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历史新课标版新一线一轮复习教学案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9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10单元第23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高考讲座2 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3第11单元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0 次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教学案:模块2第10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展开[纵向梳理]一、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时间变化开始起步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初期到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推动了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加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高潮的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了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之间的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战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科学、文化等全球化,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对点训练]1.(2018·马鞍山质检)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A [根据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国际分工、国际协调机制等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A项正确。]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阶段特征原因表现第一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整体实力大增;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经济发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经济增长极为缓慢;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出现[对点训练]2.(2018·济南一模)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洛美协定》。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这说明( )A.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世界格局B.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C.欧洲经济复苏奉行独立外交D.世界经济两极分化严重D [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大为提高,而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故《洛美协定》规定“欧共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免税、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故D项正确。][中外关联] 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阶段表现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点训练]3.(2018·吉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解析] 第(1)问,结合近代中国相关史实,从全球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地位、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可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第(3)问,结合材料一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特点,与现代中国参与全球化在原因和接受方式等方面特征进行比较,总结二者不同特征。[答案] (1)积极影响: 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很多西方因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条件: 世界形势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3)特征: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