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1. 在家庭中用鲜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 B. 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C. 向发酵装置通入空气 D. 将发酵装置放在45℃处
    【答案】B
    【解析】
    果酒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与二氧化碳。要想得到酒精,不能向发酵装置内通入空气。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适宜的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条件,温度为20 ℃左右时,最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制作果酒过程中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是为了放出产生的二氧化碳,维持装置内气压的平衡。

    2.下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
    B. 果酒发酵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仅能进行有氧呼吸
    C. 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无关
    D. 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利用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培养基入口能补充营养物质;气体入口能通入气体;气体出口能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果酒发酵为无氧环境,醋酸发酵为有氧环境。
    【详解】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如氧气或氮气),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A正确;果酒发酵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因为缺氧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由于温度能影响微生物酶的活性,所以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C错误;由于气体入口的导管长,能伸到培养液中,而气体出口的导管短,没有伸到培养液中,所以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不可以交换使用,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果酒制作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比果醋制作温度高
    C.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菌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醋酸菌在糖源充足和缺少糖源时都能产生醋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果酒制作所用菌种主要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有关微生物为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故A正确;果酒发酵温度为18~25 ℃,而果醋发酵温度为30~35 ℃,因此果醋制作需要温度较高,B错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的菌种数量都是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呈S型,C正确;醋酸菌在糖源充足或缺少时,都能产生醋酸,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制作腐乳时只有毛霉发挥作用
    B. 豆腐的表面长出青色物质则标志着腐乳制作完成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 制作腐乳时加盐是为了促进毛霉的生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腐乳的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项错误;豆腐的表面长出青色物质仅是制作腐乳的第一步,还需要加盐腌制、配制卤汤等,B项错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C项正确;加盐一方面有利于析出水分,另一方面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毛霉的生长也受到抑制,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
    A.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A. 接种纯种细菌
    B. 适宜环境条件下培养
    C.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详解】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只是无菌技术的一个方面,不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A错误;接种纯种细菌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前提,B错误;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不能防止杂菌的污染,C错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D正确。

    6. 牛奶、吸管、接种环、培养基、空气灭菌的方式依次是( )
    ①灼烧灭菌 ②巴氏消毒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A. ②③①⑤④ B. ②⑤③③④
    C. ②①③⑤④ D. ⑤①③⑤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牛奶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最好,吸管一般采取干热灭菌较好,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法,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空气灭菌经常采用紫外线消毒法,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灭菌和消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培养SARS病毒时,应选用
    A. 固体培养基
    B. 含有多种无机盐的培养液
    C. 活的鸡胚
    D. 牛肉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因此常用的培养病毒的培养基中必须含有活细胞,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下列关于病毒、醋酸菌、毛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病毒与后两者比较,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是RNA
    B. 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D. 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只要培养基中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能正常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DNA或RNA,故A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核仁等结构,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故B正确;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故C正确;病毒培养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生物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将腐乳坯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
    B. 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
    C. 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D. 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答案】C
    【解析】
    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18℃,将腐乳坯堆积起来会导致堆内温度升高,影响毛霉生长,A项正确;腐乳坯若被细菌污染,则腐乳坯表面会出现黏性物,B项正确;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会导致豆腐含水量过高,不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项错误;装坛阶段加入料酒,可有效防止杂菌污染,D项正确。

    10. 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
    B.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
    C. 乳酸菌是兼性厌氧生物
    D. 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微生物
    【答案】C
    【解析】
    乳酸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答案C。

    11.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B. 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 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D.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的方法是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相关知识,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回顾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相关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认真分析各选项即可正确作答.
    解:A、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防止其他微生物混入,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的,因此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B正确;
    C、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
    D、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是用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自养型微生物要用不加有机碳源的培养基,D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2.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雍中”。此记载介绍的是下列哪种微生物应用技术?
    A. 制作泡菜技术 B. 制作腐乳技术
    C. 制作果酒技术 D. 制作果醋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制作泡菜的原理为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2、制作腐乳的原料是豆腐,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原料是水果。
    【详解】泡菜的制作过程为: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4:1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香辛料等佐料,并继续装至八成满;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浸没全部菜料;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水密封发酵,发酵时间受到温度影响,由此可见,此记载介绍的是制作泡菜的技术,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A. NaCl、水、蛋白质 B. 无机盐、水、维生素
    C. 蛋白质、脂肪、NaCl、水 D. 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蛋白质已经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故A错误;腐乳中的维生素较少,故B错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故C错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物质易于消化、吸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在配制卤汤时,酒精是不可缺少的,对酒精量的要求为12%。腐乳的卤汤中加入酒的目的不包括(  )
    A. 调节腐乳口味 B.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 作为发酵原料 D. 避免豆腐腐败
    【答案】C
    【解析】
    酒可以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调节腐乳的风味,A正确;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防止腐乳腐败,有利于后期发酵的进行,B正确;腐乳发酵的原料是豆腐,C错误;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腐乳腐败变质,D正确。

    15. 在果酒的制作实验结束时检测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 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
    B. 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重铬酸钾,混匀后滴加硫酸
    C. 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混匀后滴加重铬酸钾
    D. 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混匀后滴加重铬酸钾,并加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加了发酵液后应先加几滴硫酸混匀后再加入重铬酸钾,震荡后即可观察颜色变化,故A、B、错误,C正确,不需要加热,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制作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16.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 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C
    【解析】
    M点前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繁殖,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N点时酒精浓度基本不再上升,因此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N点时,B错误;种群数量的变化与酒精浓度、营养物质的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C正确;N点时种群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增长率不再变化,酵母菌种群增长率在K/2值时最大,D错误。
    【考点定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
    【名师点睛】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在分析曲线时,利用“S”型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如: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K值时增长率为0。

    17. 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D.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对照组,对照组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所以需要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故选D。
    【考点定位】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名师点睛】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对等的实验.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则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而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对照组。

    18.下列为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细胞的取样培养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10g土壤取出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
    ③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
    ④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稀释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所以要先从土壤取样,并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然后稀释,最后进行平板涂布,所以选C。
    考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19. 细菌培养基通常在121℃压力锅中灭菌。如果只有在100℃的温度下将细菌培养基灭菌,以下哪一种生物仍会存活?( )
    A. 大肠杆菌 B. 一种青霉菌
    C. 枯草芽孢杆菌 D. 鼠伤寒沙门氏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00℃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但是有些细菌的芽孢比较顽强,不能被杀死。故选C。
    考点:灭菌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比较消毒和灭菌
    项目

    消毒

    灭菌

    条件

    使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

    结果

    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适用

    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

    微生物的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

    常用
    方法

    煮沸消毒法(如100 ℃,5~6 min),巴氏消毒法(80 ℃,15 min),酒精、氯气、石碳酸等化学药剂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20.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B. 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 等培养基冷却至50 ℃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 待平板冷却凝固5~10 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不能颠倒。牛肉膏容易吸潮,所以当牛肉膏融化并与称量纸分离后,用玻璃棒取出称量纸。待培养基冷却至50℃时,用手触摸锥形瓶刚刚不烫手,并且培养基处于融化状态时进行倒平板。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还需要倒置。
    【详解】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A错误;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加入少量的水,加热,B正确;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C正确;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l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以防止水蒸气凝集滴入培养基,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要求考生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步骤及相关的操作,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操作前不用进行任何处理
    B. 划线操作必须在火焰上进行
    C. 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平板划线操作方法。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A错误;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边进行B错误;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C错误;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平板划线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对无菌操作转接培养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 ⑤将试管口直接塞上棉塞 ⑥接种环进行消毒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微生物接种操作时将试管放于手掌中,并用手指夹住,使两支试管呈“V”字形,用火焰将接种环烧红,然后将接种环来回通过火焰数次,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拔下试管塞,并持于手中,将试管口在火焰上微烧一周。将烧过的接种环冷却后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并将接种环慢慢的从试管中抽出,并迅速地伸入另一试管中,在斜面上划线(波浪或直线),使菌体沾附在培养基上;将接种环抽出,灼烧试管口,塞上棉塞;将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
    【详解】转接培养物是对无菌操作过程中其中一个环节的考查。这一转接培养物的正确顺序是先把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防止杂菌污染,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的棉塞,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⑤将试管口通过火焰灼烧(防止杂菌污染,不能直接对试管口塞上棉塞),并塞上棉塞,最后⑥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以防止培养物扩散到环境中污染环境。接种环消毒不能保证接种物被彻底杀死,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 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A. 大肠杆菌 B. 霉菌
    C. 放线菌 D. 固氮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详解】大肠杆菌需要氮源,青霉素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酚也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A符合题意;霉菌是真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后,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是不抑制真菌,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出霉菌,B不符合题意;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所以可以筛选放线菌,C不符合题意;固氮细菌的氮源是氮气,在培养基中不需要氮源,所以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是固氮细菌可以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生成的溶液呈( )
    A. 玫瑰红色 B. 蓝色 C. 砖红色 D. 橘红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是比色法,具体检测过程是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根据颜色的深浅与标准比色卡比色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是在盐酸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色复合物,亚硝酸盐浓度不同形成的玫瑰红的颜色深浅不同,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5.以下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 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会较少
    C. 可通过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来衡量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
    D. 对照组可用等量的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答案】A
    【解析】
    经选择培养后,经梯度稀释后,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A错误;选择培养可省略,但培养分离的纤维素分解菌少,B正确;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C正确;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可用等量的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设置对照能证明经“浓缩”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微生物,D正确。

    26.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其原因是
    A.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B. 抗生素呈碱性,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
    C. 抗生素能够抑制酵母菌的生长
    D. 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中会被分解破坏
    【答案】A
    【解析】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A正确;抗生素没有酸碱性,不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在酸性环境中也会被分解破坏,BD错误;抗生素是杀灭细菌的,而酵母菌是真菌,C错误。
    【考点定位】抗生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和抑制菌的生长。

    27. 纤维素酶能催化纤维素的水解,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认为从下列哪种生物提取纤维素酶比较合理
    A. 酿酒酵母
    B. 在腐木上生长的霉菌
    C. 高等植物细胞
    D. 人体内的大肠杆菌
    【答案】B
    【解析】
    依据酶的专一性知:纤维素酶作用的底物是纤维素,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为纤维素,能够在腐木上生长的霉菌能分解纤维素,说明它产生了纤维素酶.所以B正确。
    【考点定位】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名师点睛】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酶能够专一催化纤维素的水解,最终使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在腐木上生长的微生物能够利用纤维素作为其营养物质,是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生物。

    28. 选择泡菜坛的原则是: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的泡菜坛,其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泡菜制作过程中O2进入坛内 B. 防止泡菜汁液渗出,影响口感
    C. 防止杂菌污染 D. 为使泡菜坛美观
    【答案】A
    【解析】
    泡菜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所以选择泡菜坛的原则是: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的泡菜坛,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泡菜制作过程中O2进入坛内,不合格的泡菜坛容易引起蔬菜腐烂,A正确,B、C、D错误。

    29.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原因是
    A. 平板上的一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菌
    B. 菌落中的细菌数是固定的
    C. 此时的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 此方法统计的菌落数一定与活菌的实际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时,由于一个菌落一般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所以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的活菌数,故C项正确;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而样品稀释度无论多高都很难使其中的细菌都单个分布于培养基上,所以此方法只能估算出样品中的活菌数,统计的菌落数只是比较接近活菌的实际数,而不一定与活菌的实际数相同,D项错误;菌落是指单个或少数细菌或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所以A、B项错误。
    考点: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0. 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在基因工程中有很重要的应用。该培养基能杀死一切不抗氨苄青霉素的细菌,只有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由其作用可知该培养基是一种
    A. 固体培养基 B. 合成培养基
    C. 天然培养基 D. 选择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培养基由于含有氨苄青霉素,能杀死一切不抗氨苄青霉素的细菌。只有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
    性的细菌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因此氨苄青霉素起到了选择作用。D正确
    考点:培养基的选择作用

    31.下列有关微生物筛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筛选大肠杆菌 B. 用高NaCl的培养基筛选抗盐突变菌株
    C. 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分解尿素的菌株 D. 利用高温条件筛选耐热的Taq细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2、微生物筛选的关键是选择培养基的使用,通过选择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详解】在全营养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多种微生物都能生长,不能筛选出大肠杆菌,A错误;用高浓度NaCl的培养基可筛选耐盐突变菌株,其它不耐盐的菌株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B正确;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因此用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C正确;利用高温培养条件可筛选出耐热的Taq细菌,其它不耐热的菌体无法在此环境下生存,D正确。
    故选A。

    32.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 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 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 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答案】B
    【解析】
    CO2只能作为碳源,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33.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 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膝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
    D.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
    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所以D不对。

    34.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 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 B. 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 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 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纤维素分解菌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纤维素可以与刚果红染液结合呈红色,含有纤维素分解菌因为产纤维素酶可以分解纤维素而使菌落周围出现无色的透明圈。
    【详解】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不能用来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A错误;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没有选择作用,不能用来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B错误;只有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纤维素是唯一的碳源,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故可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是基本培养基,没有选择作用,不能分离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错误。 
    故选C。

    35. 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玻璃瓶,已知一瓶混有酵母菌,一瓶混有乳酸菌,一瓶只有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
    B. 发热的瓶子肯定混有乳酸菌
    C. 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能量会增加
    D. 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减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酵母菌不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故A正确。发热的瓶子说明有细胞呼吸,释放了热量,可能是混有乳酸菌,也可能是混有酵母菌;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因没有生物进行呼吸,所以能量不会增加;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增多而不会减少,因为乳酸菌呼吸产生了中间产物。故B、C、D不正确。

    36.消费者买肉时都喜欢粉嫩的鲜肉,色泽好,口感也不错。这要归功于“嫩肉粉”等肉制品添加剂。不法商贩销售的“嫩肉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下列有关亚硝酸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亚硝酸盐的毒性较小,可以放心食用
    B. 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中毒
    C. 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D. 亚硝酸盐能够把红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易变成亚硝胺而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详解】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故不能大量摄入亚硝酸盐,A错误;BC正确;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能够把红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A。

    37. 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长的一层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A. 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 醋酸菌、毛霉菌、毛霉菌丝
    C.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 D. 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详解】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变酸的酒表面的一层菌膜,主要与醋酸菌有关;②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主要是成膜酵母繁殖的结果;③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常见现象的解释,明确不同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现象,正确的解释传统发酵技术中出现的现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8. 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中,为了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对分解纤维素细菌的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只有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只有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筛选的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故可采用含纤维素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含除纤维素以外的其他碳源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其他处理相同。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实验的对照组设计,意在考查考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9.若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80,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1 mL,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6,则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  )
    A. 8×108 B. 8×107 C. 8×105 D. 8×106
    【答案】A
    【解析】
    根据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1克土样中的菌株数=(80÷0.1)×106=8×108个,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40.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 )
    A. 与亚硝酸盐发生颜色反应
    B. 提取泡菜样品中的亚硝酸盐
    C. 吸附泡菜汁中的杂质,使泡菜汁透明澄清
    D. 用于制备标准显色液
    【答案】C
    【解析】
    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在制作泡菜溶液时,吸附泡菜滤液中的杂质,使泡菜液变得澄清透明,C。
    【考点定位】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4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②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接种样品。
    ③适宜温度下培养。
    (2)结果分析
    ①测定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与事实更加接近的是__________。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400、212和256,取平均值289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60、240和250,取平均值240
    ②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12,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约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体积为0.2 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
    ③用这种方法测定菌体密度时,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__________(填“多”或“少”),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数目少,为了测定其数目,采用的测定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该方法计数大肠杆菌数目时,其培养基中常加入伊红美蓝。计数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稀释涂布平板 (2). D (3). 1.06×109 (4). 多 (5). 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6). 滤膜法 (7). 将已知体积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在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根据培养基上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解析】
    【分析】
    1、平板划线法是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在数次划线之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体-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梯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由单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 
    2、对微生物进行分离、计数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估算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往往选取30~300的平板,取至少三个平板的平均值,每毫升样品中的细菌数=(平板的平均菌落数÷涂布的体积)×稀释的倍数;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是一个菌落,因此估算的菌落数少于实际菌落数。
    【详解】(1)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因此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
    (2)①测定的大肠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由于在设计实验时,一般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并且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计数,因此D选项的结果最可靠。即D正确,ABC错误。
    ②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12,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因此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212÷0.2×106=1.06×109。
    ③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是一个菌落,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定得密度偏低,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多。
    (3)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数目少,为了测定其数目,采用的测定方法是滤膜法。将已知体积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在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根据培养基上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微生物培养过程,分离微生物和统计活菌数常用的常用方法,主要考查学生设计和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利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2.在白酒发酵的窖池中,培养液的pH≤4.5后,酵母菌的代谢活动逐渐受到抑制,甚至停止发酵。耐酸性酵母菌能在pH≤3.5的环境下继续表现出较强发酵能力,适宜作白酒发酵生产用菌种。为选育适合白酒生产的耐酸性强的酵母菌,研究者进行实验。
    (1)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在发酵过程中,窖池中培养液的pH会逐渐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适量窖底泥、酒糟和黄浆水,分别溶于10 mL_______________中,再各取1 mL上清液接入10 mL麦芽汁培养基中培养,2天后分别接种到不同酸碱度的麦芽汁培养基上,培养结果见表。
       菌种来源
    pH   
    窖底泥
    酒糟
    黄浆水
    5.0
    +++++
    ++++
    ++++
    4.0
    ++++
    +++
    ++++
    3.0
    +++
    ++
    +++
    2.5
    ++


    2.0




    注:“+”越多表示菌体长得越好,“-”表示几乎不生长。
    (3)在pH≤3.5的环境下,仍可检测到少量耐酸性酵母菌生长,这些菌株是________形成的。
    (4)从pH为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获得菌种,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
    (5)实验获得了三个耐酸性强的酵母菌菌株,特点如表。
    菌株
    A
    B
    C
    特点
    pH≤3.5时,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他常规菌种
    pH≤3.5时,生长代谢正常,pH为4~6时不正常
    pH为2.5~6,生长代谢正常、优于其他常规菌种

    依据菌株特点,研究者认为C菌株更适合作为白酒发酵菌株,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兼性厌氧型(或既可有氧呼吸,又可无氧呼吸) (2). 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形成碳酸 (3). 无菌水 (4). 基因突变 (5). 2~3 (6). 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7). 该菌对pH的耐受范围更大,发酵初期能适应近中性环境,易于形成优势菌群,发酵后期,较低pH下该菌仍可正常生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选育适合白酒生产的耐酸性强的酵母菌为题材,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相关知识。可配置酸性相对较高的培养基用来培养酵母菌,耐酸性强的酵母菌可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然后再对能生长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即可得到耐酸性强的酵母菌。对第(2)小题的表格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不同环境中菌体的生长情况:不同环境中均是随着pH的降低,菌种生长得越来越差。
    【详解】(1)酵母菌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可形成碳酸以及代谢过程中还产生了其他酸性物质,导致发酵过程中,窖池中培养液的pH会逐渐下降。
    (2)为了防止其它微生物的入侵,溶解窖底泥、酒糟和黄浆水应用无菌水。
    (3)由以上表格信息可知:pH越小,酵母菌的数量越少,故酵母菌不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长,但由于菌株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能产生了更耐酸的菌株,故在pH≤3.5的环境下,仍可检测到少量耐酸性酵母菌生长。
    (4)为了筛选耐酸性的菌株,可从pH为2~3的培养基中获得菌种,通过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
    (5)根据表格结果可知:C菌株对pH的耐受范围更大,发酵初期pH近中性,C菌种适合此环境,更易于形成优势菌群;发酵后期pH逐渐降低,C菌种依然能正常生长,故​C菌株更适合作为白酒发酵菌株。
    【点睛】本题考查酵母菌酿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知识,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43.下表是某种培养液成分含量表。请据表回答:
    编号






    成分
    NH4HCO3
    KH2PO4
    CaSO4
    FeCl2
    维生素
    H2O
    含量
    0.5 g
    3.0 g
    0.5 g
    0.5 g
    少许
    100 mL

    (1)若用于培养微生物,该培养液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营养物质,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培养液若用来培养自生固氮微生物,则应除去的成分是__________,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于细菌的计数,则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五 (2). 自养型 (3). ① (4). 不含氮的有机物 (5). 琼脂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根据化学成分不同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详解】(1)由表中成分可知,共有五类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维生素;由于培养基的成分中没有含碳有机物,所以培养的是自养型微生物。
    (2)自生固氮菌可利用空气中氮气,无需添加氮源,所以应去除表格中①(NH4)HCO3。自生固氮菌是异养型微生物,所以还应该加入不含氮的有机物,为其提供能源物质。
    (3)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所以若用于细菌的计数,则应加入琼脂配置成固体培养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用途,意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微生物分离原理的理解能力。

    44.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_________________→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______________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在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染色环节。该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但使用第二种方法有两个明显缺点,它们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过程,只能是初步判定分离出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量的测定。
    (5)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6)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刚果红染色法 (2). 梯度稀释 (3). 透明圈 (4). C1酶 (5). Cx酶 (6). 葡萄糖苷酶 (7). 纤维二糖 (8). 倒平板 (9). 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也产生模糊透明圈 (10). 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形成明显的透明圈 (11). 发酵产纤维素酶 (12). 葡萄糖 (13). 18~25 (14). 酸性重铬酸钾 (15). 醋酸杆菌是好氧型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解析】
    【分析】
    1、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作用;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或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
    2、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4、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5、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6、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好氧型。
    【详解】(1)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刚果红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此作用,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在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染色,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但使用第二种方法有两个明显缺点,①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也产生模糊透明圈,②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形成明显的透明圈,所以根据透明圈的情况获得的纤维素分解菌的纯度不是100%。
    (4)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5)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酸性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形成灰绿色,故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6)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所以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醋酸杆菌是好氧型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应用价值、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5.“宁夏红”枸杞果酒是利用新鲜枸杞为原料,采用传统酿造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酿制而成。下面是某研究性小组的同学对枸杞果酒生产工艺进行考察后,绘制出的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据图回答:

    (1)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酵母菌与醋酸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哪些条件?(至少答两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 (2). 不能;因为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不合适) (3). 有以核膜围成的细胞核 (4). 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果酒制作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数量。
    (2)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因为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酒精发酵旺盛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25℃。
    (3)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4)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温度(18℃~25℃)、pH(偏酸性)、通气量(先通气后密封)等条件。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6.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面是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
    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_____________状真菌。
    (2)腐乳制作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______________。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
    (4)加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5)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加香辛料的作用是_____和_______。
    (6)蛋白质在生物体内代谢后可产生尿素,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家肥,但尿素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后,才能被植物利用。这些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一种特殊的酶,该酶叫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分解尿素的反应式:__________。
    【答案】 (1). 丝 (2).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能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4). 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5).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 (6).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 (7). 调制腐乳风味 (8). 防腐杀菌 (9). 脲酶 (10). CO(NH2)2+H2OCO2+2NH3
    【解析】
    【分析】
    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详解】(1)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
    (2)腐乳制作的原理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能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其变成更容易被人类吸收的营养成分。
    (3)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4)当毛霉等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对豆腐要进行加盐腌制,加盐的目的是杀灭微生物和析出豆腐内的水分,使豆腐变硬,同时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变质。
    (5)加香辛料的作用是调制腐乳风味和防腐杀菌。
    (6)微生物合成的能够分解尿素的酶为脲酶,在脲酶作用下可将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式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腐乳的制作和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的原理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腐乳制作的原理、条件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