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联考地理试题
展开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份四校联考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①正确。磁暴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而形成的,和太阳辐射无关,②错误。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正确。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核聚变,④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风能、水能本质上是太阳能。
2.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
B. 耀斑爆发会干扰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造成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C. 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 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是太阳活动标志,在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可能会影响气候不稳定,A错。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错。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现象,C对。极光只在两极附近地区发生,D错。
【考点定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名师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B. ①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C. 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 图中的X处为( )
A. 莫霍界面 B. 内核与外核交界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古登堡界面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图中横轴表示深度,①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A正确。①是地壳、地幔,②是外核,③是内核,B错误。甲波的波速快,是纵波,乙波的波速较慢,是横波,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甲波和乙波都能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交界,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从地表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约在地下17Km深处,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约在地下2900Km深处。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5.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外向里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①错误;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②正确;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幔和地核,③错误; 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项。
6.对比甲、乙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地质时期藻类日益繁盛
B. ③地质时期恐龙灭绝
C. ④地质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 ⑤地质时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可以判断①到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②地质时期--元古代藻类和细菌开始繁盛,A正确;③地质时期--古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④地质时期--中生代的恐龙绝迹,B错误。三叶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空前繁盛,对应③地质时期,C错误。③地质时期--古生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D错误。故选A。
7.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质年代是( )
A. 太古代 B. 元古代 C. 古生代 D. 中生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球历史的演化:古生代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植物盛行,动物以两栖类为主,正处于由海洋到陆地的发展时期。据此判断本题选择C。
8.下列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②洪积平原形成于山前地带 ③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④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上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堆积地貌,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详解】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中,洪积平原形成于山前地带,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下游,三角洲平原多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所以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点睛】熟悉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9.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 侵蚀、搬运、堆积 B. 搬运、侵蚀、堆积
C. 侵蚀、堆积、搬运 D. 堆积、搬运、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位置分析在a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 b 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c 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10. 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11. 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10. C 11.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形成地貌,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
【10题详解】
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冲积扇。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一般不新月型,丘陵一般相对高度不太大,但有一定的起伏,选择C。
【11题详解】
右图所示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选A。
12.有关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②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
③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
④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⑤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对流层。
【详解】因只有对流层中含有水汽,所以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获得热量,所以其热源是地面辐射;但是低纬度地区温度高,对流旺盛,对流层的厚度最大;极光和流星多出现在高层大气中;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旺盛。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流层的天气、厚度、热源及气温变化,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对流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热源。
13.下列关于大气各层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飞机飞行
B. 对流层大气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
C. 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平流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D 高层大气中水汽、杂质极少,有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层对人类的影响,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各层大气的基本知识。
【详解】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多云雨现象,不利于飞机飞行;对流层中多变天气现象,形成云、雨、风等,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好处;高层大气水汽、杂质极少,但是对流旺盛,不利于飞行;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及其他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故选C。
14.有关大气各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升高
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 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增加;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故选B。
考点:大气层
点评:本题考查各层大气的气温变化特点,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识记各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15.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3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 ( )
A. -100.8℃ B. -68.8℃ C. -132.8℃ D. -42.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竖直方向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对流层顶与地面相差16.8千米,可以计算出温度相差100.8℃,顶部气温是-68.8℃,B对。
考点:对流层温度变化特征。
16. 平流层之所以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其理由是( )
A.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而以平流运动为主
B. 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C. 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D. 该层大气中的密度比较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平流层中含有臭氧,而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所以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故选C。
考点:平流层
点评:本题考查平流层对人类的影响,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平流层中臭氧的作用。
17.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
A.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B. 晴天的夜晚比多云的夜晚气温低
C. 日出前的黎明天空已明亮 D. 晴天的白天比多云的白天气温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散射了波长较短的蓝色光,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A错误。晴朗的夜晚通常比多云的夜晚气温低,体现的是大气的保温效应,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正确。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是大气散射的结果,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C错误。晴天的白天比多云的白天气温高,原因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多,气温高,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D错误。故选B。
18.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大气散射作用造成的有( )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②日出前的黎明天空已明亮
③夏日里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④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散射了波长较短的蓝色光,①正确;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是大气散射的结果,②正确;夏日里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和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和大气散射无关,④错误。A正确。故选A。
19.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是
①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②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小,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
③低纬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小,地面得到的多
④低纬太阳高度角小,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纬度对太阳辐射分布的影响
【详解】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①正确,②错误;低纬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20.同纬度地区,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
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故气温高,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最大。因此昼夜都为晴天温差最大,C正确。故选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20分,共40分)
21.读“地球圈层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地壳、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分别填入图中的对应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
【答案】 (1). 地壳 (2). 水圈 (3). 岩石圈 (4). 大气圈 (5). 大气圈 (6). 水圈 (7). 生物圈 (8). 大气圈 (9). 水圈 (10). 岩石圈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分布、特点及圈层之间的关系,难度较低,需要学生熟悉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详解】(1)图中的外部圈层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其中②④位于外部圈层,②是水圈,④是大气圈。图中的岩石圈和地壳位于内部圈层,莫霍界面以上的是地壳,故①地壳,剩下的③岩石圈。
(2)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2.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后回答。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低 (3). 云层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4). 高 (5). 云层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阴天昼夜温差小,牢记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
【详解】(1)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气温会较高,因此昼夜温差比晴天小,读图可知,A、B曲线中昼夜温差小的是A曲线,因此,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曲线是A。
(2)白天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气温比晴天时较低。
(3)夜晚阴天,有云,大气的逆辐射增强,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大气气温比晴天高。
【点睛】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3.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③ 辐
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
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这是因为 。
(5) 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 。
【答案】(1)① 太阳,② 地面,③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逆辐射,保温 (4)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热量多,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 (5)① ②
【解析】
(1)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即大气逆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
(3)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据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导致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热量多,太阳高度角大,经过大气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即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①,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