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71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71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71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山丹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中模拟试卷高一地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市辖区,是我国的行政区划之一,属县级行政区,受地级市、直辖市管辖,是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增设市辖区。有学者将我国城市市辖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圈层式、组合式、并排式和独立式等几种基本模式(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研究表明,城市市辖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其演化路径可能为
A. 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独立式
B. 独立式——并排式——组合式——圈层式
C. 独立式——并排式——圈层式——组合式
D. 并排式——组合式——独立式——圈层式
2. 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较西部更易增设市辖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政策支持力度 B. 交通便利程度
C. 地形起伏状况 D. 经济发展水平
3. 某城市增设新的市辖区后,该城市可能会出现“虚假城镇化”,“虚假城镇化”是指
A. 市辖区数量多,城镇人口比重大 B. 市辖区数量多,城镇用地比重大
C. 市区空间范围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D. 市区空间范围小,城镇用地比重小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市辖区是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城市发展初期,市辖区数量少,范围小,为独立式模式。随着该地区的发展,市辖区数量增多,开始增设郊区市辖区,形成并排式模式,随着该地区的继续发展,郊区市辖区转变为中心市辖区,进而演变为组合式,进而演变为更加复杂多样的圈层式模式。故选B。
【2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会增设市辖区,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发展更快,为了便于管理,政府会更容易决定增设市辖区。故选D。
【3题详解】
某些城市增设新的市辖区后,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会出现辖区内的部分农民没有从从事第一产业转变到从事第二、三产业,致使市区空间范围变大,但是城镇人口比重仍然较低,出现“虚假城镇化”,C正确。A和B都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D是城市化水平仍较低的表现。故选C。
新城市主义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 400-800 米(5-10 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规划设计适用于
A. 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 B. 中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C. 大城市旧城改造规划 D. 城市群的合理布局规划
5. 步行化城区的设计,有利于解决的城市化问题是
A.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 B. 城市用地紧张,住房困难
C. 流动人口多,社会治安差 D. 人口集中,就业压力大
【答案】4. C 5.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小、中等城市的城市化问题并不明显,不需要实行新城市主义,A、B错误。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C正确。本题是关于城市化内部建设问题,与城市群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人们的出行距离缩短,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解污染严重的问题;对于城市住房困难、流动人口数量和就业压力影响不大。故选A。
下图是我国某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分布的景观图。 完成下列各题。
6. 该种农业最可能分布在( )
A. 黄河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三江平原 D. 云贵高原
7. 该农业类型最大的优点是( )
A. 提升了农产品的质 B. 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C.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D. 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答案】6. B 7. D
【解析】
考查基塘农业的分布及优点。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将低地挖成鱼塘,在塘基种植甘蔗、桑树等,这种农业叫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典型的农业类型,故选B。
【7题详解】
基塘农业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混合,基塘互相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符合生态农业模式,该农业类型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故选D。
2018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是8.24‰,常住人口延续了近年来增长态势,并已连续4年人口年增长超过100万人,下图为广东省2015-2018年人口增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广东2018年和2017年的人口增量对比,正确的是
A. 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上升 B. 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超60%
C.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起到显著作用 D. 2018年的人口出生率比2017年低
9. 广东2015-2018年的人口年增长都超过100万人,不属于其支撑动力的是
A. 省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B. 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
C. 省内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D. 中心城市降低入户门槛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认真对比2017和2018年人口数据可以发现2018年的自然增长人口数比2017年少,即可得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自然增长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在下降”,所以“2018年的人口出生率比2017年低”,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在2018年看并不显著;简单估算一下数值,也会发现2017和2018年迁入人口占人口总增量之比都不超50%,故答案选择D。
【9题详解】
题干是问广东省人口增长,其中A是人口自然增长,CD会吸引人口迁入广东,都可以显著增加广东省总人口数量;B选项中“省内人口向珠三角集聚”,已强调是广东省内部的人口迁移,对广东省总的人口增长作用不明显。故选B。
【点睛】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约8‰)的原因,在于广东省人口结构相对年轻,以及人口流入和落户较多的缘故,造成了广东省自然增长率高的情况。广东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这与广东省整体年龄结构偏低、多个城市人口流入较多有关。
红绿灯的时间分配主要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 定的。人流量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四个路口,甲、乙、丙、丁的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10. 甲、乙、丙、丁四路口距市中心最近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 丁地最有可能位于( )
A. 工业区 B. 中心商务区 C. 居住区 D. 行政区
【答案】10. A 11. A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10题详解】
市中心附近人流、车流量大,所以红灯时间长度最长,符合的是甲.
故选A.
【11题详解】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丁红灯时间最短,绿灯通行时间最长,说明该地人流量小,距市中心距离较远,所以应为工业区.
故选A.
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下左图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下右图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A. 水源丰富 B. 水灾多发
C. 水运便利 D. 耕地充足
13. 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A. 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 B. 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 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 D. 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14. 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
A. 年降水量减少 B. 台风登陆减少
C. 防灾意识增强 D. 堤防趋于完备
【答案】12. B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B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C对。该地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设置“八卦村”排水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排水而不是蓄水,村落在小盆地内,中心也是容易积水,AD错;道路如果全部都是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错。故选C。
【14题详解】
“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坝防御趋于完善更加合适,D选项正确;A、B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古代设置八卦村就是因为有较强的防灾意识,C错。故选D。
下图中甲、乙、丙为世界三种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甲农业地域类型可能位于()
A. 亚洲印度恒河平原 B.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C. 美国中部平原 D.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16. 与乙农业地域类型相比,丙农业地域类型的显著特点是()
A 生产规模大 B. 机械化程度高 C. 商品率高 D. 市场适应性差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仔细阅读图示,依据图示甲地畜牧业、种植业的比重及商品率来判断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图示可知,甲地以种植业为主,且商品率较低。印度恒河平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以种植业为主,且商品率较低,A符合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故A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故B错;美国中部平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但商品率较高,不符合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故C错,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不符合图示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故D错。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仔细阅读图示,依据图示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比重及商品率来判断乙丙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图示可知:乙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且商品率比较高,是混合农业;丙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且商品比较高,是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与乙农业地域类型相比,丙农业地域类型的显著特点是市场适应性差。故选D。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阴影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为
A. 茶叶 B. 玉米 C. 稻米 D. 天然橡胶
18. 图中甲国发展种植业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 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⑤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 ①③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19. 乙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风力堆积 B. 风力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流水侵蚀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该地位于东南亚地区,图示农产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沿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的农产品为稻米,故选C。
【18题详解】
甲国为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水稻种植业的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同时该国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充足。自然条件方面,该国地处东南亚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布,土壤肥沃。①③⑥正确,④⑤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偏干旱的地区的气候特点,与该地不符,②错。故选B。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为湄公河入海口处形成的湄公河三角洲,是河流下游流速降低,从上中游携带的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沉积下来形成的地貌,即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选C。
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产业群落。产业群落主要分为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金融业等)、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批发、零售业等)。下图示意某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影响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 社会因素 C. 历史因素 D. 政治因素
21. 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分别对应图中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答案】20. A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对产业群落的定义及大都市产业群落分布在居住区周围,可以看出主产业群落分布于与社会、历史、政治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故选A。
【21题详解】
制造业产业群落主要是以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离居住区有一定距离的郊外,且和居住区之间有隔离带以防污染,故为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比如金融业付租能力强,分布在市中心,即城市核心区③;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如批发、零售一般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道路交叉口,比较分散,即图中的②;故选C。
目前世界各地的垂直农业各具特色。新加坡的“天空绿蔬”工厂(如图)占地较小,各种蔬菜垂直排设在A字形框架上“轮转生长”,让人们实现了城市菜园的梦想;英国伦敦北约克郡的垂直农场(如图)采用水耕栽培和LED照明系统,可全年为本地市场提供新鲜蔬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影响新加坡发展垂直农业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运输 B. 土地面积
C. 农业产业结构 D. 人口年龄结构
23. 与英国相比,新加坡发展垂直农业的优势条件是( )
A. 太阳高度大,光照条件好
B. 科技发达,成本低廉
C. 热量充足,蔬菜生长周期长
D. 降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新加坡土地面积小,为了集约利用土地,发展了垂直农业;交通运输、农业产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与发展垂直农业无关。故选B。
【23题详解】
与英国相比,新加坡发展垂直农业的优势条件是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条件好;新加坡科技水平比英国低;热量充足,蔬菜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降水丰富,但由于集水区域小,新加坡地表水缺乏。故选A。
图为英国和澳大利亚农业分布图,图中阴影为农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两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分别是
A. 热量、土壤 B. 地形、热量
C. 光照、水源 D. 水源、土壤
25. 两国农业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A. 水利工程量大 B. 机械化程度高
C. 商品率低 D. 生产规模小
【答案】24. C 25. B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
【24题详解】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光热资源不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澳大利亚受山脉的阻挡,干旱面积较广,水资源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C正确。
【25题详解】
两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乳畜业和混合农业及大牧场放牧业,水利工程量大是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A错误。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是其特点,B正确。
第Ⅱ卷(综合题,50分)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2)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种类差异很大,其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
(4)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气候 (2). 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3). 低温(或热量条件差) (4). 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差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由南向北减小,与气温递变规律一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小,与降水递变规律一致,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
(2)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乙是东北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热量不足。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种类差异很大,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水热条件的差异。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C、D平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是低温或热量条件差。
(4)甲基地A是洞庭湖平原、B是鄱阳湖平原,两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治理措施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27.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①尼罗河流域 ②两河流域 ③印度河—恒河流域 ④黄河—长江流域
读图分析世界早期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这些地方的优势是__________。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纬度范围内。因为这些地方,大多是气候________,成为农业生产的发达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河流冲积平原 (2).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3). 中低 (4). 温暖,降水丰沛 (5). 农产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容易题。
【详解】本题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早期城市的形成自然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读图可知,世界早期城市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上,这些地方的优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范围内。因为这些地方,大多是气候温暖,降水丰沛,成为农业生产的发达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产品。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大家平静的生活。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武汉在1月23日10:00实施封城。1月26日晚,湖北省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武汉市市长周先旺介绍:受春节与疫情影响,目前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还有900多万留在武汉。根据百度地图大数据显示,从1月10日到23日10:00武汉封城,共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下图为1月22日武汉迁出目的地图。
材料二: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西藏于1月27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当时,西藏还是全国唯一尚无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省份。1月29日,西藏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中国疫情地图再无空白。也是在当天,西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月12日14时30分许,西藏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张某某在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走出隔离病房。西藏连续14天保持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今天,“归零”了。
材料三:截至1月31日上午11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9685例,疑似15238例,死亡213例。其中,湖北的邻居河南确诊352例,死亡2例。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河南“硬核”抗疫。如挖掘机封村断路,如“带病回乡,不肖子孙”“今日上门,明日上坟”等硬核标语,如在豫鄂两省交界处设立劝返点,谨防湖北车辆入境等,从上至下,严防死守,确保疫情不扩大不蔓延。
材料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虽然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但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经过这次风雨洗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更为明显和强劲。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从1月10日到23日共13天内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的原因。
(2)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西藏成为免疫区的原因。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河南硬核抗疫的原因。
(4)你认为受到此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产业有哪些?
【答案】(1)武汉为湖北省会,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此时即将春节,外来人口回家过年团聚;武汉高校数量众多,正值放寒假,大学生离汉回家数量多;武汉地处中部交通要道,高铁、公路、航空运输发达,与全国联系紧密且方便快捷;疫情造成的恐慌心理导致封城前离开人口激增。
(2)距离湖北较远,交通不便,湖北输入风险降低;冬季为西藏旅游、参观的淡季,进藏人员少;高寒缺氧,有感冒发热等疑似新冠症状的人员不会前往;西藏人口密度小,无人区多,限制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能力。
(3)与湖北交界线长,大量人员在湖北学习务工;河南农村人口密度大,数量多,防护意识差;正值春节,农村更加重视人情往来,聚会扎堆多;郑州又是中国铁路网的“心脏”,大批旅客在这里汇聚、离散,一旦疫情扩散会波及全国。
(4)餐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线下影视业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字材料和地图的阅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认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是解题关键。
【详解】(1)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此时正值春节前夕,武汉为湖北省会,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正值春节返乡高峰,外来人口回家过年团聚;武汉也是华中的文化中心,高校数量众多,正值放寒假,大学生离汉回家数量多;武汉地处中部交通要道,有九省能衢之称,高铁、公路、航空运输发达,与全国联系紧密且方便快捷;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型病毒,让人感到恐慌,疫情造成的恐慌心理导致封城前离开人口激增。
(2)西藏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距离湖北较远,交通不便,由湖北到达西藏的人员较少,湖北输入风险降低;西藏冬季气温较低,冬季为西藏旅游、参观的淡季,进藏人员少,输入病例少;高寒缺氧,易产生高原反应,有感冒发热等疑似新冠症状的人员不会前往;西藏人口密度小,无人区多,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较少,限制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能力。
(3)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与湖北相邻,与湖北交界线长,大量人员在湖北学习务工,人员往来较多;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农村人口密度大,数量多,受教育水平较低,防护意识差;农村受传统思想影响大,正值春节,更加重视人情往来,聚会扎堆多,易导致病毒传播,防控难度大;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州又是中国铁路网的“心脏”,大批旅客在这里汇聚、离散,一旦疫情扩散会波及全国,影响面较大。
(4)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为减少病毒传播,需减少人员的聚集,而餐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线下影视业等是人口相对聚焦,空间相对密闭的行业,故影响较大。
29.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老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该工业区的推力体现在:自然因素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因素___________;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依然是美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东北部“冷冻地带”人口迁入的拉力主要是什么______?
【答案】 (1). 气候 (2). 地价上涨(生活消费成本高) (3). 环境污染较严重 (4). 工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生活收入高,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容易题。
【详解】(1)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促使国内人口迁移到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本题强调退休的老年人由原本的工作地点迁移到南部,因此考虑气候、生活成本和环境因素。
(2)本题强调的是刚工作的大学生,就业机会是他们最看重的,因此考虑经济因素。东北部“冷冻地带”是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工业基础好,钢铁、汽车制造等工业在世界向右盛誉,工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生活收入高,因而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