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练1 古代中国政治 作业
展开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2.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同,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属官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权软弱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一定程度避免了君主独裁3.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材料反映了( )A.特权等级消失 B.世族政治衰败C.商品经济发展 D.市民文化发展 4.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5.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6.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7.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的“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9.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11.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12.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1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14.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 )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B.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15.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16.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史料出处(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17.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A.参知政事 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 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8.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年数乞休次数年平均次数洪武3500正统2940.14成化231034.48嘉靖4548710.82隆庆67612.67万历4889318.60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20.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D.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21.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2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23.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 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24.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 )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25.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材料反映了( )A.特权等级消失 B.世族政治衰败C.商品经济发展 D.市民文化发展 参考答案1.【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答案】C 1.【解析】商周时期尚未出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可以得出,这种“分封”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故D项正确。【答案】D2.【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草拟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A正确。【答案】A3.【解析】“今世之取人……未有不可为吏者也”说明宋朝科举制放宽了身份限制,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书香世家”,而是“凡今农工商贾之家”;D项说法太绝对【答案】B4.【解析】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B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行省有权参与……也拥有……”“直接归行省管辖”可知在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又享有部分权力。故排除D项,选择C项。【答案】C5.【解析】张居正利用明神宗皇帝年幼,以内阁首辅之职掌握着朝中决策大权,以至于严重地违背了明成祖时期设置内阁的权限要求,遭到当时人们的非议,包括万历皇帝的严重不满,以至于死后被查处,材料中“质疑他行政权力的正义性”,就是表明他超越了内阁的权限,故B正确。【答案】B6.【解析】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答案】A7.【解析】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答案】D8.【解析】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9.【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答案】C10.【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的是国家管理制度化,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A项正确。我国古代都是人治,B项错误;我国古代历朝都注重礼仪与政治的结合,C项错误;中国古代历代都是专制,D项错误。【答案】A11.【解析】修建皇室宗庙而不是佛教的寺庙,故A项错误;从广建宗庙到庙制逐步简化,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广建宗庙的目的是显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外戚与宦官专权,故D项错误。【答案】C12.【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答案】D14.【解析】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对市民需求作出了让步,故D项正确。【答案】D15.【解析】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答案】C16.【解析】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答案】D17.【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内阁,不是正式机构,故B项正确。【答案】B18.【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答案】A19.【解析】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传统家国同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答案】D20.【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答案】D21.【解析】“贵族政治”与材料中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材料中“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士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材料中“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2.【解析】“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认为分封制的局限性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局限性是中央集权过大。但不能推断出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偏概全了。材料和结论都不够严谨,所以其理解不准确。【答案】D23.【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秦汉“以吏治天下”,录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正确,不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味发展到新的高度,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执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错误,符合题意;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D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4.【解析】依据材料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赵蕤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是:统治者拥有天下,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服务的。此观点没有看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制实质,故正确答案选择B项。【答案】B25.【解析】“今世之取人……未有不可为吏者也”说明宋朝科举制放宽了身份限制,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书香世家”,而是“凡今农工商贾之家”;D项说法太绝对。【答案】B