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展开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19年3月
第1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在陕西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上有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由此可知
A.《尚书》是纪事真实可信的史籍 B.《尚书》与青铜利篮产生于同一时期
C.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需互补互证 D.利簋铭文提升《尚书》此载的可信度
2.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3.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4.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
A.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5.“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6.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7.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 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8.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9.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抑制商业
10.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烨。这些农具的使用( )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赢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3.“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14.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15.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16.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17.表1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表1
正月 | 命女红趣织布 |
二月 |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
三月 |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
六月 | 命女红织缣缚 |
八月 |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
十月 |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18.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
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D.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
19.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
A.战争体制的需求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
20.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21.(唐)李华《中书政事堂纪》曰:“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据此判断唐初政事堂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划定了君权的具体范围 B.强调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促进了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22.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
A.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3.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
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
C.强调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24.据表2可推知两宋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转移 D.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于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
材料三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取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材料二 “自由放任”一词一般被认为是由17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勒让德尔所创,他在回答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提出的问题“何为保护法国商业的最佳手段”时,答之以“自由放任,允许通行”。1747年,魁奈在《动物经济论》第二版中,从自然法的观点也提出“自由放任”的主张。这一主张经过早期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阐述、补充,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流派一一自由放任学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学说出现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学派中的“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放任”学说的相似之处; 指出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的相似作用。(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书籍需求激增,但雕版印刷尚未大行,众多书籍全凭手抄。书法首次被纳入科举“明字”一科,掀起“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热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将书学列为专科,制定书学学制: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中义等,最后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书法,极具权威,“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唐代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道美”为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宋人对此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摘编自刘亚梅《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书学教育的特点。(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书学教育的影响。(7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北约的要求下,1981年11月,美、苏就欧洲中程、中短程导弹问题在日内瓦开始谈判。美、苏双方前后多次提出各自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
1983年11月,美国着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中断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十分严峻。此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各自调整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在经历了先后6轮、共计110次会议的谈判之后,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
《美苏中导条约》。该条约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短程、中程导弹及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双方不得再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摘编自徐天新《世界通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中导谈判的特点;分析谈判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的影响。(6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乔治·凯南(1904~2005年)被称为“遇制之父”。因其家族有研究俄国的传统,凯南较早开始学习俄文。1931~1933年他被派驻东欧,积极收集和研究苏联情报,认为美苏不可能和平共处,两种社会制度没有折衷或妥协的余地。1933~1937年,凯南派驻苏联。他走访了苏联各地,建议运用美国的政治、文化优势去影响苏联。1944年,凯南再次派驻苏联。他建议美国在战后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促进欧洲的经济增长;承认苏联势力范围并与英国一道划一条防范苏联的分界线。但该建议未获罗斯福政府重视。1946~1947年,凯南通过电报、文章、演讲等一系列方式系统阐述了“遏制思想”,并亲手起草了帮助欧洲复兴的方案,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张小明著《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乔治·凯南“遏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的目的及其影响。(7分)
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19年3月
第1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D | C | C | B | B | B | C | C | B | D | D | A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B | D | A | C | A | D | A | A | C | D | A | C |
二、非选择题
25.(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一点2分,两点4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分)
(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任答两点得4分)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26.(1)无为思想: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每点2分,两点4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相似之处:均主张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应限制政府的职能与作用;给国家人民发展的自由权(减少对经济及民众生活的干预)。(每点2分,两点4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相似作用:使企业或个人获得自由,增强企业或个人的活力;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上升为国家策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每点2分,三点5分,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 【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
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
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10分)
【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2分)
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
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
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10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道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特点: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度高;书法教育地位提升(成为专门独立的官学学科);有系统化的学制规定;名家的示范引领;楷书教育地位突出。(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影响:成就显著,名家辈出;培养大批专门的社会适用人才;推动儒、佛等文化的传播; 提高了书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书法水平既超越了前代,又 立法于后世。(1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特点:漫长性;曲折性;艰巨性。(3分)
原因:美苏经济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双方的战略攻守地位;军备竞争给双方财政带来沉重
负担;西欧的联合与实力的上升;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个人作用。(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2)减轻了双方军备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有利于欧洲与世界的和平;加速了冷战局面的结束;(4分)但并未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的地位。(2分)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因素:家族传统;个人经历;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时局(国际格局)演变影响。 (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2)目的: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维护美国国家利益。(3分)
影响:为冷战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刻影响了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