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8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8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8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地理试题
展开
www.ks5u.com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二次段考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3小题,每题2分,共66分)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 东南丘陵 B. 山东半岛C. 黄土高原 D. 柴达木盆地2.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 提高作物产量 B. 提升地表温度C. 误伤途径飞鸟 D.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适宜建设在地势平坦、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的地方。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都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多,地形条件较为复杂。而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较少,日照时间长,最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D符合题意。【2题详解】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反射、聚焦太阳能,从而加热高塔顶端的锅炉,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会降低地表温度,且这一过程也与飞机电子导航和作物产量无关。反光板聚焦太阳能导致光热电站温度极高,飞鸟飞过容易被烫伤,故C正确,A、B、D错误。【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昼长、地势和天气状况等,一般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昼长越长,太阳辐射越强;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晴天太阳辐射强,阴天太阳辐射弱。我国总体上看,从底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太阳辐射逐渐增强,高值区在青藏高原,低值区在四川盆地。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3.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4.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答案】3. D 4. C【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由资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太阳高度在递减;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 - 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4题详解】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说明第2次测量时是当地的秋分日。选C正确。考点:考查地球运动知识。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 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 )A. 7月8日12时 B. 7月7日24时C. 7月8日6时 D. 7月8日16时6. 此时,北京时间是( )A. 7月8日15时 B. 7月8日14时C. 7月8日20时 D. 7月8日18时7. 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B. 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C. 三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D. 三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答案】5. C 6. B 7. A【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查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分别为180°和0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过180°,日期减一天,反之,加一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反之,减一天。据此和题意,判断:0时经线为90°W,A点(0°)为6:00点(东加西减。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选C。【6题详解】上题得,0时经线为90°W,北京时间(120°E)为14:00点(东加西减。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故选B。【7题详解】此题考查自转的速度。全球自转角速度为15°/1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A、B、C角速度相等,纬度低到高为A、B、C,故A、B、C线速度为A>B>C。故选A。下图所示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8.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9.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 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答案】8. C 9. D【解析】【8题详解】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图示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左右,应是中纬度地区;且其线速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递减,是南半球,据此分析选C。【9题详解】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b的自转线速度大于a 地,说明b的海拔高,故选D正确。【点睛】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左右。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10. 该图反映地点位于( )A. 北极点 B. 北极圈 C. 南极点 D. 南极圈11. 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表示黑夜) ( )A. B. C. D. 【答案】10. D 11. C【解析】【10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地点恰好在夏至日昼长为0时,出现极夜现象,恰好在冬至日昼长为24时,出现极昼现象,故该地点位于南极圈上,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据图可知,A点代表的日期为6月22日。A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A错误;B图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B错误;C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C正确;D图全球昼夜平分,表示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D错误。故选C。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如图所示①地)顺利发射升空。远在纽约(西五区)的李华同学十分自豪地观看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2. “天舟一号”发射升空时,李华同学所在地的区时为( )A. 20日6时41分 B. 20日7时41分 C. 19日7时41分 D. 21日6时41分13. 与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A. 土地成本较低 B. 发射纬度较低 C. 晴朗天气较多 D. 航天基础较好【答案】12. A 13. B【解析】【12题详解】由题目可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为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而远在纽约(西五区)比北京时间晚13小时,计算可得,李华同学所在区时为20日6时41分,故选A。【13题详解】与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所处纬度较低,发射自转线速度大,故选B。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14.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最长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5. 此时①地的昼长是( )A. 12小时 B. 14小时 C. 16小时 D. 8小时【答案】14. A 15. C【解析】【14题详解】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全部位于昼半球,为极昼,此时越往北,昼越长,①地纬度最靠北,昼最长。故选A。【15题详解】先计算出①所在纬线与晨线、昏线的交点之间的昼弧经度,再除以15°。由图示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相差30°,①纬线的昼弧长度为120°×2=240°,因此昼长为240°÷15=16,由此可得①地的昼长是16小时。故选C。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6. 假设图中β角数值变大,则( )A. 热带面积变大 B. 各地全年昼夜平分C. 寒带的范围将缩小 D. 各地都无四季变化17. 与图中α角数值相等的纬线是( )A. 南、北回归线 B. 赤道 C. 南、北极圈 D. 日界线【答案】16. A 17. C【解析】【16题详解】β角表示黄赤交角,若β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则热带、寒带面积变大,温带变小,各地除赤道外,春秋分外,全年昼夜不平分;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故选A。【17题详解】α角为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是66.5°,与极圈的数值相等,故选C。读表,完成下面小题。18.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 乙地地方时比甲地晚16分钟B. 乙地区时比甲地区时早1小时C. 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05°E的地方时D. 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E的地方时19. 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A. 甲>乙>丙B. 乙>丙>甲C. 丙>甲>乙D. 乙>甲>丙【答案】18. D 19. B【解析】【18题详解】据图可知,乙地经度为120°E,甲的经度为116°E,乙地位于甲地的东部,地方时乙地较早,故A项错误;两地的经度差4°,则地方时早16分钟,故B项错误;甲乙两地区时均为120°E的地方时,均位于东八区,故C项错误,D项正确。【19题详解】考查自转线速度的大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比较三地的纬度大小可知,甲、乙、丙三地自转线速度乙>丙>甲,故B项正确。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0. 图中,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1. 古人有:“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的做法,该做法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答案】20. C 21. D【解析】【20题详解】地面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温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所以图中的③是地面辐射。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图中的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大部分被大气(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得大气增温,所以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故选C。【21题详解】古人有“放火作煴(yūn,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主要是因为烟气能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没有变化。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题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不大。地面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温度升高,产生地面辐射,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大部分被大气(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使得大气增温;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较大一部分的大气辐射是射向地面的,因为这部分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因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所以说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22. 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23. 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导演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A. 16时至次日8时 B. 18时至次日6时 C. 8时至16时 D. 6时至18时【答案】22. D 23. C【解析】【22题详解】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是四地温度最高点。故选D。【23题详解】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和水面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结合热力环流的实质,不难理解海陆风。下图为成都某学生暑假时在非洲西南端好望角附近(34°S)拍摄的照片。拍摄地临近海边某停车场附近,图中造型奇怪的行道树是自然而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 图中行道树的叶片特点是A. 四季不落叶 B. 表层有蜡质C. 叶片大而厚 D. 形状呈针状25. 造成图中造型奇怪行道树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光照 B. 降水 C. 大风 D. 气温26. 据此判断停放的车辆车头朝向A. 东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答案】24. B 25. C 26. B【解析】【24题详解】好望角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四季不落叶不是叶片特点,A错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硬叶林叶面有蜡质光泽,反射阳光,减少蒸发量,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叶片大而厚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和散热,增强光合作用,该地夏季炎热少雨,叶片较小,C错误;常绿硬叶林叶片较小,但不会呈针状,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好望角南部临海,该海域受西风控制时间长,周边陆地面积少,海洋摩擦力小,西风风力大,导致树木偏向一侧,C正确;光照、降水、气温对树木形状影响较小,不会导致树木倾斜幅度太大,ABD错误。【26题详解】成都某学生暑假应该是7、8月份,好望角为冬季,盛行西北风,树冠向东南方倾斜,图示车头正好被树冠挡住,因此车辆车头应该朝向西北,B正确,ACD错误。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以下各题。27. 图中风速最大点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28. 乙、丁两点的风向分别是( )A. 西南、东南 B. 东北、西南C. 东北、西北 D. 西北、东北【答案】27. A 28. C【解析】【27题详解】从图示得知,甲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所以风力最大,A正确。图中乙、丙、丁地等压线都比较稀疏,风力都比较小,BCD不选。【28题详解】根据画风向的步骤作图,乙地画出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后,向南运动的风向右偏成东北风,排除AD。此时丁地也可以画出西北风,故答案选C。第二种解题思路,根据此时亚洲大陆盛行高压判断是北半球冬半年,乙位于印度半岛,盛行东北方向的冬季风。丁地此时受气压带风带南移的影响,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受向左地转偏向力左偏成西北风,故选C。【点睛】等压线图判风速与风向:(1)判断风向: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转风向。 (1)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读某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下面小题29. 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A. 由低纬流向高纬、暖湿 B. 上升、暖湿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 下沉、热干30. 下列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29. B 30. C【解析】【29题详解】从图中的位置和大气运动可以看出,①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纬度低,温度高,大气受热上升,气流上升过程中多出现阴雨天气,故B正确。【30题详解】在近地面,空气运动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读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作为根据判断,②、④是高气压带,C对。①、③是低气压带,A、B、D错。 故选C。读 “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1. 图中甲气压带是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32. 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B. 全年高温少雨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全年温和湿润33. 图示季节,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D.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答案】31. B 32. D 33. D【解析】【31题详解】根据图中风带的风向,可知甲是高压带,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32题详解】乙风带为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33题详解】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置也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所以北京出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现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秋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夏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春季,即选D。二、综合题(4道题,共34分)34.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表示______日(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此时A点是______ 点钟。(2)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_________,图上各点角速度变化规律________。(3)A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C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点钟。(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A点所在时区是________。(5)由H地向A地发射炮弹,炮弹将落在A地偏________方向。(6)0时所在经线为________,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日期占全球的范围是________。【答案】 (1). 夏至 (2). 15 (3). C、A、B (4). 各点相等 (5). (23°26′N,0°) (6). 6 (7). (23°26′N,45°W) (8). 中时区 (9). 西 (10). 135°E (11). 7/8【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能通过光照图判断节气以及了解东经、西经随自转方向的变化规律。【详解】(1)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根据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1格3小时,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很容易判断A地为15点。(2)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C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B纬度最高,自转线速度最小,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C、A、B,除南北极点外,全球角速度都相等,故图上各点角速度变化规律各点相等。(3)据图分析A地纬度为北回归线,经度为180°对面的经线也就是0°,所以A地的坐标为(23°26′N,0°) 。C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所以C点日出时间为6点。(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地方时为12点经线,根据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这一特点,可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沿着自转方向东经经度越来越大,西经经度越来越小,0°西边45°),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45°W)。A点0°所在时区是中时区。(5)由H地向A地发射炮弹,北半球由北向南运动,向右偏,炮弹将落在A地偏西方向。(6)45°W为12时,0时所在经线为135°E,135°E往西到180°,与北京120°E处于同一天的日期,占全球的范围是(135+180)/360=7/8。3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当太阳直射点处于B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__。(2)图乙中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半球,此期间北京白昼时间在不断变_______(长或短),正午影长变________(长或短)。(3)图乙中地球运行到C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甲中的______点附近,其公转速度较______。(4)图丙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______位置。图丙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答案】 (1).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2). 南半球 (3). 北 (4). 短 (5). 长 (6). D (7). 快 (8). C (9). C (10). C【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光照图为材料,考查太阳运动的相关知识。【详解】(1)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南半球。(2)据图分析,a-b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赤道。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白昼时间变短,影长变长。(3)图乙中地球运行到C处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甲图的D点。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4)据图分析,丙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应图乙中的C点。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丙中A、B、C、D四点中,C点位于赤道,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全年昼夜平分,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36.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3)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大气逆辐射 (3). 地面辐射 (4). ③ (5). 沙漠地区白天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晴朗,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弱,热量散失的多,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大气热力作用。【详解】(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把能量部分的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④,并通过大气逆辐射③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3)结合图示反映,沙漠地区多晴天,故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气温较高,而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效应较差,气温较低,故温差较大。37.读亚洲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图中A气压中心是_______,此时南亚地区盛行_____(风向)风,是北半球的______季,该盛行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B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____(风向)风,该盛行风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 (1). 亚洲低压 (2). 西南 (3). 夏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5).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6). 西北 (7).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解析】【分析】北半球的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成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北半球的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详解】(1)根据图中季风的风向,甲图中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是亚洲低压,此时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是北半球的夏季,该盛行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2)从图可以看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是北半球的冬季,乙图中B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风,该盛行风的成因是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季风。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