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学案:第2部分第6章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展开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看现象判进程特点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进行考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绘制分析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进行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表现理解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城市用地状况变化,进行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进行考查主要的城市化问题解释城市热岛、内涝现象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进行考查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联系水循环、大气环流等内容(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一、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①人口的集中②地域的转换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特别提醒] 由于发达国家目前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但速度已大大减慢;而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部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发展中国家是目前世界城市化的主力。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问题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②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④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2)解决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2)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知识拓展]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人口和职能。(2)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2.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已超越了发达国家。 (√)3.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到图D反映了城市化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特征有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城市,则图D到图E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南美洲有许多国家城市化已达到图D的水平,这种城市化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总体建设相对落后。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1.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现象,这是城市化的什么表现?[提示] “城中村”的大量出现直接反映出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说明了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2.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的网友都会在网上戏称“到×××城市来看海”,并配以图片、文字说明,网友们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城市化问题?[提示] 说明许多城市建设不合理,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经典高考题)右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❶,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❷。读右图,回答(1)~(2)题。(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❶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❷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❸图中显示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1965年;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教材寻因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综合判断(1)由信息❷、❸可知,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1965年,该年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约为60%~70%,由此可推出该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2)由信息❸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结合信息❶可推知,该国为中国,此阶段该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尝试解答] (1)B (2)A1.城市化进程及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原因城市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图1 图2 图3命题视角一 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019·烟台模拟)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第2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命题视角二 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019·巢湖模拟)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其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上。如图为武汉城市群近年的交通发展演化。据此完成3~4题。a b c d3.关于武汉城市群的交通发展演化叙述正确的是( )A.水路运输发展最快,通航里程增长最多B.交通客运方式一直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C.高速公路、高铁等现代运输发展较缓慢D.各城市间环线联系主要为高速通行方式4.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的过程中( )A.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B.城市的功能分区发展缓慢C.城市的等级规模差异提升D.城市的等级体系杂乱无章3.D 4.C [第3题,依据图中a时期交通演化的轮廓,早期的交通是以水运为主,b时期增加了铁路及公路,d阶段的城市环线应以高速通行方式为主,总体上看,铁路、高速公路等发展较快,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方向发展。第4题,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功能分区渐趋完美,城市的等级规模呈差异提升,中心城市等级规模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城市的等级体系逐渐完善,更加合理。]命题视角三 研究城市用地状况,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城市空地位于城市范围内。城市空地不仅包括未被开发建设的土地,也包括被开发建设后遭遗弃或废弃的土地(含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2010年,美国费城有城市空地35 575块,空地地块密度达97块/km2,空地总体呈“北疏南密中集中”的格局。费城的城市中心区空地率超过20%。下图示意2010年美国费城城市空地分布格局。据此完成5~7题。5.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城市空地增加的情况,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增加城市发展预留用地B.土地和建筑物被遗弃、空置C.增加生态绿化面积D.增加城市文化娱乐设施6.费城中心区人口萎缩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污染严重 B.市中心去工业化C.重化工业发展 D.快速交通发展7.下列对城市空地的利用措施,合理的是( )A.细分城市空地 B.全面取消城市空地C.见缝插针地发展商业D.鼓励土地整合置换5.B 6.B 7.D [第5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情况,使得城区人口外迁,大量土地和建筑物被遗弃、空置,因而出现城市空地增加的情况,B对。第6题,结合上题解析可以判断,众多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使得人口、产业外迁,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即市中心去工业化。第7题,被细分的空地会因为难以满足用地规模需求而被遗弃,A错;全面取消城市空地不现实,B错;不是所有的城市空地都适合发展商业,C错。]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❶。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 B.15~20千米C.20~25千米 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❶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❷图中显示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由市中心向外降低;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增加教材寻因城市建设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综合判断(1)由信息❷可知,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均增加,比较1989年和2015年的两条折线,可以看出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的垂直间距最大(2)由信息❶、❷可知,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补充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尝试解答] (1)B (2)C1.城市化的影响分析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具体答题模板如下:(1)有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人口迁移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促进了文化、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2)不利影响分析角度答题模板资源问题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环境问题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烟尘、废气污染大气环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导致水污染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污染社会问题汽车数量大量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导致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乡村人口大量无序迁入,城市劳动人口急剧增长,造成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2.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答题思路分析(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扩大绿地面积;(4)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主要措施(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2)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3)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4)使用清洁能源;(5)分散城市职能;(6)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发展生态建筑。命题视角一 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考查城市化问题“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区的“亲嘴楼”。据此完成1~3题。1.南宁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A.人口增加 B.用地紧张C.环境恶化 D.交通拥堵2.“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①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④位于城市化地区,影响市容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1.B 2.D 3.A [第1题,根据材料“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紧缺。第2题,“亲嘴楼”与房屋建筑质量无关,①错误;住房紧缺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楼房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②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亲嘴楼”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而不是城市化地区,④错误。第3题,城市住房紧缺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命题视角二 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近些年,京津冀地区的许多城市小区推广建设下沉式绿地。读图,完成4~6题。甲 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示意图乙 下沉式绿地示意图4.京津冀地区( )A.2013~2014年城市化速度最快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C.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D.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5.在城市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C.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6.建设下沉式绿地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城市内涝问题B.防治城市土壤盐碱化C.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D.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涵蓄能力4.D 5.D 6.D [第4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第5题,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根据从事三次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判断就业结构重心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可以推断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第6题,结合示意图判断建设下沉式绿地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下沉式绿地可以让绿地区域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区,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涵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