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平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广东省平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本试题选择题30道,60分。非选择题3道,40分,共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60分)1.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现世主义”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垄断了国家最高的统治职责和宗教职责。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清静无为,与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相反,因此与“现世主义”关系最小, 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和“克己复礼”,提倡“学而优则仕”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维护君主的最高统治,符合“现世主义”,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符合“现世主义”,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子为百官之首,要顺应天意,为民兴利除弊,符合“现世主义”,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是A.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B.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C. 孟子的“性善论”D. 荀子的“性恶论”【答案】D【解析】本题以荀子的思想为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对人的本性需求的阐述旨在说明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据此判断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张。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选D。3.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C。4.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说:“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民安得不饥寒?……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下列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的是A. 体现出王符的民本思想B. 王符主张重农抑商政策C. 王符提出经世致用主张D. 王符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民安得不饥寒?体现A;而上天降灾,体现D;材料整体反映B;C材料没体现。5.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所述为汉初的功臣多出自于平民,到东汉中兴是则主要是儒家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结合所学 西汉、东汉的选官制度均为察举制,所以A错误;推动民间向学风气兴起的是唐的科举制,所以C错误;汉代都比较重视儒者,所以D不正确;汉初采用的道家思想休养生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选B6.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A. 孟子B. 董仲舒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C【解析】该材料中有“以明其心”一处表明该思想家做学问的目的或方式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到真理,属于心学的代表,选项中只有C项正确。7.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仁者爱人、兼爱B. 克己复礼、兼爱C. 仁者爱人、非攻D. 克己复礼、非攻【答案】B【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观点,但“克己复礼”才能够体现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非攻和兼爱均是墨子的观点,但“兼爱”即无阶级差别的爱才能够体现出墨子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8.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A. 程朱理学B. 陆王心学C. 佛教D. 道教【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中的追求“自然、自得”,体现了陈献章追求内心的修养,体现了心学的思想主张;程朱理学学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思想方法的支离破碎的特征,故“舍彼之繁”指的是程朱理学。故选A。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B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属于理学的创新。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完成了哲理化、思辩化的过程。所以选C。10.“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诗作者主张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B【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其意思是“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得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其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故选B。A项是朱熹的。11.“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由“人欲中自有天理”可排除①,②正确;以“饮食”“美味”作比喻,可得出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正确。故选B。1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 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 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D. 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的表述符合题意;B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明清儒家是对先秦的儒家学说批判继承;C不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D的表述与题意无关。1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B. 王阳明主张“经世致用”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 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王阳明新学背离了儒学的正统,弘扬的是佛学经义而非儒家经典,即儒学遭遇危机,答案选A,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 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1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 ①②③④B. 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京剧是国粹,但是京剧并不是属于平民的,京剧这个文化现象是不能表明平民兴起的,所以在本题中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而其他的三个选项的文化现象是均能表明平民兴起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15.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①科举制度的实行②城市商业的繁荣③印刷技术的应用④中外交流的扩大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科举制的推行,推动了民间向学风气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学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知识的普及,中外交流的扩大对文化的下移没有影响,所以①②③。16.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夏代是传说的朝代,商、周是真实的存在。”最能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A. 《诗经》里有大量歌颂商、周的诗篇B. 《史记》里夏代的记载没有商、周丰富C. 夏禹是传说人物,商汤、周文王是历史人物D. 夏代文字尚未发现,商、周有较成熟的文字【答案】D【解析】商、周政权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它们的历史性得到幸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骸的证明,如甲骨文记载着商朝的历史发展。《诗经》、《史记》以及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都不属于原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D项的说法最为充分,答案选D。1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音,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的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世俗文化是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18.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 《农政全书》B. 《四书章句集注》C. 《清明上河图》D.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华夏文化…造及于赵宋之世”,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农政全书》是明朝末期的徐光启著作的,故A项不符材料观点,故选A;B项是南宋朱熹的;C项是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D项是北宋时期的。19.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 山水画 B. 人物画 C. 文人画 D. 风俗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表现……的情感”与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相符。故选C。20.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下列著作中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是①《伤寒杂病论》②《本草纲目》③《农政全书》④《九章算术》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本草纲目》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农政全书》综合介绍并总结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二者均成书于明朝,符合题意,故②③正确;《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不符合“明清时期”,排除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不符合“明清时期”,排除④;故选B。21.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男人应有男人的美德,女人应有女人的美德,孩子有孩子的德性,老人有老人的德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知识即美德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强调个人道德感受D. 认识你自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材料可知,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有各自的美德与德性,强调的是个人道德感受。此外,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而没有涉及个人道德的内容;“认识你自己”没有充分反映材料中对道德的强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2. 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该观点最可能出自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所以材料的观点“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出自苏格拉底。23.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这里所描述的是A.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B. 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C. 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育 D. 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答案】C【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首先本题的材料围绕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和安排,所站的立场始终是在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所以C项的内容符合题意。24. 欧洲14、15世纪有一批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在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结合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推断这批“艺术家”的创作物质支持主要来自A. 天主教会 B. 新教徒 C. 富有阶层 D. 工业资产阶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4、15世纪艺术家创作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活动,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创作的是宗教以外的题材,AB两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错误。25.彼特拉克认为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据此可知A. 希腊先哲强调人的价值B. 智者学派反对探索自然的奥秘C.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D. 启蒙思想歌颂理性和科学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简单的知识迁移能力,较为简单。联系所学知识,彼特拉克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注意材料信息“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可知体现了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思想,AB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等,D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时期,因此选C。26.“将中世纪看做一团漆黑、对文艺复兴大加肯定的割断历史的观点……都是偏颇的。”材料主要强调了文艺复兴A. 割断了欧洲的历史B. 对中世纪历史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C. 促进了人性的觉醒D.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将中世纪看做一团漆黑、对文艺复兴大加肯定的割断历史的观点……都是偏颇的”中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了文艺复兴对中世纪历史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27. “这部作品塑造了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份,从中世纪以来,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天主教会,对封建贵族的腐化堕落也予以鞭挞。”这部作品是( )A. 《神曲》 B. 《十日谈》 C. 《巴黎圣母院》 D. 《人间喜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判断能力。由题干可知,该作品描述了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A项,但丁在《神曲》中歌颂了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B项,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刻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与腐败,揭露了教士和贵族的虚伪和不学无术,歌颂商人、手工业者的机智和勇敢,赞美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十日谈》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小说,塑造了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与题干的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C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现实主义的笔法”不符。故C项错误。D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堪称“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8.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B. 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C. 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D. 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答案】B【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题中涉及的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即慈善捐助与个人灵魂信仰无关,这种现象当从宗教改革开始,故B项是其原因,正确。29.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A.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C.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答案】A【解析】材料中“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故A正确;B中必定说法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和政治作用,故C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理性主义,故D错误。30.“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倡导思想自由B. 批判神权统治C. 鼓吹人性解放D. 构建民权政府【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不仅批判封建宗教,更是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构建民权政府,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提出了;B项是三者的相同点;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二、材料阅读题(40分)31.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清代林纾《畏庐琐记》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宋代明代51人267人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1)依据材料一,请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持此态度的理由。(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3)请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答案】(1)态度:认为妇女再婚正常理由: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阿兄(亲属)认可(2)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3)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宽容妇女再嫁(封建礼教观念不强)。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以看出南北朝时人们认为妇女再婚正常。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是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阿兄(亲属)认可。(2)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存活”“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可以概括出寡妇殉难的原因:生活困难,难以生存;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3)根据材料“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得出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宽容妇女再嫁。“《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得出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得出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解析】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姓名生卒年著作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徐光启1562—1663《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1666《天工开物》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姓名生卒年成就哥白尼1473~1543提出太阳中心说布鲁诺1548—1600提出宇宙无限论伽利略1564~1642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开普勒1571~1630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2)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3)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答案】(1)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其成就在于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3)结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和欧洲近代科学。通过材料看出在研究领域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影响可结合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回答。(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不同的原因,应分别从经济基础、政府政策及思想条件等方面思考: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3)通过分析得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从第(2)问原因分析看出,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尤其需要有利政治制度,思想的解放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