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 春秋战国(作业)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 春秋战国(作业)第1页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 春秋战国(作业)第2页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 春秋战国(作业)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转型:专题1 春秋战国(作业)

    展开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 (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4)阶级: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2.(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4.(2018·北京高考·12)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字的本义一致       B.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的思想,而甲骨文中的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题目中的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5.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直线”“正方形”“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7.(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8.(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9.(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五、模拟训练1.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西周统治阶层赖以存在的分封制瓦解,使得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即阶层间的流动,故B项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在财产、权力和地位方面的利益分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3.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4.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发展到战国的郡—县两级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小农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选择B项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和分封制崩溃均是表象,郡县制的形成是法家思想推广的结果,但不是根源,排除A、C、D项。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6.(2019·常州调研)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度,农民能够生存的依据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属于土地私有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排除。7.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答案】 C【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8.《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答案】C【解析】“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传统没有被颠覆,与材料中“分配给每个儿子”不符,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土地自由流转,与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相符,故B项正确;主要是农业而非工商业,与材料中“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而非瓦解,故D项错误。10.(2019·苏州调研)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墨家思想,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方略,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D项正确。1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是(  )A.道家  B.法家C.儒家  D.墨家【答案】A 【解析】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仁”“礼”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B、C、D三项错误。12.《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答案】D【解析】材料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并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知体现的思想是公正至上,故D项正确。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13.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面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  )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全球化潮流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答案】C 【解析】孔子在不同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形象,表明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有其借鉴价值,故C项正确。14.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答案】D 【解析】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15.《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答案】B 【解析】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墨家兼爱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知足寡言、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6.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17.(2019·江苏名校调研)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专制集权的巩固  B.封建经济的衰退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项正确。18.(2019·泰州中学月考)《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己、自我节制的主张和要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观点,没有反映修身正己的主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9.(2019·宿迁中学月考)《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20.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答案】C 【解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21.(2019·江苏名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8分)【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原因: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2)不同:近代色彩鲜明;凸显科学、理性;在多个国家开展;涉及领域众多。影响:使人类步入科学和理性时代;对法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精神武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第二小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即政治上的变革、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去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等信息分析不同所在;第二小问,根据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信息总结启蒙运动的影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