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讲义精品教案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讲义:热考主题串讲主题六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
展开主题六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主干链接](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和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2)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3)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拓展延伸]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考题例解](2018·11月浙江选考,T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J·M·凯恩斯说过:“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德国在不到30年里彻底实现了工业革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一定意义上,德国的电气工业主要是两个人的努力成果。德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较大的发展。——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材料二 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比较快的。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日本,被誉为“经济奇迹”。在德国学者看来,在现有的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选自孙炳辉等《德国史纲》、《历史》必修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德国在不到30年里实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说明德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发明成果。(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邦德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句话评价其对西欧经济所发挥的作用。[答案] (1)新能源:电力,石油。成果: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汽车,第一台电机机车,本茨——四轮汽车。(2)主要特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用:西欧经济的“火车头”。[跟踪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应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解析 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实学为专门学”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培养人才,都创办了新式学堂,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答案 共同之处: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