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1新高考人教版生物一轮学案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选择性必修部分模块1第1单元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展开【模块一 稳态与调节】 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稳态的生理意义1.生命观念——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2.理性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类健康的态度。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ZI ZHU XUE XI TAN JIU TI SHENG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基础梳理1.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细胞内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3.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口腔上皮细胞组织液4.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2(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延伸探究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2)说出根据单双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技巧。[提示](1)组织液、血浆、淋巴。(2)单方向(箭头)双方向(箭头)KAO DIAN TU PO POU XI NAN DIAN考点突破·剖析难点重难精讲 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1)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液各成分关系可表示为:(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外液并不适用于所有动物:多细胞动物有细胞外液,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精准命题例1 (2019·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期末)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B.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和消化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解析] 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因此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但存在于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正确;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归纳总结“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 ↓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三看— ↓四看—是否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对应训练〕1.(不定项选择题)(2019·山东省济南市高三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B.溶解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氧气的浓度是相同的C.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可以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D.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解析]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A正确;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溶解在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B错误;组织液中的代谢废物可以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2.(2019·宁波市高三期末)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B )A.氨基酸 B.肝糖原 C.生长激素 D.K+[解析]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激素(如生长激素)、无机盐(如K+、Na+)等,故A、C、D项均不符合题意;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符合题意。考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ZI ZHU XUE XI TAN JIU TI SHENG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基础梳理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动态变化: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4.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温度过高过低或pH过小过大都会直接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代谢。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 PO/HPO维持( ×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延伸探究1.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用何种溶液溶解药物?用蒸馏水可以吗?为什么?[提示]用于溶解药物的溶剂为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溶液或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这是细胞的等渗溶液,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不可以用蒸馏水,蒸馏水会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能引发细胞吸水涨破。2.(教材必修3P5相关内容)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提示]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KAO DIAN TU PO POU XI NAN DIAN考点突破·剖析难点重难精讲1.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 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协调活动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3.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1)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2)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精准命题例2 (2019·海南省八校高三生物)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一直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解析]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少数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者血浆中,B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C正确;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对应训练〕3.(2019·六安一中期末)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解析] 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项正确;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尿素,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项正确;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D项正确。4.(2019·江西高三期中模拟)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淋巴、血浆。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细胞内液。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3)过程b由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进;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机体可如何处理乳酸?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4)细胞C最可能是肝细胞,胰岛素可促进a、c过程(用字母表示)。课末总结1.〔思维导图〕2.〔简答题常考长句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2.三种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探究高考·明确考向〕1.(2019·全国Ⅲ卷,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解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A、B、C三项正确。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中,D项错误。2.(2017·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C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解析] 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错误;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B错误。3.(2017·全国卷,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而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致使血浆中无机盐等小分子的浓度变小,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也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