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四章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展开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考纲考点 | 考题考情 | 命题规律 |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 2019·全国Ⅰ卷,10 2018·全国Ⅰ卷,6~7 2017·全国Ⅱ卷,10 2016·全国Ⅱ卷,9~11 | 多结合河床剖面图、河流地貌景观图等考查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2019·天津卷,13(1) 2019·江苏卷,25~26 2014·浙江卷,8 | 多结合聚落分布图,考查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
(1)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2.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展阶段 | 侵蚀类型 | 地貌 |
初期 |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
中期 |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 连续河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 |
成熟期 |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
3.河流堆积地貌
(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2)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3)入海口的海滨地区:三角洲。
4.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④古代河流凸岸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①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
2.平原地区的聚落密度不一定大,如湿热、严寒、干旱的平原地区,聚落密度较小。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013·福建卷,9~10)如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回答(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点拨: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题中关键信息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宽谷中的河流堆积地貌只能为河漫滩。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发生时被淹没,枯水期出露,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第(2)题,由图可知, 沙丘应为波浪形,外力作用应是由河水向河岸一侧,且坡度相对较缓,所以应选择C。
答案:(1)D (2)C
1.各河段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2.河谷的发育过程
3.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4.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 分布 | 形成机制 | 地貌特点 | 图示 |
洪积 —冲 积平 原 | 山前 |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 |
河漫 滩平 原 | 河流 中下 游 |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 地势平坦、宽广 |
类型 | 分布 | 形成机制 | 地貌特点 | 图示 |
三角 洲平 原 | 河口 地区 |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
(2019·浙江湖州期末考试)玛纳斯河山麓地带发育着多期冲积扇,T1→T4冲积扇形成年代依次变老,不同时期的冲积扇间呈明显的阶地状。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冲积扇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T1时期,玛纳斯河西侧未形成冲积物
B.T2时期,冲积物的粒径南部细北部粗
C.T3时期,冲积扇北部地下水埋藏较浅
D.T4时期,冲积扇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2)导致玛纳斯河山地带冲积扇T1→T4分布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力运动、沉积作用
C.地壳运动 D.冰川搬运、沉积作用
解析:(1)C (2)C 第(1)题,该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T1时期冲积物主要分布在玛纳斯河东侧,西侧的冲积物应该被其他时期所淹没,A排除;根据河流的流向和冲积扇扇状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T2时期,冲积物的粒径南部粗北部细,B错误;T3时期,冲积扇北部位于冲积扇边缘,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出露地表,C正确;T4时期冲积扇距离出山口最远,地势南高北低,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T1→T4冲积扇形成年代依次变老,不同时期的冲积扇间呈明显的阶地状。从T1→T4的变化是从冲积扇的扇顶至扇缘,按理出山口处的冲积扇堆积物会被之后的沉积物掩埋,而留在表面的物质年龄应该是最新的,但是被冲积到扇缘的T4年龄却更早形成,只有可能是地壳活动,使得T1至T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T4先形成后地壳抬升后无法再继续接受沉积,因此该地形成较早,C正确。
【教师备用】读图,回答(1)~(2)题:
(1)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左图中( )
A.甲为凹岸堆积,乙为凸岸侵蚀
B.甲为凹岸侵蚀,乙为凸岸堆积
C.甲为凸岸堆积,乙为凹岸侵蚀
D.甲为凸岸侵蚀,乙为凹岸堆积
(2)左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参照上右图)、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B.甲—a—侵蚀—开采砂金矿
C.甲—c—沉积—兴建仓库
D.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图示,河流弯道流速为c>a,凹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乙为凸岸,流速慢,为堆积岸;甲为凹岸,流速快,为侵蚀岸。所以B正确,A、C、D错误。第(2)题,c处流速快,为凹岸,对应甲岸;a处流速较慢,为凸岸,对应乙岸。因此AB错误;c处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C错误;a处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适合建设聚落和种植农作物,故D项正确。
考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9·天津卷,13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如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思路点拨: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河流、自然资源等。珲春市位于我国的长白山区,纬度较高,地势起伏大,海拔高,森林广布,为温带季风气候。河谷地带地势低,温度高,水资源较为充足,土壤较为肥沃,而其他地区因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土层较薄,气温较低,森林茂密,不利于人类活动。
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答出三点即可)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 高原 | 山区 | 平原 |
分布 |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 三角洲平原 |
聚落 密度 | 小 | 较小 | 大 |
形态 | 多呈狭长的带状 | 条带状 | 团状 |
成因 |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
举例 |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分布,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自然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2019·江苏卷,25~26改编)“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如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C (2)D 第(1)题,由图可知,每个林盘都外环水渠,且林盘分布于川西平原,故林盘所在地地形平坦,水网密布。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并非全年温和;该区域地处平原,物种相对较少。该地农业主要为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且商品率低,自给自足。该地一家一个院落,外围是竹林、水渠、农田,说明区域人均耕地较多。第(2)题,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留存林盘文化。农旅融合,可以更好地开发林盘旅游资源,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拆迁合并和集中布局会破坏川西林盘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教师备用】 (2019·湖南岳阳一中高三质检)湖南省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假期到附近农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同学们一致认为甲聚落的选址合理,其理由是( )
A.高于洪水位 B.地处冲积平原
C.气候适宜 D.交通便利
(2)同学们对甲聚落附近河流进行考察,下列描述可信的是( )
A.①河段流速小于③河段
B.②河段的含沙量大于③河段
C.①河段流量大于③河段
D.③河段的流向为东南向西北
解析:(1)A (2)B 第(1)题,据图示可知,甲地区位于高于河流的平坦台地上;由图示信息不能确定其气候适宜状况;该处不属于冲积平原,且无明显的交通线路。选A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可知,①河段位于河流出山口,因此流速较③河段快,A错;③河段由于有湖泊的补给,因此流量较①河段大,且经过湖泊的沉积作用,导致③河段泥沙含量小于②河段,B正确,C错;③河段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D错。选B正确。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2015·全国Ⅰ卷,10~11)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回答(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1)三角洲近岸海域,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图示1975~1978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海水深度减小;1978~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海水深度增加。
(2)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如果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或植被覆盖率降低,会使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河口泥沙淤积加重而水深减小,故A、C错误;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大,水深变浅,故D错误。
答案:(1)D (2)B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河谷、 沟谷、 峡谷 | 河床、冲蚀 |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
喀斯特 地貌 | 可溶性 岩石、 暖湿的 气候 |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 |
风力侵 蚀地貌 | 携带、破坏 |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
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河流冲 积扇 | 山口、平缓、减慢、堆积 |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河口三 角洲 | 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
风力堆 积地貌 |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 |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
冰川堆 积地貌 |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冰川冻融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
1.(2019·湖南永州一模)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其流域分为东西二部分:西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关中平原区。甲图示意渭河水系,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读图,回答(1)~(3)题:
(1)探测发现,渭河下游(咸阳以下)两岸沉积物质组成有明显差异,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干流的南侧( )
A.地势起伏更大 B.年降水量更大
C.支流数量更多 D.植被覆盖率更高
(2)公元700~200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 )
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 B.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C.先侵蚀,后淤积 D.先淤积,后侵蚀
(3)公元1700~1900年间,监测点附近下列情况可信的是( )
①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 ②处于暖干气候期 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 ④渭河流速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题思路:第(1)题, 渭河北岸是黄土高原,南岸是秦岭。秦岭北坡是断层,地势起伏大,流速快,细小的物质不能沉积,沉积物颗粒平均粒径大,A正确;降水的多少和支流的多少与粒径的大小没有关系,B、C项可排除,植被覆盖率更高,水土流失会更小,沉积物的粒径也会小些,故D错。第(2)题,从图中看公元700~2000年,河心距参考点距离向北增加,说明河心向北移动,渭河北岸地区持续侵蚀;有的年份距参考点距离略有南移,说明偶有淤积,B正确。第(3)题,在1700~1900年间,河心距参考点距离向北明显增加,说明河心向北移动,北岸侵蚀、南岸堆积;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使河心向北移动;南岸堆积可能是因为秦岭北麓植被破坏较严重,D正确。处于暖干气候期和渭河流速加快与北岸侵蚀和南岸堆积没有关系,可以排除。
答案:(1)A (2)B (3)D
2.(2019·江苏泰州高三期末)读“某内陆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处以变质作用为主
B.乙处以外力作用为主
C.丙处因沉积作用形成凹岸
D.地层形成顺序是③②①
(2)据图中信息推测,湖泊( )
A.冬季水位高于夏季
B.周边河流的流域面积不断缩小
C.水量年际变化明显
D.对丙河的流量具有调蓄作用
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甲处岩石为岩浆岩,以岩浆活动为主,A错误;乙处为山麓冲积扇,主要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正确;丙处为河流的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C错误;②岩层在底部,③岩层为上覆岩层,①岩浆岩切断了②③岩层的连续性,岩层地层的形成顺序是②③①,D错误。故选B。第(2)题,结合图示无法判断此处为地中海气候类型,A错误;周边河流的流域面积受地形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B错误;由湖岸线的变化可知,湖泊水量年际变化明显,C正确;丙河在湖泊附近有冲积扇,说明此河是流入湖泊的,因此湖泊并不能对丙河进行调蓄,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