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第1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第2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33《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展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每年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  D.种群密度解析:选D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定时开窗通风,能降低病原体的数量,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措施。2.(2019·泰州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可能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B.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C.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D.必将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解析:选D 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就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3.(2019·盐城中学模拟)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活跃。对两岛上田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52只、58只B.两岛6~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解析:选C 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有限的资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由图可知,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6~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两岛的田鼠长期地理隔离,各自的突变和自然选择不同,久而久之两种群的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但并非一定能形成新物种。4.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某种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B.施药后第1 d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C.施药后第3~9 d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D.研究表明,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解析:选C 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施药后第3~9 d内,棉蚜种群密度曲线斜率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也在增大。5.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封闭小岛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B.第二年9~11月份社鼠种群密度处于恢复状态下C.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解析:选B 由图可以看出,秋冬季环境中社鼠♀∶比例较高,说明雌性个体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社鼠生活在封闭小岛上,所以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6.(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青檀是我国一种三级珍稀保护植物。如图是在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的种群数量(注: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Ⅰ到Ⅹ,共十个等级)。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在该自然保护区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B.由于阳坡地带阳光充足而使青檀各径级种群数量优势明显C.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解析:选C 山坡地带为长条形,且青檀在该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不均匀,宜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由图分析可知,当青檀径级较大时,阳坡地带个体数量不占优势;由调查结果可知,阴坡地带不同径级青檀个体数量与径级呈负相关,说明阴坡地带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阳光有限导致出生率较低。7.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昆虫种类害虫(头/枝)害虫天敌(头/枝)蚜虫小花蝽瓢虫盲蝽生态果园39.30.340.470.290.33对照果园79.12.580.150.160.02 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蚜虫所同化的能量中恰有7.38%流入了瓢虫C.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多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解析:选D 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生态果园中害虫数量比对照果园少,流入害虫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害虫与害虫天敌是捕食关系,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呼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解析:选D 实验只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台盼蓝可将死酵母菌染成蓝色,所以可以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K值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培养液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后,需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pH、溶氧量等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9.(2019·南通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栖息地样方1样方2样方3平均森林边缘15181516小溪岸边12141313森林5524A.美洲大树莓数量调查时,选取的样方是随机的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解析:选D 调查美洲大树莓数量时,应该随机取样;取样时,应该选取足够多的样方,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在森林边缘和小溪岸边较多,说明其适宜生存在阳光充足的地方。10.(2019·南京二模)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的变化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解析:选D 据图分析可知,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的变化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11.(2018·南京六校联考,多选)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的鱼是一个种群,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D.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析:选ABD 水库中的鱼有很多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12.(2019·海门中学模拟,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开展温度对乳酸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实验结果会偏大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C.可以预测,20 ℃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 ℃下大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解析:选ABC 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培养液中除了乳酸菌外,还存在其他微生物,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题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20 ℃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逐渐大于10 ℃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而且培养时间越长,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差值越显著,据此可以预测,20 ℃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 ℃下大;由于设置的温度梯度过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的结论不科学。13.(多选)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ACD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二、非选择题14.(2019·南通二模)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产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物质,也能分解小球藻产生的自身抑制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小球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X1、X2、X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以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有利的共生菌。图1、2表示有关实验结果,其中A1~A3代表等量小球藻分别与细菌X1~X3的混合培养组。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__________等环境条件。此过程中,小球藻可为细菌的生长、增殖提供__________。(2)图1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计数时取小球藻培养液并稀释4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中方格面积:1/25mm2)进行计数,得到平均每个中方格中小球藻数量为25个。已知每个小球藻细胞干重约10-12g,则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______g。(4)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__________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光照(和CO2)等环境条件。小球藻与其共生的细菌相互提供营养物质,小球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供细菌生长、繁殖。(2)据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3)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标志重捕法;对小球藻等微生物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中计数室中方格面积为1/25 mm2,可知此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型,因此小球藻数量/mL=(80个小方格的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25个中方格的小球藻数目×10 000×稀释倍数=25×25×10 000×400=2.5×109,因此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2.5×109×103×10-12g=2.5 g。(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小球藻与X1细菌共生时其生长速率与油脂含量都是最高的,因此应选择X1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此观点不合理,因为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答案:(1)光照(和CO2) 营养物质和氧气 (2)先增大后减小 (3)抽样检测 2.5 (4)X1 不同意,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15.酵母菌是发酵工程常用的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图1为实验流程,图2为根据实验测得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2)若本实验使用的是如下规格的血细胞计数板,图3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4为计数板规格图,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________个计数室,在计数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取样计数。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 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多选)。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C.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__增长;超过7 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1)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一方面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2)根据图3确定,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根据图4可知,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格,计数时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计数。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再盖上盖玻片,由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导致加入的培养液体积大于计数室的体积,测量的结果偏高。(3)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说明视野太亮,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4)某个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等。(5)由图2曲线可知,在0~7 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S”型增长。7 d之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等,酵母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1)摇晃振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2)2 五点取样 偏高 (3)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 (4)ABC (5)“S”型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