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八讲第58课时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展开第58课时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的分布(1)A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国。B是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2)现状:森林资源破坏严重。2.森林的价值(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净化空气、降低风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森林对城市环境有吸烟滞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对农业生产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作用。(3)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有:调节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全球气候;促进水循环,调节水量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4.热带雨林的保护加强环境教育;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设立国际基金。 考点 森林的价值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指出这一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甲位于山前地带,坡度大;乙处是滨海平原;丙地处沿海沙地。(2)该区域为我国华北平原沿海地区。(1)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2)荒草地开垦为农田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合理灌溉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化肥、农药的使用易引起水污染。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2.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3.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1~2题。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生态系统中,森林位于山地的上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地表径流等功能;从图中来看,森林没有分布在农田周围,不是护田林,③错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城区森林的功能。2.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答案 C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和森林的下方,可以获得经森林净化后的清洁水源。考点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民网 哈尔滨2017年9月30日电,国庆前夕,武警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支队出动千余名官兵、百余防火车辆,组成防火宣传方阵,在驻地主要干道进行巡回防火宣传,为群众讲解森林防火常识,提升群众安全意识,确保国庆节及中秋节期间森林防火安全。据气象部门预报,入秋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多大风天气,林内可燃物载量大,秋季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材料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过熟林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7.8亿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 600万立方米,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材料三 自2008年8月以来,围绕林区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地区采取多种措施,从实施生态教育、资源管理、防火安全等生态战略上入手,全力保护森林资源。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自停伐后每年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1 000多万立方米,2012~2016年森林抚育质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三位,生态建设持续加强。(1)简述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2)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材料一显示森林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重要原因,材料二提示大小兴安岭林区经过高强度的开发,造成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材料三提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该题设问分别为原因、危害、措施。森林破坏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破坏后,会引起相关的生态问题。林业可持续发展从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的保护性开发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森林火灾等。(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等。(3)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答案合理即可)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破坏的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需要,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森林火灾,保护意识淡薄等破坏的危害气候恶化,加剧全球变暖;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肥力降低,农业减产;河流泥沙增多,洪涝危害加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开发途径加强林木资源的综合开发;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采伐等森林的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减轻林区人口压力,进行生态移民;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等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形平坦开阔C.土壤水分充足 D.泥炭土层深厚答案 B解析 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A项错误;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B项正确;泥炭沼泽森林改造成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因此土壤水分充足不属于有利自然条件,C项错误;泥炭易于燃烧,焚烧林地时泥炭层会随之一起燃烧,因此泥炭土层深厚不属于改造成油棕林的有利条件,D项错误。2.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A.年均降水量 B.太阳辐射量C.地表下渗量 D.气温日较差答案 D解析 图片显示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沼等湿地减少,因此气温日较差增大,故D项正确。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湿度减小,年均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故A、B、C三项错误。3.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前,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故C项正确。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影响;棕榈油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加工而不是燃烧;林场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化石能源有限,不会造成温室气体大量增加,故A、B、D三项错误。一、选择题林下经济是以林地和森林环境为依托、以循环发展为目的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预计2020年我国林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读林下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题。1.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突出的自然优势是( )A.森林面积广,土壤肥沃 B.气候复杂,森林多样C.动物数量多,水源充足 D.疆域辽阔,以山地为主答案 B解析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生态旅游业。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森林多样,发展林下经济种类多,有明显优势。2.我国倡导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意义有( )①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 ②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③增加林业资源的附加值 ④优化林区产业结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所以发展林下经济利于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多种经营模式增加林业资源的附加值;发展林下经济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能解决林区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中新网 2017年7月25日电,印度尼西亚环境与林业部长24日表示,计划永久停止发放开发原始森林和泥炭地新执照。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总面积约为8 850万公顷,但近几十年大片雨林已经消失或严重退化。据此回答3~4题。3.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①正确;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②正确;气候变化不明显,洪灾淹没的原始森林少,③错误;雨林区闷热潮湿,不会有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④错误。4.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答案 C解析 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该地终年多雨,气候湿润,风力小,风沙危害少,③错误;④不属于环境问题,且环境恶化,该地人口可能减少,④错误。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生物多样,岛上红木(热带雨林树种)现存量较多,但遭受野蛮采伐。读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5.推测现阶段马达加斯加岛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图中(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 D解析 红木属于热带雨林树种,岛屿的东部为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经过,因此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热带雨林,故红木资源主要分布在岛屿东部,但丙的地势较低最可能遭受砍伐,故推测现阶段其红木资源最可能分布在图中丁地。6.马达加斯加岛红木遭到野蛮采伐产生的影响有( )①水土流失 ②沙漠化加剧 ③旱涝灾害频繁 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马达加斯加岛多山地,红木分布在山地迎风地带,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其分布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红木遭到野蛮采伐后直接导致区域表土被冲刷,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二、综合题7.(2019·河南六市第一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于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适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材料二 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下图)(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4)请以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经济的影响为例,说出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答案 (1)图示区域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2)(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盛;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北京离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近。(3)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4)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解析 第(1)题,地形特征主要从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和倾斜方向等方面描述。第(2)题,从冬季风、相对位置、地形、沙源等方面分析。第(3)题,塞罕坝林场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该地区地处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风强劲,容易遭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因此该地树木生长缓慢。第(4)题,塞罕坝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覆盖率提高,促进了当地林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