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精品教案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模块1话题3汉承秦制
展开秦汉时期我国走向了封建“大一统”,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代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走向“大一统”1.秦朝统一的背景(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了局部的统一。(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4)民心基础: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2.秦朝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三公之下还有很多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③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④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北方防务;南平越族,设郡加强管辖。(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积极影响(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二、“汉承秦制”1.汉朝对秦朝制度的沿袭(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2.两汉制度的新发展(1)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刘氏天下,加强皇权,形成郡县制、封国制并存的局面。②“王国问题”出现:汉高祖封立的“同姓王”,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机构与中央基本相同,诸侯王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王国问题”出现。③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经过汉景帝“削藩”后,王国势力被削弱。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⑤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又将天下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巡察地方,监督官吏,打击豪强。刺史官虽小,但因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而权力很大。慢慢地,刺史开始侵夺地方官僚的权力,州也由监察区逐步演变为行政区。到了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创立了包括察举制、皇帝征召在内的选官制度①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②东汉时期,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的主要依据。(3)户口、土地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两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身份独立,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3.“汉承秦制”的影响(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2)“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1.(2019·凉山一模)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B [题干体现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故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故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故排除D项。]2.(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 [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知识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3.(2019·黄山一模)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A [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职权进一步扩大,故选A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故排除B项;材料“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故排除C项;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秦朝走向“大一统”[史学新论]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命题思考]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权威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C [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秦郡县制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在全国实施郡县制,同时设郡御史监察一郡地方官吏,这些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的方法,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故C项正确;根据郡县制的规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但不能保证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错误。]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史学新论] 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志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一方面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汉代在中央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控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2.(权威预测)《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C [根据材料“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可知,秦汉在各方面制度上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具有相同的趋势,故C项正确。] 汉初王国问题及其解决[史学新论] 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的控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 汉初郡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3.(权威预测)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A [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