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课案2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展开课案2 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在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也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叙事诗中,形象是“人”;写景或状物诗中,形象是“景”或“物”;抒情诗中,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因此,诗歌形象鉴赏时,要特别关注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常常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为诗人自己)或诗中主人公形象(他人)。
1.根据标题注释,揣测形象
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及形象带来的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就暗示了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而诗歌下面的注释,则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抓住描写词句,分析形象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3.评析引用典故,探究形象
引用古籍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三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思维呈现]
1.由标题中“竹轩”一词,可以初步判断此诗人物形象有可能是 。
答案:①高雅
2.诗中 、 、 等意象,是对诗人生活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环境的简朴清幽。表现出日常生活的 。
答案:②“竹轩” ③“柴门” ④“狭径” ⑤闲适自得
3.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是 、 ”,这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答案:⑥“倦卧” ⑦“闲吟”
[做题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基本特点。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时,采用“性格特点+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贫苦农民。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在本步骤中,要联系上面的思维呈现角度,分点概括分析。
步骤三:明作用——概括形象的意义。意义,主要是指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换个角度说,就是形象在诗句中的作用:通过××形象表达××情感。
[整合答案]
|
|
|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步骤一,2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步骤二、三合并,4分)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
|
|
解析:野步,意即郊野散步。周密的《野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体现了一个闲来无事,悠游草野的隐士形象。赵翼的《野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塑造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
|
|
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颈联嘱咐,尾联望归。
答案:首联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景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根据景物(意象),品析形象。
1.根据标题注释,揣测形象
景物形象类诗歌的标题,多数为动宾式的,如《登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等,它们常常会引导读者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而这些诗歌下面的注释,则可以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
2.抓住描写词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如“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伤感悲愁之情。因此,可以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抓住描写的词句来分析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思维呈现]
1.标题中动词 ,可推断出所寻对象的居住地比较偏僻幽远, 更是直接点明“寻人之难”。
答案:“寻” “常山道人隐居”
2.诗中“莓苔”“履痕”“静渚”等词语,是对常山道人生活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环境的 。“春草闭闲门”更展现出道人门口人往来稀少的宁谧。
答案:清幽静谧
3.后面四句的 等词,写出了诗人惬意的生活——在山中静修,寻找禅意。
答案:“看”“到”
[做题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主要景物,以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这一步答案中可不呈现)。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所用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
[整合答案]
|
|
|
幽静。(步骤一,2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步骤二,2分)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步骤三,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无名氏: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
|
|
|
|
解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常指两个方面: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物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故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由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1.根据标题注释,揣测物象
物象类标题,不是主谓式就是动宾式或名词性的,如《石灰吟》《咏蝉》《木芙蓉》等,故标题常常提示读者要透过物象观本质,如蝉、石灰各自象征什么。注释则主要提供作者的经历,为分析作参考。
2.抓住描写词句,分析事物形象
抓住诗歌中描写事物的关键词句,探寻物象特点,把握物象特定内涵。
3.明晰表现手法,揭示事物本质
作者常会运用象征、直抒胸臆等手法,透过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来揭示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思维呈现]
1.由标题中动词“咏”,可推断出作者对山泉是有 之情的。
答案:欣赏、赞美
2.诗中 等词语,写出流水变作山泉后,一路走来变化多端的不同样式:“映地为天色……分出小池平”。
答案:“山”“流水”“天色”“雨声”“深涧”
3.后面两句直抒胸臆,借山泉的“恬淡”“自清”表明自己 的性格特征。
答案:清高自守
[做题步骤]
步骤一:说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概括其外在特色,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和精神。
步骤二:链接“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这一步主要是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要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整合答案]
|
|
|
|
|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步骤一,2分)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步骤二,2分)。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步骤三,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
|
|
解析: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有“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进行形象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诗句中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词作答。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