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第二章第9讲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第二章第9讲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第二章第9讲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235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一部分第二章第9讲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展开第9讲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基础全面梳理
一 全球气候变化
1.表现形式: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时间尺度 | 时间 | 特点 |
地质历史时期 | 距今1万年前 | 时间跨度大,周期长 |
历史时期 | 距今1万年以来 |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
近现代 | 近百年有气象记录时期 | 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
2.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强。
3.影响
影响 | 具体表现 |
海平面 上升 | 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
农业 生产 | 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 |
不利影响:中低纬度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 |
续表
影响 | 具体表现 |
水循环 |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
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二 气候类型
1.热带
2.
3.
4.寒带
5.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年温差小。
1.树木年轮分布状况反映着气候变化,是研究气候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选择树木标本时,并不选择寺庙里、宫殿里的古树,原因是什么?
提示:寺庙、宫殿里的古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用它作为标本,不能准确反映气候的变化,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误差。
2.几位大学新生入学后,成为室友,自我介绍后,先后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甲同学说:我的家乡四季如春。乙同学说:我的家乡“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丙同学说:我的家乡是中国最冷的地方,冬季严寒。丁同学说:我的家乡四面临海,盛产椰子。四位同学最可能位于哪个省级行政区?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提示:甲:云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乙: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丙:黑龙江;温带季风气候。丁:海南;热带季风气候。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思维探究]
[答案] (1)A (2)D (3)C
考向1 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图为1.2万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变化曲线。完成下题。
对图中四个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段冰川融化加剧
B.②时段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C.③时段山地雪线上升
D.④时段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①时段温度差降低,说明全球气温降低,会造成冰川面积扩大,A项错误;②时段温度差增大,说明全球气温升高,会加速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B项错误;③时段温度差增大,说明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山地雪线上升,C项正确;④时段温度差为正值,但差值缩小,即全球气温降低,造成亚寒带针叶林带向较低纬方向移动,在北半球会向南移动,D项错误。
考向2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向》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低碳示范城市。据此完成(1)~(3)题。
(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
A.全球变暖 B.酸雨危害
C.城市内涝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A
解析 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A项正确。
(2)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 )
A.技术水平高 B.政府大力支持
C.气候宜人 D.城市密度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向》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低碳城市示范城市,因此,政府大力支持是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B项正确。
(3)三亚发展低碳城市措施可行的是( )
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
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答案 D
解析 煤炭、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它们都会增加温室气体,不符合发展方向,A项错误;B、C两项与建设低碳城市无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D项正确。
图示法理解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的规律来看,解题时均可沿着下面示意图的思路分析:
考点2 气候类型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续表
3.气候类型的判读
(1)根据气候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
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及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属于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大洋洲外)只分布在大陆西岸]还是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续表
(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1月降水甲比乙多
B.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7月气温甲比乙低
D.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
A.西北风的影响 B.副极地低压控制
C.沿岸暖流影响 D.盛行西风的控制
[思维探究]
[答案] (1)B (2)D
考向1 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据此完成(1)~(2)题。
(1)在地中海北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远超北纬40°,而在东部其分布范围亦大大向东延伸,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阿尔卑斯山 B.地中海
C.北大西洋暖流 D.盛行西风
答案 B
解析 地中海面积较大,冬季时,地中海是热源,可加强西风势力,从而扩大地中海气候的范围,故B项正确;阿尔卑斯山阻挡地中海气候向北延伸,A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不能使地中海气候向东扩展,C项错误;盛行西风和世界其他地区相同,D项错误。
(2)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罗马(42°N)、突尼斯(37°N)、的黎波里(33°N),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罗马、突尼斯、的黎波里
B.突尼斯、的黎波里、罗马
C.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
D.罗马、的黎波里、突尼斯
答案 C
解析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纬度越低,受西风带影响时间越短,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越长,降水的冬雨率越高。根据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的纬度,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C项正确。
考向2 气候类型的判断
下图为加拿大沿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1)~(2)题。
(1)温尼伯的气候类型属于(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温尼伯最冷月均温约为-15 ℃,夏季气温较高,年温差大,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由经度可知,该地位于北美内陆,降水较少,因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A项正确。
(2)造成温尼伯和莱斯布里奇两个城市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下垫面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答案 D
解析 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气温较高,降水量少,故导致两地冬季气温差异的因素为地形,D项正确。
气候成因的分析思路
素能专项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9 气候与生活
在我国各地,传统民居众多。著名的传统民居有云南傣族竹楼、贵州高脚木屋、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骑楼等。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是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中长期演变形成的。既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地域文化的象征。
核心素养定位:人地协调观
1.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2.部分典型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传统民居的形成,不但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还受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
窑洞 | 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有利于开挖窑洞;降水较少,对窑洞损害少;隔热保暖效果好,冬暖夏凉 |
竹楼 | 气候湿热,有利于竹子生长,建筑材料丰富;一般为高脚设置,可减少潮气的影响 |
四合院 | 朝南开门窗,有利于采光;北侧门窗很小,或不开门窗,可减少冬季风和风沙的影响 |
(2019·海南高考)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可知,该地纬度位置相对较低,经度位置相对靠东。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答案 B
解析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镇位于浙江省。通过房屋的位置(沿海、山坳),房屋的用材(石块),建筑群的形态(“屋咬山,山抱屋”)可知,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B项正确。
突破图表技能9 气候统计图
(2017·北京高考)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题。
该山地(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 C
气候资料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以图定位”。
气候资料统计图主要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及相关的气候要素。如上图中,①、③可看出两地月最低气温,进一步判断温度带,②、④主要体现了两地降水量的差异,⑤体现了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可进行区域定位。
第二步:“以温定带”。
根据最低月均温确定所处的温度带。①、③显示甲、乙两地中最低月均温均低于0 ℃,可判断两地均为温带。
第三步:“以水定型”。
从②可以看出甲地全年降水量较小,最高月不足60 mm,故可判断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从④可以看出乙地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 mm,年降水量大于400 mm,是温带季风气候。
第四步:位置确定。
由⑤可以判断甲地位于土耳其,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2020·云南陆良摸底)下图是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气温、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答案 D
解析 该地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可排除A、C两项;甲地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35°S附近,且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2.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
B.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
C.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
D.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1月降水量线可知北多南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大;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