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学案()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复习模式学案:第五单元第1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
展开
第12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农业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成就制瓷业①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②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3.商业城镇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商业市镇发展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丝织业中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特点①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②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中③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①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②消极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拓] 古代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由以官营为主到以民营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补] 中国产银不足,但手工业产品享誉世界,世界各国在交流过程中,无法提供与白银相当的商品进行等价交换,只能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至此大量白银涌入中国。[联]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辩] “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清朝统治者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其侧重点是严格禁止民间对外往来,而政府则有限地进行对外贸易。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拓]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这种朝贡贸易,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使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重难点一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解读] 《南都繁会图》这幅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明代南京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大的亮点有两个:(1)商业贸易的发达。画卷所绘的招幌匾牌,如“西北两口皮货”“立记川广杂货”等招幌牌匾,说明南京是各地百货云集、五方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而“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招幌,则隐约地透露出了明代对外贸易的发达程度。(2)文艺活动的丰富。画卷中人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戏台前面,而戏台搭在街道的中央。男性观众站在街上,而女性观众则坐在上面遮有布幔的两座女台上看戏。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画卷上还出现了踩高跷、武术表演等民间文艺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画卷上的人物,衣饰奢华飘逸、颜色鲜艳亮丽,隐隐暗示着明代中后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风以及对明初规定的各种等级制度的僭越。[系统认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史料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和《中华文明史》[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提示] 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推广;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系统认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促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三)纵引横联——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2.外交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3.文化上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重难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探究] 漫画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提示] 漫画说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系统认知]“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比较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 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①,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②。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③……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④,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⑤。——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②官吏勒索舞弊③对手工业产品限价收购④对民间手工业直接掠夺⑤地主、商人被迫把资金用来买田置地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阅读史料时,眼光不应仅仅局限于史料本身,如本史料,②③④更为深层的含义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所以在分析原因时更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其内涵分析。[提示]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迫使地主、商人把资金用来购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系统认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资金用来购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因素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政策因素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则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组织因素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观念因素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技层面传统科技趋于停滞,缺乏科技创新动力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明代后期朝廷受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指定地点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康煕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等地,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Ⅰ)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读懂] 明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在外交上建立了宗藩体制,中国文化对藩属国家影响深远。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当时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做对] 选2.(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读懂]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做对] 选3.(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读懂]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就业,进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量减少,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做对] 选4.(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读懂]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而经济重心却在南方,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做对] 选5.(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读懂] 由材料可知,清初民间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这使得外国货币在民间流行开来,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做对] 选 1.明朝政府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并对地块统一编号,标明行政区名称及业主姓名、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同时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农民随意迁徙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完善地方行政区划 D.削弱地主经济势力解析:选B 据材料“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说明允许土地买卖并不限制农民的迁徙,故A项错误;据材料“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和“记载有土地买卖与分割事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确定土地的所有者,有利于征收赋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据材料“曾将业主土地登记造册”可知论述土地所有权而不是基层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确认土地所有权,并不会影响地主收入,故D项错误。2.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解析:选A “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社会矛盾的尖锐,也体现不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C两项错误;“以银代役”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3.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解析:选B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且材料中只提及江苏部分地区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不能说明整个江南地区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花卉、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结构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4.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 耕地面积人口明初11亿亩6 600余万清前期12亿亩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选B 清前期耕地面积比明初仅增加1亿亩,而人口却增加6倍多,显然开垦的耕地无法承担如此多增加的人口,故A项错误;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使得百姓不再隐瞒人口,故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代实行的税收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无法解释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故D项错误。5.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解析:选D 题干论及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的土地问题,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整个国计民生的状况,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C项错误;“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