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说出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简述种群增长的变化;
说出环境容纳量的含义;
简述环境容纳量在保护濒危动植物的应用和在控制有害动物的应用
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 |
1.导入
| 教师以“问题讨论”直接引发学生讨论: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无限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请同学们思考:n代细菌的数量是多少?(看教材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图) 学生:2n 那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式子的?你是如何思考的? |
2.种群增长模型的构建
| (1)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分裂后 的数量是上一次的2倍
如果资源和空间无限的话, 它的增长就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
第1代:2; 第2代:4 第3代:8; …… 第n代:2n 若以Nn代表n代的细菌数量, 则可以数学形式表示:Nn=2n
数学模型是否正确,需要 进一步的验证和修正。
(2)接着,大家来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无限的情况下,某种一年生生物T有4个体,一年后为40个个体。请同学们思考:此种生物第n年时的数量是多少?(要求同学们按照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临近同学可以讨论)
①每隔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后的数量是前一年的10倍; ②若资源和空间无限,其数量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 ③第1代:40; 第2代:400 第3代:4000; …… 第n代:4×10n 若以Nn代表n代的生物数量,即Nn=4×10n ; ④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 请大家完成T种群的增长曲线。(请一学生在黑板上完成曲线图,并修改)
|
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数学模型
| 在营养和资源无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的曲线近似于字母“J”,所以称为“J”型曲线。根据前面的实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出“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则在问题探讨中N0为多少?在后一实例中N0为多少? t为时间(年),也可以是月、日、小时等; λ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在问题探讨中λ为多少?在后一实例中λ为多少? 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数学模型:Nt=N0λt
实例:1859年,一个英国人到澳大利亚定居,带去了24只野兔,没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然达到6亿只以上。大量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问题:为什么24只野兔可以发展到6亿只以上? 学生: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意,没有天敌…… 问题探究:你能否计算出这个实例中的λ? 学生:N0=24;t=100;Nt=6×108;则 6×108=24×λ100 |
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种群“J”型增长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了资源和空间限制,种群的数量增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你修改“J”型曲线,假设这个区域最多能容纳20万个生物T。 学生修改结果: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趋于稳定,为什么? 学生:资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对资源空间的竞争加剧,天敌增多,死亡率上升,出生率降低,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停止,从而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资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近似于字母“S”,我们把它称为“S”型曲线。 著名的生态学家高斯做过一个实验:在0.5mL的培养液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量。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图:
在第2、3天时,种群的增长很快,但是在第5天时种群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的水平上。也就是说,0.5mL的培养液所能维持的大草履虫的最大种群数量是375只。
我们把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上一个实例中,K值是375只。比如,一个池塘在各种条件没有明显变化时,鲤鱼最多可以繁殖到2500条,则其环境容纳量即K值为2500条。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K值下降;如果环境进一步改善,K值上升。 ①基于这一认识,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 禁止非法猎杀濒危动物和采集濒危植物; 减少污染; 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 总之,目的是提高环境容纳量。 ②家鼠是有害动物之一,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家鼠的数量? 学生:隐藏食物,避免暴露; 堵塞洞穴,减少藏身之所; 养猫; 机械捕捉。 总之,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
5.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 可见,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了食物、空间、天敌、气候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鲸鱼的数量在二战时恢复到较高水平,但是战后捕鲸业恢复了,捕鲸船吨位不断上升,导致鲸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灭。图示日本捕鲸:日本在11月18日开始,在南太平洋海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捕鲸行动,他们挂着“科学研究”的旗号,不顾国际捕鲸协会的反对,坚决开始了日本迄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捕鲸行动,并且计划捕鲸上千头,其中包括列入濒危物种的座头鲸。
在了解这些资料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从“S”型曲线来看,你认为应该在曲线的什么区域上利用资源最好? 学生: K/2 为什么? 学生: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的恢复较快。 如果在K/2之上呢? 学生:可以,这时增长率降低了,但是种群数量较大,所以可以首先捕获一定数量的资源。 如果在K/2之下呢? 学生:不可以,增长率降低了,而且种群数量较小,很容易引起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绝灭。 总而言之,我们要坚持合理的利用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资源由于过度利用而枯竭,这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板书: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观察:20min分裂一次,2倍
假设:资源空间无限,增长不受影响
数学形式表达:第1次:2
第2次:4
第3次:8
……
第n次:2n
Nn=2n
检验修正
“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t表示时间(年),N0表示起始数量,
λ表示倍数,Nt表示t年后的种群数量。
则 Nt=N0×λt
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S”型曲线 条件:资源、空间有限
环境容纳量:环境不受破坏,一定空间,最大数量(K值)
环境恶化,K值降低;
环境改善,K值升高。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因素:食物、空间、天敌、传染病、气候
对资源的利用:K/2,增长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再生
教学反思:数学模型的建构体现了学科交叉的思想,在教学应适当给予渗透;另外,在教学内容最后最好能够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清晰和概括的认识,并加强学生记忆。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