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北师大版精品讲义(精品,)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讲义:模块2第6单元第13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展开第13讲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商业的产生(1)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和氏族部落之间出现商品交换。(2)商代后期,货币广泛流通。2.“工商食官”制度形成商代后期,官府控制着绝大部分手工业品的生产和商业经营,形成“工商食官”制度。3.民营商业的崛起(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商业冲破“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3)表现①涌现出许多大商人。②城市不断涌现。③金属货币出现并大量流通。4.商业的发展(1)时间:秦汉时期。(2)原因①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②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3)城市经济的特点①都城长安等中等以上城市设“市”,即商业区。②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③市内设官署,监管交易。④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二、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原因①政治统一。②隋朝大运河开通。③南方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涌入市场。(2)表现①城市增多,长安和洛阳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大都会。②农村的草市和墟市日益增多。③出现兼营旅店、货栈和商品交易的邸店,后来分离出专营货币存取和借贷的柜坊。④出现最早的兑汇飞钱。2.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北宋中期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多,草市和墟市普遍。(2)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唐宋城市的变迁(1)唐代:市与坊分开,市有时间限制。(2)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出现了瓦肆,营业时间不受限制。4.元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1)交通发达,漕运畅通,海运规模空前,海外贸易繁盛。(2)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三、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2.概念: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3.特点(1)人数多、资本雄厚。(2)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且走出国门。(3)晋商还创办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4)其经营之道在于高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4.评价(1)活动于明清商界,推动着商业的发展。(2)其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教材拓展] 清代三大移民浪潮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以来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1)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2)走西口: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3)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1)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2)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3)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 (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2 古代中国城市化历程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史料二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 (单位:座)时间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 (1)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2)史料二表明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古代中国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示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使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商业的需求很少 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 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C [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 )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A [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因此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3.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C [顾清“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说明商业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民风向奢对社会的危害,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4.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13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D [在宋朝时,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有频繁的海外贸易,材料中“番船”是西洋的商船,官员多次为其“祈风”,说明当时商业贸易环境比较宽松,贸易繁荣,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故排除A项;根据“泉州”“番船”可以判断是宋朝海外贸易,不能说明内河航运的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政策的变动,海外贸易的繁荣是由商业发展推动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变动导致的,故排除C项。]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1.开始产生: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产生。2.产生条件(1)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2)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①破产的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②少数人积累资金,变成商人或手工业作坊主。3.产生标志: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4.发展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5.评价(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则是稀疏而又脆弱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含义及措施(1)重农政策①含义: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②目的: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③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恤贫救灾、蠲免税粮等。(2)抑商政策①含义:压制和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②措施:继承传统的禁榷制度,对盐、茶叶等实行专卖;设置关卡,对民营商业、民营手工业征收重税等。3.影响: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本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古代中国“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三、清朝的“海禁”政策1.实施原因(1)防止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阻止外族入侵。(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表现(1)下令“海禁”,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只开广州一个口岸进行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3.影响(1)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等15国,“……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 (1)根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3)根据史料三,说明“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1)史料一中“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皆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政策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2)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3)史料三中“市禁则商转为寇”说明“海禁”加剧了寇患,“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皆贼”主要体现了“海禁”的负面作用。 (1)原因: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2)背景: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对海外诸国的轻视。(3)消极影响: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计,铤而走险,走私严重,与海外势力勾结,威胁了沿海地区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异同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唯物史观看待“闭关锁国”政策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为,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解析:本题属于观点提炼阐释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或多个观点,如本题材料主要阐释了人类社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所选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答案:观点: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价(1)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是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反清势力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2)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蚌埠二模)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C [四位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反映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四位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并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态度,故排除D项。]2.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B [由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可见对外贸易发展,白银流入中国,故选B项;题干只涉及漳州的贸易情况,无法说明自然经济的情况,故排除A项;“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说明西方的殖民势力已经到来,故排除C项;“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描述的是商贸情况,并没有体现税收的多少,故排除D项。]3.(2019·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帝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D [乾隆帝的批示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故选D项;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故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B项;由题干中“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广州地位高于定海,故排除C项。]4.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古代中国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A [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当时的政府大都力行重农抑商政策,可见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重农抑商是个普遍性的政策,不仅仅表现在统一的王朝,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 D项说法本身有误,故排除。]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Ⅰ卷·27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商业2019全国Ⅱ卷·27清代商业规模的扩大2018全国Ⅰ卷·27明朝的朝贡贸易2017全国Ⅱ卷·2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商业的发展2015全国Ⅱ卷·27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9全国Ⅱ卷·41“海禁”政策2017全国Ⅱ卷·41古代中国的矿业政策2016全国Ⅰ卷·40明清人口膨胀问题2016全国Ⅲ卷·40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1.从考查内容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是高频考点,其次是“重农抑商”政策。前者主要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商业区域专业化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角度考查,后者要注意政策的含义、实施过程、影响等。另外,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明清经济政策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理解明清时期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等也是重要考查内容。2.从考查形式看,试题多以“新材料、新情境”形式呈现,材料形式多样,有历史文献,也有历史图片。“商业的发展”皆以选择题呈现,“经济政策”部分大多以非选择题呈现。3.从命题方向看,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以及同期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特征之比较依然是重点。可能还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效热点,考查古代商业发展对今天的现实意义:既要繁荣市场,又要规范市场秩序。[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重农抑商下的明代商业(2019·全国Ⅰ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生产棉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特色,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常规航运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出现变革,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也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转换思维棉花的收购和棉布的返销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2:明代的朝贡贸易(2018·全国Ⅰ卷·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 [此图绘画风格为中国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的出现,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2视角独特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C [根据材料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的产生,故选C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抑制商业发展,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故排除D项。]2.(2019·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C [工商业发展往往会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调整,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南宋皇宫偏居一隅便是体现,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故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故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故排除D项。]3.(2019·洛阳一模)宋代政府经济管理经历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坊市制度的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 [由材料可知,宋朝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说明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故选D项;坊市制度的瓦解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故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济重心的转移,故排除C项。]4.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A [无论是麦、棉、皮、毛还是丝、绸、茶、米都是农副产品,这些产品随着商人的足迹而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说明其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晋商的经济地位,故排除B项;区域位置只能影响而不是决定商业贸易发展,故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看出长途贩运贸易的地位,故排除D项。]5.(2019·凌源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A [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盐铁官营,这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操控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盐铁行业和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排除B、C两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非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故排除D项。]6.(2019·乌鲁木齐一模)曾出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说,晋省“无业贫民,专以佣工度日”。这反映了当地( )A.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政策导致农民贫困C.劳动力流失经济落后 D.民众迫于现实外出做工D [材料“无业贫民,专以佣工度日”说明民众生活困难,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故选D项;材料主旨并没有体现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A项;农民贫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就是土地政策导致的,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山西经济落后,故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