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获奖教学设计
展开本节课是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氯气性质的基础上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材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根据已学习的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氯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学习氯气与水反应、 溶液反应产物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观察氯气,对氯气进行宏观认识,从微观原子、离子的探究钠化学性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1.根据探究氯气性质时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进行有关推理,推出新的判断或结论,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或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
2. 在预测、归纳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1. 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使学生们体验到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 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1.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实验用品、多媒体教学平台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并归纳]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教师指点] 以氯气为例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渡]前面我们探讨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利用其程序和方
法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板书]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 — 研究氯气的性质
[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毒气弹的使用
[投影] 视频
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刺激鼻腔和喉头黏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量时使人死亡;氯气也是大气污染物。所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实验目的】
1、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探究活动,模拟和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2、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3、通过氯气与钠、铁、铜、氢气的反应实验,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实验用品】
1. 仪器:集气瓶 试管 水槽 坩埚钳 铁架台 胶头滴管 砂纸
2. 试剂:氯气、金属钠、铁丝 铜丝 氢气
【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实验结束后可进行小组讨论。
【实验内容】 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交流研讨】
1、你知道通常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特点?
[板书]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可溶解2体积氯气),比空气密度大,易液化。
[板书] 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一)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
[问题思考]
1、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与同类物质氧气的性质
进行比较)
2、你将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二)实验验证过程
(三)分析、解释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 1、从哪些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Cl2 + 2Na 2NaCl 2Fe + 3Cl2 2FeCl3 Cu + Cl2 CuCl2
(2)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Cl2+H2 2HCl
[过渡问题] 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氯气能与铁丝、铜丝等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的事实。请思考,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有无区别于氢气或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呢?
[教师点拨] 非常好,大家发现了新的问题,那么氯气的溶解是否是简单的溶解呢?还是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若预测反应了,如何验证?
(四)探究氯气的特性 — 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问题思考]用氯水完成下列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可以获得的结论。
(1)观察新制氯水颜色
(2)将少量氯水滴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再滴加稀硝酸,观察现象。
(3)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内有干燥红纸条的广口瓶和内有湿润红纸条的广口瓶,观察现象。
【板书】(3)氯气与水的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问题思考]
新制氯水的成分。
久置氯水的成分。
[拓展延伸]
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论氯气是否能与碱溶液反应?若能反应,请表述其产物并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4)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师生交流上述内容] 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提出“漂白粉”内容,学生可以课下通过资料掌握。
[知识应用] “身边的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复习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加强课堂记忆。
[课堂练习]
1、下列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观察物质的外观 ②实验和观察 ③解释及结论 ④预测物质的性质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2、氯气有毒,曾被德国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可选用的防御办法是( )
①人躲到低洼的地方去 ②人躲到较高的地方去 ③用沾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布蒙面
④用沾有肥皂水或尿液的软布蒙面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中只含有Cl2和H2O
B、新制氯水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气泡冒出,该气体是氯气
D、氯水放置数天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4、下列关于氯气和含氯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干燥的氯气和新制氯水都能使鲜艳的红花褪色
B、用排水法可以收集到纯净的氯气
C、氯气和氯化氢通入硝酸银溶液中均能生成白色沉淀
D、氯气能用于杀菌、消毒和漂白
5、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化合生成,又能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CuCl2 B、FeCl2
C、FeCl3 D、AlCl3
6、下列物质中既含氯气分子,又含氯离子的是( )
A、氯化钠溶液 B、新制氯水
C、漂白粉 D、液氯
7、如图:A处通入氯气,C中是干燥的红色布条。 关闭B阀时,C处红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布条褪色。下述不正确的是( )
A.D中可能是浓硫酸 B.通入的氯气含有水蒸气
C.D中可以是NaOH溶液 D.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
8、将一盛满氯气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的现象是( )
A、液体充满试管 B、液体进入试管,试管中剩余少量无色气体
C、无明显现象 D、少量液体进入试管,液体呈黄绿色
9、氯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氯水。氯水是 色,呈 性。若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预计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主要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1-8 C C B B D B D A
9.浅黄绿,酸,生成无色气体,生成白色沉淀,AgNO3+HCl=AgCl↓+HNO3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用手轻轻地在瓶口煽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近鼻孔,闻氯气的气味。
[实验2]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用手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取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切去表层,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金属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球的上方, 观察现象。
【实验2】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铁丝,灼烧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氯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实验3】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氯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实验4】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点燃前要“验纯”),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2020-2021学年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教案设计,共7页。
2021学年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学生回答,提出问题,教师总结,观看视频,点出本节课题,设计意图,实验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联想·质疑,交流·研讨,观察·思考,观察目的,探究实验1,活动·探究,实验探究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