,所以在功能上肾上腺素是人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
(2)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受体.
(3)从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目的为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
方法步骤:
Ⅰ、为保证无关变量一样,应选取大小、生长状况(或年龄、体重、性别)的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
Ⅱ、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大烧杯内液面上升高度(或大烧杯液面高度变化、大烧杯液面高度、大烧杯液面的刻度读数)。
结果分析:Ⅰ、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组别为横坐标,以耗氧量为纵坐标,绘制成柱形图。图形见答案。
Ⅱ、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故两者共同作用的效应是相互拮抗。
Ⅲ、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消除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35.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1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1中物质____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加快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一整个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由传入神经元传递到传出神经元,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4)下丘脑除参与图1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5)若机体出现免疫异常会导致糖尿病。图2中的①②③表示由三种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发病机理。据图回答问题:
图2中途径①所示的致病机理是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_____________(填图1字母)的分泌量减少,致使血糖浓度升高。途径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Y3与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使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6)以上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__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A (2). 神经-体液 (3).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C (5). 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抗利尿 (7).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8). B (9). 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抗体Y2使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10). 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11). ①② (12). 自身免疫病
【解析】
【详解】(1)寒冷环境下,A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随即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进行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C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4)下丘脑除参与图1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5)图2中途径①所示的致病机理是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胰岛素(图1中的B)的分泌量减少,致使血糖浓度升高。图2中途径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抗体Y2使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图2中途径③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降低血糖。
(6)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①②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但③是因Y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另一方面,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2)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如图乙,其中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人们推测,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_______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从而降低了效应T细胞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当HIV刚进人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____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图丙表示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的反射弧中的一个突触结构。乙酰胆碱(Ach)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Na+通过,也允许k+通过,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则突触后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为研究Ca2+对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否必需,研究者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Ca2+内流,之后引发__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
②将能迅速结合Ca2+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_______,则说明Ca2+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答案】 (1).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 (2). 防卫、监控与清除 (3). 淋巴因子 (4). FasL (5). 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或裂解) (6). 第一、二 (7). Fas (8). Na+内流 (9). 突触小泡 (10). (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或兴奋或神经冲动)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或为0)
【解析】
【详解】(1)图甲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因此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自身的淋巴因子等;机体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的功能是防卫功能,消灭癌变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的功能是监控和清除功能;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功能。
(2)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过程中,首先是效应T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上的Fas相互识别,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FasL基因表达受抑制,不能形成FasL,降低了对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如果HIV刚进入体内感染T细胞,说明HIV病毒突破了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Fas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定向移动到到突触前膜,并释放神经递质。
②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则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结果是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高二(10月)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能发生
C. 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D. 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后,由它编码的肽链可能变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故A错误;
B. 着丝点不正常分裂可使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能发生,故B正确;
C. 基因突变是因为碱基的增添,缺失或互换导致的,可导致基因结构改变,故C正确;
D. 碱基对缺失后,可导致原终止密码序列改变,从而延迟终止密码的出现,导致编码的肽链变长,故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可以确定基因突变是显性还是隐性
B. X射线不仅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
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D.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杂交实验,可以根据子代表现型确定该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A正确;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B正确;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会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但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属于分子结构改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3.某种人类疾病的致病机理是: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蛋白C缺少了一个氨基酸,从而改变了蛋白C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少了一个氨基酸后,蛋白C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B. 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未改变基因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
C. 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患者编码跨膜蛋白C的基因长度较短
D. 可以通过定期口服正常跨膜蛋白C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答案】B
【解析】
【详解】A.缺少1个氨基酸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会改变,A错误;
B.基因中嘌呤与嘧啶是配对的,其比值恒等于1,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基因的长度,C错误;
D.蛋白质口服后,被胃蛋白酶水解,会失活,所以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此现象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造成的
B.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均可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该染色体上不曾有过的基因
C. 用γ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一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D.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倒位和易位一般不改变基因种类和数目,对生物的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子,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所致,A项错误;
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也可以使某条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B项正确:
C.射线处理生物使其染色体上数个基因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基因突变不会改变基因数量,C项错误;
D.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进而对生物的性状产生影响,D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的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后期,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C错误;
D、如果原先单倍体幼苗不止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个体就不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也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无子性状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C. 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D. 用秋水仙素处理神经细胞,会抑制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神经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多倍体生物形成的单倍体,体细胞内也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通过染色体变异产生而来,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基因重组的方式还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
D、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纺锤体的形成,故用秋水仙素处理不会导致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A。
7.下列对变异与进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除了同卵双胞胎外,同胞兄弟或同胞姊妹间的遗传差异主要与基因重组有关
B. 豌豆皱粒基因出现是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属于染色体变异
C. 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能检测到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 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因此同胞兄弟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
B. 在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序列没有改变基因数目,只改变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 遗传病包括基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对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而言,其体内不含致病基因,C错误;
D. 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不断发展和进化,D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都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D. 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时,基因频率可能不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的变异包括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变异才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
C、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正确;
D、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杂合子自交,基因型频率变化,但是基因频率不变化,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而所有新物种的形成均需要先经过地理隔离
B. 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就能产生生殖隔离。故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 组织液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
C.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不包括血浆
D. 内环境稳态维持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尿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故A错误;
B.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多,故B错误;
C. 大部分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少部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故C错误;
D.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中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时,可以通过大量喝水维持内环境稳态
B. 感冒时人感到虚弱无力,是因为体温过高导致代谢活动紊乱,急救措施是加盖棉被,大量出汗而降温
C. 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进而影响机体健康
D. 血浆渗透压大小仅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都来源于Na+和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大量出汗时不仅要补充水还要补充无机盐,才维持内环境稳态,故A错误;
B. 体温过高时加盖棉被会使体温继续升高,应该采取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故B错误;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进而影响机体健康,故C正确;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正常机体的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递
C. 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中
D. 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A正确;
B. 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故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故B错误;
C. 水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C正确;
D. 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调控,故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B. 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分布在神经细胞上
C. 完成反射活动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D.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未梢可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也可分布其他细胞上,如肌肉或腺体,B错误;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
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都有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不同激素的靶细胞和靶器官不会相同
B. 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维持生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 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等特点
D. 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激素不都有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如胰岛素作用于全身细胞,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通过反馈调节能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相对稳定,B正确;
C、激素的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C正确;
D、某些神经递质能调节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胸部的脊髓损伤丧失功能后,不能进行排尿反射,针刺足部也不会产生痛觉
B. 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细胞可消耗肌糖原供能
C. 下丘脑与水盐平衡的调节有关,若部分损坏可能会导致多尿
D.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受某反射弧中的内脏神经直接支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A、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位于骶髓,故胸部的脊髓损伤丧失功能后,能进行排尿反射, A错误;
B、在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血糖时,肌细胞可消耗肌糖原供能,B正确;
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若部分损坏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多尿,C正确;
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活动受内脏神经直接支配,D正确。
故选:A。
16.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涉及到病毒感染,肯定存在免疫调节,因此这个过程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一般不会到达这个值,所以人体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会感觉发冷,并且不会大量出汗,在这期间,机体出汗会减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排尿等途径进行,B错误;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正常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寒冷刺激不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正常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
B.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尿量减少
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可以通过对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
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条件下产热少,散热也少,寒冷时,产热多,散热也多,故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A正确;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18.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经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产生可育后代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
C.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
D. 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三倍体植物可以由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得到,即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故A选项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等因素引起的,故B选项错误;
C、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产生激素,故C选项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作用后就被降解,但由于内分泌腺不断产生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因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B. 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产生
C. 细菌、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
D.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来发挥作用,故A正确;
B. 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故B正确;
C. 病毒或者细菌表面蛋白质可以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故C正确;
D.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故D错误。
故选:D。
20.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下图是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H1N1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 ①为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D. 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多糖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图中显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故A错误;
B. 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B错误;
C. 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故C正确;
D. T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来识别抗原,而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故D错误。
故选:C。
21.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 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A错误;
B、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
C、 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C错误;
D、 如果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D错误。
故选:B。
22.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黑色表示患者,Ⅱ-4不含致病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
B. 若该致病基因为质基因,则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
C. 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50%
D. 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Ⅲ-5和一个正常女性婚配,子女中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此遗传病为伴X显性遗传,则II—2患病,III—3必患病,而图中III—3正常,因此该遗传病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A错误;若该致病基因为质基因,则Ⅲ-4致病基因来自II—3,II—3的致病基因来自I—2,故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B错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II—4不含致病基因,再结合遗传系谱图判断,此遗传病为细胞质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无法判断其遗传方式,Ⅱ—1和Ⅱ—2再生一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未知,C错误;根据C的分析,若该致病基因为核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I—5为杂合子,和一个正常女性(隐性纯合子)婚配,子女中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50%,D正确。
2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 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 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 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
【详解】引入后VV=20000×64%+20000=32800,Vv仍为20000×32%=6400,vv仍为20000×4%=800,按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可得:V=32800×2+6400/40000×*2=90%,v=10%,所以v基因频率是引入前v基因频率的1/2,即相对引入前降低了50%,A正确;V基因频率是引入前V基因频率的9/8,即相对引入前增加了12.5%,B错误;因为种群总数增加一倍,而杂合果蝇和残翅果蝇相对引入前的比例降低了50%,故C、D正确。
24.下表表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③增多,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0层磷脂分子,C错误;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25.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会出现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
B.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
C. d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
D. 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始终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部,A错误;
B.静息状态: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同时刺激c、d,当由c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a时,由d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到b,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d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故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B正确;
C.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D错误。
故选:B。
2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①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
2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 沃泰默实验中有一组对照实验排除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及沃泰默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受神经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A错误;
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及沃泰默实验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可以不受神经的调节,D正确。
故选:A。
28.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下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瘦素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
B. 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
C. 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神经元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
D. 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以胞吐作用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A正确;
B、当图2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则③处的膜电位发生变化,静息电位差更大,更难兴奋,B错误;
C、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C正确;
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那么,饥中枢不会被抑制,机体仍然可以大量进食,仍可能导致肥胖,D正确。
故选:B。
2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有( )
①大量出汗后,体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感觉调节的高级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④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一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平衡的功能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①正确;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②错误;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感觉的高级中枢,③错误;
④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渴觉,⑤正确;
⑥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够间接调节血糖的浓度,⑥正确。
综上①④⑤⑥四项正确。
故选:C。
30.2018年8月,浙江有一女孩因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脏器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的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中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过敏
B. 机体对米酵菌酸的免疫必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完成
C. 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
D. 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
B.米酵菌酸是一种外毒素,并非病毒或胞内寄生性细菌,不进入细胞,所以机体对其进行的免疫没有细胞免疫,B错误;
C.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正确;
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此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下次注射不会出现红肿,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相关的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表示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成为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失),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______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答案】 (1).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2). 染色体数目 (3). 20W和20W+1E (4). 40W (5). 根尖(芽尖、分生组织)
【解析】
【详解】(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是两个物种,在能实现种间杂交的情况下,得到的后代体细胞中含有两个物种的染色体,因此该杂种后代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因为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2)由题干中提供的“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可知该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蓝粒单体小麦(40W+1E)自交,其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20W和20W+1E;若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有三种染色体组成,分别是:40W、40W+1E、40W+2E,其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40W。
(3)如要观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需选择分裂旺盛的细胞(根尖或芽尖)作为实验材料。
32.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的观点,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
空壳数
332
279
611
合计
510
490
1 000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答案】 (1).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 后 (3). 自然选择 (4). 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 C (6). 49% (7). 65% (8). 无条纹
【解析】
【详解】(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故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从C点开始,蜗牛种群密度开始下降,是因为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引起的。
(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90÷1000=49%,Aa=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9%+1/2×32%=65%。由表中数据可推断,五条纹存活个体数更多,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
33.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结合内环境稳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填标号)。机体有时会出现水肿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一个原因即可)。
(2 红细胞所携带的O2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 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对内环境稳态,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一般情况下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若处于饥饿状态下,葡萄糖浓度高的是________端(填“A”或“B”);如果该图为胰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个小时后的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激素是___________;如果该图为肺泡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若与A端相比,O2在B端的浓度______(填“高”或“低”)。
【答案】 (1). ②③ (2). 营养不良(过敏反应、淋巴管阻塞、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肾小球炎症) (3). 12 (4). 神经-体液 (5). 7.35~7.45 (6). HCO3-、HPO42- (7). 尿素、CO2等 (8). B (9). 胰高血糖素 (10). 高
【解析】
【详解】(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机体营养不良、发生过敏反应、淋巴管阻塞、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肾小球炎症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2 红细胞所携带的O2要被组织细胞①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膜(1层红细胞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12层磷脂分子层。
(3)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一般情况下肝细胞要进行细胞代谢产生代谢废物,故与A端相比较,B端明显增加的物质有尿素、CO2等代谢废物;若处于饥饿状态下,肝细胞的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故葡萄糖浓度高的是B端;如果该图为胰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饭后4个小时后,血糖偏低,胰岛A细胞会释放胰高血糖素到血液中,故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如果该图为肺泡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肺泡细胞会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若与A端相比,O2在B端的浓度高。
34.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物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1)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同时在内脏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轴突末端突触部位也会释放肾上腺素,此时肾上腺素就是一种______________,所以在功能上肾上腺素是人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
(2)“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________________。
(3)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实验研究,上表为分组实验结果,请完善实验报告:
①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用具:小鼠若干只,注射器,检测耗氧量装置(如图),肾上腺素溶液和“心得安”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③方法步骤:Ⅰ、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鼠20只,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开始时大烧杯内外的液面等高。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④结果分析:Ⅰ、为方便比较上表中各组数值,请选择适宜的图表类型绘图。
________________
Ⅱ、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而两者共同作用的效应是相互_____________。
Ⅲ、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相同的受体(或特异性受体、受体蛋白) (3). “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 (4). 大小、生长状况(或年龄、体重、性别) (5). 等量的生理盐水 (6). 大烧杯内液面上升高度(或大烧杯液面高度变化、大烧杯液面高度、大烧杯液面的刻度读数)
(7). (8). 抑制(或拮抗) (9). 不放入小鼠 (10). 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
【解析】
【详解】(1)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同时在内脏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轴突末端突触部位也会释放肾上腺素,此时肾上腺素就是一种神经递质,所以在功能上肾上腺素是人体内的一种信息分子。
(2)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结构,而且都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它们在心脏细胞表面可能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受体.
(3)从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目的为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
方法步骤:
Ⅰ、为保证无关变量一样,应选取大小、生长状况(或年龄、体重、性别)的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药剂,其中A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
Ⅱ、本实验的因变量是大烧杯内液面上升高度(或大烧杯液面高度变化、大烧杯液面高度、大烧杯液面的刻度读数)。
结果分析:Ⅰ、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组别为横坐标,以耗氧量为纵坐标,绘制成柱形图。图形见答案。
Ⅱ、结果表明:“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分别具有降低和提高耗氧量的作用,故两者共同作用的效应是相互拮抗。
Ⅲ、除了控制环境相同外,实验可再设置一个不放入小鼠的对照装置,其目的是用于消除非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使测得的数值更精确。
35.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1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1中物质____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加快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这一整个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由传入神经元传递到传出神经元,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4)下丘脑除参与图1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5)若机体出现免疫异常会导致糖尿病。图2中的①②③表示由三种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发病机理。据图回答问题:
图2中途径①所示的致病机理是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_____________(填图1字母)的分泌量减少,致使血糖浓度升高。途径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抗体Y3与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使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6)以上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的是_______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病。
【答案】 (1). A (2). 神经-体液 (3).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C (5). 肝糖原分解、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抗利尿 (7).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8). B (9). 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抗体Y2使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10). 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11). ①② (12). 自身免疫病
【解析】
【详解】(1)寒冷环境下,A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随即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不能反向进行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C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
(4)下丘脑除参与图1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5)图2中途径①所示的致病机理是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胰岛素(图1中的B)的分泌量减少,致使血糖浓度升高。图2中途径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抗体Y2使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图2中途径③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降低血糖。
(6)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①②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但③是因Y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另一方面,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_______________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2)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如图乙,其中FasL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内表达,Fas蛋白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内表达。人们推测,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_______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从而降低了效应T细胞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当HIV刚进人体内感染T细胞时,表明其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____道防线,而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图丙表示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的反射弧中的一个突触结构。乙酰胆碱(Ach)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Na+通过,也允许k+通过,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则突触后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为研究Ca2+对神经冲动的产生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否必需,研究者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当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先出现Ca2+内流,之后引发__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释放神经递质。
②将能迅速结合Ca2+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_______,则说明Ca2+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答案】 (1). 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 (2). 防卫、监控与清除 (3). 淋巴因子 (4). FasL (5). 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或裂解) (6). 第一、二 (7). Fas (8). Na+内流 (9). 突触小泡 (10). (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或兴奋或神经冲动)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或为0)
【解析】
【详解】(1)图甲是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因此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自身的淋巴因子等;机体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的功能是防卫功能,消灭癌变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的功能是监控和清除功能;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功能。
(2)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过程中,首先是效应T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上的Fas相互识别,精神因素引起T细胞活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过程中FasL基因表达受抑制,不能形成FasL,降低了对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如果HIV刚进入体内感染T细胞,说明HIV病毒突破了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在被HIV感染的T细胞中Fas基因表达增强,从而使该T细胞成为相应效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使人体最终丧失了几乎全部免疫力。
(3)当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时,引起突触后膜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4)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定向移动到到突触前膜,并释放神经递质。
②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则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结果是动作电位无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