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1.下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C.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基因型是表现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A项、D项错误,C项正确;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均表现为显性,但基因型不同,B项错误。
2.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欲知其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
A. 让它与另一株已知基因型的高茎豌豆杂交
B. 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C. 让它进行自花传粉
D. 让它与白花豌豆杂交
【答案】C
【解析】
鉴别一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由于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自交)植物,因此让它进行自花传粉最简便,故选C。
3.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血友病 ②糖尿病 ③色盲 ④尿毒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详解】①血友病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错误;
②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②正确;
③色盲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③错误;
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④,故选C。
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D. DNA中碱基对替换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体内是随机发生的,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
B.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
C.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正确;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发生碱基对替换则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5.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导致基因重组
D. 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在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在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也可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A正确;
B.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C错误;
D. 同胞兄妹肯定是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D正确。
6.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豌豆(2n=14)是白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若要对蜜蜂和豌豆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则需要分别测量多少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
A. 17、7 B. 16、7 C. 17、8 D. 16、8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即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说明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组数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蜜蜂的基因组需要测定16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豌豆体细胞中含有7对同源染色体,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雌雄同花,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豌豆基因组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故选B。
7. 下图中4、6、7为色盲,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
A. 1号 B. 2号 C. 4号 D. 3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它的特点是交叉搁代遗传,所以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1号,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色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甲、乙是豌豆的两个品系,将品系甲(高茎,基因型为Aa)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甲、乙品系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得到它们的子一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间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甲、乙品系混合种植后代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C. 品系乙植株所结种子单独种植,矮茎植株占1/36
D. 取品系乙的花药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植株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乙植株为AAaa,乙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4:1。
【详解】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后期分开的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进而形成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A错误;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B错误;品系乙植株(AAaa)能产生AA、Aa、aa三种配子,比例为1:4:1,产生aa配子的概率为1/6,所以矮茎植株为1/36,C正确;品系乙能产生AA、Aa、aa三种配子,故取品系乙的花药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植株有AAAA、AAaa、aaaa三种基因型,不一定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甲植株(Dd)后,得到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品系甲、品系乙植株均为杂合子。
9.某种动物体内一对等位基因A、a与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有关,其中的a基因表达更适应较低温度。假设该动物群体中基因型AA:Aa:aa的比例50年前为1:2:1,则全球变暖的现在比例可能为
A. AA:Aa:aa为 4:2:1 B. AA:Aa:aa为 3:4:3
C. AA:Aa:aa为 1:3:1 D. AA:Aa:aa为 1: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低温,因此全球变暖后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升高,据此分析。
【详解】50年前该动物群体中基因型AA:Aa:aa的比例为1:2:l,则A的基因频率为(2+2)/8=0.5,则a的基因频率为1-A=0.5;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低温,A控制的性状则较适应高温,全球变暖后,a控制的性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逐渐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下降,A控制的性状较适应变暖后的环境,A的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全球变暖后,aa基因型频率下降,小于1/4,AA基因型频率升高,大于1/4,符合题意的只有A。
10.为了生存,某动物种群迁入新的环境,该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在这里,该种群得以随机交配,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请问在第几代种群的存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1/6 (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则F1中AA:Aa:aa=1:2:1,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所以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为AA:Aa=1:2,据此分析。
【详解】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则F1中有AA:Aa=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2/3×1/3=4/9,aa的频率=1/3×1/3=1/9,因此AA:Aa=4:4,则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以此类推,F3中A的基因频率为4/5,a的基因频率为1/5;据此F4中a的基因频率为1/6,C正确。
11.下列物质中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纤维素 C. 胰岛素 D. 雄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等。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纤维素是一种多糖,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降血糖的功能,C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不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进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12.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
C. 激素是信号分子 D. 激素种类多,含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是有机物,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详解】A. 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A正确;
B. 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B错误;
C.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C正确;
D. 激素含量少,但作用非常大,种类多,D正确。
13.血细胞、肌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体液、体液和淋巴 B. 血液、体液、淋巴和血浆
C. 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和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详解】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和D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不是内环境成分。
14.控制呼吸、膝跳、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皮层 B. 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C. 大脑、脊髓、大脑皮层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B
【解析】
低级中枢一般位于下丘脑、脊髓内,与生命相关的中枢一般位于脑干中,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小脑中存在控制平衡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故选B。
15.与神经调节相比,高等动物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范围广 ④作用时间短 ⑤作用部位准确 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速度快,①错误;激素调节速度慢,②正确;激素调节作用范围广泛,③正确;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④错误;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⑤错误;激素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⑥正确,因此高等动物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是②③⑥,故选A。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菌酶是一种分泌蛋白
B.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暴露的抗原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跑、T细胞和吞噬细跑
D. 吞噬细跑在第二、三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如泪液、唾液、血浆等处,是分泌蛋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无颗粒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 溶菌酶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
B.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跑、T细胞,吞噬细跑不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
D.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中都起作用,D正确。
17.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的调节方式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某些肌肉或腺体
B. 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C. 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K+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D.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且都离不开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细胞或腺体,因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A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外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的刺激,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下列关于体温恒定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
C. 多种激素共同参与体温恒定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水盐平衡、血糖等的中枢;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如下: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如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 大脑皮层是体温的感觉中枢,体温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A错误;
B. 出汗较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错误;
C.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涉及多种激素,C正确;
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1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 B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点睛】关键是要熟悉各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
20.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 肾小球肾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毛细淋巴管受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④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⑤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 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21.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建筑工人在工地工作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 )
A. 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B. 汗腺分泌增强 C. 皮肤血管收缩 D. 汗腺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强,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2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 T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 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与肠道病毒特异性结合,并消除病毒
D. 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并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丧失继续侵入细胞的能力。
【详解】A.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此时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
B.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B错误;
C.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C错误;
D. 记忆细胞可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D错误。
23. 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A. 存在于内环境中
B.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 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激素主要在血浆,神经递质主要在组织液,抗体主要在血浆,它们都属于内环境,故A正确。抗体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很多不是蛋白质,故C错误。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大致相同,含量会有所差异,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和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相应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24.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膜会与神经元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此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AB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5. 夏季台风过后,甘蔗等植物常会大片大片倒伏,一段时间后,甘蔗的茎又会直立生长,形成“弯甘蔗”,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照 B. 水分 C. 重力 D. 光照和温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茎的背地性。甘蔗等植物常会大片大片倒伏,一段时间后,甘蔗的茎又会直立生长,原因是植物的茎表现出背地性,外界因素是重力。故选C
26.下列对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 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 它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D. 它的化学本质是色氨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A正确;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B正确;
C.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D错误。
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
C. 生长素会抑制乙烯合成 D.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广泛分布在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保持休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详解】A. 植物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A正确;
B. 脱落酸有促进休眠,抑制发芽的作用,故能抑制马铃薯发芽,B正确;
C. 在植物中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
D. 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都具有两重性
C. 光照、温度是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的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中,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而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因此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植物激素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如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只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不会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
29.对胚芽鞘的处理情况如图(图中旋转均为匀速),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B. 图②中胚芽鞘向光生长
C. 图③中胚芽鞘向小孔生长 D. 图④中胚芽鞘的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图①中胚芽鞘随着盆转一起转,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A正确;图②中盆转、胚芽鞘不转,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B正确;图③中整个装置都转,所以胚芽鞘向小孔生长,C正确;图④中胚芽鞘的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30.阻遏是生命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可通过某种方式阻止某个反应或过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下列有关阻遏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
B. 健康人体的下丘脑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
C. 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可抑制侧芽的生长
D. 植物横放,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可被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阻遏现象”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从而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体现了阻遏现象,A正确;健康人体的大脑皮层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错误;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C正确;植物横放,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D正确。
31.果蝇的刚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蝇种群刚毛逐代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果蝇种群的可遗传变异是果蝇刚毛增多的前提
C. 野生果蝇与刚毛数接近40根的果蝇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 多代选择后果蝇种群的刚毛基因频率改变,但基因库未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1.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在该过程中人工选择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2.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详解】分析题干可知,果蝇种群刚毛逐代增多是由于人工选择作用,A错误;果蝇刚毛增多的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86代后的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能判断野生果蝇与刚毛数接近40根的果蝇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由题干的信息无法判断该种群的基因库是否有变化,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考查有关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分析题干获取相关信息,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和概念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戈谢病(G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由于缺乏酶A从而导致细胞内糖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
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
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号和2号正常,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图可知,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而1号和5号都携带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和2号为Aa,4号为aa,3号为AA,5号为Aa。
【详解】A. 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 2号和5号都为Aa,B正确;
C. 1号和2号为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C错误;
D.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由于缺乏酶A从而导致细胞内糖代谢障碍,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33.青春痘(又名痤疮)是因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而形成。雄性激素起作用时,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引起脂质分泌增加。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因此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痤疮丙酸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质基质
B. 雄性激素通过作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调节细胞代谢影响脂质的分泌
C. 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
D. 痤疮发生的原因是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和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增殖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痤疮丙酸杆菌能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厌氧微生物,且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所以繁殖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质基质;据“雄性激素起作用时,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可知,雄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且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会导致痤疮丙酸杆菌进入机体,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详解】A. 痤疮丙酸杆菌呼吸作用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 雄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其受体在细胞内,B错误;
C. 据题干,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可知痤疮丙酸杆菌(抗原)进入机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D. 据题干信息可知,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疮,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D正确。
34.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正确有几项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④当人遇寒冷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加
⑤当人长时间奔跑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减少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神经中枢有低级中枢(脊髓)和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寒冷条件下,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会增加,增加机体的产热;当所吃食物过咸或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感染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详解】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①错误;
②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缩手反射,②正确;
③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③正确;
④寒冷会刺激机体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④正确;
⑤当人长时间奔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⑤错误;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一方面胰岛A细胞能直接感受到血糖降低,及时分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另一方面有关神经把相关兴奋传给下丘脑,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因此这个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⑥正确;
⑦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⑦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有②③④⑥,B正确。
3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最可能分别对应乙图中的
A. abcd B. acdb C. bcad D. bacd
【答案】B
【解析】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两重性,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明确根比茎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分析乙图可知,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生长素会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故生长素浓度b>a、d>c,根比茎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对于应茎来说,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明显,所以b点生长速度大于a点;对于根来说,d点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因此c点生长速度大于d点。分析甲图可知,P点生长素浓度高于N点,P点生长速度却低于N点,说明该曲线可对应图乙中的根的生长,即P点对应d点、N点对应c点;甲图中Q点生长素浓度高于M点,Q点的生长速度也高于M点,说明该曲线可对应图乙中茎的生长,即Q点对应b点、M点对应a点;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1)原因分析:
(2)归纳总结
3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20世纪中叶,非洲地区疟疾横行,研究发现该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Aa)几乎不感染疟疾而死亡,基因型为aa的患者因贫血几乎死于成年前。某科研团队调查发现,该地区人群中婴儿时期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81%、18%和1%,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人群中的A和a的基因频率每一代基本保持不变,请问该地区基因型为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诱发突变 (3). 可育后代 (4). 生物与无机环境 (5). 1/9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种类型。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该地区人群中婴儿时期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81%、18%和1%,A基因频率=0.9,a基因频率=0.1;而aa的患者因贫血几乎死于成年前,假设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x),则生存下来的个体数为81x,A和a的基因频率每一代基本保持不变,则(162x+18)/(162x+36)=0.9,可得x=8/9,因此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x=1/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考查的重点。
37.某科研团队在研究哺乳动物消化机理过程中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A,该蛋白与蔗糖代谢和感知甜味有关。为研究蛋白A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下,引起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________葡萄糖,降低血糖。
(2)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蔗糖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A结合,刺激了味觉_________兴奋,传到___________产生味觉,再通过___________刺激消化腺分泌。
(3)研究发现,某病原体表面具有与蛋白A类似的结构,当该病原体侵染小鼠后,引起小鼠味觉兴奋性降低,蔗糖代谢受阻等一系列病症,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称为______。
【答案】 (1). 胰岛素 (2). 储存 (3). 感受器 (4). 大脑皮层 (5). 传出神经 (6).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核体液的调节,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根据题意,“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而分泌消化液的部位是消耗腺,说明蔗糖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A结合,通过神经调节控制效应器即消化腺的分泌。
【详解】(1)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下,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
(2)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A,该蛋白与蔗糖代谢和感知甜味有关。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说明蛋白A在味觉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蔗糖与味觉细胞膜表面蛋白A结合,导致味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后,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最终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导消化腺,引起消化腺(效应器)分泌消化液。
(3)某病原体表面具有与蛋白A类似的结构,当该病原体侵染小鼠后,引起小鼠味觉兴奋性降低,蔗糖代谢受阻等一系列病症,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题干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8.2018年,长生长春公司的假疫苗事件轰动全国,药品安全问题关系民生。下图是某流感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简要过程。据图回答:
(1)该过程涉及到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过程①代表的过程是__________。
(2)对小鼠而言,图中的抗原物质是__________,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还有_________(用图中相应数字表示)。
(3)通常,接种疫苗后,人体体温会略微升高,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人在接种疫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有效预防该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工程 (2). 逆转录 (3). P蛋白 (4). ⑥⑦ (5). 神经-体液-免疫 (6). 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逆转录,⑥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⑦是抗体。
【详解】(1)据图可知 该过程涉及到的育种方式是基因工程,其中过程①代表逆转录。
(2)对小鼠而言,图中的抗原物质是P蛋白,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⑥即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有⑦即抗体。
(3)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人在接种疫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有效预防该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原因是人体内存在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点睛】本题结合假疫苗事件及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过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考查基本的生物学原理和利用生物学原理解释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植物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I和实验Ⅱ的结果表明,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_____________。实验Ⅱ、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学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
【答案】 (1). 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 (2). 不同插条上去除A叶的数目 (3). B叶生长状况 (4).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5).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6). 生长受抑制 (7).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8). 促进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2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和不同插条上去除A叶的数目,因变量是B叶生长状况。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源性激素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在实验Ⅰ中,对A叶片处理之后,导致B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小于对照组,说明其生长受到了抑制;III、IV组之间的变量为叶片的数量,从结果可以看出,叶片A越少,则B叶片的叶面积指数越低,也就是说生长越慢。
(4)根据实验结果,实验I组中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片后,B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实验Ⅱ中B叶片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后生长比I组好,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分运输。
【点睛】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主要考察验证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思想等相关知识。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比较复杂的,要求学生在处理对照实验之类的问题时要抓住实验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次月考试题
1.下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C.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基因型是表现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A项、D项错误,C项正确;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均表现为显性,但基因型不同,B项错误。
2.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欲知其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
A. 让它与另一株已知基因型的高茎豌豆杂交
B. 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C. 让它进行自花传粉
D. 让它与白花豌豆杂交
【答案】C
【解析】
鉴别一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由于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自交)植物,因此让它进行自花传粉最简便,故选C。
3.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血友病 ②糖尿病 ③色盲 ④尿毒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详解】①血友病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错误;
②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②正确;
③色盲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③错误;
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④,故选C。
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B.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D. DNA中碱基对替换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体内是随机发生的,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A正确;
B.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
C. 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不同的密码子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正确;
D.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发生碱基对替换则不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5.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能引起基因重组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导致基因重组
D. 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在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在减I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也可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A.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A正确;
B.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
C.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C错误;
D. 同胞兄妹肯定是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D正确。
6.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豌豆(2n=14)是白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若要对蜜蜂和豌豆的基因组进行测定,则需要分别测量多少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
A. 17、7 B. 16、7 C. 17、8 D. 16、8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即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2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雌蜂(2n=32)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说明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组数决定的,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蜜蜂的基因组需要测定16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豌豆体细胞中含有7对同源染色体,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雌雄同花,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豌豆基因组需要测定7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故选B。
7. 下图中4、6、7为色盲,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
A. 1号 B. 2号 C. 4号 D. 3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它的特点是交叉搁代遗传,所以7号色盲基因来源于1号,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色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甲、乙是豌豆的两个品系,将品系甲(高茎,基因型为Aa)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甲、乙品系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得到它们的子一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间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甲、乙品系混合种植后代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C. 品系乙植株所结种子单独种植,矮茎植株占1/36
D. 取品系乙的花药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植株为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乙植株为AAaa,乙植株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4:1。
【详解】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后期分开的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进而形成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A错误;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B错误;品系乙植株(AAaa)能产生AA、Aa、aa三种配子,比例为1:4:1,产生aa配子的概率为1/6,所以矮茎植株为1/36,C正确;品系乙能产生AA、Aa、aa三种配子,故取品系乙的花药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加倍获得的植株有AAAA、AAaa、aaaa三种基因型,不一定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甲植株(Dd)后,得到的四倍体品系乙植株(DDdd)中仍含有等位基因,因此品系甲、品系乙植株均为杂合子。
9.某种动物体内一对等位基因A、a与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有关,其中的a基因表达更适应较低温度。假设该动物群体中基因型AA:Aa:aa的比例50年前为1:2:1,则全球变暖的现在比例可能为
A. AA:Aa:aa为 4:2:1 B. AA:Aa:aa为 3:4:3
C. AA:Aa:aa为 1:3:1 D. AA:Aa:aa为 1: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低温,因此全球变暖后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升高,据此分析。
【详解】50年前该动物群体中基因型AA:Aa:aa的比例为1:2:l,则A的基因频率为(2+2)/8=0.5,则a的基因频率为1-A=0.5;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低温,A控制的性状则较适应高温,全球变暖后,a控制的性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逐渐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下降,A控制的性状较适应变暖后的环境,A的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全球变暖后,aa基因型频率下降,小于1/4,AA基因型频率升高,大于1/4,符合题意的只有A。
10.为了生存,某动物种群迁入新的环境,该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在这里,该种群得以随机交配,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请问在第几代种群的存活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1/6 ( )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则F1中AA:Aa:aa=1:2:1,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所以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为AA:Aa=1:2,据此分析。
【详解】初始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胚胎致死,则F1中有AA:Aa=1:2,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AA的频率=2/3×2/3=4/9,Aa的频率=2×2/3×1/3=4/9,aa的频率=1/3×1/3=1/9,因此AA:Aa=4:4,则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以此类推,F3中A的基因频率为4/5,a的基因频率为1/5;据此F4中a的基因频率为1/6,C正确。
11.下列物质中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纤维素 C. 胰岛素 D. 雄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等。
【详解】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纤维素是一种多糖,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降血糖的功能,C正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中的固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不同的激素的化学本质,进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12.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
C. 激素是信号分子 D. 激素种类多,含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是有机物,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激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详解】A. 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A正确;
B. 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B错误;
C.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C正确;
D. 激素含量少,但作用非常大,种类多,D正确。
13.血细胞、肌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体液、体液和淋巴 B. 血液、体液、淋巴和血浆
C. 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和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详解】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B和D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不是内环境成分。
14.控制呼吸、膝跳、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皮层 B. 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C. 大脑、脊髓、大脑皮层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B
【解析】
低级中枢一般位于下丘脑、脊髓内,与生命相关的中枢一般位于脑干中,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小脑中存在控制平衡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在脑干,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故选B。
15.与神经调节相比,高等动物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范围广 ④作用时间短 ⑤作用部位准确 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A
【解析】
神经调节速度快,①错误;激素调节速度慢,②正确;激素调节作用范围广泛,③正确;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④错误;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⑤错误;激素调节作用的时间比较长,⑥正确,因此高等动物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是②③⑥,故选A。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菌酶是一种分泌蛋白
B.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暴露的抗原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跑、T细胞和吞噬细跑
D. 吞噬细跑在第二、三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如泪液、唾液、血浆等处,是分泌蛋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无颗粒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 溶菌酶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
B. 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 淋巴细胞包括B细跑、T细胞,吞噬细跑不属于淋巴细胞,C错误;
D.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中都起作用,D正确。
17.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的调节方式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某些肌肉或腺体
B. 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C. 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K+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D.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且都离不开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细胞或腺体,因此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A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外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的刺激,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下列关于体温恒定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
C. 多种激素共同参与体温恒定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
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水盐平衡、血糖等的中枢;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如下: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如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 大脑皮层是体温的感觉中枢,体温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A错误;
B. 出汗较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错误;
C.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涉及多种激素,C正确;
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19.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 B细胞 B. T细胞
C. 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B细胞作用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A错误;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点睛】关键是要熟悉各种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
20.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 肾小球肾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毛细淋巴管受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④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⑤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 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21.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建筑工人在工地工作时,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有( )
A. 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B. 汗腺分泌增强 C. 皮肤血管收缩 D. 汗腺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强,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2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 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 T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 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与肠道病毒特异性结合,并消除病毒
D. 记忆细胞产生抗体并消灭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丧失继续侵入细胞的能力。
【详解】A.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此时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A正确;
B.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B错误;
C.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C错误;
D. 记忆细胞可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D错误。
23. 动物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共同的特点是
A. 存在于内环境中
B.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 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
D. 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各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激素主要在血浆,神经递质主要在组织液,抗体主要在血浆,它们都属于内环境,故A正确。抗体不需要与受体结合,故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有很多不是蛋白质,故C错误。在不同人体内种类大致相同,含量会有所差异,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和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腺细胞
相应靶细胞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24.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膜会与神经元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此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AB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5. 夏季台风过后,甘蔗等植物常会大片大片倒伏,一段时间后,甘蔗的茎又会直立生长,形成“弯甘蔗”,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照 B. 水分 C. 重力 D. 光照和温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茎的背地性。甘蔗等植物常会大片大片倒伏,一段时间后,甘蔗的茎又会直立生长,原因是植物的茎表现出背地性,外界因素是重力。故选C
26.下列对生长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 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 它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D. 它的化学本质是色氨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A正确;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B正确;
C.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D错误。
2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 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
C. 生长素会抑制乙烯合成 D. 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广泛分布在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保持休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详解】A. 植物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A正确;
B. 脱落酸有促进休眠,抑制发芽的作用,故能抑制马铃薯发芽,B正确;
C. 在植物中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
D. 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D正确。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B.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都具有两重性
C. 光照、温度是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的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中,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而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因此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植物激素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如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只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不会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
29.对胚芽鞘的处理情况如图(图中旋转均为匀速),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B. 图②中胚芽鞘向光生长
C. 图③中胚芽鞘向小孔生长 D. 图④中胚芽鞘的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图①中胚芽鞘随着盆转一起转,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A正确;图②中盆转、胚芽鞘不转,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B正确;图③中整个装置都转,所以胚芽鞘向小孔生长,C正确;图④中胚芽鞘的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30.阻遏是生命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可通过某种方式阻止某个反应或过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下列有关阻遏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
B. 健康人体的下丘脑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
C. 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可抑制侧芽的生长
D. 植物横放,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可被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阻遏现象”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从而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体现了阻遏现象,A正确;健康人体的大脑皮层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错误;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C正确;植物横放,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D正确。
31.果蝇的刚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蝇种群刚毛逐代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果蝇种群的可遗传变异是果蝇刚毛增多的前提
C. 野生果蝇与刚毛数接近40根的果蝇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 多代选择后果蝇种群的刚毛基因频率改变,但基因库未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1.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在该过程中人工选择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2.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详解】分析题干可知,果蝇种群刚毛逐代增多是由于人工选择作用,A错误;果蝇刚毛增多的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86代后的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能判断野生果蝇与刚毛数接近40根的果蝇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由题干的信息无法判断该种群的基因库是否有变化,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考查有关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分析题干获取相关信息,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和概念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戈谢病(G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由于缺乏酶A从而导致细胞内糖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
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
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号和2号正常,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图可知,3号不携带致病基因,而1号和5号都携带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和2号为Aa,4号为aa,3号为AA,5号为Aa。
【详解】A. 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 2号和5号都为Aa,B正确;
C. 1号和2号为Aa,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C错误;
D.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由于缺乏酶A从而导致细胞内糖代谢障碍,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33.青春痘(又名痤疮)是因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而形成。雄性激素起作用时,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引起脂质分泌增加。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因此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痤疮丙酸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质基质
B. 雄性激素通过作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调节细胞代谢影响脂质的分泌
C. 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
D. 痤疮发生的原因是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和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增殖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痤疮丙酸杆菌能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因此是一种厌氧微生物,且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所以繁殖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质基质;据“雄性激素起作用时,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可知,雄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且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会导致痤疮丙酸杆菌进入机体,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详解】A. 痤疮丙酸杆菌呼吸作用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 雄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其受体在细胞内,B错误;
C. 据题干,由于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可知痤疮丙酸杆菌(抗原)进入机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C正确;
D. 据题干信息可知,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疮,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D正确。
34.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正确有几项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④当人遇寒冷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加
⑤当人长时间奔跑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减少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神经中枢有低级中枢(脊髓)和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寒冷条件下,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会增加,增加机体的产热;当所吃食物过咸或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这种病毒主要感染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详解】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①错误;
②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缩手反射,②正确;
③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③正确;
④寒冷会刺激机体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④正确;
⑤当人长时间奔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⑤错误;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一方面胰岛A细胞能直接感受到血糖降低,及时分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另一方面有关神经把相关兴奋传给下丘脑,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因此这个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⑥正确;
⑦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⑦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有②③④⑥,B正确。
3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最可能分别对应乙图中的
A. abcd B. acdb C. bcad D. bacd
【答案】B
【解析】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两重性,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明确根比茎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分析乙图可知,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生长素会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故生长素浓度b>a、d>c,根比茎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对于应茎来说,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作用越明显,所以b点生长速度大于a点;对于根来说,d点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因此c点生长速度大于d点。分析甲图可知,P点生长素浓度高于N点,P点生长速度却低于N点,说明该曲线可对应图乙中的根的生长,即P点对应d点、N点对应c点;甲图中Q点生长素浓度高于M点,Q点的生长速度也高于M点,说明该曲线可对应图乙中茎的生长,即Q点对应b点、M点对应a点;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1)原因分析:
(2)归纳总结
3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20世纪中叶,非洲地区疟疾横行,研究发现该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Aa)几乎不感染疟疾而死亡,基因型为aa的患者因贫血几乎死于成年前。某科研团队调查发现,该地区人群中婴儿时期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81%、18%和1%,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人群中的A和a的基因频率每一代基本保持不变,请问该地区基因型为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诱发突变 (3). 可育后代 (4). 生物与无机环境 (5). 1/9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种类型。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该地区人群中婴儿时期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81%、18%和1%,A基因频率=0.9,a基因频率=0.1;而aa的患者因贫血几乎死于成年前,假设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x),则生存下来的个体数为81x,A和a的基因频率每一代基本保持不变,则(162x+18)/(162x+36)=0.9,可得x=8/9,因此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x=1/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考查的重点。
37.某科研团队在研究哺乳动物消化机理过程中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A,该蛋白与蔗糖代谢和感知甜味有关。为研究蛋白A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下,引起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________葡萄糖,降低血糖。
(2)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蔗糖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A结合,刺激了味觉_________兴奋,传到___________产生味觉,再通过___________刺激消化腺分泌。
(3)研究发现,某病原体表面具有与蛋白A类似的结构,当该病原体侵染小鼠后,引起小鼠味觉兴奋性降低,蔗糖代谢受阻等一系列病症,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称为______。
【答案】 (1). 胰岛素 (2). 储存 (3). 感受器 (4). 大脑皮层 (5). 传出神经 (6).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核体液的调节,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根据题意,“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而分泌消化液的部位是消耗腺,说明蔗糖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A结合,通过神经调节控制效应器即消化腺的分泌。
【详解】(1)小鼠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下,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
(2)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A,该蛋白与蔗糖代谢和感知甜味有关。让小鼠舌头接触蔗糖,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蔗糖消化液,而去除蛋白A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蔗糖消化液明显减少,说明蛋白A在味觉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蔗糖与味觉细胞膜表面蛋白A结合,导致味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后,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最终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导消化腺,引起消化腺(效应器)分泌消化液。
(3)某病原体表面具有与蛋白A类似的结构,当该病原体侵染小鼠后,引起小鼠味觉兴奋性降低,蔗糖代谢受阻等一系列病症,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题干准确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8.2018年,长生长春公司的假疫苗事件轰动全国,药品安全问题关系民生。下图是某流感RNA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简要过程。据图回答:
(1)该过程涉及到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过程①代表的过程是__________。
(2)对小鼠而言,图中的抗原物质是__________,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还有_________(用图中相应数字表示)。
(3)通常,接种疫苗后,人体体温会略微升高,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的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人在接种疫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有效预防该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工程 (2). 逆转录 (3). P蛋白 (4). ⑥⑦ (5). 神经-体液-免疫 (6). 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逆转录,⑥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⑦是抗体。
【详解】(1)据图可知 该过程涉及到的育种方式是基因工程,其中过程①代表逆转录。
(2)对小鼠而言,图中的抗原物质是P蛋白,除了B淋巴细胞外,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⑥即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有⑦即抗体。
(3)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人在接种疫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能有效预防该病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原因是人体内存在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点睛】本题结合假疫苗事件及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应用过程,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考查基本的生物学原理和利用生物学原理解释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植物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I和实验Ⅱ的结果表明,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_____________。实验Ⅱ、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学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
【答案】 (1). 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 (2). 不同插条上去除A叶的数目 (3). B叶生长状况 (4). 减少内源激素的干扰 (5). 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6). 生长受抑制 (7). 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8). 促进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2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和不同插条上去除A叶的数目,因变量是B叶生长状况。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源性激素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在实验Ⅰ中,对A叶片处理之后,导致B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小于对照组,说明其生长受到了抑制;III、IV组之间的变量为叶片的数量,从结果可以看出,叶片A越少,则B叶片的叶面积指数越低,也就是说生长越慢。
(4)根据实验结果,实验I组中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片后,B叶片生长受到抑制,实验Ⅱ中B叶片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后生长比I组好,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分运输。
【点睛】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应用能力,主要考察验证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思想等相关知识。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比较复杂的,要求学生在处理对照实验之类的问题时要抓住实验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